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的介绍|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东江纵队简介

2024-11-24 14:08:40 来源:天气频道

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在广东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后期还把游击区扩展到粤北山区和韩江流域。东江纵队最初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包括由曾生等人创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王作尧等人创立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这些队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间接受国民**军的**,被整编为国民**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1940年9月这两个大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部队**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宣言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是由**领导的军队。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扩编为中国人民***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华东野战军的序列。

东江纵队在战壕中作战

东江纵队的介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东江纵队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1945年,**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东江纵队简介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在大王岭村设立部队领导机关,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曾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成立于1943年12月。东江纵队在远离***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敌伪与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依靠人民群众和爱国侨胞的支持,开展敌后游记斗争,创建东江抗日根据地,成功营救受困于香港的文化界名人和爱国人士,积极配合盟军对日作战,成为华南抗日战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东莞是东江纵队的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建的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华南敌后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被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称为“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

请问东江纵队的历史由来?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广东人民的子弟兵。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远离***,远离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敌伪与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遵照**中央的正确指示,紧密依靠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开辟粤北山区,挺进韩江平原,积极配合华南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威震南粤,蜚声海外,被**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奉命北撤山东,在解放区整编为中国人民***两广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并参加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留在东**游击队指战员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后发展成为中国人民***粤赣湘边纵队,1949年夏,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广东,与粤赣湘边纵队胜利会师,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贡献。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的不断高涨,**东江地区组织在***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得到恢复、重建和发展。华南及东江地区虽遭到日军疯狂蹂躏,但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人民群众建立起各种抗日武装,坚决打击入侵日军。尤其东**抗日队伍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军作战,成为华南抗战中的重要武装力量。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强行在惠阳大亚湾登陆。10月15日,日军进占惠州城。10月21日,日军攻占广州,广州沦陷。10月23日,日军强占虎门炮台及虎门下横档炮台。日军南侵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江人民遭受空前浩劫。图为日军焚烧村庄。1940年6月25日,日军从莞城经飞鹅直闯大沙,企图洗劫大沙圩和景山村,遭到大沙“洪圣公约”的农民自卫队奋力还击。日军对大沙进行了9次的报复性“扫荡”,杀害村民62人,烧毁民房、茅棚454间,烧死7人,强奸妇女5人。1941年,在日军的“扫荡”中,东莞道滘260多名群众被日军用毒烟杀害。1938年1月,**广州市外县工委先后派王作尧、袁鉴文回东莞,分别担任东莞中心支部的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并组建抗日武装。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广东人民的子弟兵。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远离***,远离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敌伪与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遵照**中央的正确指示,紧密依靠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开辟粤北山区,挺进韩江平原,积极配合华南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威震南粤,蜚声海外,被**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奉命北撤山东,在解放区整编为中国人民***两广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并参加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留在东**游击队指战员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后发展成为中国人民***粤赣湘边纵队,1949年夏,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广东,与粤赣湘边纵队胜利会师,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贡献。
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建
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的不断高涨,**东江地区组织在***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得到恢复、重建和发展。华南及东江地区虽遭到日军疯狂蹂躏,但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人民群众建立起各种抗日武装,坚决打击入侵日军。尤其东**抗日队伍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军作战,成为华南抗战中的重要武装力量。
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强行在惠阳大亚湾登陆。10月15日,日军进占惠州城。10月21日,日军攻占广州,广州沦陷。10月23日,日军强占虎门炮台及虎门下横档炮台。日军南侵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江人民遭受空前浩劫。图为日军焚烧村庄。1940年6月25日,日军从莞城经飞鹅直闯大沙,企图洗劫大沙圩和景山村,遭到大沙“洪圣公约”的农民自卫队奋力还击。日军对大沙进行了9次的报复性“扫荡”,杀害村民62人,烧毁民房、茅棚454间,烧死7人,强奸妇女5人。1941年,在日军的“扫荡”中,东莞道滘260多名群众被日军用毒烟杀害。1938年1月,**广州市外县工委先后派王作尧、袁鉴文回东莞,分别担任东莞中心支部的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并组建抗日武装。
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公园成立,**东莞中心县委武装部长王作尧任队长,县委宣传部长袁鉴文任政治指导员,全队100多人。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大陆后,中国**党在华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193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东莞常备壮丁队和抗日模范壮丁队一部,在石龙附近东江南岸的峡口、榴花、刘屋村、西湖、京山一带英勇抗击进犯的日军,史称“榴花战斗”。这是**广东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其中在石碣刘屋村伏击日军时牺牲22人。1938年12月2日,**惠宝工委在惠阳淡水周田村成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郑晋(郑天保)任副总队长兼参谋长。
1939年元旦,**东宝联合县委把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和王作尧带领的部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及各区地方党组织动员来的武装人员,集中在东莞清溪苦草洞整训,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黄高阳任党总支书记。为统一军事指挥,1939年5月,**广东省委在坪山成立东江军事委员会,由梁广、梁鸿钧、林平、曾生、王作尧、何与成组成,梁鸿钧为书记。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和发展壮大部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经过统战工作,于1939年4、5月间取得***第四战区的统一**,分别改称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简称“第二大队”)、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简称“新编大队”)
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939年冬至1940年春,***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高潮。1939年3月,***广东当局集结兵力对曾生、王作尧部队进行围攻。为保存抗日武装力量,曾、王两部根据**东江军委的决定,向海陆丰方向突围转移,几遭挫折。后根据中央的“五?八”指示,曾、王两部返回东、宝、惠抗日前线,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挺进大岭山、阳台山,开辟东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3月初,***广东当局集结兵力3000余人,发动对曾、王两部的进攻。曾、王两部队分别向海丰、陆丰方向突围。1940年3月9日晚,王作尧、李燮邦率领第二大队从乌石岩突围后,经惠阳沙坑向东转移。***顽军以谈判为诱饵,在黄沙坑扣押第一中队40余人,并将何与成、卢仲夫、罗尧、罗振辉、叶镜源、李燮邦等6位干部押至惠州杀害,史称“黄沙坑事件”。
1940年5月8日,在东移海陆丰严重受挫的危急关头,******处致电广东省委,指示曾、王两部仍应回到东(莞)、宝(安)、惠(阳)敌后地区,坚持抗战,史称中央“五?八”指示。这个指示,对挽救曾、王两部,指导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反对***顽固派的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0年8月,曾、王两部返回东宝惠边敌后。9月中旬,**前东特委在宝安县布吉乡上下坪村召开这两支部队干部会议(简称“上下坪会议”),传达和贯彻中央“五?八”指示,总结东移的教训,决定在东、宝、惠敌后坚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领导中心设在东莞。
上下坪会议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曾生、王作尧两部原来的**分别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曾生、第五大队大队长王作尧,**东江特委、前东特委书记林平兼任这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梁鸿钧任军事指挥。根据上下坪会议决议,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于1940年10月初从宝安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初,第三大队在大岭山区黄潭首战日军,击退日军的进犯。这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重返东宝敌后的第一仗,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1941年6月11日——1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于大岭山百花洞重创前来“扫荡”的日军,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毙伤日军官兵50多人,事后华南日军头目自称:“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1941年10月,***顽军兵分三路合击大王岭。因寡不敌众,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动转移外围作战,只留下一个中队在大岭山区内坚持斗争。1941年6月至8月,日军先后调集2000多兵力,对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了9次“扫荡”。第五大队和抗日自卫队在王作尧、周伯明的指挥下,顽强战斗,毙伤日、伪军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