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河拐了九十九道弯_黄河九道弯都是啥

2024-10-22 09:45:15 来源:天气频道

黄河以母亲河居称的同时也以它夸张的曲折度而闻名于世,因此它有“黄河九十九道弯”之说。

它在青藏高原上,就绕着积石山,做了一个180度的大回环。到了甘肃以后,它没有按照通常的习惯向东流,而是舍近求远,继续北上,流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两侧,先向北,后向东,而后向南,又来了个180度大回环,在陕西的潼关拐了一个90度直角,向东奔入大海,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河道的走向有两处令人不解。一处在陕西与甘肃的交界处,这里,黄河本来可以自西向东流进渭河,却被一座不高的山岭——鸟鼠山分隔开来。另一处在内蒙古托克托(即河口镇)以东到凉城一线,这里黄河本来可以顺直地向东流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再流往天津入海,却偏偏南下,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

因此,人们推测,在遥远的古代,黄河可能是从渭河东流入海的。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条河流绕过鄂尔多斯高原,在托克托向东流入岱海盆地,进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在天津流入渤海。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直到今天也可以看到,渭河宽不过百十米,两岸却有两层高高的阶地,每层阶地相对高差都在20~30米以上。阶地是当年河流留下来的遗迹。当爬上高高的二道塬时,距离渭河岸边已经有好几千米。凭今天渭河的水量,不管怎样也不可能造成这样宽阔的河谷。

人们推测,大约在距今2000多万年到500万年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本来是沿着它的支流洮河上溯,再穿过鸟鼠山,进入渭河的。由于后来鸟鼠山一带发生地壳抬升,阻断了古黄河上游与渭河的联系,它只好改道北上,流入当时的另一条河流,也就是今天的黄河。至于托克托黄河弯曲的原因,大概也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吧。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推测,没有一个可以确切的证据,以至直到今天黄河为什么有九十九道弯也仍是一个谜。

黄河九道弯都是啥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性。就像还有一首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也不是只真的有99个弯,中国人爱用“九”和“九”的倍数来形容多。就是说黄河这条河有九处大的湾,或者是泛指了,说黄河的河道比较曲折。

谁知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歌词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
河曲民歌
赵越词景建树编曲
天下哟黄河九十九道弯,
亲不过我这水来,
爱不过我这山,
厚不过这黄土,
高不过这垣,
美不过羊肚子毛巾三呀么三道道兰。
坡坡上那犁哟,
河滩上那个纤,
拽出那个口头千千万,
热辣辣的个婆姨、火爆爆的汉,
汗珠子那掉的土呀、土冒烟,
隆咚采个一咚采个来采一个隆咚采采采,
嗨咿哟,嗨咿哟,哎来哎嗨哎嗨哟嗬,
哎,哎哟哎嗨。
枣花花那个香哟,
沙果果那个甜,
圪梁上个妹子、牵魂的线,
土窑里有我祖祖辈辈的恩和怨,
人走那个千里也要往回返,
隆咚采个一步采个来采一个隆咚采采采,
嗨咿哟,嗨咿哟,哎来哎嗨哎哟哟嗬,
哎,哎哟哎嗨。
大下哟黄河九十九道弯,
谁有我这水来,谁有我这山,
几千年的日子风刮散,
只有这山歌从来就没有断,
啊从来没有断。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歌词是什么

【演唱】王向荣【歌词】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歌曲简介】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旋律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它的节奏和速度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使人感觉象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这首“船夫曲”是40年代从晋、陕交界的黄河岸边的一位船**中记录下来的。歌词分两段,上段设问,下段作答。首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气势磅礴,不同凡响。它所拉开的,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的广阔场景。由“弯”(自然)而问“船”,由“船”而问“杆”(工具),由“杆”而问“人”,唱词近于口语,语意不断重复,但正是在这种口语式的唱词及其重复中,蕴含了一种不可变更的逻辑。通过它,又最终体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普通成员对山川江河、对历史的追问。下段作答,词格与上段完全一致。只是把“几十几”换成“九十九”,这个数词有很深的象征意味。这个一问一答,不仅是高度艺术化的,也是高度智慧的。曲调如词一样,首句高亢深沉,先声夺人,尾句与之遥相呼应。中间则是一连四句重复。这又是一个简单,但这个简单中包含着令人肃然起敬让人反复思忖难以平静的崇高的美感。就此而言,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黄河船夫曲》都可以是中国民歌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
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前边大部分都以a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