阳西县沙扒湾潮不潮湿_广东阳江阳西县怎么样啊

2024-11-25 00:26:50 来源:天气频道

如果在不潮湿的季节的话,天气还是比较适宜的,空气也比较好,墙上和地上不会出现冒水珠的情况。

广东阳江阳西县怎么样啊?

阳西面积1420平方公里,人口46.7万,相比阳江来说,阳西的经济发展确实还不是很好。
是小城市罗~
阳西的海洋渔业发展得还可以,因为近海啊!阳西的沙扒渔港还是国家一级渔港呢!
还有旅游也还好,海滩还算漂亮。
阳西的交通局也还好,一年有2.5万到3万,在阳西来说,算是中上的工资水平了!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对女生来说,一出来就能找到这样的工作,算是蛮不错的了!

年国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

5.8.1技术准备

5.8.1.1工作情况

2008年度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在5月1日至9月30日开展,每日一次。由于汶川地震和台风活动以及强降雨影响,2008年加强并延续了预警预报值班。5月13日以后针对地震灾区加密了预报频次,由每日1次增加为2~3次,增加了60次。预警预报期也从9月30日延续到10月4日(台风“海高斯”登陆),11月5日又增加了1次,增加了6天。

2008年预警预报值班共159天,制作预警预报产品213份。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94次(其中4级93次,5级1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94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176次(3级以上),在国土资源部政府网上发布94次。

由于汶川地震区山坡岩土体更加松散破碎、余震不断、强降雨天气频繁出现的情况,加强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主要是加密了预报频次,适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预报等级。制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的频次从每日1次增加到每日3次,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早晨7点、中午12点和晚上7点30分气象节目发布,并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气象节目一起滚动播出,同时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实时发布。警示当地居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和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警示临时居住帐篷和救灾场所的百姓要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部位,提醒沿山路行驶的车辆和行人要注意山体滑坡、崩塌落石和泥石流。

适当增加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频次的工作流程为:国家气象中心提出,经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会商后联合发布。西太平洋洋面生成(强)热带风暴后,若预测可能影响****,国家气象中心提前告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便针对东南沿海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8.1.2预警产品计算

(1)集成了两代预警模型

为了便于新旧预警模型并行使用、相互校验,提高预警预报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新的预警预报系统软件中将第一代预警模型(临界雨量模型)、第二代预警模型(显式统计预警模型)集成在同一系统中(图5.35)。

第一代预警模型(临界雨量模型):基于雨量站点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计算在雨量站点上完成,在雨量站点上生成不同等级的预警等级点。

第二代预警模型(显式统计预警模型):以剖分的网格(10km×10km)为单位,在每个预警网格上计算预警产品值。

图5.35两代预警模型集成使用

(2)可采用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分布式计算主要是分为:气象数据自动导入-预报产品计算两步进行,便于预警产品计算之前先完成下载雨量、数据导入、数据分布查看等操作(图5.36)。一站式计算:将数据导入、产品计算从头到尾一步完成,便于日常预警值班的方便快捷。

图5.36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5.8.1.3数据管理

(1)雨量数据自动下载

当气象部门将前期实况雨量和次日的预报雨量上传到ftp地址上后,无论是一站式计算,还是分布式计算方式,预报员使用预警软件时第一步就是直接从ftp上下载数据,下载完毕后自动提示,并直接导入软件系统参加计算。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2)数据自动备份

根据日常工作需求,软件实现在计算完成后,完成原始雨量数据的自动备份、预警产品结果的自动备份(图5.37)。

图5.37数据自动备份

原始雨量数据备份到目录“d:\2008rain\0701\”

copyftp://129.179.10.68/c-cma/a-forecast/0701/整个文件夹。

预警产品结果数据备份到目录“d:\2008results\0701\”

copy“data\publish\”下的3个文件:

gt080701.doc;gt080701.txt;080701.bmp;080701.jpg;

copy“data\result\”下的3个文件080701.wl;080701.wp;

copy“data\station\080701.wt”

5.8.1.4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功能中,除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图5.38,首先在图层管理栏内打开要查询的地质环境条件数据,然后使用“查看属性”来查看相应的地质环境条件)外,本次软件改进中主要增加了较强大的雨量数据的查询功能。

雨量查询功能主要是基于雨量站点的原始查询、统计查询以及数据导出等功能。通过右键点击“站点查询”,即可得到各雨量站点的信息,主要包括:实况雨量、累计雨量、14时雨量、条件查询4个选项卡。

图5.38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实况雨量: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24h雨量值(图5.39)。累计雨量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累计雨量,系统设计为累计7d的雨量。

图5.39雨量查询窗口

14时雨量:查询结果是当前日期8时至14时的6h实况雨量、经过计算得到的当前日期14时至昨日14时的实况雨量。

条件查询:主要是一些较复杂的定制查询功能和查询结果导出功能。可以通过选择站号、站名、起始日期、终止日期,进行不同时间段各个雨量站点的累计雨量查询(图5.40)。

图5.40条件查询

5.8.1.5预警产品修正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自动完成后,预报员可根据经验或会商结果对预警产品进行修正。关于预警产品修正依据方面,增加了分省易发区图;产品背景数据补充县界、县名以及地貌简图。

(1)增加了分省(区、市)易发区图(图5.41)

图5.41分省(区、市)易发区图

(2)修正了产品背景数据(图5.42,图5.43)

图5.42中国地貌底图

图5.43预警区县界县名

5.8.1.6软件界面与显示

软件界面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图层显示标准化等,如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不同预警等级的颜色也给出相应的颜色显示标准。

(1)软件界面

从每日预警值班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简化了预警软件界面,图层控制管理窗口使用更加清晰方便(图5.44)。

图5.44完善后的软件界面

(2)图层显示标准化

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关于当日8点、14点雨量显示的相关约定根据雨量大小(子图号均为34)(图5.45):

图5.458点实况雨量显示标准化

≥250mm:深红色(253),rgb为1513123;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60;

100~250mm:粉红色(183),rgb为2550191;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50;

50~100mm:蓝色(5),rgb为00255;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40;

25~50mm:浅蓝色(19),rgb为135135255;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30;

10~25mm:绿色(90),rgb为01750;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20;

<10mm:浅绿色(7),rgb为02550;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10。

(3)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rgb,图5.46)

图5.46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5.8.1.7矢量化网上发布

将发布的预警产品格式改为矢量化格式,从而实现预警产品查询的方便快捷和精确定位(可直接查询到县级行政区域)(图5.47)。根据需要可实现雨量数据的实时显示与查询;同时,能够满足每日多次预警产品的发布需求。

图5.47改进的矢量化网上发布及放大后效果

5.8.25级地质灾害警报区

2008年汛期,共发布了1次5级预警预报信息。我们对这次预报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5.8.2.15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08年7月***下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收到中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未来24小时(7月***20:00~7月21日20:00)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有暴雨(50mm)。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以及吉林东南局部有大暴雨(100mm)。

针对气象局降雨预报和预测暴雨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经过与被预警区省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单位和气象局会商,我们发布了如下预警预报信息:今日20:00至明日20:00,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3级)。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或很大(4~5级)(图5.48)。

图5.487月***降雨预报等值线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域

5.8.2.2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与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四川、甘肃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获得反馈信息,7月***晚至7月22日期间,四川省东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47处;甘肃省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8处。

四川省7月20~22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东部和中南部。在地质环境分区上分别属于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和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以剥蚀构造地形为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山岭海拔700~1700m,间以石灰岩槽状谷地或山间小盆地,山间盆地一般海拔300~500m,相对高差100m左右。地形坡度30°~35°,背斜山地区较陡。侏罗系分布最广(达80%以上)。地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软硬相间的岩体主要组合。构造呈北东—北北东走向,由一系列平行的狭长不对称箱状背斜组成,断裂少见。区域地壳属间歇性面状抬升,地壳活动较强。区域最大地震震级为5.75级,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Ⅶ。

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以高中山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渐增,海拔1000~3700m,切割深度500~1000m,地形坡度15°~40°,山坡上缓下陡,山顶圆缓,沟谷狭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变质岩,以及中生界的砂岩、泥岩和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等。软硬相间的岩体组合,类型较多,岩层较破碎。构造以南北向的褶皱、断裂为主,兼有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切割,地层错落,岩层破碎,地壳活动较强,地震烈度为Ⅷ度。滑坡、崩塌、泥石流较发育。

甘肃省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该地区属西秦岭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500~4500m,地形强烈切割,水文网发育,相对高差1000~2000m,属中高山地形。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为主,碎屑岩类和黄土零星分布。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600mm,7~9月3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5%,多暴雨。植被覆盖率达30%~46%。属于滑坡、泥石流中等-高-极高发育地区。

5.8.2.3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7月***对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布了4~5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7月21~22日,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实际发生区在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甘肃南部和中部局部的预报是准确的,四川北部没有报准的原因是实际降雨发生了偏移。***预报的暴雨中心是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而实际暴雨中心却落在了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以及陕西西南部(图5.49)。

5.8.32008年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本章选取2008年7月和8月的预报情况进行分析。

5.8.3.1成功预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1个预报区,则按1个区计算;如果有多个预报区,则按实际预报区个数计算,3级、4级和5级区共同参与计算。采用第3章3.7节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2008年7,8月预报准确率(表5.11)。

图5.497月21日预报降雨、实际降雨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对比

表5.112008年7,8月预报准确率

表5.11列出7月共发布93个预报区,有30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32.26%。8月共发布64个预报区,有14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21.88%。每日预报准确率的变化从0~100%均有,显示地质灾害发生的准确情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与降雨量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造成预报准确率较低。遇到大范围强降雨出现时,预报准确率会有所提高。

5.8.3.2空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1个空报区,则按1个区计算;如果有多个空报区,则按实际个数计算,三级、四级和五级区共同参与计算。空报率和准确率之和为1。采用第3章3.7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2008年7,8月空报率(表5.12)。

表5.122008年7,8月空报率

根据表5.12空报率的计算结果,7月的平均空报率为67.74%,8月的平均空报率为78.12%,空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预报降雨与实际降雨偏差较大所致。

表5.132008年7,8月漏报率

2008年7月***预报降雨和实际降雨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预报100mm的地区,其中一个降雨量不到10mm,另一个区中最大降雨量仅为40mm,降雨中心完全偏离预报区域,且降雨中心最大降雨量为73mm,与预报100mm相差27mm(图5.50)。

图5.507月***预报雨量与实际雨量对比图

5.8.3.3漏报情况分析

采用第3章3.7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2008年7,8月漏报率(表5.13)。

根据表5.13显示的计算结果,7月的平均漏报率为66.87%,8月的平均漏报率为86.54%,漏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预报是针对比较大的云团或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率较高,而对于局地暴雨等天气情况引发的地质灾害预测较低。

5.8.4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

将汛期(5~9月)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叠加(图5.51)。

显示暴雨日数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湖北东部等地。图5.52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灾害点密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暴雨日数在3~5日之间,而在暴雨日数>10日的区域地质灾害点密度并不是最大的,即总体上,暴雨日数分布与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对应关系不好。

图5.512008年5~9月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5.522008年5~9月全国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5.8.5强降水过程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年汛期(5~9月)全国共有8次强降水过程,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2008年5月25~31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5月25~31日,华南大部,特别是广西、贵州、广东局部发生一次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50~200mm。在全国多个省份引发了365处重大地质灾害。其中:湖南206处,广西32处,贵州17处等(图5.53)。

图5.532008年5月25~31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4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2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密度均较大,特别是过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北局部地区,地质灾害点分布更为集中,密度达7.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为150~200mm的区域,覆盖了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密度也较大,达2.8处/100km2。从全国统计来看,5月25~31日88.8%的地质灾害点位于累积雨量50~100mm范围内,全国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本次强降水过程引发的。

图5.542008年5月25~31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2)2008年6月6~1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6月6~19日,在我国的华南大部,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持续出现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200~800mm。全国多个省份596处灾害点。其中:江西147处,广西126处,湖南88处,广东55处,浙江33处,云南23处等(图5.55)。

图5.552008年6月6日~19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6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200~8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占全国灾害点总数的70.5%。过程降水量大于8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400~800mm的区域基本覆盖了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区)的山地(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分布最为广泛,地质灾害点密度为4.6~6.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200~400mm的区域覆盖了云南、重庆、湖南等地,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灾害点密度为6.4处/100km2。可见,本次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控制。

图5.562008年6月6~1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3)2008年7月6~10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6~10日,华南大部、贵州东部、江南中西部、江汉东部、江淮西部、黄淮中东部、吉林北部等地出现了贯穿南北的强降水过程,全国多个省份共76处重大灾害点,其中:广东13处,湖北13处,安徽9处,广西2处等。

从图5.57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随着过程降水量增大,地质灾害点密度明显呈现增多趋势,特别是过程降水量介于100~300mm的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点密度为0.8处/100km2;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在0~100mm范围内,也有大量灾害点分布。可见,此次强降水过程分布广泛,除降水中心灾害点个数较多外,在其他降水范围内仍有很多灾害点分布。

图5.572008年7月6~10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4)2008年7月20~24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20~24日,四川盆地、黄淮、江淮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雨量50~200mm。在多处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图5.58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主要介于100~150mm之间,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而在过程降水量更大(>2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反倒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区域主要位于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可见山区或者说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强降水过程的控制,也即只有强降水过程落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时,地质灾害才会大量发生。

(5)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安徽、江苏局地出现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50~200mm,局地250~530mm。最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的东北局部(>300mm),无灾害点发生;次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南部,为灾害多发区,引发灾害10处。

图5.582008年7月20~24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从图5.59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特点,灾害点主要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300mm的区域。在10~100mm覆盖的其他区域,有一些灾害点零星分布。

图5.59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6)2008年8月13~1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13~17日,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等地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50mm以上,湖北南部和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西部等地有100~200mm,部分地区超过200mm。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引发大量灾害。其中湖南27处,湖北14处,四川12处,贵州6处,陕西3处,重庆2处。

从图5.60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落于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因为该区域位于湖南西北局部地区,降水强度的大幅度集中[24h降水量湖南桑植(164.4mm)、通道(113.4mm)、平江(108.0mm)破历史同期记录],引发了大量的群发地质灾害。

(7)2008年8月28~2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28~29日,湖北、安徽、重庆等地两天累计雨量一般有50~250mm。在湖北引发了7处,重庆引发了4处地质灾害。

从图5.61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位于湖北、湖南北部、重庆大部两日累积雨量基本都达到暴雨级别,降雨强度大,地质灾害频发。

图5.602008年8月13~1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12008年8月28~2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8)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9个县(市)降了大暴雨;北川县连续5d出现暴雨;彭山和新都2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历史极值。地震灾区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重大灾害点达40处(图5.62)。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区域位于100~200mm降水量区域,其次为50~100mm区域。

从图5.63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200mm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西部南北延伸地带。

5.8.6台风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年汛期(5~9月)全国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带来了丰富强降水,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引发作用。

(1)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

6号热带风暴“风神”6月25日清晨在深圳登陆。受其影响,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降大到暴雨,在广东、江西、浙江、广西等省(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从不同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400mm之间时,灾害点分布较多,特别是100~200mm、300~400mm过程降水量时,灾害点密度分别达到了1.2处/100km2和1.6处/100km2。而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东南沿海局部地区,灾害少发(图5.64)。本时段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于台风带来的集中降水引发的。

图5.62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5.632008年9月22~2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4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2)热带风暴“海鸥”(7月19~***)

7号热带风暴“海鸥”7月15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生成。17日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18日在福建省霞浦县再次登陆。受其影响,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相继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在广东、福建两省引发了7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小型灾害(图5.65)。

图5.65热带风暴“海鸥”(7月19~***)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本次降水过程具有降水面积相对集中的特点,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面积较小,灾害点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150mm的局部区域。

(3)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

第8号热带风暴“凤凰”于7月25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8日早晨在台湾省花莲登陆,同日22时在福建省福清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风力12级)。受其影响,浙江东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长江口、福建、浙江等地出现8~10级大风,局部达14级。在安徽、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引发了35处群发型地质灾害。

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东部与江苏交界地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无灾害点分布。而过程降水量在100~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安徽南部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降水集中,地质背景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图5.66)。

图5.66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4)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6日傍晚在广东省阳西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并于7日下午在广西东兴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受其影响,华南大部以及云南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过程最大降水量超过400mm。引发130处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过程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局部区域,地质灾害低发。而降水量50~100mm的区域分布在云南东部、广西中部、广东中部等灾害多发区,灾害点密度达1.4处/100km2(图5.67)。

图5.67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

强台风“森拉克”于9月14日凌晨在台湾省宜兰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5级(48m/s)。“森拉克”具有发展快、强度强,移动慢、路径异常,正面袭击台湾,影响台湾和东海时间长等特点,降水集中在福建东北沿海、浙江东南沿海局部,无典型的台风引发灾害报告(图5.68)。

图5.68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6)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

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晨在广东省电白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48m/s)。“黑格比”带来的强降水过程与强热带风暴“北冕”相似,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介于100~200mm之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图5.69)。

图5.69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8.7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以2007年7~8月和2008年7~8月空间预报准确率核算,前者约为40%,后者约为27%,但后者预警面积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减少了预警区域,等于减少了防灾相应成本。

采用两套系统以2008年5月1~15日实际预警情况开展了对比分析(表5.14)。

表5.142008年汛期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结论是,第二代预警系统在继承第一代系统临界雨量判别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在预警准确度、精细度等多个方面有较大改进。

大学生科普惠农“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科普惠农“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科普惠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今x月就开始筹划,那时什么都不知道的我,简单看了组别介绍之后就选了“调研组”。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对调研的东西是完全不参与的,所有的计划书,调研题目,调研问卷什么的都是殷勤的组长包办了的。那时还觉得自己在“稻草人”队伍里没有一丝的存在感,感到有些伤心难过。不过更多的是彷徨,不知道自己在完全不了解调研的情况下,真正要去面对时会发生什么状况。带着这颗忐忑的心,我们还是到了“下乡”的地点——阳西县程村镇陇石学校。

我们调研组总共有x人,组长***x,我,哦还有吖树。队长只给我们x天的时间进行调研(分别是xx号,xx号,xx号,xx号)。

xx号早上准时的一场大雨,把好不容易爬起床的**又给睡回去了,(天真的他以为下雨了,就不用去调研了)舒琪恰好又有课,只能四个女生出发咯。大家都是刚刚才适应新环境,都不知道学校外面是什么情况,带着不确定性,我们还是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刚开始我还挺担心因为没有男生的参与,会被村里的“*民”给欺负的。但现实就是要逼着我们去面对很多很多不确定的事,我们不能总想依赖别人,要学会成长!

我还以为“阳西山歌”这个话题是不受人待见的,都已经做好被人家泼我冷水的心理准备了。但是这天遇上一个比一个热情的老人,让我觉得很窝心。在这次的调研活动里,只有我不是本地人,因为听不懂他们的话语,也不知道她们和村民的谈话内容,很多时候看着她们都笑了,我却不知道笑点在哪里。这时我就在感叹广东方言的厉害,只是相隔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地方,互相说的语言几乎听不懂。调研特考一个人的速记能力,我们一行四人,一边问着村民的问题,一边记录着他的话语中重要的语句,而且手要很快,不然下一条重要信息或许就忽略掉了,一个上午一直保持着一个姿势,到后来可以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手是麻掉了的。外出时不仅仅要防暴晒下的.天气,还得预防突降的大雨。那天要不是遇上好心的“爷爷”把我们带到他的帐篷底下进行采访,我们的采访本子一定被大雨打湿。10点的太阳已经很晒了,我们还依旧坚持走完那几条村。

如果说新闻组辛苦在用脑上,后勤组辛苦在出力上,我们调研组就是辛苦在用脑又出力上。一天的外出调研回来,早已疲惫的身体在晚上洗了冷水澡后还得开始打调研报告。为了不吵到新闻组的人编写新闻,调研组决定就去c班的教室一边开会一边写论文,第一天害怕夜晚会有其他小动物来袭,特意把**留下来陪我们。特别搞笑的是,我们五个女生都在拿着速记本讨论着今天的调研内容,**拿着手机不知所措,还跑过来问我们:”你们在开会,那我要干嘛?“从那天开始,调研组的组员,如果那天不安排外出,就总是守着部电脑在敲调研报告。我没有带手提过去,每次都要借**的电脑,而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拿电脑出来,还告诉我电脑密码。

15号的这次外出,xx没有掉队,xx也刚好可以赶上。只不过这次调研是四次外出调研里最坑爹的一次。不仅走的路程又远又偏,而且还拿不到什么劲爆的料。因为一直拿不到关于山歌的料,所以就总自我安慰着下一条村或许就有呢!一直向前走,不过也许也是因为知道**在我们身边,也许是知道这里的村民都是善良的,所以才会那么无所畏惧的离学校越走越远。只不过就是可怜了那个没吃早餐,以为钱是万能的**了(他不带水,嫌重,带着钱去路上再买,却发现走的几条村子,没有一个小卖部)一个人,不吃早餐,没水喝,在烈日下暴走了4个小时,而且还得时刻提防着路上突然出现的蛇、狗啊什么的,默默保护着这群女生。还记得这天下雨时,因为撑着伞,写字的速度不够快,我直接把伞扔在一旁,快速记下村民提及的山歌内容,**默默的为我撑着伞。那时我是采访完那名村民时,松了口气停下来抬头时才看到,他自己淋着雨,给我撑伞。距离午饭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也终于结束采访了。可是想起那条长长的“回家路”,觉得好累,但调研组的人没有泄气,一路上聊天鼓励,慢慢的也挪回了学校。感动的是,有爱的”稻草人“队伍给我们调研组”炸弹“(加蛋)。虽然太阳很晒,路途很遥远,走路很累,但这就是调研,选择了就得坚持,既然做了就得做到最完美。此次调研给我的感受是,无论路途有多远,只要还有个目标,就一定能走到那里。就像我们每次结束一条村的访问时总会问村民这附近还有其他村吗,然后按着村民指的方向继续前行。只要前方有希望,无论多远,也都坚持走去。

把调研的路途一次又一次走远,把晚上一起写论文的时间一次又一次推迟,把所写的每一篇报告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们只是尽自己的最大的力把调研这份工作做好。正如后勤组把每一餐都做到最好吃,新闻组把每一份新闻用心写到最好,支教组不放弃每一个小孩子,文艺组排好每一个节目。每个组都有每个组的工作,每个组都有每个组的辛苦和汗水,我们都在尽力为这个队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都是任劳任怨的“稻草人”。

17、18号我们调研第一次”出远门“,因为是出去外面住,经费不够,我们只能把舒琪和**”落下“。只是这一趟外出,让一贯接触”很配合的村民“的我们得到了一次吃了不少苦头。

17号的重点是”相关部门“,走访了档案局,文化局办公室,文艺工作室,文联办公室等部门,每个部门听了我们的自报家门之后都是直接打发走的。一个上午,一直不停劝说,一直冷眼相待。调研没有进展,我们亦很受挫。吃过午餐后,就在街头坐下,垂头丧气的,那样子现在想想都觉得很落魄。还好下午遇上队长爸爸帮我们弄到的一份阳西山歌历史资料,我们也死皮赖脸的跑进文艺工作室访问工作人员。这时我这个听不懂阳西话的人就派上用场了,听队友后来说那些工作人员用阳西话抱怨着我们这群大学生,所以同去的阳江队友们就泄气了,静静的站着只做笔记,不提问。还好我没有听懂,就死皮赖脸继续问,她们无可奈何中也不得不说了一些内容。那天我们确实成长了,世界不是围着我们转,每个人也没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当白眼射过来的时候,我们还得有强大的承受能力去面对。

18号,台风来了,我们原本也想起床就回去学校与队伍集合,抵抗台风的!但是有了”阳西山歌王“这条线索,我们也不舍得放弃这次机会,就去采访。在去的路上,我设想了好多遍这个在网络上搜出来的”山歌王“的住宅是如何辉煌,毕竟第一次和网络上的人也算是名人的接触,我挺激动的。但当我真正见到那个地方时,心里其实是很难受的,那里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豪华,甚至是我没有想过的”落魄“。但那种不快,随着和他的交谈就渐渐淡了,我们聊了很久,他很配合的回答我们所有的问题,还给我们唱了山歌听。为了让山歌王感受到我们这次的访问是“高大上”的,我们自报家门的时候给“修改”了,说:“我们是xx师范学院新闻部的成员,学校安排我们对阳西山歌进行调研撰写,我们希望从您这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山歌的内容。”这样欺骗人家,真的好吗!

实践调研工作完全结束了,可是调研报告的撰写才真正开始了。此时”三下乡“已经进入尾声了,调研组不能面对面交流观点,但是我们总是为了调研报告,在群上开会,一边截图一边打字,就这样讨论问题,就这样开会,就这样继续工作着。

在”三下乡“之前,我们或许还是见面打声招呼的同学,但是一起经历了那些“苦难”我们的话题就不是你好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