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双墩汉墓的介绍 安徽六安双墩墓地的双墩一号墓

2024-11-25 09:30:10 来源:天气频道

双墩汉墓位于安徽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为并列两座大墓,此外还有三座陪葬墓。在陪葬墓现场遗留中发现了盗掘器皿和工具,经过盗墓工具的分析证明车马坑曾在唐代被盗。这是安徽境内第一次发现诸侯王陵,而且是目前发现的古墓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个。该墓葬封土巨大,这座古墓坐西朝东,墓室长方,呈中字形,全长达45米,其中墓坑长17米、宽12米,墓口距墓底深10米,墓室内为“黄肠题凑”木结构,保存较好。这种结构是西汉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这类墓葬仅在北京、河北石家庄、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有发现,均为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在我省属首次发现。考古人员在主墓室外围发现了一周用方木构成的储藏室,被分隔成不同的小区,用以放置不同的陪葬品,内有约20件大型铜壶,这些铜壶采用了错金银等技术,并在其上刻有“共府第六”、“共府第十”等文字。同时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了木俑、木车、木马以及模印有“六安飤丞”字样的封泥等文物。按照西汉时期“士死如士生”的说法,墓室中所存放陪葬品的种类、位置以及数量对研究墓主人身份、地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制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徽六安双墩墓地的双墩一号墓

2006年3月-2007年1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沪汉蓉客运专用线合(肥)武(汉)段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六安市文物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线路上发现的7处文物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六安双墩一号墓葬是这次发掘工作的重点。发掘期间,国家和省级文化、文物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曾亲临现场给予指导,六安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合武铁路公司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六安双墩一号汉墓,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行政村长岗自然村一**上,西南距六安市市区约10公里。双墩一号汉墓为南北对称的并列双冢墓葬(南冢编号一号,北冢编号二号),相距10米。其中一号汉墓位于铁路路基上。通过对墓葬及周围的考古钻探,探明封土正中下为一座“中”字形墓葬,并发现一直径7×4米的盗洞;在墓冢西端有3座南北并列的小型西汉陪葬墓;在墓葬西南发现一座车马坑,编号k1;在东墓道两侧有对称分布的两座陪葬坑,分别编号为k2、k3;基本弄清了墓葬的有关结构和布局。
首先对3座陪葬墓和车马坑进行了发掘。陪葬墓均为“凸”字形带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墓向朝东,墓室连墓道长4.95-6.26米,墓室宽2.34-2.95、墓口距墓底深1.88-2.38米,棺椁已朽,痕迹依存。有的墓被盗,随葬品有鼎、豆、壶、罐、钫、井、灶等陶器和五铢钱等。车马坑总长28米,由斜坡道和车马坑组成,坑内四壁用木板作衬帮并用木柱撑挡,坑底铺一层木板,均腐朽严重。车马坑唐代被盗,扰乱严重,残存8匹马遗骸和4车残迹,出土遗物有铜车马饰件等120余件。k2、k3为土坑竖穴,坑内有红色彩绘遗迹和铅质模型小车马器90多件,应为放置木马、木俑的陪葬坑。
一号汉墓封土呈馒头状,底径55米、高10米。封土采用四分法和二分法发掘,封土层次较厚,有相互叠压现象,土质较松,未经夯打。一号汉墓为“中”字形土坑竖穴墓,墓口距墓底深10米,墓向朝东,由前后斜坡墓道、墓室、外藏椁组成,全长45米。其中墓坑长17、宽12米,东墓道长20、宽7米,西墓道长8、宽4.5米。墓室为“黄肠题凑”木结构,长9.1、宽7米,南、西、北三面用长0.92、宽0.25、厚0.23米计922根的方木块堆垒而成,木心向内,合缝严实,东端为对开式墓门。题凑上用四层方木料铺设作盖板,计143根,总厚1米,盖板上用两根纵向方木料压板,底部有四层方木料铺垫。题凑与内椁之间为回廊,在题凑内壁南、西和北三面均有对称的上、下两层凹槽,在西北角存有一座回廊门,推测当时的回廊内曾用小方棍分隔成15个小室。椁室为重椁重棺。外椁为木椁,内外均髹黑漆,长4.6、宽3.1、高2.35米,东端对开一门。内椁为石椁,长3.9、宽2.34、高1.9米,内髹黑漆,北壁上端有云纹红彩,东端为对开石门。外棺为长方形,长2.8、宽1.4、高1.4米,髹漆外黑内朱,在盖板两侧局部绘有三角形红彩图案。内棺长2.32、宽0.95、高0.95米,髹漆外黑内朱,内棺外两侧有红色云纹彩绘,棺外盖、两侧和两端装饰排列整齐的鎏金铜质柿蒂纹和菱形纹镶件,棺盖四角及中间两侧各放置一面铜镜,镜面朝上,整个内棺显得华丽精致。外藏椁用方木料建构,围绕题凑一周呈“凹”字形,高1.4、宽1.6米。根据盖板木料朝向和立柱排列,可分为15个室,东、南、北各是4个室,西3个室,每个室大小不等。外藏椁未被盗,保存完好,随葬品有铜壶、陶壶,以及大量的车、马、人俑等模型木器。该墓木结构复杂,椁棺板及门板普遍采用“z”字形、燕尾形、凸凹、边搭等榫卯咬合,有的还用“s”形铁件固定,外藏椁使用穿榫和半榫等连接立柱、横梁,非常坚实。在椁室盖板、墓门、门楣北侧等处,刻有“南方”、“北方”、“上一……上七”、“北一”等表示方向和数字的文字和符号,属于工匠建造墓室留下的记号。
双墩一号汉墓在唐代曾被盗掘,盗墓者凿穿“题凑”盖板进入主室棺椁内,将墓主尸骨拖至棺外,现已采集。该墓虽早期被盗,仍出土漆器、木器、陶器、铜器、铁器、车马器、兵器、铅器、玉器、封泥等500多件。漆器主要出土于椁室内,大多被盗墓者破坏,能辨认的器形有盘、耳杯、奁、盒、案、片筹、饰件等。漆器均彩绘各类动物、植物、卷云、几何形图案,有的书写“日”、“吉”、“明”等吉祥文字用语,不少器物镶嵌银扣,贴有各类人物、飞禽走兽、柿蒂植物等造型的金箔和银箔,精美华丽。木器主要是车、马、人俑、透空雕花板等。木马为头、身、腿分段制作拼装而成,马头上有马衔、马镳等金属明器饰件。俑为木段雕制,有立俑、坐俑,有的衣着长袍或身穿短衣,有的头戴冠饰,有的饰有彩绘,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木车模仿实用车制作,长1.2米,轮辐、辕、轴、舆、伞盖等部件齐全,小巧玲珑。铜器以壶、镜、五铢钱为主,还有一些漆木器的腿和残铜器。铜壶22件,基本为素面,其中一件全身布满三角形和云气纹错银图案,工艺精湛。部分铜壶上有铭文,一类表示壶的属性、编号,如“共府第六”、“共府第八”、“共府第九”、“共府第十”,壶身造型一致;一类表示姓氏和壶的容积、自重,如“沈氏容十升重卅十斤第二”、“樊氏容十升重廿八斤十四两”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府第八”铜壶内发现有发酵的带壳稻谷,是否属于酒有待进一步检测。铜镜有十多面,均为日光镜或昭明镜,除一件较大外其余直径均在6厘米左右,这类小铜镜背面的钮均被砸掉,主要用于装饰内棺。椁室内还出土一些漆木器上的鎏金铜饰件,有马腿形、勾云形、兽面形等,应为器物的足、铺首和装饰件。车马器有实用和模型两种,实用器为铜质,有的鎏金;模型器为铅质明器,小而质差。兵器主要放置在石椁盖板上,有铜戈、铁戟计5件,木?和铜镦都保存完整,木?的两端绘有红色线条,此外还有弩机、木弓、竹弓和弓弦。陶器大多出土于陪葬墓,有鼎、盒、壶、罐、钫、井、灶等,均为泥质灰陶或红陶,主墓室和外藏椁内有少量的仿铜素面陶壶。玉器均出土于椁室内,有?、瑗、龙形佩、方形小印坯、玉板、圭、玛瑙璜、玉片以及玉璧的残片。有一件玉片四角有小孔,疑为玉衣或玉枕的残件。封泥见于椁室内,其中有3件模印“六安?丞”的文字。墓室内还出土不少植物种子,经现场观察有稻子、小米、红枣、板栗、杏、李、瓜类种子和果实等,有的色泽如鲜。根据文献记载,六安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共王),历夷王禄、缪王定、顷王光、育,共五代,王莽时绝。双墩墓葬为并列双冢大墓,应为夫妇合葬墓。一号汉墓封土巨大,墓的椁室为“黄肠题凑”结构,并附有车马坑、陪葬墓、陪葬坑等,属于西汉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这说明墓主等级很高,是当时诸侯王一级人物。该墓出土的文物十分精致。不少漆木器贴有金银箔或镶嵌银扣和玉石,铜器多为错金银工艺,玉器精雕细琢,这些文物做工精湛,精美华丽,属于奢华物品,非王室人能够使用。其三,该墓出土有“六安丞”的封泥和带“共府”铭文的铜壶。“六安?丞”为六安国负责膳食的官员,“共府”与六安国第一代王共王庆的谥号对应。这些文字与《史记》、《汉书》中有关六安国的历史记载相吻合,表明该墓属于西汉六安国的王陵。其四,在双墩墓葬西北约10公里处有一处东故城城址,城址地表散布的遗物有蚁鼻钱、木、砖水井和建筑材料,据此推断该城使用年代在战国-汉代,应为“六安王”生前的居住处。其五,墓内出土的“五铢”钱形制为**时期,未见晚期钱。刘庆在位38年,公元前83年死,其墓葬时代当在汉**封六安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为西汉中后期。根据该墓的地望、规制、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综合分析,推测此墓是六安国始封王共王庆的陵墓,二号墓应为王后墓。
历史上双墩周围分布着许多古墓葬,由于农田改造、盖房、修路,一些墓葬的封土被平掉。根据目前考古调查表明,在双墩周围2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仍分布有36座大小封土堆,如琵笆墩、松墩、宴墩、小墩、玄武墩、青龙岗墩、大山墩、韩大墩、墩塘等。这些墓葬都坐落在地势较高的丘陵土岗上,小的墓冢,高3-5、底径10-20米,大的高10米、底径达50-70米以上。其中以双墩为中心约6平方公里内,有双墩、高墩、马大墩、三星庙墩等4处形状相同高大的并列双冢墓,各墓之间相距500-1000米不等,当地群众称之为“八大墩”。在这些墓葬附近的地表散布有板瓦、筒瓦、砖和井圈等建筑构件,20世纪70年代,在马大墩北冢西北边修水渠时,曾经发现过一个车马坑,结构与双墩一号汉墓的车马坑相同,出土过一些车马器,这说明该墓的等级很高。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及墓主身份的确定,表明这4处高大的双冢墓葬,极有可能是六安国4代王的陵墓,这一区域的古墓葬应属于西汉六安国的王陵区。
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和西汉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是一次重大考古发现。该墓黄肠题凑木结构复杂,墓室保存十分完整。题凑内回廊分格室结构遗迹,石质椁室十分独特,内棺保存完整,装饰精致奢华,这在目前已发现的同类黄肠题凑墓葬中所罕见。此外该墓的外藏椁形制虽比北京大葆台、江苏扬州的黄肠题凑墓外藏椁矮小,但有15个室,是按照当时的诸侯王陵基本规制建造。尤其是发现保存完整的诸侯王陵区,这在全国尚不多见,对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制度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墓出土的文物十分精致,主要有玉器、漆器、木器、铜器等,总体特点是做工精湛,造型独特,精美奢华,时代特点鲜明,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这次考古新发现,揭开了西汉六安国的神秘面纱,对研究六安国历史和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汉代诸侯王陵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六安市双墩一号汉墓正式开棺。这表明汉墓考古发掘工作已进入揭开墓葬、全面清理文物阶段。据介绍,双墩汉墓有可能是六安国始封王刘庆(共王)的陵墓,其对研究六安国的历史和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武汉双墩因何得名?这里是否有古墓?

双墩得名是因为:双墩刻划符号,刻划符号出现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符号组合,并有主纹与地纹的区别,表达了相对完整的意思,显现出语段文字特点。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的论证,证实了这些出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注:不是武汉双墩,而是安徽双墩。

出土上千年美酒的古墓,里面的酒经历千年还能喝吗?

从古至今,人们对酒可谓是格外痴迷。酒文化也在人们的坚守中传承了几千年,人们对于白酒的喜爱似乎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加深,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酒的情感依旧无法割舍。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用粮食酿造的,所以喝着很香。

其次微生物的发酵也会增加白酒的香味,古人也发现存储时间长的酒不但不会变质,喝着还更加香醇。于是很多酿酒的作坊在新酒酿造好了会放在山洞或者还是地窖,这些温度相对低的地方让其自然发酵,称之为"洞藏"或者是"窖藏",一些年份比较老的酒更受人们欢迎。

爱酒的人肯定想过了,这几百年或者是几千年之前人们喝的酒是什么味道呢?殊不知在国内还真有古墓中发现老酒的先例。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沈阳法库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正在种地,有人发现这地底下像是空的一样,耕地的时候还发现了许多碎砖块,还好当地人的思想觉悟比较高,第一时间联系了有关文物部门,还好拯救及时,里面的很多陪葬物品没有受到损坏。

专家在接到村民的电话派出考古队员去查看状况,其中就有冯勇谦。根据考古专家冯勇谦的回忆,当时墓室打开的时候,里面的陪葬物很多,而且不少陪葬物都是第一次见,看到这些陪葬物,冯勇谦第一反应就是这墓主人很可能是辽代的**或者是皇族,后来经过一些实物验证,确实是辽国的一位公主。

可是在清理文物的时候,冯勇谦发现角落里的一个白色大壶不太正常,拎着很沉重,里面应该装着东西,一般这样的壶都是墓主人生前装酒或者是装水的,轻轻摇晃,几乎可以断定里面装的就是液体。这个瓶子的瓶口是用的一种木塞子塞住的,不过时间久了,木塞子都腐烂了,木塞子上面是一层厚厚的蜡,看来古人已经知道了蜡有很好的密封效果。

人们决定打开瓶子,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去除了盖子上面的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壶里面装的是液体。现场的专家组们谈论着不知道这是什么液体,此时经过众人同意,冯勇谦倒出来这种液体,还品尝了一口。根据他的回忆,说这种液体其实闻着没有什么味道,其次喝起来有点土壤的味道,估计是埋在地下的时间太久了,而且喝着也不像是酒,跟白水差不多,只是颜色是淡黄色,比泥水的颜色要浅一些。

而这个壶里面装的不明液体到底是不是白酒呢?因为在发掘现场,人们也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测,所以专家组们赶紧把这一壶液体装一部分在容器里面,送到沈阳市区,交给专业人员检测。后来专家们对送来的样品检测确实发现了里面有乙醇的成分,可以肯定的是墓中的这壶液体就是酒。

一时间沈阳千年古墓发现酒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都想去看看这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剩下的酒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们也惊叹,原来老祖先们都喜欢喝酒啊!这壶酒传承了千年,在沉睡了千年后,又重见天日,成为酒文化中特有的历史教材。因为处在七十年代,当时的技术条件比较有限,所以这壶液体在检测的时候,很多乙醇都挥发了,要是在现在,保存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较多保存其中的乙醇,就可以对酒中的液体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其实古墓中发现酒不是这一例,在其他古墓中也有发现酒的事例。在2006年,六安双墩发现古墓,在考古的时候,人们揭开外室的青铜盖板,发现了很多铜壶,数量有22个之多,专家们都很兴奋,发现这么多的铜壶可见这墓主人的身份很高,应该是皇室成员,就在人们清理铜壶的时候,传来考古队员兴奋的喊叫,说是发现了好东西。专家前去看了,走到跟前就闻到醇厚的酒香味。

只见这个青铜壶里面装了很多液体,这香味就是液体传出来的,考古人员还从铜壶口沿处发现了变黑的谷物,后来铜壶中的液体被送到了实验室检验,里面果然是酒。多次古墓中发现酒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对于酒是十分热爱的,酒传承千年,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签。

从古至今,人们对酒可谓是格外痴迷。酒文化也在人们的坚守中传承了几千年,人们对于白酒的喜爱似乎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加深,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酒的情感依旧无法割舍。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用粮食酿造的,所以喝着很香。

其次微生物的发酵也会增加白酒的香味,古人也发现存储时间长的酒不但不会变质,喝着还更加香醇。于是很多酿酒的作坊在新酒酿造好了会放在山洞或者还是地窖,这些温度相对低的地方让其自然发酵,称之为"洞藏"或者是"窖藏",一些年份比较老的酒更受人们欢迎。

爱酒的人肯定想过了,这几百年或者是几千年之前人们喝的酒是什么味道呢?殊不知在国内还真有古墓中发现老酒的先例。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沈阳法库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正在种地,有人发现这地底下像是空的一样,耕地的时候还发现了许多碎砖块,还好当地人的思想觉悟比较高,第一时间联系了有关文物部门,还好拯救及时,里面的很多陪葬物品没有受到损坏。

专家在接到村民的电话派出考古队员去查看状况,其中就有冯勇谦。根据考古专家冯勇谦的回忆,当时墓室打开的时候,里面的陪葬物很多,而且不少陪葬物都是第一次见,看到这些陪葬物,冯勇谦第一反应就是这墓主人很可能是辽代的**或者是皇族,后来经过一些实物验证,确实是辽国的一位公主。

可是在清理文物的时候,冯勇谦发现角落里的一个白色大壶不太正常,拎着很沉重,里面应该装着东西,一般这样的壶都是墓主人生前装酒或者是装水的,轻轻摇晃,几乎可以断定里面装的就是液体。这个瓶子的瓶口是用的一种木塞子塞住的,不过时间久了,木塞子都腐烂了,木塞子上面是一层厚厚的蜡,看来古人已经知道了蜡有很好的密封效果。

人们决定打开瓶子,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去除了盖子上面的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壶里面装的是液体。现场的专家组们谈论着不知道这是什么液体,此时经过众人同意,冯勇谦倒出来这种液体,还品尝了一口。根据他的回忆,说这种液体其实闻着没有什么味道,其次喝起来有点土壤的味道,估计是埋在地下的时间太久了,而且喝着也不像是酒,跟白水差不多,只是颜色是淡黄色,比泥水的颜色要浅一些。

而这个壶里面装的不明液体到底是不是白酒呢?因为在发掘现场,人们也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测,所以专家组们赶紧把这一壶液体装一部分在容器里面,送到沈阳市区,交给专业人员检测。后来专家们对送来的样品检测确实发现了里面有乙醇的成分,可以肯定的是墓中的这壶液体就是酒。

一时间沈阳千年古墓发现酒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都想去看看这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剩下的酒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们也惊叹,原来老祖先们都喜欢喝酒啊!这壶酒传承了千年,在沉睡了千年后,又重见天日,成为酒文化中特有的历史教材。因为处在七十年代,当时的技术条件比较有限,所以这壶液体在检测的时候,很多乙醇都挥发了,要是在现在,保存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较多保存其中的乙醇,就可以对酒中的液体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其实古墓中发现酒不是这一例,在其他古墓中也有发现酒的事例。在2006年,六安双墩发现古墓,在考古的时候,人们揭开外室的青铜盖板,发现了很多铜壶,数量有22个之多,专家们都很兴奋,发现这么多的铜壶可见这墓主人的身份很高,应该是皇室成员,就在人们清理铜壶的时候,传来考古队员兴奋的喊叫,说是发现了好东西。专家前去看了,走到跟前就闻到醇厚的酒香味。

只见这个青铜壶里面装了很多液体,这香味就是液体传出来的,考古人员还从铜壶口沿处发现了变黑的谷物,后来铜壶中的液体被送到了实验室检验,里面果然是酒。多次古墓中发现酒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对于酒是十分热爱的,酒传承千年,不仅仅只是物质,更是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