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上海国子监_存放故宫文物的朝天宫位于上海

2024-11-24 21:25:34 来源:天气频道

和国子监的职能相似。
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是中国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超过27000平方米。

存放故宫文物的朝天宫位于上海

朝天宫位于南京。
1933年2月至5月,故宫、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宫1.3万余箱)从北平运抵上海。1936年底南京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首都南京。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万里西行,运抵四川,直至抗战后被运回南京。

上海古时候有什么名人???他们的简介!!!急急急急!

申君(?-前238年),名黄歇,楚国令尹,与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现**海市西部地区曾是他的封地,所以卜海又简称;申。公元前238年在宫廷内讧中被刺杀,葬在沙洋县后港镇黄歇村。
陆逊(183—245)三国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侄婿。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锐不可当,他领兵抗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坚守七八月不战,待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吴黄武七年(228年),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官至丞相。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中国三国时代吴国将领。父陆逊,其母为孙策的女儿。官至大司马、荆州牧。陆逊死后,率父旧部,时年仅二十的陆抗即任建武校尉,后历任立节中郎将、柴桑督、镇东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因部下“各有其主”,不听号令,他上书孙皓,要求杜绝宦官弄权,干预军政,并提出任人“宜随授职,抑黜群小”等17条建议,未被采纳。
西陵督步阐叛降晋。陆抗率兵平叛,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西晋名将羊祜率军进攻江陵,意解西陵之围。陆抗识破敌军意图,据理说服众将,继续围困西陵,并派人令江陵都督固守,令公安都督率部巡长江南岸抵御羊祜水师。羊祜只得退兵。陆抗一举攻克西陵,斩步阐等叛将。升为大司马并领荆州牧。后病卒,终年48岁。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陆机出身吴中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陆机与其弟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初时由于谈吐有吴国乡音,受时人嘲弄,二陆不气馁,后访得时任太常的西晋名学者张华,得张华看重,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共104首,大多为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有《猛虎行》、《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赋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论》,代表作还有《吊魏**文》。其文音律谐美,讲求对偶,典故很多,开创了骈文的先河。明朝张溥赞之:“北海以后,一人而已”。而在文学理论方面,陆机的著作为《文赋》,里面除创作论部份的论述之外,提出了“诗缘情”之说,开启了中国文学“诗言志”一派的说法。
陆机在史学方面也有建树,曾著《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臆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辑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陆平原集》。
黄道婆,松江乌泥泾(**海华泾镇)人,生活在宋末元初。
生年无纪录,一说是1245年,由于家庭贫苦,十多岁时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堪家庭虐待,随黄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岛崖州。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约1295年,回到松江乌泥泾,从事纺织,教当地妇女棉纺织技术,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从此,松**纺织业发达起来。
陆深(1477~1544年),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弘治十八年会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因宦官刘瑾忌妒,外任南京主事。刘瑾伏法后,陆深回京官复原职。正德十三年(1518年)升国子监司业,后任祭酒,经筵讲官等职。又因得罪权臣桂鹳萼,降职外调,任山西提学副使。后任浙江副使、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1536年)回京,任光禄卿,次年封为太常卿侍读学士,后为詹事府詹事。嘉靖十九年辞官回故里浦江东岸,在其旧居“后乐园”修建“后乐堂”、“澄怀阁”、“小沧浪”、“俨山精舍”等景点。今“花园石桥”一带即其遗址。
陆深颇有文名,所写书扎富于明人小品神味,著作有《俨山集》和《俨山外集》等多种。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擅长。
逝世后,明政府追赠礼部右侍郎,赐谥“文裕”,敕葬于浦江东岸(今海兴路56弄~162弄之间),今浦东“陆家嘴”即以其故宅和祖茔而得名。
王圻(1529年-1612年),字符翰,号普始,明朝上海市江桥人(今属嘉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清江知县、万安县,后擢为御史,以敢于直言,与首辅张居正意见不合,出为福建佥事、邛州判官、进贤县令。官至陕西布政使参议。后来辞官归隐,专事写作。在村里植梅万株,谓之“梅花源”,自号“梅源居士”。是当时松江府四大藏书家之一。“年逾*耋,犹篝灯帐中,丙夜不辍”。著有《续文献通考》254卷、《洪洲类稿》4卷、《三才图会》105卷、《两浙盐志》、《海防志》、《谥法通考》、《稗史类编》等。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海市)人,天主教徒,并且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亭(**海松江县)人。明代书画家。
徐渭仁(清嘉庆道光咸丰时人),字文台,号紫珊、子山、不寐居士。上海人。早年善书法,尤长汉隶,收藏碑帖甚丰,并精于鉴别,当时人称为“巨眼”。徐得隋开皇《董美人碑》,甚珍爱,遂自号“隋轩”。后又得王昶旧藏之建昭雁足镫,在宅中辟“西汉金镫之室”。年三十八,忽又学画,兰竹山水,闭门研求,搜罗历代绘画,题识名画。他还重视地方文献,藏有孤本嘉靖《上海县志》、万历《上海县志》等。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占上海县城,杀知县袁祖惪,城内富户土绅避人租界,而渭仁仍留城内,传有二说:一说他难舍大量文物古玩书画碑帖,遂资助小刀会得以保全;一说小刀会首领之一潘起亮,是徐家马夫,曾被上海县所捕,系渭仁保释,小刀会入城,保其财产,而禁于豫园万花楼,小刀会不少文告,均出其手。咸丰五年,清兵入城,渭仁自恃曾收殓被杀的知县,并经常写诗以明心迹。然官府仍加“从贼”之罪,对其勒索甚巨,终被下狱,死于狱中。
徐渭仁是清道光、咸丰时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由于收藏品多,室名有“春晖堂”、“千声室”、“宝晋砚斋”、“实事求是斋”、“寒木春华馆”。他还在露香园遗址,重建万竹山房、秋水亭,藏张芝昌摹石鼓文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城内火药局爆炸,此处景物亦被毁。他藏书画、图书的印章有“文台”、“紫珊秘玩”、“上海徐渭仁收藏印”、“上海徐紫册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辑有《春晖堂丛书》、《隋轩金石文字》、《法帖》。
徐光启
(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嘉定三屠 指哪三屠?

嘉定三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闰六月十三日,剃发令下,群众开始酝酿反抗。清嘉定知县强制剃发,**顿时爆发。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人民公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旋败,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称清朝“嘉定三屠”。
公元1645年(乙酉年五月),清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统领大军,
一举占领南京,南明弘光小朝廷一朝覆亡。
同年六月,南明降臣钱谦益,赵之龙等向多铎献策曰:“吴下民风柔
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清廷乃于六月十五日颁诏书往江南曰:
“……削发一事,本朝已相沿成俗,尔等毋得不遵法度。……凡不随
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然而“削发令”一下,所谓“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抗怒火,却
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
反抗满清**最为惨烈的嘉定,史称“嘉定三屠”。
嘉定,秦代属会稽郡娄县,隋唐时属苏州昆山县。至宋朝嘉定十年,
遂以年号为地名,今属上海市嘉定区。
为在嘉定强行推行“削发令”,满清政权决定实施武力征服之。
七月初三日黎明,清兵的铁骑踏破了昔日嘉定古城的宁静。据史载:
清军进攻嘉定城的先锋李成栋,曾是已故南明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
发的部下。早在去年(公元1644年)的四月,当清军固山额真准塔统
兵南下,逼近徐州城之时,时任守城总兵官的李成栋竟望风而逃,不
久遂降于清。
此时,为反抗满清的入侵,嘉定城内的市民一致推举侯峒曾,黄淳耀
黄渊耀兄弟主持城防。侯峒曾,字豫瞻。原任南明弘光朝通政司左通
政,南京沦陷后,避难于老家嘉定。黄淳耀,字蕴生。乃**年间进
士,与其弟黄渊耀均世居于嘉定城。
在侯峒曾和黄氏兄弟的指挥下,城中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
抗清行列。为鼓舞士气,侯峒曾下令在嘉定城楼上悬挂一面“嘉定恢
剿义师”的大旗。同时在城楼上“集众公议”,决定“划地分守”嘉
定城:由南明诸生张锡眉率众守南门,秀水县教师龚用圆佐之;南明
国子监太学生朱长祚守北门,乡绅唐咨佐之;黄淳耀兄弟守西门;侯
峒曾亲自守东门,诸生龚孙炫佐之。由诸生马元调(时年七十
岁)与唐昌全,夏云蛟等负责后勤供给。
集议已定,各头领率众在城上日夜巡逻。“嘉人士争相执刃以从,人
情颇觉鼓舞。”
为阻止清军进犯,侯峒曾又下令将城外各桥毁坏,“东,北二门俱用
大石垒断街路,西,南二门用圆木乱石横塞道途。”
天亮时分,清军击溃了城外各村镇的乡兵后,便将嘉定城四面包围。
随即李成栋下令,集中火炮齐轰东,西二门。“清兵攻城甚急,多缚
软梯至城下,城上砖石如雨。”守城民众虽“亡失甚众”,但仍顽强
不屈。若有某断城墙被炮火轰塌,城内民众便及时用木料和充土布袋
堵塞之。“守城者若有伤亡,乃立即补充。”或曰:中国有两个社会
,上浮夸而下粗扑;上游戏而下献身。诚信斯言哉!
黄昏时分,突然暴雨如注,狂风骤起。守城民众仍毫不畏惧,冒雨抵
抗。是时,因“城中遂不能张灯,(李)成栋令兵丁潜伏城下之穴城
,而守者弗觉也。”(文秉《甲乙事案》)
翌日破晓时分,暴风骤雨仍然不止。时城上民众已连续守城三昼夜,
遍体淋湿,加之饮食已绝,故人人身疲力竭。李成栋遂令士兵“置灯
于地穴中,炮发震城。”火炮声“终日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
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婴儿妇女,狼奔鼠窜。”(朱子素《嘉定屠城
略》)
在这腥风血雨之中,灾难终于降临。
随着城墙一隅在炮声中轰然倒塌,清军乘机登城,蜂拥而入。清兵“
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
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
此刻,侯峒曾正在东门城楼上。城陷,“士卒皆曰:‘吾曾受公厚恩
,尚可卫公出走。’峒曾曰:‘与城存亡,义也。’及下城拜家庙,
赴水死之。其长子玄演,次子玄洁身处数十刀,亦死之。”
城陷之时,黄淳耀黄渊耀兄弟急趋城内一僧舍。“淳耀问其从者曰:
‘侯公若何?’曰:‘死矣!’曰:‘吾与侯公同事,义不独生。’
乃书壁云:‘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进不得宜力王朝,退不得洁身远
引,耿耿不没,此心而已。大明遗臣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其弟
渊耀曰:‘兄为王臣宜死,然弟亦不愿为北虏之民也。’淳耀缢于东
,渊耀缢于西。”(黄宗曦《弘光实录钞》)又据史载;诸生张锡眉
解带缢于南门城楼上,死前作绝命词,大书裤上云:“我生不辰,与
城存亡,死亦为义!”教师龚用圆赴水死,二子从之。诸生马元调,
唐昌全,夏云蛟,娄复闻,城破亦死之。又有黄某,与清军巷战中“
手挥铁简,前后杀数百人,后中失而死。”这些“志士仁人”之死,
从历史上看,固然是其儒家“仁义”观念的根本追求所致。但从民族
兴亡的高度看,这为民族生存而死之大丈夫精神,不也成为**族精
神的组成部分吗?
当屠城令下达之时,清兵“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
棘,必用长枪乱搅。”“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
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若见年轻美色女子
,遂“日昼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
逼淫之。”(朱子素《嘉定屠城略》)
****清兵便四出掠夺财物。史载:如遇市民,遂大呼献财
宝,“恶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所献不多者,则砍三刀而去。是
时,“刀声割然,遍于远近。乞命之声,嘈杂如市。”更有甚者,屠
城罪魁李成栋,竟用三百只大船运走了他掠夺的金帛女子。
在此劫难中,不乏为虎作伥者。又史载:清兵如北门,“乃奸民导敌
入。”至于趁火打劫者,亦不在少数。有**徐元吉者,“以削发为
名,日出行动,割人腹,啖人心肝,动以百计。”
然而,满清的**并未扑灭民众的反抗怒火。
七月二十四日,有江东人朱瑛者,自封游击将军,率兵五十余人回到
嘉定城。是时,朱率部会同城内市民,将清军驱赶城外。
第二天,逃至城外的李成栋,急令万国昌率兵增援。李本人则坐镇城
外之织女庙,指挥各路兵马企图第二次攻城。
七月二十六日清晨,清军乘城内民众武装力量尚未集结完毕,再次攻
进城内。
有**浦嶂者,向李成栋献计曰:“若不剿绝,后必有变。”
于是,清军第二次屠城。此时,城内许多居民尚未起,,“遂于屋中
被猝然杀之。”顿时,“城内积尸成丘,惟三,四僧人撤取屋木,聚
尸焚之。”
在此次屠城中,浦嶂一马当先,“大显身手”。他甚至将好友娄某的
全家斩尽杀绝。为此,嘉定城内民众“是日逢嶂,龆龀不留。”有一
郭姓市民者,曾不胜愤慨地痛斥他:“人面兽心,狗鼠不食。”人神
共怒,浦嶂惟掩面鼠窜耳!
从李成栋,徐元吉,浦嶂之所为我们看到,每当社会大变动之时,必
然会有一部分人因社会的变动而得益。此除时势之必然外,各阶层之
个体的品行德性与其地位之升降,亦有不可忽视之关系。而品行德性
之沦丧,必然导致个人占有欲的极度扩张。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信夫!
满清的第二次屠城,也未能削弱民众的反抗意志。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总兵吴之番率余部,反攻嘉定城。城内清兵猝
不及防,乃溃。城内民众纷纷奔至吴军前,“踊跃听命”。然而,吴
军乃乌合之众。清兵反扑之时,“一时溃散。”史载:吴之番“连杀
数人,不能定。呼天曰:‘吾死,分也。未战而溃,我目弗瞑矣!’
挺枪欲赴东门死。”
清兵拥入城内,第三次血洗嘉定城。
如果说前两次屠城,对满清而言,多少留下一些“隐患”的话,那么
这第三次屠城,他们可谓“如愿以尝”。因为在这满城的累累白骨之
上,总算插上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
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死亡者达二
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