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在哪里,富春山的介绍

2024-11-24 21:08:06 来源:天气频道

富春山位于浙江省,是一处山与水完美结合的风景佳处,景色优美。由东汉名土严光在此隐居,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

富春山的介绍

富春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是一处山与水完美结合的风景佳处,景色优美。由东汉名土严光在此隐居,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

《富春山居图》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究竟好在哪里?

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黄公望的作品。黄公望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大师,他的山水画“山色浑美,草木茂盛”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1.这幅画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间,有两英尺长。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江面平静,峰峦起伏,丛林楼阁星罗棋布,错落有致,人随景色而动,引人入胜。在树林里,或渔夫垂钓,或独坐茅草亭,倚着栏杆,看鸭子在水中浮沉。永远,仿佛时间静止了,我忘记了一切。近观坡岸是水彩,峰峦叠嶂,北陀沙渚,远山若隐若现,缓缓展开,但感受到浩瀚的江水和同样的天空,却令人心旷神怡。

2.画中所有的墨都是淡雅的,只有一层近乎透明的墨盖在山石上,远山和江边的沙渍和波浪都用略深的墨染,使青苔和树叶点上浓墨,醒目而自然。整幅画面充满了隐士徜徉于林泉,散落于山野的诗意,散发着浓浓的江南文人气息。黄公望ben没有学过绘画。50岁时,他师从一位老师学习绘画。老师说他老了,他就沉默不语,埋头在学校里。他画了富春山居图四年。黄公望我们身体里所拥有的,不过是我们对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的精神层面所赞美的:乐趣。

3.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是国宝级文物。“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写作到画图大概用了7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整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畔,观察烟云的奇异变化,欣赏江山钓滩的胜景,随身带着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很多山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给了收藏家吴洪裕,而吴洪裕非常喜爱这幅画,也就没想着天天看着临摹茶饭。甚至在他死前,他就下令烧毁并埋葬这幅画。幸运的是,它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救出。但此时的画已经被烧成了一大一小两段,前段更小,名为“剩山图”;后架长,叫“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的魅力,不是来自于它那传奇壮丽的大作,而是来自于它的文化内涵。这部作品是黄公望s晚年山水画的创新。画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新颖的风格创造了这幅划时代的作品,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富春山的画作

《富春山》为清人,任熊作,为纸本设色,纵133厘米横30.7厘米。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任熊(1823-1857),字谓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曾至上海卖画,工书善画,长于人物,山水和花鸟。
《富春山》描绘的是富春山当地景致。《富春山居图》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黄公望79岁时为无用禅师所作。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全卷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为中国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长0.51米、题跋6米多的前半卷《剩山图》存于浙江省博物馆,长6.4米的后半卷《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