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楼是怎样建成的|羌族的碉楼有何特点

2024-10-21 05:43:08 来源:天气频道

它是由竹索,木工板建成的。作用是主要用于储存粮食。羌族地域山高水险,为方便交通出行,1400余年前羌民就打造了索挢(绳挢)。两边建砌石的洞门,门里立石础或大立柱,础与柱上挂竹绳,少的是数根,多的是数10根。竹索铺上木工板,两侧设高于挢面1米高的竹索护栏。步道有木栈与石栈。木栈修于丛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方;石栈施于峭壁山崖,绿岩凿洞,插木为挢。羌族民俗石工农闲常常出门制作工艺。

羌族碉楼(1)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点。是因为羌族聚集区坐落于藏北高原的东部边界的岷江中上游地域,这儿山峰重重,地形险峻。羌寨通常设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作“云彩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梭,不时可以看见具有特点的羌族的碉楼和砌石房。羌族建筑恰好是以碉楼、砌石房、索挢等享有盛誉。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羌族碉楼(2)

碉楼是羌族人用于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通常多修于村落住宅旁。碉楼的尺寸在10至30米中间,样式有四边、六角、八角几类类型,有的达到十三四层。

碉楼的建材是石板和黄土壤,墙基深1.35米,以石板垒砌。石墙里侧与路面竖直,外边从下到上向内稍歪斜。碉楼的建造令人惊讶,工匠不制图,拉线、柱架支柱,全靠精湛的手艺与阅历。

羌族碉楼(3)

碉楼完工后牢固可靠,经久不坏。198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看到的一个明朝古城堡遗迹“永平堡”,经历几百年风雨沧桑仍保留完好无损。如今羌区的碉楼虽能看到,但比之前少了许多,许多地方也新修了许多碉楼,多以观赏用。在许多保留完好无损的初始山寨,也有已经在利用的碉楼,通常当作羌族民屋的一部分,储存粮食利用。

羌族的碉楼有何特点?

走进羌族聚居的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顶上或是险要的关隘上高高耸立的碉楼。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巨人巍然挺立,又像一把把锋利的长剑指向蓝天。走近一看,便可发现这些碉楼十分浑厚、厚重、雄伟,给人一种力度和美感。
碉楼是羌族同胞住房形式之一,多用于防御侵袭与抢劫,一旦有事,附近各户老幼妇孺均可入内躲避,楼身设有洞眼,用作嘹望和射击。平时则多用碉楼贮藏粮食。这种住房形式已有很长的历史。《后汉书·西羌传》中便有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同胞依据山形地势,就地取材,利用遍地的乱石和泥土垒砌修筑而成。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状,一般高5至7丈,最高的达10余丈。羌族祖先修建碉楼既是为了适应在高寒的气温中保暖、贮藏粮食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防范外来侵扰的需要,因此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滑,并且大多建于险要之地,以便防守。各寨都筑有碉楼,三五成群,既是日常生活便于往来的需要,又是械斗时互相支援的需要。一群碉楼在布局上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体现出非凡的气势。
可能是由于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羌族的审美观念的缘故,尽管现代在外族的影响下修建了大量的木质平房,而且也无防御侵扰之虑,碉楼古风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羌族房屋除碉楼之外,还有较碉楼低矮一些的碉房,是羌族同胞的日常居住之地,仍用碎石和泥土筑砌而成。也有楼层,有二层、三层、四层的,以三层居多。每层高八九尺,墙厚尺余。这其实也是“邛笼”之一种。楼顶为平台,既是晾晒粮食之地,又是休息场所。这种碉房高近3丈,结构紧凑,也显得雄伟端庄。

羌族碉楼的发展历史

羌族,同为华夏族的一支,“最早见于甲骨卜辞”。且不说禹为羌人,单说“西夏”,就是羌人于唐代在16个省区建立的1300多万人的大夏政权,威威乎200余年哉,其势真可谓遮天蔽日。谁能想到被蒙古军打得七零八落,隐姓埋名四处奔逃呢?
他们逃进深山,反思着自己,过着隐忍的日子。
他们太不懂得防犯了,他们曾是怎样的兴盛和谦卑呀!
──从夏商时起,羌人分布于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广大地区。
──战国初年,羌人爰剑被秦人拘执为奴,后逃回本地被推为酋长。原以猎射为主(每年,用二万多匹良马,换回大批粮食、茶叶等物)。至爰剑时始营田畜牧。
──西汉初,臣服于匈奴。
碉楼曾经是羌人的哨兵,守护着羌人的土地、财产和生命;现在,碉楼守护的是羌人的文化精髓。羌语称碉楼为“邓笼”,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许多地区的碉楼历经过战乱,和自然灾害,但是,许多年后,碉楼还是依旧稳固牢靠,经久不衰。这其中到底有何奥秘呢?
一个有关碉楼的古**俗……
古时,羌寨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家碉,同时要埋一块铁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碉楼,还要把埋藏的那块铁拿出来锻打一番。直到孩子长到十八岁,碉楼才封顶。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仪式时,将那块锻打了十八年的铁制成锋利的钢刀送给他。在当时,如果谁家没有家碉,那儿子连媳妇都娶不到。

羌族碉楼的说明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
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198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现在羌区的碉楼虽能见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楼,多为观赏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还有正在使用的碉楼,一般作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储粮食使用。

羌族碉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