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要门票吗-陈家祠修建年代

2024-10-19 23:48:01 来源:天气频道

门票10元,学生5元。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现为广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博物馆所在地,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旁。

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年建成。是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氏宗祠。初建时是供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参加科举考试时读书住宿之用,也是祭祖的祠堂。

全院占地面积近15000平方米,院东有17000多平方米的绿地。主楼宽80米,深80米。以“三进三路九厅两阳台”布局,穿插六个院落,八个走廊。它的规模很大,有宏伟的大厅和优雅的庭院。整个建筑的门、窗、屏、墙、柱、梁、屋顶都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等。在建筑正门的外墙上,有六大砖雕,如梁山聚义、吴彤杏、刘凤群等。画中建筑的雕刻工精细,层次分明,人物生动,形象逼真,花鸟栩栩如生。他们的砖雕技艺在现代是不多见的,可以说是令人惊叹的作品。

特别有特色的是二回廊柚木屏风门双面雕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三访茅庐”、“赤壁之战”等木雕各20件。被誉为“木刀雕刻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中路一、二入口院内的石栏杆上镶嵌着铸铁双通花栏杆“从此幸福”和“三阳奇台”,展现了中国近代铸铁技术的成就。

院内的石雕、陶塑、灰塑也以岭南特色鲜明、工艺精湛、精品琳琅满目而闻名。***曾题诗称赞陈书院的建筑艺术:“人可代替,人不可代替。”果不其然,建一个世界胜过读十年书。"

陈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式布局,由九堂六院十翼长廊组成。主楼占地6400平方米。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宏大,庭院宽敞典雅,尤其在建筑装饰上,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建筑内外构件上巧妙运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瓷雕塑、灰塑、铜铁铸造等装饰手法。花样繁多,造型生动,雕刻技艺精湛,笔画简单粗放但雕刻细致。可以说,陈书院是一座瑰丽的民间工艺宝库。

1959年,陈书院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主要收藏、保存、研究和宣传广东民间工艺。和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博物馆里有几个展厅,常年陈列着文物。展品包括陶瓷、雕塑、刺绣和其他精美工艺品。其他工艺品种类更多:广州珐琅、金银工艺品、彩色蚀刻玻璃;佛山灯、剪纸、木刻、门面等。潮州面塑、端砚雕塑、草贴剪纸;还有阳江、潮汕、佛山地区的漆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艺品。还有现代家具、字画、文房四宝和茶艺的展厅和专门房间。

陈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风景名胜”之首。

交通:乘坐地铁陈家祠站或乘坐85、88、104、107、128路公交车在高基站下车,乘坐268路公交车在陈家祠站下车或乘坐15、52、55、105、124、133、193、196、205、207、231、232路公交车。

陈家祠简介,关于陈家祠的历史由来

古代的才子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高中状元。那些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人还是少的。大多数小孩子都是从小去读私塾,也就是书院,陈家祠也是有名的陈氏书院,更是大多数读书的首选。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100多年来,历尽劫难。其中最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抗战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1940年-1941年曾进驻了一个日伪特务连。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把神龛四周极为精美的木雕人物、动物、植物最精彩的部分砍掉,使这些木雕故事断头缺尾,面目全非。造成整座建筑物瓦崩地裂,门破墙危。
更有一次,日寇飞机空袭,一颗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后座神龛上,谁料这颗罪恶炸弹却居然没有爆炸,而使陈家祠幸免于难。第二次是在1966年7、8月的**期间。肩负着“彻底砸烂旧世界”使命的***,杀气腾腾地“兵困陈氏书院”,他们贴出大标语,声言要对这一“封资修藏污纳垢之处”,“砸到片瓦无存”!幸好该书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此险境中挺身而出,找着这队***的“司令”,痛说它的可宝贵、可珍视的大道理,以至声泪俱下。
按照古语所说:“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况且又是“**”这一非常时期,但不知为何,这位并非“秀才”的工作人员,却居然能在鼎镬当前的险境中,讲清了道理,而那位“司令”呢,也居然幡然觉悟,下令“退兵”,而且宣布将陈氏书院划入自己这个组织的“势力范围”,不准其他派别、组织染指。
后来,有一队***也来此“破四旧”,两队***立刻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当时真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情势十分紧张。但结果,“好彩”又出现了,两队***“司令”竟然天良未泯,辩论的结果,毕竟最终真理战胜愚昧。
大家达到了共识:陈氏书院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国家艺术宝库,不能砸烂,但后座神龛置放的神主牌,就是“四旧”。结果5000多个陈氏列宗列祖的神主牌,除两个被偷偷拾获保存下来外,其余全部付之一炬。陈氏书院因此能在“**”十年间“苟安一隅”,未遭摧残。
【结束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这是从古以来不变的定律。一日为师,**为父也是对于老师的感恩。陈家祠的存在可谓是帮助了许多的人实现愿望。

陈家祠修建年代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陈家祠“七绝”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筹建于1888年,完工于1893年。现为4a级景区,多次以“古祠留芳”入选“羊城八景”。它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内集七大工艺之大成,又称“陈家七绝”。
正门两边分别有两扇廊门,
自东向西门楣的石匾上依次刻有“德表”“蔚颍”“昌妫”“庆基”等字样。
德表即德行表率,后人应以先祖为典范;
蔚颍即慰藉远在颍川的陈氏先祖;
昌妫即希望陈氏后人繁荣昌盛;
庆基即庆祝建筑的奠基。
陈家祠被誉为“百粤冠祠”,建筑工艺以“陈家七绝”见长,又称“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它们分别是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
一、木雕
木雕是陈家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做工最为精细的装饰。
原材料大部分采用东南亚的坤甸木。其质地坚硬,纹理清晰,易于雕刻。
首先是首进头门的梁架上采取满布式雕刻。
陈家祠正门迎面可见木屏门,由四块双面镂刻有吉祥如意纹饰的木门组成。
屏门底下的实门为裙板木雕,最左边刻有一幅图案,芭蕉树叶寓意“业”,地下的鸡寓意陈氏子孙,整幅图寓意陈氏子孙勇创大业,儿孙永远发达。
屏门背面最右边图案的左上角,香炉燃起的香气化成五只蝙蝠和一个寿字,寓意福寿连绵。
(“五福捧寿”木雕)
下图两幅互为倒写,寓意“福到”。单看右边幅字,左半部分似草书的“多”,右半部份似草书的“寿”,意味多福多寿。竹子上嫩叶意为朝气蓬勃,老竹则寓意大器晚成,希望子孙不要气馁。
屏门背面镂雕右数第二块,最上面是“孟浩然踏雪寻梅”,最下面是“渔舟唱晚”图,生动再现岭南民俗风情。
陈家祠中进正厅聚贤堂后面有十二道屏风木雕,为广州木雕代表作。
屏风上分别雕有各种题材故事,由下至上按故事发生顺序刻画。
二、石雕
陈家祠的石雕多采用上等的花岗石,
耐腐,耐酸,耐风化,是岭南常用建筑材料。
石狮是岭南地区晚清石狮造型的代表。
东边雄狮象征着权力,
西边雌师象征着子孙兴旺,家族繁荣。
聚贤堂的石雕,左边身披战袍是马超,右边躺胸露腹是张飞。
中东厅前面的三幅石雕,其中第二幅分别用“雀”“鹿”“蜂”“猴”来寓意“爵禄封侯”。
三、砖雕
陈家祠砖雕选用东莞精炼烧制的上等青砖为材料,
正面外墙东西侧共有六福大型挂线砖雕。
东边外墙的三幅砖雕。其中第二幅用凤凰、鸳鸯、鹡鸰、黄莺、仙鹤分别代指君臣、夫妻、长幼、朋友以及父子等五伦。
四、陶塑
陶塑中以佛山石湾陶瓷享誉岭南。石湾陶塑脊饰源自明末,广东人称之为“花脊”或“瓦脊”。既能美化建筑装饰,又可以使屋脊防水、防晒。
五、灰塑
俗称“灰批”。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因岭南地区潮湿,易褪色,五年左右需要修复。
六、铜铁铸
陈家祠铁铸吸收了西方庭院建筑装饰的特点,
主要在聚贤堂月台前,另外用于廊架等作支撑;
铜铸主要在首进头门的大门上。
七、彩绘
门神位于首进头门的大门,相传两位武将曾为唐**驱赶龙王厉鬼,故有驱鬼辟邪之意。
玻璃刻画,俗称蚀花玻璃,多用作隔扇、屏风、门和窗的装饰。
陈家祠“七绝”与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广东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它是岭南地区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