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桥的相关文化|据说每一个兰州人都有和中山桥的合影

2024-10-21 09:20:58 来源:天气频道

中山桥原名兰州黄河铁桥,是黄河上修建最早的铁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位于兰州市区中心白塔山下,南接中山路、南滨河路,北连靖远路、金城路,是兰州市区重要交通枢纽工程。中山桥建成后,时为黄河上游和兰州黄河两岸唯一的桥梁,方便了两岸经济生活,加强了兰州与西北地区各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1942年为纪念***先生而改称中山桥,沿用至今。
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中山桥自建成后,一直承担着兰州以至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任务,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后,中山桥仍然没有从繁忙的交通中解脱出来,每天仍有成千上万的车辆和行人穿梭其上。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直到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桥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浮桥。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仍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
但是镇远浮桥并非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拆除,车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将消未消之时,经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
进入20世纪,走向末路的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升允到任后不久,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了甘肃洋务总局,由兰州道彭英甲兼洋务总局总办。正是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升允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桥价十六万五千两,不足左宗棠时的三分之一。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兰州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一件惊世伟业。

中山桥计划(1)

据说每一个兰州人都有和中山桥的合影,这是为什么?

兰州是我国唯一被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中山桥是连接两岸的第一座铁桥,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山桥就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也陪伴着当地人的成长。因为具有代表性,所以很多人到这里的时候,都会选择拍照留念,在当地甚至有着“没有中山桥合影就没去过兰州市”的说法。

中山桥计划(2)

1、中山桥

中山桥一般是指兰州黄河铁桥,从1906年开始计划架修,1909年正式投入使用,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黄河之上的第一座铁架桥,不仅帮助人们实现了两岸之间的通行,同时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发展。为了保护这座铁桥,当地已经把它列为文物,禁止机动车从上面经过。期间经过多次维护,已经成了一座永久的步行桥。

中山桥计划(3)

2、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张中山桥合影

在兰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每个兰州人家里都有和中山桥的合影”。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只要家里有老照片的,基本都有中山桥。它对当地人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很多人从小就在桥边长大,从桥头走到桥尾,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大人。一些到兰州去旅游的人,也会专门到中山桥去打卡,证明自己到过这座城市。

中山桥计划(4)

3、多次修缮

中山桥在数百年间,经历了无数磨难,为了保持它的原样,当地进行了多次修缮。比如在1989年的时候,一艘失控的供水船就撞到了桥墩上,经过抢修才保住了铁桥;在2004年的时候,重新进行维修加固,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确定它成为一座步行桥;在2010年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加固,恢复了两岸通车(考虑到历史价值,最终确定禁止机动车通行)……

中山南头大桥通车时间

预计在2024年通车。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深中南头通道连接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和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全长24公里,其中桥梁工程长约17.2公里,预计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具体以官方消息为准,请耐心等待即可。

兰州中山桥的百年沧桑

中山桥自建成至今,已度过了108个春秋。百年以来,中山桥,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洪水冲刷、地震摇撼、风雨剥蚀、车船碰撞,以及两次大规模战争的洗礼。历经沧桑他依然如一名坚强的战士,用自己钢铁的脊梁,担负起通达黄河两岸的重任。
百年以来,中山桥经历了多次危机。其中,以1981年黄河洪水最为严峻。1981年8月13日至9月中旬,黄河上游连续降雨,黄河兰州段水位暴涨。8月下旬,刘家峡水库日均流出量达1387立方米/秒,湟水、大通河日均流量达614立方米/秒,中山桥处流量为1838立方米/秒。进入9月份后,刘家峡水库出库流量逐渐增大,兰州段流量也急剧上涨,最大流量达564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达1516.79米。在这次洪水中,黄河兰州段大于4000立方米/秒的流量持续了20天,总行洪历程达30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水位最高、流量最大的一次洪水。
中山桥在这次洪水中经受了建成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其时,黄河水位已接近中山桥桥面,中山桥一旦被冲毁,势必危及下游黄河大桥的安全,同时将对全市防汛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中山桥安全度汛,9月14日下午,兰州市建委及市政工程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中山桥安全度汛问题,提出了3个方案:
第一方案:为防止桥架被洪峰冲毁,计划用3条钢丝绳,分别在南北桥头两岸上游处下地笼,钢丝绳顺桥人行道摆放,紧扎桥架一端,牵制南两孔、中孔和北两孔桥架,以尽量减少损失。
第二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流量为6000立方米/秒、水位距桥面30厘米时,立即组织人员挖除桥面沥青混凝土,以减轻桥的浮力,为下一步打开桥面板做准备。
第三方案:当刘家峡水库泄洪量为6500立方米/秒,水位将接近桥面时,立即组织人员拆除桥面板,截断栏杆,进一步减轻桥的浮力和阻力。同时做出最坏打算,在中山桥上空用直升机布置炸弹,以防止铁桥被洪水冲垮。
9月14日,中山桥封闭,栏杆被连夜锯断,并用3根钢丝绳锚横拉。9月15日,水位已越过二、三、四墩帽顶,达1516.79米。当晚10时,中山桥实行**。9月19日,黄河洪水流量下降到4800立方米/秒。9月21日,市政工程部门等单位对中山桥支座与中心线进行了观测,观测数据与1980年6月数据基本相符,这才撤销中山桥停止交通的禁令。至此,中山桥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仍傲立于黄河之上。
1989年,80岁的中山桥经受了建成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碰撞。当年8月9日,下午7时15分,兰州一毛厂一艘260吨重的供水船失控,撞击了中山铁桥桥墩,危及铁桥过往行人、车辆的安全。
当晚,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采取了紧急措施,在中山桥南北两端设置了红灯、路障,断绝了交通,同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了动力电问题,安排了将船体拖离大桥的各项准备工作。市防汛指挥部门及时与刘家峡水库联系,调节了黄河水位。
11日下午2时许,两台卷扬机拖着巨大的船体离开了中山桥,威胁中山桥安全长达40个小时的船体,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拖移,被拖置到离桥200米的上游岸边,并作了安全固定。至此,大桥安全威胁彻底解除。
一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使中山桥已略显苍老。自1931年起,经过**小小的17次维修,这座历经磨难的百年老桥雄风仍不减当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桥共经历了5次加固维修:
1950年,由交通部第七公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对铁桥进行桥墩加固。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由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对铁桥进行了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得中山桥外形变为了今天的形状。
1989年,那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铁桥后,兰州市经过抢修不仅使铁桥转危为安,还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中山桥又进行了维修加固。
2004年10月,在承担了95年车辆交通***后,兰州市政府决定将中山桥改为步行桥。
2011年,中山桥迎来了建成后的第18次大修。这次大修除提高中山桥抗震能力和抗洪能力,加固桥墩外,还将让这座百年老桥长高1.2米。工程完工后,将使这座百年老桥重焕青春,同时保证可靠使用50年。
对兰州和兰州人来说,中山桥代表了太多太多。对兰州而言,他是纽带,将阻隔这座城市长达千年的黄河天堑变为通途,连接了南北两岸;他是钥匙,开启了通向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的商道,使兰州的特产得以走向全国各地,将各地丰富的物产带到了这片土地上;他是功臣,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走向解放。
而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兰州人而言,中山桥更像是一位亲人,一位**,在黄河之滨,对后辈儿孙和外来访客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他以雄健的身姿横亘在黄河之上,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与每一个兰州人一道,勇敢地迎接挑战,走向未来。

中山桥计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