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经幢的介绍,杭州下城区有哪些名胜古迹

2024-10-21 07:42:54 来源:天气频道

唐经幢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建于唐大中13年(859年)。这座唐经幢共有21级,高9.3米。幢身8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并有题记。其余各级,如托座、束腰、华盖等部分,雕刻精致,有海水纹、宝相莲花、宝珠、卷云、力士、天王、菩萨、供养人及盘龙、蹲狮等。整个建筑高大美观,雕刻细腻,线条洗炼圆熟,人兽以至花卉均有丰满之感,具盛唐风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杭州市也有同名建筑。

唐经幢(1)

杭州下城区有哪些名胜古迹

梅王阁
位于永丰巷中段,北与孩儿巷毗连,南出庆春路,址永丰巷25号。
梅王阁系字画收藏家高野候先生住宅,因收藏元代至正年间著名画家王冕的一幅“墨梅”(此画当时被称为梅王)而得名。墨梅一直挂于此阁,故称梅王阁。**期间“梅王”画不知去向。
梅王阁建于1930年,砖木结构,原有平房18间,占地2.28亩,1979年建杭州美术公司时大部分被拆,仅存一间及地下室,为高野候后裔翁世女是居住,后为永丰巷居委会办公室。梅王阁拟定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明宅(茅宅)
位于新华路北段,址新华路267号。
茅宅座西转东,其建筑布局与原建筑已略有改动。现存二进,第一进为前厅,为三开间九架梁木结构建筑,金柱粗实,门槛高阔,与二进石库门中心相对。前厅面宽12米,进深12.5米。第二进为座楼,五开间梁木结构楼房建筑。该房楼上前面的檐柱支在楼下檐柱与内柱的梁枋上,所以楼下檐口较长,前后檐柱上有长方形牛腿承托,花式图案简洁、明快。楼厅后面为空地(原系后园),右侧有井,青条石砌成;水质清澈,源足。
该房主茅国祥(约70岁)之祖父于百年前买进。茅家厨房内发现60公分见方的地坪砖一块,上面刻有“明万历贰十伍年造”等字样,根据房屋结构,构件、梁架、柱子及丁头拱、蝴蝶木等与上述地砖,经专家鉴定认为该宅为明代建筑。后经市园文局进行修缮,并把拱墅区霞弯巷15号明代建筑陈宅并入,定名为“明宅”,于1997年4月以杭州市文物监管市场名对外开放。现属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水星阁
位于环城北路中段,杭州电子管厂内,南临新横河,北出环城北路,址环城北路(杭州电子管厂内)。建于南宋,数次倒塌,多次修建,清末重建。
《杭州坊巷志节要》:宋张功甫舍宅为寺,绍熙元年,赐额广寿慧云寺。寺内有水星阁,以禳杭城火灾,地以阁名。慧云寺碑,1963年公布为杭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杭州市房管局调查:水星阁建有观音殿、厢房、禅堂等,占地27亩7分。水星阁共三层,四面装有玻璃。1962年杭州电子管厂建造厂房时被拆,仅存石碑两块,一块嵌在厂内花圃墙上,系同治七年重建水星阁时的记录,楷书记水星阁名称的由来及兴废历史。高81公分,宽101公分,《重建水星阁记》碑已于1997年6月17日移至杭州碑办保存。另一块在水星阁11号居民住宅家,是同治七年重建时的功碑。
盐桥
位于庆春路中段,跨中河。唐景福二年(895),钱缪筑罗城有十座城门,盐桥门在盐桥西。盐船多聚泊于此,故名。桥上原有惠济庙,祀蒋氏三兄弟,故盐桥又名惠济桥。咸淳初,京尹请于朝,赐庙额曰“广福”,故又名广福桥。此桥双梁,一承庙基,一为行道,俗名联桥。民国八年建盐桥大街,改拱桥成平桥。1986年整治中河时重建,北桥石刻谓“古惠济桥”,桥巅由胡庆余堂制药厂出资建“庆余亭”,南桥于1992年拓宽庆春路时夷平,成为路的一部分。其实盐桥基础由三桥组成,中间一桥被档,桥名待查。盐桥拟定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司徒雷登故居
位于耶苏堂弄中段,东出中山北路,西邻下城人民医院,址耶苏堂弄3号。建于清道光初。系砖木结构中西式二层楼房,平排三幢,楼上前面有走马廊,占地面积为4138.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31.95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现已由杭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资重建。
司徒雷登在民国年间曾任美国驻华大使,故居系其父司徒尔来杭传教时(1873)年所建,司徒雷登出生于此。司徒雷登1919年任燕京大学校长才离杭。1947年曾来杭州探望故居,当时杭州市长周象贤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住宅系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唐经幢
龙兴寺唐经幢:位于延安路北段灯芯巷口。
《西湖游览志》:祥符寺,在祥符桥畔。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鲍侃舍宅为寺,旧名发心;唐贞观中,改众善;神龙初,改中兴;后改龙兴。宋真宗时改大中祥符。其广九里,子院有千佛阁、诸天阁、戒坛院,院内有铁塔一、石塔四,钱王所凿九十九眼井。德佑二年元兵至,城陷寺毁。至元二十八年重建,称龙兴祥符戒坛寺。至正末又毁,明洪武间重建。乾隆二十九年毁于邻火,后又重建。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火,十二年又重建。光绪时,龙兴寺仅为小庵。
龙兴寺内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俗称唐经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正月一日,建主郑彻,同建造僧宗亮,同句当造幢吴中则,处士胡季良书,都料匠吴兴沈郁,弟咸刻字。幢高(光绪营造尺)五尺五寸,分八面,上刻陀罗尼经序和经文题记。胡季良系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工整秀丽,挺拔有力。唐经幢曾被湮没,明**丙子年(1636)发掘归寺。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由须弥座、磐石、幢身、檐子、短柱等组成。呈八角形。幢总高3.5米,其中幢身为1.7米,周长2米,顶部周围有高30公分的石佛造像16尊,经幢底座青石雕花,高57公分,周长4米。幢身为太湖石,其中三面已有明显的断纹,幢身刻经序和经文题记,文字基本完好,字大小为3x4公分。唐经幢是杭州现存年代最久的经幢,系“武林城中罕存唐人遗迹”,为“杭州金石之冠”,曾录于阮元《两浙金石志》中。
据《龙兴寺志》载:现经幢系**九年从土中发掘。交盖经幢的八角亭,乃同治十二年的建筑,屋面青瓦出檐、象鼻雀替,亭内画栋雕梁十分精细。
唐经幢于**期间,有人用十六磅大锤企图砸毁(破四旧),幸被当地群众制止,但已留下伤疤残痕。
唐经幢系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拆迁周围住户,辟地建亭绿化,重点保护,成城区内一景。
下城区古井录
井,即水井,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一为饮,一为用。古代因井设市,里人相聚汲水,有物买卖,因成市,称井市,亦叫市井。
唐李泌凿六井,开阴窦(暗渠)引西湖水入井,使“民足于水,井邑日富”。据民国19年底调查,杭州共有水井4842口,平均20户拥有一口。民国20年(1931)8月15日,杭州自来水正式供水,但水费昂贵,非殷富之家不敢侈想。建国后,自来水逐渐普及,下城区1981年统计,有水井1612口。
1984年,下城区对辖区内古井进行普查,以光绪十八年(1892)舆图局测绘的《浙江省城图》有载的为准。今编撰此水文资料,或许有心者有用。
1、茅山泉井《珍珠泉井》,位于石匠弄23号门边。《杭州府志》:茆山泉在贡院东南弥勒寺侧。道光间,仁和高凤墀创开,一名珍珠泉,井栏有石刻。《说杭州》:“茅山泉井,在城内高级中学之东南,弥勒寺侧,清道光间,仁和高凤墀所开,次其为宋时茅山河故道,故次为名,井栏有石刻,一名珍珠泉。
井水深3米,井孔由青条石?成,上部已用红砖修砌过,内壁有青苔。井栏已非原物,井栏内经32公分,外经52公分,高27公分。井水臭且脏。
2、双眼井,位于新华路双眼井巷口。系露天公用井。水源充足,供周围数百户居民应用。据1995年新出版《杭州市志》卷一p329载,大东门双眼井,属孔隙水,开凿在第四纪中,海积层。原杭州市区有名的井泉。水清澈,虽旱不涸。自建杭州缝纫机厂后,受污染,井水时清时浑。井由青条石?成,呈菱角式,井壁条石由于长年累月与水桶碰撞、摩擦已光滑无棱,据里人反映,二井井栏原相连,破损后换。井深5.8米,井栏一大一小,大的呈八角形,内经34公分,高35公分;小的呈六角形,内经35公分,高32公分。
3、六克巷井,位于六克巷31号门口。系露天公用井,井水清沏,水源充足,从不枯竭。井壁由青条石砌成,呈菱角式,内长青苔,井深6米,井栏呈六角形,高35公分,内经35公分。附近水井皆污染浑浊,唯此井可用,汲水用者多达三四百户居民。
4、显真道院井。位于庆春路174号。《西湖游览志》:“显真道院在庆春门内。”建炎三年(1129),王庆舍地建造。清雍正间重修。大殿前有井两口,称日、月井,日井已于解放前填平,此乃月井。井内壁呈菱角式,由30×20×18公分方块石砌成,由于年久,地表下沉,井圈上加了两节,最古的井圈已埋没在井口地下。现存井圈为青石园形,直径40公分,高60公分。井深4米。附近水井因工厂污染浑浊,百余户居民,唯仗此井水洗?。
5、骆驼桥西河下11号门口古井,系露天公用井,水质清澈,水源充足,附近居民均仰此井洗蔌。井系青石菱角式砌成,井深3.7米,园形井圈,内径50公分,圈上刻有乾隆年间里人重修字样。
6、中山北路460号门口井,井圈呈方形,上刻“童瑞祯助,甲子年立”字样。(甲子年乃清同治二年),系青石块菱角式,井深6.5米,内径38公分,对角50公分。水尚清,可洗蔌用。
7、宝极观井,位于凤起路东段宝极观巷。此井原在宝极观内。《西湖游览志》载宝极观为元延?五年(1318)道士张无为创建,归属全真教。建凤起路时拆宝极观,井成为露天公用,青条石菱角式砌?,内壁长青苔,井栏系青石制呈园形,上刻“???”字样。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大旱不涸,周围居民仰此洗蔌。井深4.5米,井圈外径58公分,内径38公分。
8、社坛巷井,位于社坛巷20号附近,系露天公用井。青条石菱角式叠砌,内壁有青苔,井圈外呈六角形。内径31公分,外径43公分,高48公分,进深3.4米。井水清澈。
9、观巷井,位观巷64号门前,系露天公用井。青石叠砌,形同八角,青石方形井圈,外径80公分,内径40公分,井深4.2米,水质清澈,水源充足。原附近三百多户居民均用此井。
10、王衙前井,位于王衙前南端与二圣庙前交叉口,系露天公用井。此井1981年修理,井身上半部用红砖砌成,下面用青石铺成。青石井圈,内园外方,内径35公分,高33公分,井深5米,附近居民以此井水洗?。井圈上刻“庚子正月”等字样。庚子年为清光绪二十六年。
11、孩儿巷井,位于孩儿巷98号内。青条石菱角式铺砌,青苔密布。井圈系太湖石制成,呈八角形,表面石纹清晰光滑,井圈外径100公分,内径45公分,圈高80公分,井深6.2米。此井水质清澈。自附近建化工厂,印刷厂后,井水受到污染,只能作洗?用,98号内22户居民均用此井。
12、山子巷井,位于山子巷55号门前,系露天公用井。上部用青砖?砌,井的水位以下全是青条石砌,其上覆盖一层青苔。井圈呈园形,外径53公分,内径32公分,高40公分,井深4.8米.此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居民说“虽大旱之年,井无干涸之日”。附近住户悉仗此井洗?。
13、豆腐巷井,位豆腐巷28号东首,系露天公用井。青石块铺成,长满青苔,青石园形井圈,内径50公分,圈厚20公分,高40公分,井深4.7米,井圈上刻有“道光五年”字样。井水清澈,周围百余户居民均用此井水食用及洗?。居民反映,民国二十四年大旱,此井未干涸。
14、九龙井,位余官巷仓柱弄内。1982年曾修,井内上部改建为红砖砌身,下部保持原貌。井边原有石碑已被原住户屠宅搬走。此井底部砌有龙头似的水源石渠,水从渠内流出,据修井知情人说:此井底面积甚大,水源充足,清澈,井深7.7米。后因周围建房影响,水质严重污染,已停使用。

甪直保圣寺|残唐剩宋,江南佛像却无双

黄莺打起,梦破辽西。村鸡迭唱,野鸟出巢,余起而开窗纵眺,民家鳞次栉比,掩映于柳槐新绿中,似羞于见客者;江南平野,遍笼朝雾,为状殆如轻榖;麦浪摇风,菜花铺锦,紫云英则较扶桑时令约早二旬,故日本目下方具灿烂之观,而此地已大率有颓唐之态矣。

九十六年前,大村西崖乘船初到甪直,用诗意的笔触记录下水乡的春日景象。这位年届六旬的异域学者,从东京长途跋涉,踏海万里到这江南小镇的目的不在游玩,而是专程为保圣寺而来。

保圣寺距离镇口不远,从甪端广场向左,跨过西汇河上小巧的香花桥,一条窄巷的尽头就是黑瓦黄墙的山门。

此时仍在正月,本应是热闹的时节,但在疫情笼罩之下,千年古刹之前门可罗雀。这情景和明初诗人高启《过保圣寺》中的描绘倒有些相通:“乱后不知僧已去,几堆黄叶寺门开”。

千年兴毁: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圣寺始建于何时?寺志无存,方志和碑文记录多歧。

明正德《姑苏志》记载:“保圣教寺,在长洲县二十都甫里,唐大中建,宋祥符中僧惟吉重建。”此说有寺中所存唐经幢为证。

到清康熙时,陈惟中编纂《吴郡甫里志》,转称为“梁天监二年(503)创”,据称是明**年间重修大殿时,在梁栱高处发现有此纪年题记。寺院丛林,最喜将创建年代上溯高古。自有此说,其后所出地方志书皆沿袭。保圣寺摇身一变,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北宋祥符六年(1013)重建后,保圣寺一时极盛,据称有殿宇五千余间,释子千数,范围几达半个甪直,成为江南名刹。其后历经风雨兵火,日渐衰颓,到明中叶时又有过一番振兴,据归有光《保圣寺安隐堂记》,当时名僧璇大章募资重修,历时近一年,于弘治二年(1489)竣工,“凡为殿堂七,廊庑六十”,规模较宋时不如,但也可称一方巨刹。

入清后,保圣寺多有修葺,咸丰时受战火摧残,仅余山门、天王殿和大殿留存,禅房悉毁,皆成瓦砾。其后虽有重修,但再难恢复旧时光景。甪直人王韬晚年作《漫游随录》,以“保圣听松”一篇追忆前尘,点石斋画报出有图记,略见寺院规模。

保圣听松:故草已随尘土化

保圣寺山门正对香花弄,山门东侧有一井亭,四角飞檐,亭内有明末清初古井一口。87版《红楼梦》电视剧曾在此取景,保圣寺为葫芦庙,井亭和山门前的石狮在剧照中可见。

保圣寺原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苏州状元彭启丰捐资所建山门,咸丰时在太平军之战时被毁。同治三年(1864),彭家后裔重建,上坊有“西圣居”竖匾,下坊“辅扬显秘”为彭启丰旧书,门楼镌刻精美。

大村西崖记录道:“为乾隆砖造,形似牌坊,石作雕饰,虽交错其间,然于考古学术上殊不足道”,未细察其年代,后来介绍此图者多沿袭山门乾隆造之说,实误。

清代山门后被毁,如今所见为陈从周设计重建,寺额为费新我所书。门楼后建一拱形洞门,上有李桦题额“辅扬显秘”,背额为“法云永护”。

穿过拱形门是一进院落,院内本有古松数十株,本是王韬形容“若千山叶落,万壑泉流”的“保圣听松”处,可惜现在多是近时所栽,古松难见。

院落正中为一湖石假山,老本枸杞,穿石裂云,垂持于湖石峰顶。在阴湿多雨的江南水乡,百年枸杞成活至今,且枝茂叶盛,实属不易。

假山之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柱础作覆盆式,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为北宋祥符年间旧物。

据陈从周先生考证,此殿为明弘治时在宋代殿基上重修,**年间再修,而殿宇转角起翘处用立脚飞椽,则是清同治三年大修时的做法。

在大村西涯1926年所摄旧影中,天王殿年久失修,已四壁倾塌,门窗全无。解放后数次整修,即为今日所见。

天王殿东南方有一幡杆夹石,武康石质,北宋遗物。顶部刻复莲纹,上下设穿孔,作固定旗杆用。旧时,夹石之间高竖幡杆,白日扯庙旗,晚间悬挂灯笼照明,可作丛林标志,吸引四方信众。

残唐剩宋:旧时伟迹已成空

过天王殿向北,又是一门楼,石拱门上书额“保圣寺古物馆”,民国大员***手笔。

庭院中一左一右,两件古物。

左侧树立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经幢青石质,通高五米开外。

幢座为两层束腰须弥座,最下为云水纹覆盆形石础,第一层束腰浮雕双龙,第二层束腰开壸门,内有天王端坐,戴兜鍪,形态各异。束腰上下为仰覆莲瓣。

仰莲上盘盖雕出栏杆,上承八角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幢身之上有宝盖刻流苏,八角出兽头,口衔璎珞。

宝盖之上为连珠,雕如意云。再上双层仰莲,短柱雕佛像。往上依次又是宝盖、菩萨像、八角宝盖。

最上短柱浮雕力士,力士头顶有人身鸟翅,似为迦陵频伽。顶端蟠桃型,上刻曼陀罗花,以飞天、云头绞圆盖结顶。

据民国《吴县志》记载,此幢为唐大中八年(854)建,宋绍兴十五年(1154)重立,原在山门左首,后移至大殿前。此一经幢正是唐大中年间创寺之明证。

此经幢比例匀称,雕刻精美,虽有残缺,但依然光彩夺目。与同时期其他唐经幢相比毫不逊色。

右侧宝物为一明末清初所铸铁钟,钟顶蒲牢为钮。钟身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方无灾”等吉语。

庭院正中本为保圣寺大雄宝殿的所在。1926年,大村西崖到访时大殿已岌岌可危,但主尊塑像犹存。

“更越数十武,为大殿,其前厢乃后人所增筑,殿之营造颇古,察其柱脚之朽腐,即知其为五六百年前遗物;室已颓败,由承尘隙处,竟可仰觇白云动荡,佛坛后壁,亦塌损几尽;坛以石筑,高四尺五寸,左右二十二尺,前后八尺,上置丈六坐身之释迦,左迦叶,右阿难,均为高约八尺之立像。阿难像心柱已折,倾倚本尊;本尊趺座,亦已破坏。三尊作风,虽非唐代,尚具古制。”

释迦牟尼像在大殿倒塌时只是局部受损,后挪出另外保存,但最终还是消失不见。

大村西崖曾精研法式,对大殿结构解析称:“椽角之制虽不见于明仲图说,而保圣寺之旧构似屋角之扇椽者,亦如宋制也...由是观之,可知保圣寺为宋时建筑”。

对此宋构,时人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大村西崖离开的第二年,保圣寺遭火患,大殿半边坍塌。1928年,叶恭绰到访时,“见寺多倾堕,未圮者仅一壁”,这一江南罕见的北宋遗构就此灰飞烟灭。

通过大村西崖当时的照片,可以看到大殿梁架为“八架椽前后乳栿用四柱”,梁栿皆月梁造。

前檐心间设两朵补间铺作,梢间补间为一朵。

补间铺作可见上昂和挑斡,张十庆在《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推断大殿是北宋祥符六年(1013)僧人维吉等重建寺院时营造,“已知木构实例中所见上昂、挑斡最早者”。

大殿柱础与天王殿相同,覆盆式宝装莲华和牡丹写生华并用。这些北宋柱础幸而保存下来,陈列在院中廊下。

柱础中有一八角形柱础,标为唐代,不知是否是唐大中时建寺的遗存。

如今,矗立在大殿旧址之上的,是保圣寺古物馆,1930年由近代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建造。

从旧图纸和旧照来看,当年设计的是座平顶红砖罗马式建筑,但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屋顶就开始漏水,历经多次改建,变为单檐歇山顶、四脚起翘的中国传统屋顶样式。古物馆成为一座中西混搭的产物。

建筑的正立面伸出如同抱厦的檐廊,几根朱红大柱颇为醒目,抱厦上“保圣寺古物馆”题匾为***所书,但名字早被铲去。内额“九罗汉圣迹”则是后来张仃所题。

半堂罗汉:江南佛像称无双

走进古物馆,幽深的殿堂里空无一人,尽头是高兀的塑壁,顶天立地,气势逼人。

山岩嶙峋,云气卷舒,惊涛腾空,巨浪拍岸,仿佛是海上仙岛,云水山崖,汹涌之势,扑面而来,却仿佛被神力瞬间定格,以防打扰了山岩树石之间罗汉的修行。

仔细辨别,才能看清洞窟错列,九尊罗汉,神态各异,端坐其中,不以僵坐而守值,动中有静,与山水同融。

年深日久,罗汉身上原本鲜艳的装銮剥蚀殆尽,但罗汉们的神情姿态,却未减分毫。无论是屈身致礼,还是趺坐沉思,抑或是凝视望仰,都栩栩如生。可以从捉鬼伏虎的神通者身上看到嗔怒勇武,也能从修行者的低首阖目中感受到安逸恬淡。

泥塑的纹路自然生出一种“皴”的意味,塑壁仿佛山水巨幅,在眼前展开。

“天下罗汉两堂半”,保圣寺中这半堂不同于别处那些依次排列、平平无奇的造像,壁塑与雕像的融合不只是纯熟手艺的演练,更是一流匠人的胆魄与雄奇想象的舒发。

在艺术价值之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半堂罗汉背后,是百年来一段艰难的文物保护史。

甪直保圣寺的罗汉像的保护成为民国文化界的一桩“大事件”,发端于以“疑古论”名著于世的历史学者顾颉刚早年间的一次旅行。

1918年,顾颉刚丧偶在苏州家居,应朋友之邀至保圣寺浏览,当时,大雄宝殿内的塑像基本完好,他初见罗汉即赞叹不已:

这寺的罗汉和别寺的罗汉两样。别个寺里,罗汉总在两壁排班坐着,面上身上满涂着金。这寺的罗汉是着色的,尤其是未失真的几尊着得特别浓重。两壁是堆塑的山,十八尊罗汉有的是在山顶上,有的是在山坡上,有的几个凑在一处,有的两个隔开得很远,极参差不齐之致。最好的,是各有各的精神,各有各的注意对象:谈话、题壁、打坐、降龙、伏虎,他们真在山上做这些事情,并不是替三世佛排班护卫。未修过的几尊,衣褶的轻软,可以显出衣服中的筋骨;面上的筋肉更能很清楚地表示他们的神情。

据顾颉刚《题甪直闲吟图》记载,大殿里有赵孟頫所书抱柱对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明代《甫里志》称:“保圣寺大雄殿内供有释迦牟尼,旁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神光闪耀,形貌如生,诚得塑中三昧,江南北诸寺所不能及”。明万历年间许自昌云:“保圣寺十八尊罗汉塑像,位置错落,形模如生,乃唐代杨惠之所作。历朝粉饰,渐异原本,然古致存,为别处所无。”

杨惠之为唐开元间的雕塑名手,“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为画友,巧艺并著”,后见吴道子声光独显,于是“遂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时人认为杨塑“艰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因此,杨惠之被世人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并驾齐驱,饮誉天下。

顾颉刚以此为据,认定保圣寺罗汉为唐代塑圣杨惠之的杰作。次年,顾娶甪直女子殷履安为继室,借省亲之便多次欣赏罗汉。1922年初夏,顾再游保圣寺,却发现“大殿正梁已断,每经一次大雨,则漏折处即随以扩大浸淫,及于西北角”,导致塑壁严重受损,部分剥落酥溶,一罗汉已化为一抔泥土。

顾与镇上的绅董商量,请施补救。而寺邻小学,绅董辈为求扩大校址,惟恐此殿不毁。顾无奈只得摄影后,向各处接洽,在各种报章杂志撰文介绍保圣寺塑壁罗汉情况,呼吁各界慷慨解囊,抢救古刹唐塑。

我们想,洛阳的龙门造像给兵士打碎得不成样子了,泰山上的没字碑给某校的学生刻上字了,无论智识阶级与非智识阶级一例的没有历史观念与艺术观念,把先民的遗产随便打破,几个唐人塑像在他们眼里原是算得什么。但我总希望在这一件事上,有几个智识界的真**出来,好好的做了,一雪妄人破坏艺术的耻辱,一雪妄人不知艺术而占据艺术界的耻辱,一雪妄人只知占据地盘,说好听的话,而不肯真心作事的耻辱。

1925年,由甪直士绅沈柏寒等人集款,雇佣苏州塑佛人陶子泉,将东壁的禅定(即达摩罗汉)、讲经、沉思三尊,西壁的望雁、智真这五尊较完整的罗汉连座拆下,连同部分脱落的塑壁残块,存放于高小部(今***纪念馆)操场西侧的小三间平房里,以为“保护”。

顾颉刚苦苦追寻的知音,竟然是远在东京的日本学人。

1926年4月底,大村西崖从东京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五次中国考察。5月3日,他走进保圣寺大雄殿中,“室已颓败,由承尘隙处,竟可仰觇白云动荡”,天光透过屋顶洒在斑驳的罗汉塑像和海山塑壁上,千年之美,在历经岁月沧桑后,倏然绽放在这位万里蹈海的异域来客眼前。

在保圣寺饱赏塑像和塑壁五天大村西崖归国,其考察笔记《塑壁残影》迅速付梓刊印,畅销一时。

“更越数年,恐除此影片外,将无复若何形状可睹矣。”大村西崖一语成谶。

1927年保圣寺大殿遭火,东壁的尴尬、听经和西壁的伏虎、袒腹共四尊较完整的罗汉被安置在原陆龟蒙宅的光明阁保存,与之前保存的五尊勉强凑够半堂。1928年5月,大殿轰然坍塌,只剩残壁一堵。《塑壁残影》中的二十八帧照片成为最后的影像,但这些大村西崖已无缘得知,他在考察保圣寺的次年病逝,终年六十岁。

保护姗姗来迟,1928年叶恭绰读到大村西崖的《塑壁残影》,“感他人之注意我国文物,一至于此,因亲往考察”,后与蔡元培、吴稚晖等推动,由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次长***提倡成立“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要员的亲自垂问,终于使这些暴露风雨之中性命悬危的罗汉像得以逃脱被时间湮没的劫数。

1929年,委员会正式成立,叶恭绰、蔡元培、***、顾颉刚等十九人为委员,共筹集到二万三千六百银元。1930年秋,保圣寺古物馆在大殿原址动工兴建,1932年春竣工。

罗汉塑像与塑壁的修复任务本来是委托给雕塑家江小鹣的,但他因赶制南京中山陵的***纪念像,无暇顾及,修像重任由滑田友负责完成。他带领苏州塑匠胡寿康等费尽心力地仔细拼对、归并,将抢救保存下来的半堂罗汉精心布于补壁之中。

1932年夏,罗汉塑像的抢救工作全部完成,叶恭绰曾写一首七绝书赠予滑田友:“唐塑赖君为续命,廿年往事耐追忆。只今妙手跨前哲,更见当年杨惠之。”

1932年11月12日,保圣寺古物馆落成典礼在水乡甪直盛大开幕。从1918年的惊喜初见、奔走相告、四处呼吁开始,顾颉刚的“唐塑保护运动”在十四年后终于有了一个结果,虽然大殿已倒,塑壁已残,罗汉已缺。

“罗汉昔睹漏雨淋,九尊今看坐碧岑”,总归,剩下的这半堂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从此不必再担忧风吹雨淋之灾。

是唐是宋:罗汉作手却成疑

“保护唐塑!”

这是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美术古迹保护运动的口号,在顾颉刚前期的考证里,保圣寺大雄宝殿中的罗汉塑像为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证据确凿。其师友和文化圈对此也从未怀疑。

但大村西崖考察之后立刻提出了不同意见,“据可知者,十六罗汉画塑,实始于唐末五代之禅宗”,“至于罗汉像衣褶样式,宛如与宋画之罗汉图相同,其为后代重建时所作也无疑。”在征引文献,列举数例大村西崖得出结论:“由此观之,杨惠之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之作,究难取信。则保圣寺之十八罗汉塑像,不得不谓为与本尊佛像,同为祥符重建时之物也。”

是宋塑而非唐塑,大村西崖的观点全盘**了顾颉刚的判断。

壁塑也称影壁,古代雕塑之一种,即将平面山水图景用立体或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唐杨惠之的壁塑,时称天下第一。据说北宋画家郭熙见到后,又出新意,以手堆泥于壁,使成凹凸之状,待干后,随其形迹用墨晕成山峦林壑,加以楼阁人物之属,宛然天成,谓之塑壁。

对于保圣寺的海山壁塑,大村西崖做了认真的观察:

塑壁起于殿前与金柱相并之檐柱,由东西两壁,经偶角至第二之檐柱而终。东西各横四十二尺,高十二三尺,下部高约一尺五寸,前后造四尺许石坛,侧面有浮雕……坛上壁面,塑有山云、石树、洞窟、海水等;其间上下各处,配置罗汉像……观其做法,柱间砖壁添附若干小柱心木,支材则纵横斜直,任意伸出。下部构以高低大小种种不同之木架式,承以叠砖而附以捏泥。崇卑之土坡,突兀之山崖,卷舒之云气,由是而起,或植天然之树木,配以根株,或缠龙身于梁上,手术之纯熟,可谓已届炉火纯青之候……至其所塑山顶、石尖、云头、高及三尺,与昂身互相参差,致遮掩其所支之桁。自壁前观之,有如覆盖,其浮雕之处,仅石间深处与水波而已。装銮色彩,业已剥落,全体多呈灰白色,或间有黑褐色。制作之妙,虽山水名手,亦难以比肩。

同时,他做出进一步判断,壁塑与罗汉像的塑法并不一致:“其岩石皴法,全属唐风,不似宋式”——换言之,在大村西崖看来,被顾颉刚忽视的塑壁,才是真正的唐代原物,也是甪直文献坊间流传的杨惠之手迹传说的由来本源。

对于宋构大殿存有唐代塑壁的疑问,他解释说“塑壁在重修大殿时是可以搬动的”,虽然比较困难,但若“将其截离为若干部分,与心木共致之于新壁,饰新彩以存旧形,固亦未始不可也”。

如按大村西崖的判断,则保圣寺壁塑实是国内唯一的唐代遗物,实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无上珍品。

对于罗汉塑像并非唐塑的观点,国内学人也逐渐认同。顾颉刚后来表示,“实为北宋人所塑,明清以来,屡有涂饰,故有甚卓特者,亦有甚平凡者,应分别观之。杨惠之所塑皆在陕豫,度其人未必至江南也。”

陈从周在考察后也认为“至于塑像相传为唐杨惠之塑,实多疑点,以管见所及证以山东长清灵岩寺宋塑,及四川重庆北温泉宋摩崖,几如同出一臼,大约出于宋人之手。”

对于塑壁,陈从周则认为与塑像同为北宋作品,理由是“唐人绘人物有独特之功,而于山石尚未成熟。山水之法至五代北宋始备。塑壁山石气势之雄健、浑成,实一幅北宋人山水也。至于所塑之水纹、用笔遒劲生动,惟宋画中见之。”

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其年代定为北宋。

白莲古社:空瞻遗像寂寥中

保圣寺有东西两院,天王殿和古物馆在东院。从古物馆穿过植有紫藤的过道,进入空旷的西院。

院中一处空地,原是甫里先生陆龟蒙别业,北宋熙宁六年(1073)重建白莲教院,早年已毁,唯余柱础石十六只,可见当时规模。此处常被称为白莲寺,但其实“甫里无二寺”,白莲教院本是保圣寺的别院。

寺西即陆龟蒙衣冠冢,清风亭、斗鸭池掩映于千年银杏之下,阴沉冬日,草木凋零,细雨阑珊,阒寂无人,肃仰之情油然而生矣。

南面与陆龟蒙相伴的,是另一位与甪直情缘不解的人,就是***。石栏台墀,雕饰贻遍,墙上大字鎏金,墓前花团锦簇,与天随子冢简朴淡远、寂寥萧疏之境大相异趣。

一龛香火白莲宫,古社犹题甫里翁。坐挹高风千载上,依然旧宅五湖东。雨荒杞菊流萤度,月满陂塘斗鸭空。故草已随尘土化,空瞻遗像寂寥中。

闲游保圣寺,就所见琐碎杂谈至此,末了,抄文衡山一首,古今来往,高风遗迹,望来者莫以丛残视之。

上海四大古镇的松江镇

松江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距市中心40公里,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春秋年代,农夫渔家聚居于镇东一带,形成集市。唐天宝十年(751年),华亭县治设此。元初,松江府行政机构又设在此。松江在明代是全国著名商业城市之一。镇上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陀罗尼经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圣教寺塔、**寺、圆应塔、砖雕、照壁,还有醉白池、云间第一桥等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
上海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院在1958年12月编制的《松江城区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保护沿人民河的醉白池、方塔、烈士墓、西林塔的原有风貌,并加以绿化,使松江保持千年古城特色。
1978年7月,市园林管理处革委会为发展旅游事业,向市计委提出把松江零散的文物迁移集中到方塔周围,建成一个以文物为主体、面积8.8公顷的方塔园的计划任务书。同年市计委批复同意。次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制了方塔园规划,提出以宋代方塔为中心,保留方塔周围的明代大型砖雕、照壁、宋代石桥和7株古树等文物古迹;塔北安置从市区河南路桥堍迁来的清代天妃宫大殿,宫东侧建文物陈列室;塔东划为竹林;塔西安置松江明代顾正谊、孙克弘私宅园的五老峰、美女峰等太湖石立峰等文物;塔园北大门至方塔为石板甬道;塔园南侧为水池、枫林、草坪;新建具有古朴风格、与古塔协调的长廊、水榭、峭壁山洞、茶室。该规划方案经市园林局批准后实施,1982年10月竣工开放。
1982年1月,市规划院、松江县建设局联合编制的《松**体规划》,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区及其控制要求:第一区,以方塔为中心,半径200米以内为低层建筑区(建筑高度在9米以下,下同);第二区,以醉白池为中心,半径150米以内为低层建筑区;第三区,古建筑保护区,其中市河两侧(年丰人寿桥至太仓桥)明清民宅范围内新建筑控制在9米以下,高家花园、太仓桥50米范围内的新建筑控制在6米以下。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周围30米内的建筑只拆不建,30~40米内的建筑物不超过9米。上述区域外规划为12~18米的多层建筑区。1983年市****批准《松**体规划》。市规划局在1984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保护松江镇,按古典园林修复醉白池,**寺改建为**园,并保留松江镇古建筑保护区。
1991年7月编制的《保护规划》在松江镇规划了西、中、东3个风貌保护区,见《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图8-12):西区保护范围以人民路以西至玉树路的中山路两侧各约100米,包括市河两岸,为明清传统民居、小镇水巷风貌区;中区保护范围为醉白池用地范围;东区保护范围以唐陀罗尼经幢、方塔园、云间第一楼的周围地段。中区与东区又为文物和古园林风貌区。按原貌维修保护建筑,改建建筑仍以住宅为主,高度不超过11米,建筑风格应协调,要搬迁有污染的工厂,改善水巷水质,美化环境。

唐经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