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几条这几天发生的重大新闻-托克托县成才电脑培训计算机免费培训

2024-11-25 00:23:35 来源:天气频道

:19日在印度洋劫持中国籍散货轮“德新海”轮的索马里海盗警告称:“我们要告诉中国的是,不要采取任何救援行动……如果他们想要尝试(救援),我们将要杀死所有船员。”
***,十一运会自行车赛场发生争议,柔道赛场多次出现运动员不服判决拒绝离场的情况,足球场出现了有假球嫌疑的“默契球”。柔道赛场也出现一些争议,多名运动员不服裁判的判决,拒绝离开赛场,山东队一名运动员最终是被工作人员连推带拉地拖出赛场。
10月17日14时许,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监狱4名重刑犯在杀害一名狱警后出逃
10月***8时10分,和林格尔县公安局接到该县舍必崖乡小梁村村民举报,该村有4名人员行迹可疑,面孔比较生疏,像是电视上播放的通缉令上的在逃人员。
和林格尔县公安局派出民警到现场核实信息。同时,调集全局民警准备装具,向集结地进发,赶到台几村,把警力分成3个组,搜索村子,走访村民,并对村子周边的山区展开搜索。
和林格尔县公安局政委陈青华说:“在搜索过程中,我们发现4名逃犯正在徒步行进。逃犯发现警察在围捕、搜山,正好有一辆农用三轮车从他们身边经过,4名逃犯就劫持了农用三轮车的司机,乘坐农用三轮车沿和林格尔县至托克托县的公路逃跑。这时民警跟着农用三轮车,并通知前方拦截。”
此时的陈青华乘车看见迎面开来的农用三轮车里有四五个人。通常农用车内只有两个座位,陈青华判断这极有可能就是被劫持的农用车。他命令司机朝农用车撞了过去。农用车被掀翻在路基下面,有3名逃犯从车里爬出分3个方向逃跑,民警上前制服了没来得及跑出的那名逃犯,追捕时1名逃犯用刀刺伤1名民警,拒捕被击毙。其余的两名逃犯被增援的武警官兵抓获。

托克托县成才电脑培训计算机免费培训,会不会考试,每天挣一百,是真的吗?

像这种新闻一看就是假的,因为任何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都是不可能被我们遇到的,而且像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基本上都是陷阱,都是骗局,所以你要提高警惕。

求明朝使用落地开花弹的史料和出处

好多地方都有这样一则消息被奉为经典: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试想,地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
更有甚者说连通古斯野人的部落酋长努尔哈赤也是被宁远城上的红夷大炮所发射的开花弹击成重伤的。
乍一看,确实值得国人骄傲,毕竟总算是“推断”出咱们的老祖宗们独立研制了加农炮用开花弹。
先不说宁远城上的18磅红夷大炮。就说说眼前的11厘米“球形开花弹”。
好,我们以数据计算一下该种“开花弹”的性能,呵呵。
就以大的举例:“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本人不知道重1.7公斤的“炮弹”装没装药。假设即使在“炮弹”没火药的前提下的重量,直径11厘米实心弹,算得实心弹的重量为5.433公斤,因为文中说的是炮弹重1.7公斤,也就是说内部空腔要减少3.733公斤。由此可以计算出炮弹空腔直径为9.7厘米,也就是说外径11厘米的炮弹内部空腔为9.7厘米,这就是开花弹的弹壳重量(重1.7公斤)。由此也可算出开花弹的壁厚为(11-9.7)/2=0.65cm,注意这还只是炮弹内部不装火药的前提下,要是算上装药9.7厘米的直径球形药芯装药为859克左右,如此可知11厘米的开花弹全重为2.56公斤左右。
以上仅仅是假设1.7公斤的炮弹内部不装药的前提下计算的结果。如果是在装药的前提下(好像记得报道中内部是装有火药的),由于铁和火药的比重很大(大约7.8:1.8?),那样计算下来炮弹壳的厚度还要薄才能达到1.7公斤...
呵呵,先不说明代时期的红夷大炮壁厚很大,因此重量一般也都很大动辄几千斤,就是为了防止火炮爆燃时的超压过大致使炮膛炸裂,根据西方16—19世纪中叶创立的火炮铸造“模数比例”思想,即16世纪以来的东西方主导型火炮——加农炮其各部直径是以口内圆球直径为标准设计的,如口内径为a,口壁厚=0.5a,口外径=2a,炮耳处壁厚=0.75a,底径=3a:炮弹质量为m,炮管重为130--150m,全炮连同炮车重1.7--2炮重,发射火药量1/6m(减装药)1/4m(标准装药)1/3m(强装药),例如英国32磅长管舰炮的标准装药为8磅装药。
以此推算,12磅长管加农炮的标准装药差不多也有3磅重,而以文中这样的小于6.5mm壁厚的薄弹壳炮弹(鸡蛋壳?)的“开花弹”用高膛压的长管加农炮发射...汗!大明帝国的勇士们胆大异常,好厉害哦!(满眼都是小星星...)
现在榴弹的壁厚一般都在1/12d--1/4d左右:杀伤榴弹1/6--1/4,杀伤爆破榴弹1/8--1/5,爆破榴弹1/12--1/8。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以装药量最大的爆破榴弹壁厚最薄初也有1/12d,即使用121mm火炮发射,其炮弹壁厚也有1公分厚,远比出土的高科技开花弹厚的多!况且现代榴弹所用的材质现在大多采用58simn、50simnvb等高强度高破片率钢,也有部分弹体如37mm和57mm高射炮榴弹则采用冷挤压毛坯精车成形的方法,其材料为s15a或s20a冷挤压钢。而在17世纪的明代“开花弹”所用的材质肯定用的铸铁,其炮弹壁厚不足两分的厚度用2斤多的火药放在高膛压的长管加农炮中发射...汗,不敢再想了。
还有文中给指出的“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按这样的说法,那么看出球形炮弹的直径竟然和炮管直径相同!!!实际上在17世纪的明末,火炮都是前装滑膛炮,同口径的炮弹是不能装填的。那个时代的炮弹都是次口径的,也就是说炮弹的直径药略微小于火炮口径以利于装填。而且即使到了19世纪初,滑膛炮这样发射次口径的开花弹也是如此,依靠的是火药燃气沿着炮弹与炮管之间的间隙(也就是游隙)点燃炮管内朝向炮口的炮弹引信头。还有生铁铸造的火炮与炮弹的游隙大约为1/10内径,而到了蒸汽工业时代由于加工精度的提高,游隙才减小为1/42。所以说所谓的“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这根本就是扯淡!按照出土的“开花炮弹”直径计算,铸铁火炮的口径按1/10游隙计算应为121mm左右才对,而121mm正好是同时期西方12磅铸铁火炮的口径!
而且,根据资料记载同时期西方也根本没有12磅长管加农炮炮发射开花弹的记录。能够发射开花弹的12磅火炮也只能用臼炮或榴弹炮发射,例如200年后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12磅山地榴弹炮,其发射的榴弹和榴霰弹的具体数据如下:
榴弹(shell)大约重9磅,是一个空心的铁球,内装7盎司(197.75克)火药,爆炸后形成12-18块弹片,射程900米。球体上开了个孔装时间引信,由于球形弹落地时哪部分先着地无法控制,无法使用撞击引信。
榴霰弹(shrapnel)是英国的henryshrapnel将军在19世纪初发明的,因此得名,它也被称为sphericalcase或caseshot。重11磅,与榴弹同样的空心铁球,内装82枚.69(17.53mm)口径的共2895.625克铅弹和4.5盎司(127.125克)火药(榴霰弹和霰弹用的弹丸就是普通滑膛枪用的球形子弹,.69指0.69英寸,m1842斯普林菲尔德式.69口径滑膛枪在内战前的美国装备广泛),有效射程750码,榴霰弹使用时间引信,飞行到敌军上空后爆炸,如果引信设定得准的话,杀伤力极大。
经过计算得知,该种12磅榴弹炮发射的9磅榴弹弹壳的厚度超过了1英寸!注意,这还是12磅山地榴发射的炮弹。该12磅山地榴的炮身长38英寸,壁厚1.5英寸,重220磅,车轮直径38英寸,全重507磅。但短小轻便付出的代价是**减少的射程,发射实心球形弹5度射角时射程仅为1000码,发射榴弹时为900码,大部分野战火炮都可以在12磅山地榴的射程外压制它。1862年新墨西哥州战役中,南军sibley将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所依靠的12磅山地榴射程太近。该炮身管长径比约为8,同口径的野战炮一般为16-18,舰载长炮一般都在20以上。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百度红夷大炮)
按12磅炮的身管换算其倍径为25左右,符合长管加农炮的特性。如此长身管的火炮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12磅山地榴的长度的3倍多!那么其发射的“开花弹”的壁厚到底应该多大才能防止炮弹未出膛时炸裂?
我们知道,炮弹的设计与制造到现在也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放在古代就更不用多想了。以开花弹来讲,铸铁制造的爆裂炮弹,壁厚既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了,装药量就少了,以黑火炮的爆炸威力即使炸开了威力也不会太大,甚至都有可能炸不开炮弹,形成焖炸;太薄了,发射药的高温高压就有可能在炮弹未出膛时就将其直接引爆!而且,黑火药不像猛炸药那样具有爆轰能力,单独放置不加束缚载体亦能释放恐怖的破坏力。而黑火药则是爆燃能力,单独放置不加束缚载体只能燃烧而不会爆炸。因此,作为束缚载体的开花弹壁厚要求很高:既能承受住发射药的高温高压,又能使弹丸内的火药爆炸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以撕裂壳体形成足够多的碎片。
但是,作为载体的铸铁壳越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少,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最好的黑火药手榴弹爆炸一般也不会超过20片,有的甚至一炸两片。爆炸弹丸的壁厚越薄装药量也相应的越多,当然形成的破片也就越多。所以19世纪后半期长管炮发射的开花炮弹的弹壁都由低强度的低破碎率的铸铁改为高强度高破碎率的碳钢,后来猛炸药的工业化生产才使开花炮弹真正具备了毁灭性的威力。
以17世纪的明末,宁远城上的18磅英制红夷大炮发射的球形弹丸其直径不足130mm,大约为127mm左右。火炮的长径比为22左右,长身管火炮发射装药较多,以标准装药计算发射实心弹也需要4.5磅左右的火药,当然这是18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初英军舰炮发射药的标准,可能不能比较,但装药量多于同口径的榴弹炮是肯定的。同样,发射开花弹可能需要的发射药较实心弹要少,但还是要考虑比榴弹炮多的发射药发射时还要使球形爆炸弹内的火药不被引爆,以铸铁的强度算算其壁厚应该多少才合适?装药多少,其破片率和爆炸威力如何?
按照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期的12磅榴弹炮(9倍口径)发射的开花弹,弹丸的壁厚一般约为弹丸直径的1/4。当然本人不知道17世纪的明末长身管红夷大炮发射的“开花弹”壁厚如何,只能以18世纪末发明的榴弹炮能发射的开花弹作比较。计算得知,18磅英制红夷大炮发射的球形“开花弹”丸其空心装药直径约为64mm,装药量为247克。247克黑火药爆炸的威力如何?充其量一颗木柄手榴弹的威力,和我国67式木柄手榴弹的装药量为38克tnt相当。但这种圆球弹壁厚太大了差不多有一寸(33mm)了,还是不具备爆轰能力的黑火药装药,形成的破片(有可能一炸两半)...当然22倍口径身管的红夷大炮要用减装药的话也需3磅的黑火药来发射这样的开花弹(如果能的话),而且弹丸的壁厚还要增大,也就是说装药量还要减少,其爆炸破片和威力便可想而知了。
当然榴弹炮或臼炮发射这样的炮弹是可行的,但射程发面肯定达不到红夷大炮的“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当然明代的一里地约合现在的597米,既然是“史籍记载”想来是不会错的,明代十里地相当于现在的5.97公里!既然红夷大炮威力至斯,数千米外杀人于无形,那为何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战列舰还在虎门炮台外300--500米处下锚与炮台对射?用开花弹在五千米外直接轰击岂不是更好?可能会有人说滑膛炮的精准度低,五千米早不知道飞哪去了,那大明的炮手们为何能直接打中通古斯部落酋长努尔哈赤的汗帐“使其重伤”?难道作为红夷大炮的原产地技术落后了???
现在可以肯定的推算出,17世纪初的长身管加农炮肯定不能发射所谓的“开花弹”!当然同时期的臼炮还是可以发射开花弹的,不过射程短。十八世纪英国双桅臼炮艇上装备的13英寸臼炮发射的开花弹可以才达到3000码。
根据我手头查到的资料,世界上真正的可以发射开花弹的第一款加农炮,即能发射内部装填有炸药的炮弹,具有平直弹道的加农炮一直到1823年才由法国将军henri-osephpaixhans发明。即非常著名的轰击炮,一种叫paixhansgun,被设计来发射爆破弹的舰炮,长“9feet4inches(2.8448米),口径22厘米(约13倍口径,严格说是榴弹炮也不为过),发射内装黑色炸药的带木制弹托的炮弹,重59磅的球形开花弹,炮管重约7400磅(至少有3.6吨吧),也就是炮界所说的轰击炮。当年俄国和土耳其在锡诺普海战时俄国舰队战列舰上共装备了76门这样的大口径轰击炮将土耳其的木质战舰轰碎至渣...从此,爆炸弹彻底淘汰了木质风帆战列舰,这也是横行了大海几个世纪的木质风帆战舰的最后的挽歌。
1853年,日本的黑船事件中,美国佩里舰队的旗舰:“密西西比号”外轮式快速帆船巡洋舰也装备有这样的8吋paixhans炮8门,强大的爆炸弹使日本吓破了胆,一如当年的鸦片战争一样,日本被逼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从此打开了日本国门。当然日本从西方的先进武器看到了强大的希望,而脑残的通古斯野人统治者则看到的是恐惧。所以此后中日两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至日本造出了煌煌巨舰大和号和460mm巨型舰炮(自造),而中国自从有了定远305mm巨炮就成了绝响(进口),即使在几十年后百万雄师过大江时依旧是木帆船架机枪...

请问明朝戚继光军队抗倭时有没有大量使用火器?以及有没有使用弩箭?

有!!综述:
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著称;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壬辰战争时期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水兵营资料
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大将军炮4门;佛郎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鸟嘴铳68支。
明朝水师
明朝水师综述——明朝水军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非常强大,综合作战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万历年间,仅仅在江浙一带,战船的型号就达到了二十一种,如果加上福建和两广,型号更是繁多。
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海军战术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抗倭名将俞大猷适时提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由此可见,明代的海战很早就进入了近代的模式。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99%。
中国海军的装备,主要以福船为主,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其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建材主要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共有六号,海战用的福船,是指一号和二号。按曾在1560年取得数次大胜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云:“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据《武备志》云“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即使中矣,亦无几何,但可假次以吓敌人之心胆耳。所恃者有二: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由此可见中国海军船型大,干舷高,在冲撞等近战场合有明显优势。
明朝东征水师——[1]大福船:一号称大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2]二号福船:二号称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上阔,船首昂起张开,尾部高耸,吃水约3。5米,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据《武备志》描述,这种巨船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层。下层装压舱石,第三臣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层为露台,需从第三层的梯爬上,两旁用板翼作栏,人靠在上面作战,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实为海战利器。
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3]草撇船:福船型中的第三号称为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
[4]海沧船:福船型中的第四号称为海沧船,和哨船差不多,比福船稍小,吃水约七八尺,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武器装备有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
[5]苍山船:海沧船中最小的叫苍山船,又名苍山铁,船体较小,高出水面,吃水5尺,设有橹,风顺则扬帆,风息则荡橹。此船轻便灵巧,主要用于追敌和捞取首级。装备千斤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4把,喷筒40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战士33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火铳:明代的火铳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种类繁多,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铳的部队,号称神机营。
明朝鸟枪的来历:——从宋末元初开始,中国就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但是性能并不是很高。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枝。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即鸟枪。
火枪性能:明军鸟枪——鸟枪枪管用熟铁打造,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鸟枪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枪全长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铳(类似西方同时期的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明代后期,鸟枪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
射击战术: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将沐英征讨云南叛军思伦发,根据敌象兵打前阵的特点,他命令“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是最早的火器战术,但并没有做为制度流传下来,西方和日本军队在十五世纪末期,开始使用火器并排轮放战术,就时间上来讲,比明军晚了一个多世纪。
在明成祖时代,提出了一种“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间,火枪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战车,把鸟枪和佛郎机铳搭配在一起进行作战;一种类似于日本的三段射击,《明实录》里边记载:神机营铳手分三排站中间,刀手和枪手站在两翼。
但随着明朝的日趋没落,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明军似乎没有一次严格执行过这些战术纪律,最典型的当属萨尔浒之战,明军面对清军骑兵冲锋,立即“火器齐发”,然后就完了。
结论:在**战争中,明军火炮技术和装备水平占压倒性优势。火枪方面你追我赶,虽然最后在技术上也优于日本,但由于制造工艺和制度的原因,装备水平和战术素养不如日军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明军在火器运用上以火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的火枪优势,这也是**战争中日军竭力避免和明军在平原进行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枪种类:
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枪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管,重约5—6斤,与火铳比增加准星照门,用扳机夹钳火绳点火,安了弯型枪托,枪管细长,口径比在50—70倍之间。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一根火绳可多次击发不灭。
噜密铳:单兵火绳枪,在噜密国(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铳全长5—7尺,重6—8斤,管长4尺5寸,前安准星,后设照门,桑木或柳木制铳床。枪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这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武备志》说:“鸟铣:唯噜密铳最远最毒”。
佛郎机铳:大口径火绳枪,介乎于炮枪之间。在缴获的佛郎机(葡萄牙)人舰船中得到的火绳枪基础上创制。有子铳9杆,可连续快速开火,重量比普通火绳枪重,但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掣电铳:单兵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吸取鲁密铳及佛郎机的优点自行创造。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6个。发火装置与鲁密铳不同,是撞击式燧发枪,构造和性能与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将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击锤上夹燧石,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燧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射击精度更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且下面加有护圈。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迅雷铳:5管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赵士桢吸取鸟铳及三眼铳的优点自行创造近似近代多管式机关枪。。单管长2尺,正五菱形分布。5管各有准星火门,火线以薄钢片隔。5管中有长木柄,中空成筒,内有火球一个,铳弹射毕可点火焰,柄端有枪头,可近搏。柄有机匣引火,5管共用。铳前有牛皮牌套可保护射手。随铳有叉架一个。跪姿使用,先射一弹,后转72度射第二管,以此推。能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
三眼铳:3管单兵手铳,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单铳口径15毫米,全长350—450毫米,都有药室和火门,可连射。射后可当锤击敌。
四眼铳:4管单兵手铳,由4支单铳平行绕轴箍成,与三眼铳类似。
五排枪:5管单兵火绳枪,净铁打造枪管,每管重1斤4两,长4尺,各有一个火门,可装铅弹4、5枚及火药若干。5管平行排列,合安一个木柄,点火后5管依次射击。
五雷神机:5管单兵火绳枪,管用铁造,各长1尺5,重5斤,围柄而排,有准星,管内装药2钱,铅弹一枚,共用一个火门,枪管可旋转,点火射击后转到下一火门,平射可达120步(每步5尺)。
七星铳:车载7管铳,管用铁造,长1尺3寸,7管平行排列,一管居中,6管围绕,外有铁皮,加箍三道,均有火药弹丸,尾部合为一处,后按一根5尺长木柄。车轮径1尺5寸,战时7铳齐射,管口能高能低,威力较大。
十眼铳:单兵单管铳,管用熟铁打造,重15斤,长5尺,中间1尺为实体,两头各长2尺为管,每头平分5节,每节长4寸,有箍一道,火门一个,每节装火药和铅弹一枚。用时先点一头,依次发射,然后掉头再发射另一条?
三连珠铳:单兵多发铳,铳管较长,分三段装填,每段各有一个火门,逐段装填,依次发射。
十连珠铳:10管铳,每管装10弹,共100弹,10管绕轴平行,箍合成10管铳,射击密集齐进之骑兵。
连子铳:连射单兵铳,铜铁铸造,尾安木柄,铳膛后有火药,装于一节一节之小纸筒中,共用一引线,每节火药射一弹丸。铳筒中间竖插一铁筒,弹丸依次装满,首枚弹丸于铳筒中,射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下,由第二节火药射发,如此反复可连射多发!
马上佛郎机铳:骑兵用小型佛郎机,铳身短小,长154毫米,口径28毫米,重1斤10两和1斤12两,有4道箍,第二和第三箍中间有方型圆孔,可栓绳。
震叠铳:倭寇战明军,见明军举枪便伏地,射闭前冲,使明军无暇装填。此铳则**一弹,间隔后再发一弹,使倭寇不胜防。
铅弹一窝蜂:多弹火枪,身用铁铸,口径小身管短,能装百枚小弹丸。枪小可挎腰而携。用时先将前端铁脚插于地,尾抵小木桩,使枪口昂。点火后百弹齐飞散射面大。
快枪:长柄火枪,长5.5尺,重5斤,前为锋利枪头,后接2尺长枪筒,有4道箍,内壁光滑,从口装入三四钱火药及铅弹,筒后为长柄。用时先去枪头,
1.5寸火线插入筒内,点发后再装枪头,同敌近战而搏。
夹把铳:双管单兵手铳,由两个联体单铳组成,中夹一长杆冷兵器,用多道箍与铳紧固。战时**铳弹,后为冷兵器近搏。
飞天神火毒龙枪:多用途单兵枪,身用铜铁铸造,管长1尺3,装弹一枚,管安长柄,上有枪锋,筒旁有毒火喷筒2个。敌远可发弹射敌,敌近喷射毒火,敌至则以枪锋格斗。
大炮
万历年间明军装备的火炮,分为两部分介绍,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机炮详述。一各式火炮性能
[1]虎蹲炮:虎蹲炮是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虎蹲炮属于中型火炮,和大将军炮一样是明军炮兵中的主流装备。一般架在厢车或是马背上射击,步兵使用,四个人操作,和大将军炮不同的是,虎蹲炮体积轻,后座力较小,便于快速发射,而且炮弹属于杀伤弹,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
[2]飞礞炮:轻型毒杀火炮,身用铁铸造,长1尺多,口径3寸,尾有一2尺3之木柄,炮弹圆柱型,长4寸,直径2.5寸,内装**和铁渣。弹底引信同向炮内,敌军中弹瞬息即毙。
[3]灭虏炮: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
[5]大碗口铳:一种小型火炮,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较低,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存一具明**洪武五年(1372年)用铜铸造的大碗口筒,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铭文为:“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可见这种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战。
[6]飞云霹雳炮:轻型爆炸性火炮,身用铁造,射生铁铸造的球型爆炸炮弹!
[7]毒火飞炮:轻型火炮。身用熟铁,长1尺多,装药10多两,发铁壳爆弹,弹内有5两砒霜、硫磺、**。其战时铁壳碎片击杀敌人马,毁其战具,毒气可毒杀敌军人马。
[8]千子雷炮:车载炮,身用铜铸,口径5寸,管长1尺8寸,内装火药6分,后装细土2分,再装填铅弹二三升。炮身用铁箍固定于4轮车上,前有隔板,抵近敌军撤板而射。
[9]叶公神铳:车载炮,身用净铁打造,分天、地、玄三号。天字号神铳重280斤,长3尺5寸;地字号神铳重200斤,长3尺2寸,玄字号神铳重150斤,长3尺1寸。每炮有三轮炮车一辆,前有两轮,轮高2尺5寸,后面有一轮,轮高1尺3寸,前高后低,炮口昂扬。
[10]攻戎炮:车载炮,下安两轮,上置车箱,炮身嵌安其中,加铁箍5道。车厢两侧各有铁锚2个。用时铁锚置地,用土压实,以减后坐力。用骡马拖曳,可随军机动。
[11]大将军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12]无敌大将军炮: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
[13]威远将军炮(子母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且是轻型火炮,轻巧灵便,易于远途征战时拖运携带,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之处。《清史稿》载: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层层碎裂,锐不可当,威力惊人……
大将军炮
二佛郎机炮详述[1]来历及发展来历:佛郎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
佛郎机大炮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相对红夷大炮而言,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小(最大的一种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轻许多。佛郎机大炮独有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对于子母炮这种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成枪与子弹的关系,以现代的定装药枪弹为对照,空的子炮相当于弹壳,火门相当于底火,当子炮内装入火药与弹丸后就和子弹的功能一样了,此外炮腹可视为枪支的弹膛。佛郎机大炮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两点:1.后装炮2.定装弹药。我们可以认为:佛郎机大炮不仅是后装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属定装弹药的原型。*
佛郎机大炮有4大优点: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机大炮“无敌大将军”为例“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根据实际操演,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散热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铁铸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的寿命增长,此外子炮损坏了(多是出现裂缝)一个,不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郎机大炮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应该说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的,但是进口的少,仿制的多,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从千余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战、战舰)火炮“无敌大将军”到百余斤的大“佛郎机”,再到几十斤的“小佛郎机”(可驮在马上点放,自行火炮?),连士卒手中都有几斤重“万胜佛郎机铳”(配九个子铳)。明长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机数量很大,是军队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机型火炮口径小,发射开花弹威力不大,以发射霰弹为主,射速又快,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杀伤面积广,是守城的利器。“无敌大将军”炮可“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2.佛郎机型火炮对内膛的要求底,工艺简便(三个部分是分开铸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铸造。3.由于不易炸膛,对放炮士卒的技术要求低,不必长时间的训练(各种资料上显示当时的火炮炸膛事故频繁,惟独少见佛郎机型火炮的相关记载)。
发展: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制佛郎机,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
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要塞型佛郎机炮重达1000斤,威力远超1、2号。
[2]数据性能:明代佛郎机炮是欧洲早期后装炮的发展型,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它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
(注: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它是一种比母铳身管稍细的又一炮管,与母铳身管一起构成双重炮管。)因为采用子母铳分离方式,所以体重较轻,最轻者仅有150斤,重者达千斤。
《明史》记载佛郎机炮:“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商修孔,,以子铳五枚夕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
这种火炮的优点是以子铳预贮弹药,不必临时装填,可加快发射速度。缺点是身管较短,和红夷炮相比,不能有较远的射程。[欧洲资料,短加农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间,在六七百米时命中率最高。]而中国因为罕遇欧洲那样强大的海上对手,所以仿制的船用佛郎机炮弹重量比较轻,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与红夷炮相比,达到两三千米[有史料记载红夷炮射程可达十里,即五千米,估计是设置在高城上的缘故,野战或海战很难达到]。
[3]佛朗机与红夷炮的区别——红夷炮:17世纪上半叶,明朝天启年间(17”世纪20年代)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并仿制,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即欧洲的寇非林长炮,广泛用于当时英国与荷兰的战舰。
《明史》记红夷炮之输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后(指输入佛郎机炮以后),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由此观之,红夷炮身管长度达二丈余,而佛郎机炮的身管却只有“五六尺”(见上述引文),前者约为后者的四倍,、其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便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身管长大,其炮体重量亦必相应增大,否则难以保证炮身的结构强度,红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机炮最重只有千余斤,反之,炮体笨重是红夷炮又一特点,也是其缺点所在。但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却使它能够压倒佛郎机炮而后来居上,正如时人所谓:“今红夷铳法盛传中国,佛郎机又为常技矣。”显而易见,红夷大炮作为长身管、远射圈的重型火炮,与上述西方同时期的长炮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达2000码,约1830米。
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开花弹: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三里,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