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是什么意思啊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基本概述

2024-11-25 04:34:13 来源:天气频道

敖鲁古雅,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是中国唯一的半野生驯鹿种群栖息地。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位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奇怪的是,每人都有一个俄罗斯名字,遇到重名,就在后面加上特徽,比如乡上有三个玛利亚,后面加上大、中、小以区分,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姓。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基本概述

“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之意。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在300多年以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700余人。在列拿河时代,他们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列拿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受外界影响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解放后,在党的****的光辉照耀下,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彻底结束了不分冬夏穿兽皮、餐风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温克族乡****。1965年9月1日,35户鄂温克猎民敖鲁古雅河畔安家,实现了定居。

在根河,走近敖鲁古雅

在根河,走近敖鲁古雅
陈苏锦
如果不是来了呼伦贝尔,如果不是来了根河,我还不知道敖鲁古雅。
如果不是读了迟子建老师那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还不会对敖鲁古雅有这么深的迷恋。
敖鲁古雅,她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她是鄂温克族居住的部落。在呼伦贝尔的根河市的敖鲁古雅河畔。敖鲁古雅,当地人称驯鹿鄂温克人。它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中的雅库特系的小部落。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
二0一八年的夏天,我和静姐、亚娜、李子,专门坐了**火车来了呼伦贝尔,来了根河,来了敖鲁古雅。
我第一次看到了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驯鹿。
它和我见过的梅花鹿、我见过的长颈鹿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它像什么呢?头像马,身子像毛驴,蹄子特别宽还大,像牛,头顶长角像鹿,尾巴还很短。一般通常的鹿,雄鹿长角,雌鹿不长角。可是,驯鹿,非常特别的是雄鹿和雌鹿都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听说是每年换一次。而且雌鹿的体重普遍比雄鹿体重更重。我们看到那些出现在我们面前自由自在的驯鹿,它们是浅褐色的,也有灰棕色的。一般都有一米三到一米五以上的身高,身长有两米左右,那角的繁复的分叉有好多。眼睛大而鼓溜溜的。那驯鹿性格看上去很温顺,我们和它合影,它不急,我们抚摸它后背上的毛,它也不急。听说它吃地衣,也吃嫩枝叶,我们喂它的时候,它也安安静静的。导游说,过去,这些驯鹿是自己在密林中自由自在地寻找食物,鄂温克人是用敲白桦桶的方式来让它们集合的。他说告诉你们更神奇的,不管互相家里有多少驯鹿,怎么混杂在一起,鄂温克人也能分辩出哪些是自己家的,哪些是别人家的。他还告诉我们,别看驯鹿现在瞅着那皮毛那么薄,这可是在极寒天气可以生活的动物啊!驯鹿最了不起的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迁移,而且每次迁移都是雌鹿在最前面,雄鹿在后面跟着。雌鹿一般在春天在迁徙的路上分娩,刚生下两三天的幼鹿就可以围着爹妈跑来跑去了,一个星期它们就长大了……
导游告诉我们说,敖鲁古雅这里的鄂温克人是十七世纪中叶从贝加尔湖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来的,都有和俄罗斯人一样的名字。从前他们的生活一靠养驯鹿,一靠打猎,吃兽肉,穿兽皮,住在“撮罗子”里,一种用白桦树皮建成的尖顶房子里,冬天冷,夏天漏雨,生活特别艰苦。他们打猎需要驯鹿,被称为“使鹿部落”,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导游的说法和我在网上搜索的结果基本一致,不过他带着我们穿行在这里的木栈道上去往参观驯鹿的地方,眼前是夏日里的大兴安岭郁郁葱葱的繁茂的森林和山冈,旁边是河流,我们下车前刚下了一场小雨,空气里是温润的野草的气息、是泥土的气息、是野花的气息、是各种各样野生蘑菇的气息……
导游跟我们说过去敖鲁古雅人养驯鹿是为了驮东西,就跟我们**人用牛和马驮东西一样。一头长成的驯鹿可以驮三十五公斤的重物,一小时可以走五公里。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几只驯鹿驮着这些穿着兽皮的衣服的鄂温克人打回的猎物从密林里踏着荆棘一步一步往外艰难行进的场面,温暖,又扎心,鄂温克人是这样和驯鹿相依为命的……
当一九**年割鹿茸取得了成功驯鹿基本上结束了它的运输功能,它成了当地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鄂温克人绝大部分人也从“撮罗子”迁到定居点儿生活,但这个只有二百多户人口部落仍然保留了鄂温克人许多原来的生活习俗……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里,听那九十岁的女酋长讲述在漫长的岁月里鄂温克人与驯鹿有关的爱恨情仇,同时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这个女酋长的原型就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一一一九二o年出生的玛丽亚.索。她的一辈子就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这个历尽岁月沧桑的有着俄罗斯面孔的老人把驯鹿和猎枪当了命根子,当2003年政府动员部落成员下山时,她拒绝了,她只想在山林中和驯鹿在一起……
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玛丽亚.索对驯鹿的感情,包括他们自己民族的年轻一代,可是,无论你理解不理解,这位老酋长和驯鹿的情感都在那里……
“我是雨和雪的老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们离开敖鲁古雅的时候看到的景区一进门附近右手边那个“撮罗子”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那里的桦树,是我喜欢的样子,我只是来旅游,来看风景,来看和我平时的生活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一走一过里是在享受生活,可是这里的鄂温克人,一直在冬天最严寒的时候、在夏天最潮湿的气候里、和野狼虎豹角逐的环境里,生存着,坚守着……
一个如此人员稀少的民族能够持续下来,一定有它不屈不挠的理由。
感动的情愫,在我的心里,一直弥漫开来……

痛失翁丁老寨,华夏九州还有哪些古老部落?

1.敖鲁古雅

在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部落——敖鲁古雅,也称驯鹿鄂温克人,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7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一带,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驯鹿鄂温克人依靠牧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吃兽肉、穿兽皮,形成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们被称为“使鹿部落”和“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我国境内迄今唯一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今天,最后一代纯正血统的驯鹿鄂温克人仅有30余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600余头,极少一部分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

2.查干淖尔人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拥有500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在约1000年前的辽代,就有“凿冰取鱼”的记载。当地渔民延续千百年来捕鱼的传统方式,被称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一到冬天,湖面会完全冰冻,居住在湖畔的人们在这最冷的季节,展开查干湖冬捕。渔民们坐着马车上冰湖,一是为了减少污染,二是尽量少惊动湖里的鱼群。马拉绞盘拖网的原始捕捞方式,单网捕捞量不断刷新着吉尼斯世界纪录。对湖泊生态的影响小,保证了鱼群的生生不息。查干湖冬捕奇观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祭祀仪式、虔诚的萨满舞蹈,让查干湖冬捕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参加仪式的人们身穿盛装,祭奠着蔓延了千年的丰收喜悦。

3.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对许多人而言遥远又神秘。这个沿江而居的古老民族长期以渔猎为生,因喜食鱼肉,善于鞣制鱼皮,喜着鱼皮衣,也被称为“鱼皮部落”,也由此有了“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的说法。赫哲族人用鱼皮制衣、盖房、造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鱼皮制作技艺”,尤其以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手工技艺“鱼皮衣”为代表。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