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寺在哪个省哪个市_乐山凌云寺的简介

2024-10-22 17:31:21 来源:天气频道

凌云寺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市府路东段,1981年,凌源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位置优越。为凌源市中心地段。凌云寺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
凌云寺现占地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十多间一千三百多平方米,为四进格局,在中轴线有天王殿、伽蓝殿、大雄宝殿、及藏经楼。坐北朝南。整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式。凌云寺在凌源市一带曾名噪一时,成为远近有名的佛教寺院。今仅存有天王殿、大殿及东西配殿,及1749年(乾隆十四年)四川省知县广宁撰文的塔子沟关帝庙碑记一通。

乐山凌云寺的简介

凌云寺是大自然奇景和人类杰作的奇妙和谐组合。天造妙景,彰大自然之奇美;千年古寺,显佛文化之深邃。因寺前三江交汇的临江峭壁上,凿造有世界之最的弥勒佛坐像,人们将乐山大佛作为了凌云寺的象征、标志,所以普遍称乐山凌云寺为乐山大佛寺,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乐山大佛。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嘉定州志》称“凌云寺在凌云山,一名大佛寺”。凌云寺也因高僧海通禅师首倡修建乐山大佛,更加名声显著。
历史上,对于这一佛国古刹、**灵域,文人骚客留下了诸多赞誉。譬如,南宋进士邵博在他的《清音亭记》中这样描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胜也……”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五年(1510)嘉定州同知胡缵宗《凌云寺》诗赞凌云寺:倚江山突兀,夹涧草葳蕤。客击云中磬,僧磨石上诗。泉声流竹细,塔影照山迟。天下多名寺,还看此寺奇。
又因凌云寺与峨眉山遥遥相对,历来香火鼎盛的它更是有“上朝峨眉,下拜凌云”之美誉

凌云寺(1)

乐山凌云寺的历史

乐山凌云寺建于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凌云寺名取意高入云霄,山河升腾,意气昂扬,佛法宏远,佛圣之地。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乐山岷江东岸,是世界著名的弥勒道场。凌云寺弥勒殿门外咫尺之间,即是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
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庙又有扩建,有“历朝敕九顶山凌云大佛等额”。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可见会昌以前佞佛之风的盛行。
唐建中元年(780),德宗颁《修葺寺观诏》,要求各州府培修振兴寺庙。凌云寺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唐会昌五年(845)七月,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以僧尼耗蠢天下”为由,武宗李炎下灭佛令。“佛教除长安、洛阳各四寺,地方诸州各一寺外,悉毁坏之”(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嘉州、眉州、陵州等奉诏毁佛寺,凌云山上八寺俱毁。凌云寺因当时属“上州”的嘉州最具规模“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得以保存,并在佛教寺院改名现象较普遍的唐宣宗时,一度改名报恩寺。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览》云:“九顶山,在城左,有九峰……会昌以前峰各有寺,今唯存报恩一寺。”明万历进士、四川按察使曹学诠《蜀中名胜记》指出:报恩寺即凌云寺。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曾这样描写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凌云寺重修。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尤其是解放后不断维修,基本保存了面貌。
佛法宏远,盛世教兴。2005年12月,凌云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照观大和尚率僧众驻锡凌云寺,依法开展佛教活动,宝镜重光,法炬复燃。
由于历史原因,千年名刹年久失修,加上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破坏,凌云寺已成危房,砖磴损碎,四壁颓堕,柱梁腐空。严重危及僧众、游客安全。照观法师誓发大愿,维修好古寺、守护好大佛。此次维修工程于2006年1月启动2010年圆满如法完工,大雄宝殿、弥勒殿、藏经楼、祖堂、法堂、禅堂、客堂、观堂、寮房、钟鼓楼、方丈院焕然一新,恢宏古朴,凌云寺成为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匹配的精品寺院。

凌云寺(2)

凌云寺的历史沿革

凌云寺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唐建中元年(780),德宗颁《修葺寺观诏》,要求各州府培修振兴寺庙。凌云寺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佛教除长安、洛阳各四寺,地方诸州各一寺外,悉毁坏之”(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嘉州、眉州、陵州等奉诏毁佛寺,凌云山上八寺俱毁。凌云寺因当时属“上州”的嘉州最具规模“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得以保存,并在佛教寺院改名现象较普遍的唐宣宗时,一度改名报恩寺。
据寺门前所立的碑记以及《明史何真傅》等记载:洪武二九年(1396年),邓洪义因其弟被娄舅家所累,要戌辽东,邓洪义冒弟名代其远戌。几年后在流放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陈氏家族收容为家塾教师,并与其养女黄氏成婚。三年后邓洪义病逝,黄氏带领其子邓销护丧归锦田。原居于锦田的邓洪义三位儿子亦善待黄氏。翌年,邓销早夭,黄氏痛不欲生,为此,几兄弟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为庶母筑建凌云静室,并设洪义木主在室内,以使黄氏于静室中安度晚年。
凌云寺在建成以后,间有兴替。清道光二年(1822年)涤麈法师重修静室,改名为“凌云寺”。至光绪元年(1875年)释圆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释净圆,曾先后任住持。因后继乏人,寺门破落,归乡绅邓伯球管理,邓将之壁为休憩的埸所。1911年,妙参法师应黄慧清居士等之邀来港,游至观音山,见寺已荒凉,于是会同徒工众剪草斩荆,并劝邓伯球改奉佛教,使乡人捐出寺地。又募捐钱物,重修寺门,并于寺侧建禅堂大楼,凿莲花塘于山门前,围篱建墙,广袤十丈,可容百余众。至1924年春完工,并立碑记于寺前志事。

凌云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