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敦煌河仓城遗址怎么样-敦煌玉门关景区

2024-10-20 09:30:41 来源:天气频道

河仓城遗址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20公里。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在其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东面是深不可测的沼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高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
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使河仓城极为隐蔽。不来到跟前,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由此可见,古人选择这块地方修军需仓库,确费了一番苦心,是经过周密勘察和设计的。戈壁滩还建有好几座守卫仓城的烽燧,好像城堡的眼目,在那里警惕地了望。
河仓城由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尚破有断墙,四角有土墩建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
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以保证他们有旺盛的战斗力。因此,河仓城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
更多关于敦煌河仓城遗址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敦煌玉门关景区,还有河仓城,汉长城是三个景点吗?

您好,敦煌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是属于同一个景区内,用的也是一张套票,他们三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玉门关相当于边防检查站,在玉门关西北三公里左右是汉长城,把戈壁上唯一的水源围起来,抵御匈奴,保护关内百姓,河仓城在东南六七公里的地方,是储备军粮的地方,所以说缺一不可。
希望对您有一点帮助!

农户存放粮食的设备叫什么

农户存放粮食的设备叫粮仓。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时代以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而粮仓是粮食储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上粮仓年代最早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稻谷,据考证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地上粮仓当数甘肃省大方盘城发掘的“大方盘”粮仓。大方盘城也称河仓城,距敦煌市60公里,距玉门关约20公里。此仓始建于汉代,直到魏晋一直是西部边防的军需仓库。

河仓城(1)

气候生态

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河西之梦:古老碛道的守望者

百余年前,斯坦因在从罗布淖儿向敦煌进发的途中写道:“在这次旅行中,我们没有遇到一个行人。没有生命的岑寂,容易使我体会到古代行旅者循着这条寂寞的碛道所生迷信恐怖的感觉。”在他之前,斯文•赫定却说:“驱车横断戈壁,在某种程度上是单调乏味的,可更有难于言表的魅力……每到晚上,或枕清泉而宿,或伴营火而眠,夜来在铺在地上的睡袋里做做美梦,早晚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从一处营地到另一处营地,无论是沙漠或是草原,日复一日展现的都是平淡而荒凉的景观。可是,从来没有人厌倦过,而且还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凡是到过沙漠的人,总是渴望能旧地重游。这广袤无垠的大地,如同大海一般,使人就像着了魔一样地迷恋着它。”
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或许,他们都在今天被称作雅丹地貌的这片荒滩戈壁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只是赫定,道出了我的心声。
那天挥别天梯山,沿连霍西北行。那座让匈奴人顿足哀歌的焉支山,就在车窗外不离不弃。青口子、白石口、大帽口、三大班口诸多地名,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行路艰难。夯土版筑的明长城及烽燧,绵延百余公里,几乎与高速平行。在永昌吃了份拉条子,随后在山丹服务区,近距离地观赏一处明长城——新河6号敌台。在饭饱神虚中徘徊良久,一时思绪缤纷如乱云飞渡。城下车流如梭,与这貌似有年头的夯土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绕过嘉峪关,距关城7公里有悬壁长城。它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以黄土夹杂了砾石、草屑夯筑。因其孤悬于45度坡的山脊上,形似凌空倒挂故名。据说,它消耗了大明王朝一半以上的国力。现存不过750米,有漫道、垛墙和墩台,为近年修缮。登上数百级台阶,山脊风大如斗。茫茫戈壁尽收眼底,嘉峪关城隐隐可见,苍凉而悲壮。只是不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亦不闻鸿雁哀鸣。
临近玉门关,疏勒河北岸,有一段汉长城遗存。两千年前,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而筑,西起敦煌西、东抵平壤南,逾万公里。它是以壕沟或利用自然地形作屏障,由烽燧、戍堡、亭障等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汉简称之为“塞”,后世称外长城。玉门境内这段长城,以黄土夹杂砂石、红柳、芨芨草版筑,远望一如瀚海苍龙。很难想象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戟交错,弩机阵列,演绎了一个个籍籍无名的底层戍卒一生的事业。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和田美玉进入中土的咽喉要隘故名。公元前121~107年间,汉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以玉门关、阳关为西域门户。斯坦因根据在敦煌西北戈壁废墟中发掘出的汉简,推断小方盘城即玉门关。作为大汉帝国最西端的海关,规模是否太小了?在没有更明确的遗址出土前,姑妄听之。关城正方形,黄胶土夯筑,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城高丈许,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登关远眺,祁连如黛。沿疏勒河故道,长城蜿蜒,烽燧兀立。可想当年,飞马传驿,商旅引驼,教徒东成西就。忽然想起玄奘,是否在此险吃一箭?
距玉门关15公里有河仓城,因临疏勒河故名,俗称大方盘城。它夯土版筑,长方形,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近7米。并排一溜三座库房,可能出于保温保湿,墙有双层。四角有角墩,外围有烽燧。据说始建于西汉,直至魏晋,玉门关、阳关和沿线的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都从这里领取粮食、衣物、草料等给养。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军需,更是一个王朝的底气。及唐宋间,海上丝路崛起,古道渐衰,关垒告废。从不同角度回望废墟,西北高原炽日当头,残垣断壁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很想走进残迹寻寻觅觅,或许还能看见碳化板结的粮食颗粒。我想知道,那些远离故土的戍卒,每天能吃些什么?
这古老而荒寂的碛道,见证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的碰撞,见证了印欧语、闪族语、汉藏语、阿尔泰语、突厥语、高加索语的混杂,见证了朝圣者、军人、商人、牧人的足迹,也见证了众多民族、种族的混血。1600年前,法显执着东望;1400年前,玄奘绝尘西去;700年前,马可波罗逐梦而来;100年前,王道士赶了毛驴800里到肃州,却无人理睬藏经洞的秘密……今天,它们虽已失去了实际用途,却仿佛凝聚了那些守望者们卓绝的付出和菲薄的希冀,回荡千年而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