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梁园在哪里

2024-11-25 12:51:38 来源:天气频道

梁园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梁氏叔侄四人出资建造,1984年重修后改称梁园。相关典故内容,一起来看看!

梁园文雅

梁园文雅刘武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睢园”,又叫兔园。

刘武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

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星耀梁园

西汉前期,具体说就是汉景帝时期,商丘文化有过极为辉煌灿烂的篇章。

当时,汉景帝同母弟刘武从最初的代王改封淮阳王、梁王,就是后来著名的梁孝王,都睢阳城。在平定七国的叛乱中,梁孝王功劳极大,再加上又是窦太后的亲生儿子,很受宠爱,梁孝王的权势达到了顶点。西汉的诸侯王无法开疆拓土,就将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经济、文化,致力于享受人生。于是,梁孝王大兴土木,开始修建梁园。梁园,当时叫东苑,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方圆三百里的诸侯园林,还有三十多里长的空中通道和宫室相连,从如今商丘古城东南直到平台,可谓辉煌壮丽。这座后世被称为梁园的诸侯园林,成了梁孝王从事狩猎和文化活动的主要舞台。

和当时的许多诸侯王一样,梁孝王广为招贤纳士,当时最著名的文人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都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有趣的是,这些人最初都不是梁孝王的门人,枚乘和邹阳,本来都是吴王刘濞的门人,后来,两个人察觉了刘濞的反心,劝说无效后转投梁孝王。而司马相如此前更是任职朝廷,因为汉景帝不喜辞赋,为梁园的文化气息所吸引,这才转投梁孝王。关于梁孝王和邹阳,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邹阳曾经一度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狱中上梁王书》,为自己辨明冤情。得书后,梁孝王深爱邹阳的文采,不仅立即释放了邹阳,而且授予官职,充分体现了梁孝王求贤若渴的风范。

在梁园,枚乘创作了标志着汉赋成熟的《七发》,汉赋最伟大的作家司马相如则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上林赋》。这些文人能够创作出这些不朽的篇章,显然与梁园的富丽堂皇以及梁孝王声势浩大的田猎生活有关。梁孝王喜欢田猎,“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声势极为浩大。这样的活动,开阔了作家们的眼界和心胸,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司马相如和枚乘著名的作品里,帝王的'田猎生活就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由于时代的久远,今天能够知道的梁孝王周围的文人不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只寥寥数篇,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当时,许多文人在梁孝王周围风云际会,终日田猎、宴吟,这时候,一定是佳作纷呈、竟艳争奇,司马相如和枚乘的作品,就是盛开的百花园中最鲜艳的花朵。将近一千年后,李白留恋梁园,还写了一篇《梁园吟》,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和繁华落尽的伤感。

****后和梁孝王一样喜欢辞赋,司马相如留下“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典故寻找更大的舞台、创造新的辉煌去了。与梁园相始终的是枚乘。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枚乘曾作书劝谏吴王,由是名动天下,汉景帝为此授予枚乘弘农都尉的官职。但是,枚乘留恋梁园,称病告假,直到在梁园病逝。梁园文人群体风流云散。

但是,回望历史,梁园文人群体解体的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梁孝王参与争嫡并在争嫡失败后刺杀朝廷**以泄愤。最初,梁孝王因为与朝廷保持一致,大批文人纷纷来投,梁孝王由于与朝廷貌合神离、心生怨隙,导致了许多文人的离去,循迹追踪,令人浩叹。

不管怎么说,梁孝王时期,梁园是全国文化的中心,正如鲁迅所说:“天下文学之盛,当时盖未有如梁者也。”那时,商丘站在西汉文化的巅峰,像是一颗明珠,凝聚了帝国所有的目光。

概况

梁园,又名梁苑、菟园、睢园、修竹园,俗名竹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在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城内所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东。古代有众多诗品名篇咏颂梁园,如诗仙李白的《梁园吟》等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2200年前,司马相如客居梁园(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数年,临别时不经意的一句话,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惜别喜好之地时的一句经典。

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刘武于都城睢阳,建立梁国,在睢阳东南平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又在园内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以及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等景观,种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树。建成后的梁园周围三百多里,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使这里成了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梁园七台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霁”即是此所指。

《水浒传》中梁园在哪里?到底有多好?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话说这个“梁园”,在历史上可是相当有名气,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各种文人反复念叨,而且总是跟赏月联系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梁园月”。

西汉第三个**是汉文帝刘恒还是王子的时候娶了一个出身低贱的宫女窦氏,窦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后来,本来掌权的吕后一族被灭门,刘恒成功捡漏,阴差阳错的被拥立为**,窦氏也就被立为皇后。再后来,汉文帝驾崩以后,刘启即位,称为汉景帝,窦氏也就变成了窦太后。景帝也只能依着窦太后,对刘武格外照顾。

于是在太后和**的双重宠爱下,刘武成为了当时天下最有权势的人,风头一点都不输给**。在这之前,刘武已经被立为了梁王,自己有一个封国,梁国,首都在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就是我们所说的“梁园”。

那么,“梁园”里面有什么?

1、梁园里面有山有湖,有各种不同地形的景点,仅仅看看这些景点名称就足够我们惊叹了——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望秦岭、鸿雁池、金果园、清冷池、清冷台、平台、南湖鹤州……

2、园里还有长达数十里的竹林,有各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简直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

3、更有许多宫殿,宫殿之间用空中栈道连接。

4、还有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歌姬舞娘,整个梁园的宏大气象,完全超过了当时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称为西汉的第一园林也不为过。

然而梁园让后世文人念念不忘并不是因为它的奢华,而是因为它是当时的文学圣地。但庆幸的是,在繁华的市井中,还能一睹这座岭南宅园的风采。

梁园的简介

梁园,又名梁苑、兔园、睢园、修竹园,俗名竹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在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城内所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东。古代有众多诗品名篇咏颂梁园,如伟大诗人、诗仙李白的《梁园吟》等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2200年前,司马相如客居梁园(今商丘市睢阳区)数年,临别时不经意的一句话,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惜别喜好之地时的一句经典。
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刘武于都城睢阳,建立梁国,在睢阳东南平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又在园内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以及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等景观,种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树。建成后的梁园周围三百多里,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使这里成了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梁园七台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霁”即是此所指。梁园的位置,西起睢阳城东北(今商丘古城东南),东至今商丘古城东北7.5公里的平台集(今商丘经济开发区平台街道治所)。今平台街道西北角有梁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记·梁孝王世家》言梁苑“方三百余里”,这里的“方”为“方圆”的意思,但方圆三百里并非实指,所以《索引》说“盖言其奢,非实辞”。《汉书》说睢阳城“城方十三里”,《水经注疏》曰“筑城三十里”。可以看出,梁园的面积方圆40公里至50公里。梁苑规模宏大,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为一体,是供帝王游猎、出猎、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据载,梁苑内“作耀华之宫,筑菟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起龙囿,又有雁池,池间有鹤州,凫渚。其诸宫观相连,绵延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晋葛洪《西京杂记》卷2)。《太平御览》卷159中引《图经》云:“梁孝王有修竹园,园中竹木天下之选集。诸方游士各为赋,故馆有皱枚之号……又有雁鹜池,周回四里,亦梁王所凿。又有清冷池,有钩台,谓之清冷台。”
另外商丘市有下辖区梁园区。之所以命名为梁园区,与西汉梁国刘武所建的大型园林“梁园”有关,古梁园遗址大都在今梁园区内,故名梁园区。

梁园文学

梁园文学是指西汉时期以梁孝王刘武、司马相如等为中心而形成的文学群体的创作。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士。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梁客皆善于创作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公孙诡多奇邪之计,时号“公孙将军”;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博辩入理;其他诸人也各有所长。梁园的文化氛围为文学家提供了适合于发挥自己才能的特殊环境。
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梁孝王刘武、司马相如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汉初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刘氏集团先后消灭了具有实力的异姓诸侯,而广建同姓诸侯。这些刘氏宗亲不具备秦以前诸侯那样****的地位,却也具有相当强大的势力。他们不能像战国诸侯那样开疆拓土,于是,便向着经济、文化、享乐方面发展。此时的诸侯国,还有养士的遗风。大国诸侯多礼贤下士,延揽人材。当时诸侯国的宾客除在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学方面。汉初的刘氏宗亲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刘氏子孙以文学见于历史记载者有多人。
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孝王武与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最亲;在反对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之地。于是,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士。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前140)、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梁客皆善于创作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公孙诡多奇邪之计,时号“公孙将军”;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博辩
入理;其他诸人也各有所长。梁园的文化氛围令文学之士感到惬意,确实为文学家提供了适合于发挥自己才能的特殊环境。
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载乘赋九篇,其《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寄托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到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事实上,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严助向**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同时向汉**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还令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也和楚辞一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类作品。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事见《汉书·王褒传》)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诵读辞赋的兴趣依然很浓,就连贵族妇女也主动参与,出现了像王逸《楚辞章句》这样的专门著作。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虽然诵读辞赋者并未都成为辞赋作家,但汉代许多人确实是从诵读辞赋开始而顺理成章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杨雄少而好学,“顾尝好辞赋”(《汉书·杨雄传》),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赋,并且加以摹拟,他本人也成了汉代重要的作家。王逸著《楚辞章句》行于世,他还创作诗赋等作品多篇。汉代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汉书·地理志》)流传下来的《淮南子》就是出自刘安的宾客之手。《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群臣赋44篇。显然,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汉初几位诸侯王以文才取士,聚集在他们周围的辞赋家则是以文会友,他们置酒高会,游赏唱和,汉初作家群体首先在几位诸侯王那里生成。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出于本身的兴趣,大量招揽文士,许多人就是因为有文才而得以在朝廷任职。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扬雄等。有些人虽然不是靠文学创作才能而进入仕途,但是,他们成为朝廷命官在天子的倡导下也加入了辞赋创作的行列。自**起,创作辞赋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许多**显宦都参与其间,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东汉光**、明帝都不好辞赋,但是,兴起于西汉的进献辞赋之风依然在东汉延续,基本上保持了它的连贯性,许多文人就是因文才出众而倍受青睐。
梁园文学群体的中心人物首推梁孝王刘武。刘武(?~公元前144年),汉文帝嫡二子,汉景帝同母弟,母窦皇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前168年,梁宣王刘揖薨,无嗣,刘武继嗣梁王。前161年就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
七国之乱期间,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疼宠和梁国地大兵强欲继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谥号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
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如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汉书·地理志》)投奔吴王刘濞门下的文士有枚乘、邹阳、严忌,他们都擅长辞赋。后来吴王谋反,枚乘、邹阳等人见刘濞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就离开吴地而投奔梁孝王。梁孝王待他们为上宾,司马相如也弃官前往梁国,宾主相得,过着文酒高会的生活。参加梁园唱和的文人还有羊胜、路乔如、公孙诡、韩安国等。
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枚乘,西汉辞赋家。字叔。淮安(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故居座落在淮城肖家湖畔.。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首段为序,借吴客之口,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缘由:贪逸享乐、荒淫奢侈的宫廷生活所造成,指出这种病非药灸所能治,唯有“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之”。第二至八段,即写吴客以七种办法启发太子,为他去病。前六种是为他描述音乐之美、饮食之丰、马车之盛、宫苑之宏深、田猎之壮阔、观涛之娱目舒心,结果都不管用。最后吴客向太子推荐文学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作品的主旨在于揭示贵族腐朽生活的戕害人身,提出了应进用文学方术之士的主张。《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并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七体”。近人辑有《枚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