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奇的剧情介绍-上海传奇的幕后制作

2024-10-21 12:45:51 来源:天气频道

通过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述,展现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讲述者中既有韦伟、费明仪(费穆的女儿)、杜美如(杜月笙的女儿)这样的老上海,也有陈丹青、韩寒这样的新一代上海人,而赵涛将在其中演绎一段寻找恋人的故事,并以此“剧情”方式串起整部纪录片。
上海,风云际会的城市,人来人往的码头。这里曾经遍布**者、资本家、工人,政客、军人、艺术家、黑帮,这里也曾经发生过**、战争,暗杀、爱情……1949年,大量的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寻上海记忆,十八个人的亲身经历,像长篇小说的十八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在被宣布入围戛纳电影节不久前,《海上传奇》还在后制阶段,贾樟柯剪片剪到眼伤让进度一再拖延。影片如期抵达戛纳,并在16日亮相“一种关注”单元。影片的拍摄手法与《24城记》相仿,主线之一让18个与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史紧密相关的人物把各自经历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从他们的言语中浮现出上海百年历史的轮廓,另一条线索则是赵涛扮演的无名女子在城市各个角落游走。贾樟柯在接受网易娱乐专访时,解析为何在一部纯纪录片中使用虚实交织的创作手法,“中国的纪录片类型太单调了,用剧情片的方法拍又是另一种味道。”《海上传奇》被称作上海世博会献礼片,隐隐烙上“官方”和“宣传”的标签,贾樟柯解释这只是外界给自己的误解,自己只是“在世博会的契机创作,功能并非推介世博、宣传上海”。而影片完成后,也有不少城市邀请他为自己创作“传奇,他却表示不想再拍纪录片了,“不想把‘传奇’做标签化、系列化。这个片子耗费我太多精力,我只想去拍剧情片。”
从《海上传奇》谈记录片发展:
中国纪录片太单调无意拍“城市传奇”系列
网易娱乐:《海上传奇》在18位访谈对象中间穿插能够贯穿时空的线索,但赵涛扮演的角色和情节的关联很微弱,您当时是如何想到要用一个没有明确身份和作为的人扮演串联各段对话的线索?
贾樟柯:这个部分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种手段也是对纪录片的一种发展。这个角色是一个精灵。这个精灵跟这十八个人是个很好的呼应关系。这十八个人都能开口,有机会讲述他们的记忆,这个精灵代表成千上万没有办法说出他们故事的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么办?所以我才用了这种魔幻的元素植入到电影里面。这也是一个突然萌发的灵感,在上海特别容易有这种感受,特别走在外滩周边行走,看到那些老建筑空无一人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其实一百多年前他们就在那儿了。这个城市来来往往、生生死死,那么多的故事都发生了。这条淡淡的线索加进去后,收到的口评就比较出乎我意料,很多媒体觉得这对纪录片是一个发展。
网易娱乐:是觉得《海上传奇》开创了纪录片的新方法吗?
贾樟柯:纪录片是个很开放的媒介,但大多数人都是用一种原教旨主义来理解,就是真人真事都要发生在摄影机面前的,过曝、虚焦、手持拍摄、摇晃的画面;但电影终归是个美学的载体,中国纪录片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好,但类型还是很单调,都是社会写实、跟踪个十年、呈现一个家庭的变迁,这是很有记录精神的,但还是单调了一些。其实可以有纪录片很剧情化,像日本的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拍摄的“羽田机场运动”,很像黑泽明的剧情片。我就是想打破大家对纪录片的成见,多一些想象力和实验。用剧情片的方法,就是配合空间,有运动着的抒情,又是另一种味道,几个影片我一直试图用这种方法,而现场感的影片在我早期的电影,像《小武》,手持摄影、现场捕捉,我觉得我做得很好;拍了十几年后,我觉得可以用新的方法。
网易娱乐:据说《海上传奇》是世博会的献礼片,它和世博会的关系是形象宣传片吗?
贾樟柯:说《海上传奇》是世博会的形象片,是别人附加给我的误解。世博会形象片有两三部是其他导演拍的,《海上传奇》是以世博为契机拍摄的作品,它的功能不是推介世博会、也不是宣传上海这座城市,而是一个关于上海的艺术品,在世博期间让人们了解上海的记忆,整个创作的过程是完全自由的。准确的说法是,《海上传奇》是世博会驻会电影,是中国馆的其中一个展品。
网易娱乐:《海上传奇》延续了《24城记》的创作手法,你会一直用这种人物访谈结合虚构情节的方法拍纪录片吗?
贾樟柯:有很多人在找我拍类似的电影,因为很多城市想拍同样的“传奇”,但短期我不会再拍了,这样拍下去会变成一种宣传片的模式,我不想标签化、系列化。这个电影耗我精力太多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想暂时不拍纪录片,去拍剧情片。
“无知”的赵涛大牌的受访对象:想象力拯救了赵涛上海传奇就是名人故事会
网易娱乐:赵涛说拍这个电影时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因为你没有给任何提示和剧本她,为什么要演员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表演?
贾樟柯:因为这次拍摄的很多空间都是千载难逢,比如外滩的改造工程,它已经完工了,我估计五十年、一百年不会再动工。按我工作的经验,我需要一个演员、有可能发展一条线索,在拍空间的时候把人物放在里面,她一方面可以把这些空间自然地带出来,也为后面的一些重要剧情做一些铺垫,剪辑时就只是作为一个淡的线索存在,不需要抢掉人物访问的部分,不像《24城记》是一半一半。所以最主要是要让她一开始在城市游走,直到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知道她是一个来自过去的精灵。但对演员挑战就很大,她必须自己想象情景,这点我觉得她发挥得很好,这也是跟她的舞蹈功底有关,她形体舞蹈化和她独特的想象力弥补了很多她表演没有支点的缺憾。
网易娱乐:电影中出现了比较典型的上海小市民生活的镜头,但访谈人物中,基本上都是社会名流,连韩寒也不例外。选择这些人的标准是什么?
贾樟柯:上海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中国近现代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跟这个城市有千丝万缕的姻缘,拍这个城市的传奇,不寻找这些历史的当事人或者家属是不对的。这个电影不是讲一个上海市民对这个城市日常的认识,而是关于这个城市传奇的经验,关于战争、政治和文化运动,即使一个工人代表,他也是跟谢晋导演拍过电影。
网易娱乐:有没有一方面的考虑是,这些人物的认知度对电影的宣传有帮助?
贾樟柯:拍摄时没有考虑太多传播的问题,最主要还是考虑能够寻找到什么样的人物能生动地把记忆讲述出来。这个电影不是一个评述的电影,而是讲个人故事的电影。这个人的作用不是能有多少公众认知度,而是他有多强的历史复杂性、能勾连起多少历史信息、语言够有魅力。
网易娱乐:用人物的讲述还原历史原貌,也是不少电视节目正在做的事,你的电影和这种常用的电视制作手法有什么根本区别?
贾樟柯:电影和人物访谈节目有个很大的区别,如果用电视观赏,你很难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面集中那么多的人,电影是一个整体,它是十八个章节,人物和人物之间形成互动,并且用电影的方法拍摄:空间的选择、摄影机的运动,而当人物被投射到巨大的银幕上,人物接受采访时微妙的表情变化被呈现、人物的讲述跟诗意空间结合到一起,这是电视做不到的。

上海传奇(1)

上海传奇的幕后制作

导演的话
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于是我带着摄影机来到了上海,并追随着上海人离散的轨迹去了台湾和香港。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发生在上海的那些影响中国的事件,又给这座城市的人带来了生离死别的命运变迁。在上海,在这座城市的背景上,书写着复杂的历史词汇:19世纪的殖民20世纪的**,1949年的解放,1966年的**,1978年的**,1990年的浦东开放。但我关心的是在这些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当我面对我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我突然发现我的摄影机捕捉到了,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林强与贾樟柯六度合作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所有配乐工作均由林强担任。林强和导演贾樟柯合作密切,担任了《世界》、《三峡好人》、《东》、《无用》和《二十四城记》等六部贾樟柯影片的配乐工作,林强表示,“每一次合作都更深入”,但《海上传奇》是和贾樟柯合作最艰辛的一次,从剧本阶段就开始,直到最后全部的录音工作都是他们在录音棚里共同完成。“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我只是收到他一封电子邮件找我写歌,等到杀青的时候才在北京见到,我才知道贾樟柯长这个样子。”也是由于与贾樟柯的亲密合作,让林强进入内地并广为业内外熟知。片方为电影原声还特意剪辑了一款名为《留住芳华》的mv,并无歌手献声,在mv中出现了2段林强骑摩托车的镜头。“海上传奇”与“上海传奇”《海上传奇》的背景是上海,对白也多用方言完成。影片在戛纳的首映现场,上海记者感受最深,一位女记者听到主创说出上海话落了泪,“想家了。”不过,影片将面对的绝大部分观众不在上海话这个语境内,那为什么还要用方言拍摄?贾樟柯表示,自己在拍摄初期也不懂上海话,但发现很多上海人都喜欢用上海话聊天。用方言接受采访,对他们来讲更自然。到影片拍摄一个月后,贾樟柯已能大致听懂七成上海话。影片最初名叫《上海传奇》,但在剪辑过程里,贾樟柯的想法变了。“原本是想讲述上海的历史,但最后保留在电影里的18个人物,他们的讲述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2010年,内容不仅包括个人历史,也包括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也可以算中国的历史。《上海传奇》感觉有些局限了,似乎讲的只是上海,其实不是,它是中国近现代生存经验的一种描述。改成《海上传奇》,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信息量也更大。”对于影片由世博局协助拍摄,贾樟柯表示:“这是贾樟柯作品,不是世博会宣传片,而是在世博会上向世界呈现的一件展品。”曲折的采访过程拍《海上传奇》对贾樟柯而言是一次特殊的经历。他随时随地准备飞往某处采访某位传奇人物,每采访完一位人物,他都会陷入其中,感慨好几天。贾樟柯说,以前自己的电影拍的都是普通人,而这次几乎每一个都是传奇人物。他为自己选择采访对象时定了个规矩:不找专家学者,直接找历史当事人、有故事的人。因为“我不需要理论的阐述,寻找的是当事人鲜活、珍贵的个人回忆,从历史事件中看到个人命运。”他还把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与采访对象结合起来使用。贾樟柯一共访问了88位和上海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的人物及他们的后代。“许多人实在不好找。这一年里,我连睡觉都不敢关手机,生怕错过了哪个大人物。”他说,最终影片选择了杨杏佛之子杨小佛、杜月笙的小女儿杜美如、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费穆的女儿费明仪、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还有陈图画、陈丹青、韩寒等人物,讲述百年的“海上传奇”。影片长达138分钟,贾樟柯依然意犹未尽,他准备制作电视版本,此外还将出版同名图书。让贾樟柯印象最深的张心漪最终选择的18位讲述人里,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是让贾樟柯印象最深的一位。他感慨说,自己经常在采访当事人时,被他们的只言片语感动。张心漪教授对贾樟柯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贾樟柯说:“她保留了旧上海的语言,她的上海话与现在年轻人的上海话完全不一样,非常优雅。你听她的语言,就感觉是在读张爱玲的小说。我问她这么多年没回上海有什么感受,她说,‘女人嘛,跟着丈夫到处跑,对我来说,这样一种流浪是一种浪漫。’我觉得很感动,感觉就像小说一样。”韦然和韩寒跟贾樟柯的情感最接近有记者问贾樟柯,从个人的情感角度出发,电影中的18位受访者哪一位最深层地打动了他本人,贾樟柯的回答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他说:“有两个人和我最接近。一个是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讲他的母亲和姐姐的故事,我看到前辈因为艺术遭遇了非常严厉的后果,觉得很感伤;还有韩寒,我比他大12岁,年龄差距不大,我特别能够理解他在青春期的那种思想状态,那种‘给自己的生命自由’、不想被约束、被固定的心态,因为和我自己的心态也是相似的。”在贾樟柯看来,在影片中谈吐最幽默的杨怀定和韩寒还恰好昭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两面性,“‘杨百万’杨怀定非常务实,他代表的就是上海理性的一面,而韩寒证实了这个城市的梦想性。”贾樟柯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好的采访者,“我太容易感情用事,也很敏感,很多人欲言又止的时候,我就不会问下去了,我会觉得自己已经领会了对方,其实这是缺乏职业的发问能力。”这也在所难免地导致了贾导眼中的遗憾,“电影最后有很多惊喜,也有很多遗憾,要这样讲述家庭秘密和个人情感的时候,还涉及一些特殊的时代,有的人有所顾虑,没有放开。”

上海传奇(2)

上海传奇的介绍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将近一百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于魔都,继续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镜头前,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

上海传奇(3)

上海传奇的剧情简介

三十年代,叱咤上海黑道二十多年的聂进(苗侨伟饰)在妻子横死后退下战线,经营起小笼包店,并出于内疚而聘请了何水秀(向海岚饰)。聂进的退隐,叫一心跟随他的石世九(黄宗泽饰)失望不已。
聂进本没有打算重出江湖,但是当他知道黑帮兄弟金大川可能跟妻子之死有关,并且眼看着其它兄弟逐一遇害时,他知道江湖事终究要以江湖手段来解决。
聂进和金大川因而展开了连场厮杀;然而其后一连串事件,叫聂进怀疑背后还有黑手。另方面,更叫他震惊的是,女儿曼华(杨思琦饰)的亲生父亲,原来竟是对他恩重如山的大亨顾长城(高雄饰)……

上海传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