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旱情的灾情经过-2014年河南旱情的抗旱措施

2024-11-25 04:06:57 来源:天气频道

2014年7月,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河南省多地引发供水告急。
2014年汛期以来,高温、少雨、干旱天气持续发展,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旱情。河南省平均降雨量96毫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60%,较去年同期偏少44%。特别是6月份以来,高温时间长,平均降雨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最小年份,呈现严重的气象干旱。
2014年7月27日,河南省水利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河南省有24.5万人、8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吃水困难;秋粮受旱面积已达2310万亩,严重干旱***万亩。豫西、豫北部分丘陵岗区因缺乏灌溉条件,旱情较重。
截至发稿,河南大中型水库总蓄水28.38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少13.5亿立方米,近35%的小型水库干涸。主要河道径流比多年同期均值少四到九成,50%以上的中小河流断流。
2014年7月29日下午,河南北中部部分地区迎来入汛后较大范围的一场降雨。但河南省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降水过程对流性强,分布不均,对缓解当前旱情意义不大。
2014年7月30日,河南省水文资源局也发布公告,对平顶山、南阳、信阳分别发布了红色、橙色、黄色枯水预警,预计未来一周仍无有效降雨。
河南省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善强表示,由于2014年的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偏晚,携带水汽偏少,而控制河南省的副热带高压2014年的位置偏南偏西,也阻断了水汽向北输送,加上冷空气势力较弱,导致形成有效降水的几率**降低。

2014年河南旱情的抗旱措施

2014年7月28日,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启动河南省抗旱Ⅲ级应急响应。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由于当前正值酷暑时节,蒸发量大。通常在三十五六度的高温环境下,作物受旱面积将以每天二百余万亩的面积递增。未来农业抗旱和城市保供水形势严峻。
湖北省水利厅2013年8月6日在武汉称,从即日起,丹江口水库将紧急调水驰援河南省平顶山市,初步调水规模为2400万立方米。
河南省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部分城市供水短缺。特别是平顶山市主要水源地白龟山水库蓄水持续减少,已低于死水位(97.50米)。据预测,河南省仍无有效降水过程,平顶山市供水形势十分严峻。
8月4日,国家防总组织制定的应急调水方案,决定从6日起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平顶山市白龟山水库实施应急调水。调水规模2400万立方米,调水流量10立方米每秒,后期视旱情发展和丹江口水库来水情况再作调整。

2014河南干旱是真的吗

已经旱的很严重很严重了,我也很奇怪这么严重的干旱各大媒体居然都不关注,而且论坛上有人求国家媒体关注还被各种地域党攻击,看的心里凉凉的,这几个星期回家,走到哪里大家都是在说干旱的事,地里的庄家都旱死了。平顶山的核心水库干了一大半。人们无水可用。所有洗浴中心和洗车用水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二且问了各地的朋友都是旱的很厉害。论坛里还有些不懂事实的小子说来了河南没见到干旱,雨水充足云云的。简直是丧心病狂。

河南大旱,水库水位下降数百米,考古专家赶到后怎样了?

中国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在上下几千年的发展中,在我们的大地上衍生出了许多的文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出生,一代又一代的国家建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独特性,每一个国家也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我们通过考古可以窥见那些已经距离我们许久的历史。

只是到了现代,虽然有许多的文物被发掘出来,可事实上,还有着很多文物因为时隔太久,我们常常不知道它们被埋在、被流转到了何处,所以很多时候,文物的发掘并不单单依靠技术与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巧合性。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1978年挖掘出的王子午鼎,这座外形精美、造型独特的青铜鼎的发现实在是充满了偶然。

就在1978年,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发生在河南的一场大旱,竟然会带来一次重要的文物发现活动。

当时,河南正碰上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尤其是在淅县,当地几乎所有的湖泊、溪流全都干涸了,可以说就在一夜之间,水位忽然下降了一百米,河床纷纷裸露、大地张开了一道道裂痕,水位下降,这在人们的心上也划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然而正在这时,喜悦在淅县人们心中缺位很久之后终于降临。一天,一个小孩子正走在放羊回家的路上,当他经过一片干枯的河床时,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倒在了地上。小孩慢慢的爬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自己一边爬起来一边在想是什么东西把自己给绊倒了,当他靠近准备看清楚是什么东西的时候,竟然发现躺在地上的是一个铜质的物件,好奇的他主动尝试拔了拔,想把这个埋在地下的东西给拔出来。然而,奈何自己年纪太小,还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把地里的这个东西给拔出来。虽然小孩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他本能的感觉这可能是什么重要的物品,于是立刻回家把事情告诉了父母。

要知道,就在此前,在淅县也曾经发现过文物,河南出于中原地区,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衍生、聚集之地,在河南发现的文物数量极大。所以大人们便猜测可能又是文物,于是大人们拿起一些工具便赶往河床查看,当地人发现在河床露出了几处铜角,人们更加笃定,这些很有可能就是文物,并且还很可能是一处文物群,于是当即便报告了文物局。

考古专家们在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往了淅县,开始了文物的保护与挖掘工作。

专家们在附近就地开展工作,一个个通体呈现绿色的青铜器被挖出,无论是在场的专家还是当地居民都感到很惊喜、意外。见证文物本就足够的令人激动,只是没想到的是,专家们在河床之下还挖到了6条“金龙”,龙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权利的象征,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帝王的象征,在场者看到6条“金龙”的出现,纷纷惊叹不已。当考古人员将文物清洗干净,文物历经千年的时间,终于呈现出了它原本的形态,原来它是一座青铜鼎。

该鼎鼎身通高达76厘米,口径有66厘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金龙”,腰身雕有攀龙和窃曲、弦纹。鼎身通体完好,几乎没有什么损坏,色泽也还尚可,这6条“金龙”正是雕刻在鼎身上的装饰物,给人一种神秘感。在青铜鼎的鼎身上刻有一些铭文,根据这些铭文的记载,此鼎的主人是楚国时期的王子午,王子午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他曾任楚国令伊,于是这座鼎后来也就被命名为王子午鼎,听上去十分气派。如今,王子午鼎成了我们现在研究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文物。

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巧合,巧合总是不经意的出现在我们身边,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事情时常发生,只是或好或坏,我们都得接受。有很多时候,历经千年的时间,我们很难精确文物究竟被埋葬于何处,在未来,可能还会有许多文物是我们在偶然之间发现的,或许,那是文物对我们的呼唤,在地下沉寂了千年,文物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回归大地之上,而这也更要求我们,对待文物一定要细心、耐心,不可粗心大意,伤害了穿越时间来到我们面前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