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北京人都喜欢请兔爷 老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兔儿爷

2024-10-21 05:52:47 来源:天气频道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1.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
2.“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如《长板坡》、《天水关》、《战马超》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

老北京兔儿爷(1)

老北京兔儿爷(2)

老北京兔儿爷(3)

兔爷是什么

兔爷是什么:
“兔爷儿”是月宫捣药的玉兔,被做成玩具,北京民间的老玩意儿,一种吉祥物。“兔儿”指的是被女人包养的小白脸或者比较娘娘腔的男人。这俩不是一回事儿。
兔爷儿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有关月亮的传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月中有兔的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时代。这里好有个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
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
玉兔便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
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可是,她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为什么老北京人都喜欢请兔爷?

兔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传说兔爷能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请兔爷就是请平安,送兔爷就是送福、送吉祥。
相传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区爆发一场瘟疫,很多人染上瘟疫,恐惧、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京城。身居月亮广寒宫的嫦娥目睹百姓的苦难,心中不忍,派玉兔下凡为百姓祛灾除病。
玉兔下界后担心百姓忌讳自己的白色装扮,便在途中借了神像的战袍与铠甲穿上。为更快治愈所有病人,玉兔时而骑虎或鹿,时而骑象或麒麟,长途跋涉为百姓治病。忙中出错,双耳外露。同时,百姓窥见月亮上终日捣药的玉兔不见了,大家终于明白这个兔面人身的郎中乃是嫦娥派下来的玉兔。
玉兔回宫后,百姓感激他,供奉其为祛灾除病之神。京城百姓都要设供拜月供奉兔儿爷,还亲切地称它“兔儿爷”“兔奶奶”。
东岳庙的兔爷儿山——每年,吉兔坊都要为北京的东岳庙制作上千尊兔爷。
每年的八月十五,北京的东岳庙都会按照老北京的风俗摆一座高高的兔爷山,成百上千尊兔爷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承载着老北京几百年的民俗风情,也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吉祥生活的无限期盼。
作为北京最大的兔爷创作生产基地,吉兔坊每年都要生产几千尊兔爷,除东岳庙的兔爷山摆放之外,全部被民俗礼品店、礼品公司及商务团体作为商务礼品采购。同时吉兔坊对兔爷的民俗文化不断挖掘/整理/传播,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工程。
1、坐象兔爷,寓意为吉祥如意,象与祥同音,象本身也是祥瑞的象征。
2、坐虎兔爷,寓意为事业兴盛,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者。因此骑虎兔爷象征事业有成,人脉广博。
3、麒麟兔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4、坐牡丹兔爷,寓意富贵尊荣坐鹿兔爷,寓意着身体健康长寿。
5、坐葫芦兔爷,象征着福禄双全,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葫芦在民间也是平安吉祥的化身。
6、黑虎兔爷,黑虎是公正与光明的化身,所以黑虎有保佑平安,祛病强身之说。

老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兔儿爷?

  来到北京,走进各类工艺品市场,都可以看到架子上摆着造型可爱的“兔儿爷”。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可神气了。唯一能认得出是“兔子”原型的就是那对长长的耳朵。老北京人为何独独喜爱兔儿爷,而没有其他的虎儿爷、牛儿爷、猴儿爷呢?兔儿爷有什么来头吗?
  这兔儿,就是民间传说中广寒宫里给嫦娥捣药的玉兔,“爷”是旧时北京人对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尊称,所以“兔仙”被老北京人昵称为“兔儿爷”。兔儿爷与北京人又有何渊源呢?
  这其中还有个流传比较广的传说。相传,北京地区有一年发生了瘟疫,疫情蔓延开来,几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情况十分危急。月宫中的广寒仙子嫦娥见此情景,十分忧虑,便派身边捣药的玉兔带了药材来到北京,挨家挨户给人治病。经过治疗,人们的病都好了,便想酬谢玉兔。可谁知,不管人们拿了什么金银珠宝给她,她都坚决不收,而是向人们借了衣服穿,每到一处便换一身衣服。玉兔骑着马、鹿、狮子、老虎等坐骑,走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她帮人们治好了瘟疫才返回月宫。人们为了感念玉兔的恩德,便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为其“穿”上了各种各样的盔甲和衣服,还为其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坐骑,兔儿爷看起来憨态可掬。在每年的中秋节祭月的时候,北京人都要供奉她,将兔儿爷视为祛病救灾之神。除了“兔儿爷”的昵称外,人们有时也亲切地称她为“兔儿奶奶”。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民间八月十五祭月的风俗确实是有的。为了避开男女之嫌,古时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因为月神嫦娥是女子,所以祭月活动都由家里主妇一手准备和进行。家里的小孩子时常跟随在母亲左右,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供儿童祭月用的神像——兔儿爷。清朝诗人张朝墉在诗中写道:“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就描写了小孩子们在中秋之夜祭拜兔儿爷的可爱之状。兔儿爷的造型憨态可掬,尺寸又小,是儿童十分喜爱的岁时玩具。
  兔儿爷大约产生于明末,旧时每到中秋节前,街巷上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特别是清代兔儿爷已经由祭月用的神像逐渐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除了威风凛凛的将军,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也有缝鞋的、卖馄饨的、卖茶汤的等造型,贴近生活,十分有趣。
  北京因为兔儿爷文化,还诞生了不少有关于兔儿爷的俗语和歇后语。如“窝了犄角”说的就是兔儿爷的耳朵折了,比喻人遭遇了不顺心的事;“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说的是兔儿爷是中空的,没有心也没有肺,形容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咧咧;“兔儿爷的靠旗——单挑”,说的是兔儿爷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因为兔儿爷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见到隔年的兔儿爷,也就是老兔儿爷、“老陈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