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苏斯基是谁_波兰的父亲是谁

2024-11-24 18:58:01 来源:天气频道

毕苏斯基(1867~1935)波兰**者,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波兰国家首任总统(1918-1922)和军事**者(1926-1935)。1867年12月5日出生地在扎拉瓦斯(波兰语:zu?ów,立陶宛语:zalavas)的家族庄园,这个地方那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现属于什文乔尼斯自治区(立陶宛语:?ven?ionys)。这个地方在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被普奥俄三大帝国瓜分前,属于联邦两大主体之一的立陶宛。
1899年的毕苏斯基
他的母亲激励他仇视俄罗斯帝国,1885年在哈尔科夫学医,翌年因政治原因停学。1887年被指控策划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流放到东西伯利亚5年,1892年回国,参加波兰社会党,并成为该党**。1894年,创办该党的机关刊物《工人》。1900年被囚禁与华沙,假装疯癫,被送圣彼德堡医学院治疗,第二年逃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去日本求援未果。1906年,波兰社会党发生**,成为该党**波兰社会党**派**。1908年脱离社会党。
他遇见到即将到来的欧洲战争,乃与1908年创立秘密军事行动同盟。后获得奥匈帝国同意,改组为合法的来复枪兵同盟,成为培训波兰军官的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3个旅的波兰兵团对俄国作战,战功累累。1916年德奥为使波兰提供更多的兵力,宣布波兰独立。毕苏斯基任新成立的波兰国务会议军事部长。1917年因拒绝宣誓效忠德奥,被囚于德国马格德堡监狱。
德奥战败,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建立后,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华沙,被推举为国家元首(1918~1922)和陆军总参谋长。他梦想建立一个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在内的由波兰领导的联邦国家,于是趁苏俄内战之际,出兵乌克兰和立陶宛。1920年他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但很快就被苏联红军逐走。苏联红军乘胜进军,打算直接灭掉波兰,毕苏斯基指挥波兰军队利用苏军弱点以少胜多,在华沙战役中大破苏军,赫赫有名的苏军骄傲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他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名震欧洲的风云牛人。
1922年波兰大选,他把总统让给新当选的总统,自己担任总参谋长。1923年右翼的国家**党在议会中取得胜利而下野退出政界。1926年5月毕苏斯基在同激进党派的报刊、新闻记者的几次会见中曾指控维托斯政府如何腐败,其中包括受贿以及滥用政府资金。维托斯命令将刊登这些内容的报纸全部没收,因而激怒了激进派。当武装警察袭击毕苏斯基住宅时,忠于毕苏斯基的部队举行**并进逼华沙。维托斯于5月14日被迫辞职,1926年6月13日,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独揽波兰大权。他拒绝就任总统,只担任军队总监。新总统与内阁同意他为军队的**司令官,地位不受政府变动的影响,不受内阁和议会限制,他成为实际的军事**者(1926~1935)。他打着“整顿社会政治制度”的旗号,在政府和军队中清洗异己,修改**,破坏议会制度。1930年夏,中**密谋**政府,他一举逮捕18个党派的代表,让反对派在刺刀下和他达成和解,旋又释放。
约瑟夫·毕苏斯基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派秘使去巴黎,要求订立军事同盟未果。1934年与希特勒签订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同时派人去苏联,要求延长苏波互不侵犯条约的有效期至1945年12月31日。德国多次提议建议德波军事同盟对付苏联,他一概谢绝并拒绝与希特勒会晤。他于1935年逝世前,感到波兰危机,号召备战。他死后4年波兰被德国占领。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认为是让波兰在123年(是为瓜分波兰时期)后,于1918年重返自由的功臣。但是,毕苏斯基未能将其家乡——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与新生的波兰合并。他是波兰历史上一位能力超凡、手腕灵活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重创苏军的业绩使一贯备受俄国欺压的波兰恢复了自尊和自信。波兰华沙有一座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波兰的父亲是谁?

作为波兰的国父,毕苏斯基是一个心思极为缜密,头似钢铁的波兰好汉,他是波兰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以及政治家。他在波兰复活之后周旋于各国之间,却从不让步。在他的带领下,波兰的工业和经济迅速振兴,波兰的领土也陆续回到了波兰的控制下,直到毕苏斯基去世时,波兰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六强国。

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波兰为何会亡国?-趣历史网

说到二战中的波兰,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历史上波兰曾经三次被普鲁士、奥地利、沙俄瓜分。到了1795年沙俄、奥地利、普鲁士相继签署协定瓜分波兰领土和居民,波兰就此亡国。二战时期的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也是波兰的第二次亡国,而波兰之所以亡国,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对波兰不利,另一方面也是波兰国家政策的失败,而波兰亡国也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

波兰的独立极大损害了德国的利益

德国和波兰的矛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时期沙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分别提出了让波兰享有自由和独立的口号,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利从波兰人中征兵和获取战争经费,到了1915年底,德军陆续击败沙俄军队,基本占领了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所以波兰人处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1916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假惺惺成立了一个傀儡政权波兰王国,又称波兰***国,而波兰人毕苏斯基成为波兰军队的首领。

到了1917年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宣布加入协约国,而协约国的沙俄因为内部**而灭亡,但是总体形势对于同盟国还是不利的,毕苏斯基此时认为波兰应该靠近协约国,于是毕苏斯基禁止波兰士兵对于同盟国宣誓效忠,因此被德国逮捕关入监狱,不过由此毕苏斯基声名大振。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被战争拖垮,协约国决定肢解同盟国,于是在1918年6月3日正式提出将恢复波兰的独立认定为战争目标。

在1918年8月苏联通过法令,废除了沙俄同德、奥匈等国政府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和文件,承认了波兰的独立权利,波兰的独立已经是必然的趋势。1918年11月10日,德国释放毕苏斯基回到波兰,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和协约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宣告同盟国的战败,此时毕苏斯基被波兰摄政委员会任命为波军总司令,他宣告波兰独立,毕苏斯基此后被任命为波兰第一任国家元首,此时距波兰亡国已有123年之久。

不过独立后的波兰根据《凡尔赛和约》获取了大量原本属于德国的利益,德国的波兹南及中西里西亚因居民多为波兰人而划归新成立的波兰,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德国居民占多数的西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上西里西亚三个地区都有部分领土因波兰经济上的需要而划归波兰。此外为了给波兰提供出海口,全部是德国人的但泽市被国联强行划分为自由市,表面上由国联管制,实际上交给波兰掌控。为了给波兰一条通往但泽市的陆地,德国又不得不把维斯瓦河下游西岸宽约80公里的一块儿领土连同其60万德意志居民割让给波兰,使得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被分开,领土割让极大的损害了德国人的感情,这使得德国对波兰恨之入骨。

苏联和波兰的矛盾

波兰在一战后期之所以能够独立并且成为东欧大国,主要原因在于协约国的扶持,尤其是法国的扶持,在德国战败后,也是法国帮助波兰获得了大量的德国领土和人口,法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目的是想在东欧建设一个能够威胁德国东面的军事强国,使得德国一旦对法国发动战争,就会受到东西两面的威胁,法国可以不必独自承受德国军事进攻的压力。本来最初负责在东面抗击德国的国家是沙俄,但是1917年俄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上台,沙俄变为了苏联,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以及苏联拒不偿还法国在沙俄的投资的回报和利息,这使得法国不再相信苏联,于是法国只能选择波兰。

波兰在1918年独立之后一直着想要恢复1772年的波兰疆域,建立一个从波罗的海到里海,囊括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大波兰,这也是毕苏斯基提出的“从海到海”口号。在同盟国崩溃苏联成立之初,苏联的东部边疆实际上处于混乱之中,苏联虽然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但是苏联的统治十分不稳固,因为苏联此时正在和沙俄**进行国内战争,根本无力顾及西面的波兰军队情况,所以苏联有意和波兰就边界问题进行协商,但波兰在苏联政权的虚弱状态下准备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就是著名的苏波战争。

1919年4月毕苏斯基领导的波兰军队占领白俄罗斯立陶宛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9月波兰占领白俄罗斯首都明克斯,在1920年4月25日,毕苏斯基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列宁启用了图哈切夫斯基作为统帅对付波兰军队,图哈切夫斯基领导发动了7月战役,很快击垮了波兰军队,推进到了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是苏军的轻敌被毕苏斯基利用,最后被毕苏斯基击败。此后波兰与苏俄于1921年3月签订《里加和约》,苏联放弃大量的领土,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地区都被并入波兰版图。

波兰乘着苏联虚弱时发动苏波战争,再加上苏联被迫割让领土与波兰求和,这都使得苏联极为仇视波兰。而波兰的国土面积为38.7万平方公里,人口3100万。与强大的苏联相比依旧是一个弱小国家。尤其是在1928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形成了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化。最明显的例子是钢产量,1938年苏联的钢产量仅次于美国,是英法的总和,位居欧洲第一,国力日渐复苏的苏联对于波兰形成了极为强大的威慑,尤其是波兰和沙俄有着百年世仇,在苏联成立之初还发动苏波战争,所以苏联十分想要灭亡波兰。

波兰亡国

德国和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国力复苏波兰本身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1932年波兰与苏联签订了《苏波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德国与波兰签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过波兰比较贪心,在1938年9月21日。希特勒给予英法压力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予德国,希特勒为了制造国际压力,唆使波兰前去索要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有**争议的特申地区,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完成后,波兰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特申地区的领土要求,随后吞并特申地区。

1938年10月24日,德国就但泽问题和波兰展开协商,并且准备修建穿越波兰境内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德国本土和东普鲁士,当然这条铁路和高速公路享受治外法权,但是波兰拒绝这项提议。在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波兰被德国三面环绕,由此德国开始了对于波兰的政治攻势,波兰决定联系英国和法国对付德国的扩张,同时苏联鉴于德国的侵略性,呼吁英国、法国搞集体安全机制,但是苏军抗击德国必须越过波兰,所以这一体系遭到波兰的反对而宣告终结。英国和法国选择波兰,放弃了苏联。

最后苏联为了国家安全只好倒向了德国,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到访莫斯科,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此波兰的命运已经被注定。1939年8月31日晚,德国制造“格莱维茨事件”谎称波兰进攻德国,随即德军发动闪电战进攻波兰。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空军轰炸波兰的交通线和军火库以及飞机,随即德国陆军装甲部队出动切割波兰的部队,9月17号苏联60万红军越过苏波边境进攻波兰,9月18日,苏联和德国在布列斯特会师,1939年10月2日格丁尼亚停止抵抗,波兰战役结束,波兰亡国。

在波兰遭受德国进攻的时候,英法先后向德国发出警告性照会,要求德国立即撤军,否则将进攻德国,直到1939年9月3日德国拒绝接受最后通牒,英法才向德国宣战,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但是法国和英国都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1939年9月1日法国下达总动员令后一直到波兰战役结束,法国110个师坐在法德边境并没有发动进攻,而英国更加过分,直到波兰亡国后三个星期,英国才派了4个师到法国。所以英法是坐观波兰灭亡,并没有提供一丝一毫的帮助,法国和英国都不想和德国爆发烈度战争,他们非常希望德国和苏联干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所有他们就坐在战壕里休息等待着波兰灭亡。

结语

波兰亡国法国受到了德国的威胁。不过法国自认为马奇诺防线坚硬无比,德军不可能直接进攻马奇诺防线,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越过比利时进攻法国,不过这和一战时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一样,德军和英法联军很有可能陷入消耗战之中,不过令英法没有想到的是德军将领曼施坦因将会一种意想不到的战争模式击垮英法联军,灭亡法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何评价毕苏斯基

其实对毕苏茨基的评价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是我们对他的了解普遍比较有限,二是缺乏他本人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大波兰****者,虽然他早期曾经参加了俄国的一些秘密组织,但是并没有阻止他的波兰独立梦想,这也是许多波兰人自国家被瓜分以来的梦想。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在一战尚未结束,自己的波兰军团实际上受到德奥保护才得以存在的情况下,主动在华沙成立了一个政府组织,其后果就是他本人被监禁,然而他也由此获得了许多波兰人的拥戴,他们把他看做是波兰独立的希望,波兰独立运动的**,这也他后来得以指挥波兰军对参加对苏俄战争的重要原因。而大波兰主义的负面效应也是很大的,很多波兰上层人物在一战结束都想恢复其国家17世纪的辉煌,重建一个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大波兰”,毕苏茨基同样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且当时普遍认为,得到协约国支持的波兰军队完全可以击败混乱的苏俄军队。
在军事指挥方面,毕苏茨基在他的时代是完全胜任的,并不像一般想的那么无能,虽然在对苏俄战争的时候,波军曾因为过度推进导致了惨重失败,但在华沙城下被称为“决定欧洲20世纪命运”的一战中,他不仅鼓舞着低落的波军士气,而且通过侦察敏锐地发现了苏军侧翼的缺口,而且冒着华沙失守的巨大风险,亲自指挥主力部队实施反击,这一战虽然打败也是疲惫不堪的苏军,但是如果没有毕苏茨基,很难想象战役的结果是什么。而且对于当时波兰的民情来说,对于一个“重新到来的俄国政权”的恐惧是极其强烈的,这场胜利也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甚至可以说是太大的声誉,他能够成功发动**,与他在教会、农民等集团中获得的支持有很大关系,相应地,他在工人中间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
毕苏茨基死于1935年,这一年可以说正是世界战争技术和战争艺术走向变革的关键年代,德国和苏联的装甲部队建设和理论研究开始,这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不假,但是对于毕苏茨基来说,这确实与他的战争经验格格不入,但不能忽视的,波兰不具备大规模装备一支装甲部队的财力和物力。波兰人固然对他们的骑兵有一种偏爱,但是这也是无法实现机械化的一种替代方案,而且对于道路状况不好的波兰来说,很多人都是相信装甲部队不适合在这里活动的。而他死后,他的继承人不能跟上当时战争艺术的发展形式,虽然他也有一定责任,但并不能因此推断他如果在世,其反应会和继承者们一样,不过由于波兰的财力有限,即使意识到装甲部队的意义,能怎样进行应对也是一个疑问。
很难说他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个**主义者,一般认为发生在1922年12月的刺杀事件对他的震动很大,选举出的总统被刺杀,而且后来证明刺客最初的目标是毕苏茨基本人,他个人曾经为波兰的独立而奋斗,遭到这种“回报”,很可能让他对可以自由表达政治意见的政治组织方式产生一种无法抹去的恶感。这种感觉又随着接下来几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退而加剧,他是一个极其自信(或者说自负)的人,他一定会认为如果由他统治,是不会出现这种混乱的。
1926年的**虽然由军队发起,但却得到了大部分波兰人的支持,毕苏茨基也没有实施德国式的**统治,他的所谓“受指导的**政治”实际上被认为是一种半**政治,如果说它的最大问题,就是毕苏茨基本人享有控制这种制度的巨大威望和能力,但其他人没有一个能继承这种威望和能力,在他这种制度为了维护其稳定,必然不断加强对国家的控制,这才是导致波兰在各方面逐步僵化的更重要原因。
在外交方面,导致波兰与四个邻国关系不佳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大波兰主义的影响,但是这种思想不仅毕苏茨基有,可以说所有波兰政治人物都有这种思想,如果放大了说,整个一战后的东欧都有这种思想,这也是民族情绪在受到帝国统治压抑许久之后的一种必然的反应,虽然它带来的往往是悲剧。我曾经看的一本书里写,东欧各国的民众“把传说的历史看成现实的政治”,这种思想下,领导人大都是被卷着走的。
毕苏茨基的外交方针并非完美,他实际采取的是一种平衡外交,他借助与匈牙利的联系牵制捷克,借助与法国和罗马尼亚的关系牵制苏联,借助与英法的关系来牵制德国,但是英法并不会由他而摆布,而波兰与邻国的关系普遍恶劣,虽然责任不完全在他,但是他也没有或者说不能够采取什么手段来改善这种关系。
更重要的是,毕苏茨基对法国的态度是并不那么信任的,他很可能以为波兰有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国强盟国,而不是一个弱小的依靠法国的盟国,这种思想由于他认为的法国失败主义情绪而加剧。纳粹上台后,他曾经建议法国共同发动一次预防性战争,但是这更可能是一种对法国态度的试探,实际上法国的反映是如他所料的拒绝,1934年波兰和德国就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2年波兰和苏联也曾经签订这一条约。但从他本人的角度来说,他也是把这些条约视为暂时保护波兰的一种手段的,并不能认定他拘泥于条约的保护,是一个头脑死板的理想主义者。
在我看来,毕苏茨基是一个精明的领导者,一个坚定勇敢的军队,一个无可置疑的波兰爱国主义者和大波兰主义者,其执政经历是保守派思想为主的,但并不是全面的**统治。他并不是那种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思维的人,但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是一个僵化的领导人。
同时,他对于波兰过度自信,对于保持波兰的独立地位过度敏感,对于大波兰主义过度热衷,缺乏西方式**思想、对传统更有偏爱,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负,对自己制订的政策的正确性总是深信不疑。他并不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人物,他只是那个时代众多政治人物中一个遇到并抓住了机会的较杰出者。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