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的来历和简洁_四知堂五世三公是哪五公
四知堂杨姓堂号,出自东汉名士杨震,公元108年(东汉永初二年)春,他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身为命官的杨震,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虽然东汉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当于今天的五斤金,等于好几根金条了。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四知堂精神:“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四知堂精神起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氏“四知堂”的来历:
东汉时,有太尉叫杨震,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杨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交知已,我对你是了解的,可你对我的人品怎么不了解呢?”王说:“吾夜深密至,无人知也。”
杨正色斥之:“此乃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子(妻)知,何缘无人知晓?”王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裔为崇尊怀念这位拒贿的先祖,自立堂号“四知堂”,还有的杨氏一支以“清白堂”志其事、勉后人。
扩展资料;
杨震(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名臣,著名的“四知先生”。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三十年间,他不分贫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代表人物之一。
旧时,每个姓氏都有自已的堂号,堂号俗称堂名,本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或数世同堂,或分房分支居住,堂名就成了某姓或某支脉的代号。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郡望有关,也称州郡号或总堂号,经州郡官衙至朝廷认可或注册,如徐氏东海堂,郭氏汾阳堂,孔氏至圣堂等;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无需官方认可或注册,如杨氏四知堂,季氏一诺堂等。
堂号反映一个家族溯源、根脉传承,弘扬先祖功勋业绩、道德情操,训诫后辈忠孝廉贞、勤俭传家的高度概括,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华氏族文化伟大奇葩。
四知堂五世三公是哪五公
四知堂是东汉太尉杨震后人的堂号。这个名字的来历出自《后汉书》。四知堂五世三公,包括杨震、他的高祖杨敞、杨震次子杨秉、杨秉之子杨赐、杨赐之子杨彪。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公正廉洁,不收受下属的财物,说出“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后人以此为荣,故而以四知堂为堂号。
杨敞(?-前74年),字子明,陕西华阴人。汉昭帝时曾担任西汉王朝的丞相。为人谨慎,他也是司马迁的女婿。
杨震(?—124年),字伯起。他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延光二年(123年),任太尉。因屡次上疏直言,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服毒自杀。
杨秉(92年—165年),字叔节。杨秉年轻时研**业,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四十多岁时,才接受司空征辟,之后多次起伏。162年(延熹五年)冬,任太尉。
杨赐(?—185年),字伯献。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震之孙、杨秉之子。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特别说一句,他是杨修之父。杨彪历任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颖川、南阳太守,经三次升迁后任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其后历任三/公,定都许县,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被释出,又任太常。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丕代汉,欲以杨彪为太尉,遭推辞,拜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四知堂头疗馆效果怎么样
好。
1、四知堂头疗馆效果可以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失眠的症状,所以效果很好。
2、头疗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按摩同时配合药物,能有效的调节头皮血液循环,使患者的神经得到有效的放松,改善睡眠的症状,并且还能缓解头痛的症状。另外做头疗还可以起到去油去屑的作用,防止头发出现脱发的现象,受损的发质,是一种头部保健的项目。
隋炀帝是四知堂后人吗?
2014-06-30
杨峻岭(右一)和叔叔杨摄万(中间者)、父亲杨技万(左一)在翻看家谱
英雄社区一角
几天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消息传出后,长江第二大岛—扬中有一群姓杨的中老年人兴奋不已,根据家谱记载,他们是隋炀帝杨广的部分传人。“我们是杨广的后人,杨广在位时三修运河沟通南北,今天申遗成功也有他的功劳。”看到现代快报《发现》周刊征集家谱的报道后,扬中市民杨峻岭给现代快报打来电话。杨峻岭说,去年,扬州发现隋炀帝墓的消息就已经牵动着他的心,他和父辈密切关注着有关新闻,家里还留存着相关报纸,“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到扬州去参观。”
杨广的后人是如何来到扬中的?他们在这个岛上生活得怎么样?杨氏后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前往扬中一个叫英雄路的地方……现代快报记者林清智文/摄
寻根问祖
祖辈流传:“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
“英雄路这个地方原来叫纱帽圩,上世纪90年代,它还是三茅镇的一个村庄。”6月27日上午,杨峻岭指着脚下的水泥马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曾经是一派田园风光,现在的马路是曾经的河流,河上有小桥,河边有乡间小路,村里随处可见庄稼地、晒谷场,“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晚上都是伴着蛙声入眠。”
如今,纱帽圩已经城镇化,并改名为英雄社区,属于三茅街道,这里聚集着40多户杨姓人家。
家乡面貌发生的巨变给杨峻岭带来了乡愁,他经常怀念起过去的人和事,进而想到和祖先有关的种种传说,有同感的还有他的亲戚邻居。
“英雄”这个名字是否和杨姓有关不得而知,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杨家人来说,有种历史的巧合,因为在他们看来,祖先隋炀帝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英雄。
“小时候,我们常听老一辈人讲,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杨广。”杨峻岭的叔叔、69岁的杨摄万说,尽管杨广的功过在历史中存在争议,但作为杨广的后人而言,他感到很自豪,他和身边的亲戚都认为,杨广功大于过。
出生于1970年的杨峻岭表示,他们是杨广后人这个说法他小时候也听过。不过一直以来尤其是“**”期间,祖辈们只是轻描淡写地向他提过,不敢大肆宣扬。直到2004年,丹阳发现了《杨氏宗谱》后,他们介绍自己的祖先时才有了更足的底气。
杨广部分后裔明代迁居丹阳
近年来,杨摄万对《中华姓氏通史·杨姓》一书颇有研究。据他介绍,杨姓诞生于周朝,始祖叫杨伯侨,周代以来,杨姓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其中,自称汉太尉杨震后人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他所创立的王朝到儿子杨广这里就戛然而止。杨广死后留下诸多血脉,扬中英雄路的杨氏是杨广后世子孙的一个分支。2004年,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发现了一套民国年间修订的《杨氏宗谱》,据该家谱记载,隋炀帝杨广的一支后裔就定居在丹阳。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广有四子,长子杨昭生三子:杨炎、杨侗、杨侑。明朝时期,杨侗后裔杨汉义因祖父、父亲先后任江浙提学,先是居住在南京附近的句容,后寄居苏州,最后定居现在的丹阳后巷镇杨家埭。
这套宗谱共印有十套。珍藏这套宗谱的杨学海老人称,因其父当年在本村祠堂内管理事务,所以他家共有两套。**中,其中一套家谱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隐藏后精心保存至今。
续修家谱
1947年,用轿子抬着一箧家谱渡江到扬中
杨汉义定居杨家埭后,其后裔除留居本村外,还迁至丹阳的新桥、杨家木桥、界牌包港以及扬中、江阴等地。其中,扬中英雄路的杨氏就是200多年前从丹阳后巷迁居过来的。当时,扬中还是长江中的一个荒岛,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同样地处长江之滨,村民杨嘉朋(杨汉义的第13代孙)带着家属渡江来到扬中,定居于现在的英雄路,目前杨嘉朋的后人已经传至第10代。
杨摄万告诉记者,杨家对于修谱一事向来十分看重。据英雄社区杨家几位“学”字行辈的**回忆,1947年春天,在丹阳后巷镇杨家埭村,聚集了杨家各支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在那里续修宗谱,来自扬中纱帽圩的杨宏道曾参与此次修编。夏天,宗谱修订完成后,纱帽圩的杨学炳等人,曾用轿子从丹阳杨氏宗祠迎取一箧家谱,渡江来到扬中纱帽圩,放在杨芳家的阁楼上,学生时代的杨芳,时常在阁楼上整理古典书籍,也翻阅过1947年重修的宗谱。遗憾的是,这些家谱在**中被抄收。
杨摄万说,杨芳就是他父亲,从丹阳抬回来的家谱应该是十套宗谱中的一部分。
1997年,凭回忆编写了“纱帽圩行辈简明表”
1997年,退休教师杨芬(杨峻岭的爷爷)、杨芳和杨芹兄弟三人,在没有宗谱参考的情况下,凭他们年轻时经常翻阅宗谱的记忆,靠手写油印,采用横式编排的方式,编写了纱帽圩近十代杨姓人的行辈简明表。这本手写的家谱在开头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能看到子孙繁衍,是不简单的,应该追念先祖创业之艰难。”
这本家谱里记载的始祖并非杨伯侨,而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名人杨震,杨摄万根据宗谱推算,杨震是杨伯侨的第25代孙。
2012年,为英雄路杨家修新谱
2004年,杨摄万看到丹阳发现《杨氏宗谱》的新闻后,驱车来到丹阳,见到宗谱后,他有了为英雄路杨氏编写新家谱的想法。2011年,杨摄万在1997年编写的“简明表”基础上,参考《杨氏宗谱》,于2012年编修完成了英雄路杨氏支谱。
通过这个家谱,记者看到,该家谱追溯到杨姓始祖杨伯侨,用脉络清晰的世系图,显示了杨伯侨如何一代代传至丹阳杨姓始祖杨汉义、杨汉义又是怎样一代代传至杨嘉朋,家谱中,汉代名士杨震,隋朝**杨坚、杨广,初唐四杰杨炯等名人都在列,为了弘扬杨氏家族“厚德崇文”的优良传统,家谱中还为近代几位杰出人物撰写传记。
家谱修好后,杨氏家族在社区举办仪式,给每个家庭都发了一本。
家谱中的名人
杨震“四知辞金”
后人谨守“清白传家”传统
记者了解到,尽管在杨姓名人中,杨广的地位和名声无人能及,但在英雄社区的大部分杨姓居民看来,相比隋炀帝杨广,他们更在乎“四知先生”杨震。
谈到杨震,就不得不提一个有名的故事—四知辞金。
据《中华姓氏通史·杨姓》记载,杨震是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到50岁时才开始做官,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本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推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收,并责怪王密说:“故人之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才举荐你做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这是深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杨震反问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后,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
有人见杨震家里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颂至今。
英雄路杨氏的现在
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浓厚
四知辞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以“清白传家”为额。此后,“四知堂”成为许多杨姓家族支派的堂号,英雄路杨氏家谱所用堂号即为“四知堂”。杨摄万介绍,宗谱显示,扬中杨氏也是杨震的后人,虽然杨姓历史上不乏王侯将相,光是唐代就有11个宰相,但没人能比杨震更让他们感到自豪,“我们是‘四知堂’的后裔,为四知堂始祖杨震‘勤政为民、清廉为官’,‘清白传家’而自豪。这次续修家谱的目的除了寻根问祖,还希望能让先人之德激励后人。”
据统计,今天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已有40余户,近年来这一家族可谓人才辈出:科、局级以上干部1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30多人,教育工作者20余人,知名企业家、公司总经理6人,建筑与工程设计师、总监5人。
在杨峻岭看来,扬中英雄路杨氏家族的繁荣和“厚德崇文”的家风不无关系,家族中有很多教师世家,他的父亲、74岁的杨技万就是一名退休教师。6月26日下午,记者第一次来到英雄社区时,杨技万正在创作中国山水画,地上铺满了等待风干的画作,“杨家人文化氛围非常浓,经常能看到大伙聚集在一起讨论诗词、创作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