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秘的西夏王陵_西夏王陵游记

2024-11-24 11:52:45 来源:天气频道

西夏王陵景区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想了解宁夏的历史,此处不可不来。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政权,建国时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因其势力主要在黄河以西,故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是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西夏王陵景区的大门由两座西夏风格的阙楼构成,阙楼墙体上有四个粗看以为是汉字,细看却不认识的西夏文字。导游介绍说,这四个字从右到左对应的汉字是“白大国高”,翻译成汉文就是“大白高国”,即西夏国。大门前的广场上,南北各立有一块复制的残碑。
南侧一块刻有西夏文,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北侧的一块为汉字,在百度上搜索其中容易识读的“太后亲征怀德军”,得知这是一块在编号为m182的陪葬墓旁出土的残碑,上面记载了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北宋和西夏军队在平夏城(怀德军)交战的情况。碑文的相关内容在两国的史书中都有记载,互为佐证。
西夏王陵景区内现存9座帝陵,即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9座帝陵的排列按古代宗法制度昭穆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形成东西两行。陵区内还有254座陪葬墓。
现在对游客开放的是1、2、3号陵。
进入景区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西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建成于1998年9月,基本陈列包括由西夏历史、西夏王陵和西夏学术研究成果两个部分。
序厅迎面这座白色大型人像碑座雕塑,是根据西夏陵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石雕人像碑座”制作而成。这块碑座上的人物双眉如角,双目似铃,鼻梁粗短,颧骨突起,獠牙外露,面相狰狞。特别是肥大的双乳格外夸张,应该是有某种象征意义。在中原文化中,驮碑的职责多由赑屃来完成,而党项人却要用人来担此重任,让人匪夷所思。这种人像碑座并非孤例,在陵区内先后发现过八九块之多。
序厅是疆域沙盘厅。这座西夏疆域沙盘以1:200000的比例制作,面积达到60平方米,是我国专题博物馆中最大的沙盘模型之一。
在西夏历史展览中,有一块“西夏文字创制规律例表”,大致介绍了西夏文字的创制规律。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属表意文字,是汉藏语系的羌语支,与汉文关系密切。西夏文字由西夏大臣野利仁荣奉李元昊之命创制,共有5000余字。据说,当时为了推广西夏文,还曾编写了字典。
展览中有丰富的文物展出,只是时间有限,来不及细细品味。
展览中有一个西夏陵墓规制模型,直观地展示了党项人王陵的布局形式和建筑样式,让我这个以为西夏王陵就是夯土堆的人大跌眼镜。原来当年在夯土堆外面是有砖木建筑的,岁月的风雨和人为的破坏,才让那些建筑不见了踪影,只留下这些夯土堆。
博物馆北面不远,是“西夏史话艺术馆”。导游并没有安排大家进去游览,我迅速跑到院子里,左、中、右各拍了一张,转身赶紧追赶队伍。
从西夏史话艺术馆稍向西行,再转向北,远远的即可以看到整个陵区规模最大的陵墓“泰陵”。尽管没有非常直接的证据,但从泰陵的超大规模和其在全陵区所处的突出地位来推断,泰陵应该属于西夏的开国**李元昊。
李元昊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其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末为党项族首领,因协助唐军平定黄巢义军有功,封夏国公,赐国姓李,拜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一带)节度使。这支党项人的势力逐渐扩大到以夏州为中心的夏、绥、宥、银四州。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并于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
泰陵并非纯粹的正北正南,而是略微偏向西北,不知道是受地形制约,还是有意为之。
陵园最南端是左右两座阙台,构成陵园的大门。是否有阙台,是帝陵与陪葬墓的重要区别之一。阙台由黄土夯筑而成,平面呈圆形。从阙台表面残存的一些痕迹来推断,阙台表面原来是敷有红色墙皮的。在阙台附近地表以下曾经发现的红陶材质的嫔伽、摩羯、海狮及塔刹等装饰构件,则暗示阙台应该是喇嘛式的佛塔建筑。
阙台往北应该是碑亭的位置,现在只存有两座砖砌的台基,上面的木结构亭类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因为周围围着铁栅栏,看不到台面上的情况。但有资料介绍说,台面上有一字排开的四尊石刻力士雕像,估计是用来驮碑的支座。博物馆序厅正中的那尊雕像就是以这里的雕像为蓝本的。
据说在台基上还曾发现大量西夏文碑铭残块。
过碑亭,可见一夯土墙围城的区域。在陵墓布局中,这个区域叫“月城”或“瓮城”,位于陵寝所在的“内城”前面。泰陵的月城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长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内城的南墙相连。和阙台一样,当年月城的墙面上也敷有红色的墙皮,墙顶也有出檐和覆瓦。按照以前各个朝代的惯例,月城御道两侧一般都立有石像生,也就是石兽、石人。
但四下观瞧,并没有石像生的影子。经导游提示,才在御道旁边杂草中发现了几块石像生碎片。从这些碎片释放的信息来看,这些碎片的形成不会是大自然的风销雨蚀,显然是人力所为。而这里所说的人力应该不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零打碎敲,而是强大集团力量的有组织破坏。史载,西夏献宗保义二年(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末主李晛投降,不久后被杀害,西夏王陵被蒙古军队严重破坏。对战败一方的祖陵进行破坏,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通行做法,但一般也只限于象征性的破坏,泄泄胜利者心中的怒气而已。而像蒙古人对西夏王陵的这种不仅把木结构完全烧毁,而且把石碑、石像生都砸碎的摧毁性破坏,亘古少见。蒙古人为什么如此痛恨西夏人,这其中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翻开宋辽金历史,我们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纵观西夏189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夹在蒙古、金、宋、吐蕃、西辽之间的小国,始终奉行的是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外交方针,力求在周边强权中博取最大国家利益。这是小国、弱国的生存之道,本无可厚非。但在喜欢直来直去的蒙古人眼里,首鼠两端的西夏人却是十足的小人,以致“恶其狡诈多变”。成吉思汗驾崩于蒙古人征伐西夏的过程中,也让蒙古人把这笔账记在了西夏人的身上,以至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被攻破后,发生了屠城、毁陵的极端事件。
过月城,即是陵园的核心部分“内城”。内城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长160米。内城的城墙称“神墙”,墙基宽约3米,以黄土分段夯筑。
为使墙体更为稳固,墙基筑成须弥座状,因此把这种神墙又叫须弥座式神墙。
内城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城门,建有门阙,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神墙四角还建有角台。
在内城四座城门中,以南门的等级最高,两侧原各有一座高台式塔形门阙,现在只能看到两堆夯土。从南门台基上残存的柱脚来推断,原有的南门应该是一座面阔五楹、进深二楹的门楼。
进南门北行约25米,是用于祭祀的“献殿”残址。残址为一座八角形砖砌台基,内为夯实的黄土,台面上散落着数十块铺地花砖。旁边的简介说献殿为“正方形9间开敞式殿堂”,我不以为然。因为从台基的形状来看,献殿应该是座八角形的亭类建筑,而亭类建筑何来“9间”之说?如果是9间的正方形建筑,那该是何等的规模?要知道,北京故宫保和殿也不过是面阔9间,进深5间啊!
与其它帝陵墓道深埋于地下,一般在地面不留痕迹不同,泰陵的墓道在地面上有用砂石填成的形似鱼脊的隆起。用砂石来填充墓道,除了就地取材之外,主要还是利用了砂石的松散特性,以塌方来威胁盗墓者知难而退。这条墓道隆起为南窄北宽的梯形,自南而北呈二十几度的缓坡,长约50米。
隆起的北端有一个直径超过20米,深达5米的大坑。关于这个大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盗坑,是盗墓者所留;一说是日寇轰炸所致。把这个大坑“归功”于日本鬼子,其实是抬举小日本了,因为能够造成如此巨大弹坑的炸弹小日本在侵华期间可能还造不出来。如果说这真是一个盗坑,那么这个“贼”肯定不是一般的盗墓者,而一定是类似“摸金校尉”那样的有组织犯罪集团。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曾对泰陵进行物探,探查结果表明,泰陵的墓室并未遭到盗扰,那位“摸金校尉”并没有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盗墓者为什么不采取掏洞的形式,而要采用需要大量人力的全面开挖式?答案很简单:一是人力对盗墓者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二是西夏帝陵的墓室并不在陵塔之下,而是在陵塔偏南的地下,即大坑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巨大的夯土陵塔其实并不具有封土的作用。
绕过盗坑,就是整个陵园的标志性建筑陵塔。泰陵陵塔残高达24米,状如翻扣的“窝头”,其表面可以看到多达七层的砖砌结构。一些学者由此猜测,最初的陵台应该是一座七层密檐实心佛塔式建筑。经导游提醒我才发现,陵台原来并不在陵门、献殿所在的中轴线上,而是稍稍偏西,这一点与中原帝陵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有人说与党项人笃信藏传佛教有关,因为在藏传佛教中只有佛祖才有坐北面南的待遇;也有人说是受“五音利姓”风水观的影响。
可能是时间已经太晚的缘故,游览完泰陵,电瓶车并没有把我们载往1、2号陵遗址,甚至远观的机会都没提供。大家心里也明白,没有了砖木结构建筑和碑刻,所有的西夏**陵墓都应该差不多。

西夏王陵游记

2018年12月4日,游览银川西夏王陵。
12月2日儿子放假来银川,5日就要回去,临走想找个景点去看一下,正好我最近工作也告一段落,于是就在4日一同去西夏王陵游览。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里边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冬日的西夏王陵景区,肃穆萧瑟,朔风呼号,还好有艳阳高照,让冰冷的空气有了一些温度。景区大门两侧各有两个硕大的铜制西夏文字,在景区博物馆听讲解时才知道那是“大白高国”也就是大夏国的意思。当前的气温是零下五度,目前已经不是旅游季节,景区鲜有人至,但这里却是银川为数很少常年开放的景区。由于没有几个游客,景区内的马车和电瓶车早已停运,现在改为中巴车接送乘客。等了大约10分钟左右,居然又来了两批游客,大致有10个人左右,于是中巴车出发载我们一行人先到博物馆参观。到博物馆的时间还不到15:00,要15:30才有专人讲解,馆方先安排游客在放映厅观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通过纪录片我们了解到西夏王陵最早发现应该在1937年,一名爱好摄影的德国飞行员执行从包头到兰州的飞行任务时发现了贺兰山脚下的这些巨大的封土堆,当时他以为是一片巨大的白蚁堆。1971年****在贺兰山东麓组织生产时发现了刻有西夏文字的方砖和瓦当,经过考古和发掘,才使西夏王陵得以正式向大众揭开面纱。
15:30,博物馆的讲解员正式上班,我们在她的讲解下了解了西夏王朝的灿烂文化和前世今生。
西夏王朝是党项族李元昊在公元1038年开国所建,公元1227年西夏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灭亡,历史沿革189年。李元昊是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党项族,后改称嵬名曩霄,小字嵬理,祖籍银州(今陕西榆林米脂县)。李元昊的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李元昊继西平王之位后,弃李姓,自称嵬名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即公元1047年元昊改回李姓。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造西夏文,并追封其祖父李继迁、父亲**明为****。其先后派遣军队攻击并占领了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等三个战略要地。李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在此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参观了博物馆,接着参观《西夏史话艺术馆》,可惜没有讲解员,很多历史传奇故事无法了解,只能走马观花大略一看后去参观陵墓。
因为冬季原因,游客很少,景区服务人员也少,因此景区只开放1、2、3号陵墓参观。1、2号陵在南面大约几公里处,分别是**、**的墓葬,3号墓是李元昊的墓葬,距博物馆最近。通向墓葬的道路景区已经修建为宽阔的石板路,远远望去,一座赭黄色的土陵屹立在远方的山麓之下,巍然肃穆,蔚为壮观。沿着道路前行,依次经过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等夯土和砖砌建筑,最后便是西夏王陵中最大的一处土陵-李元昊的3号陵墓。土陵历近千年而没有毁掉,而且上面没有一棵草,没有鸟粪和杂物,不能不说是奇迹。从下面向上看,土陵上面的夯土中有着很多若隐若现的瓦当和方砖,说明陵墓最初表层是有方砖或瓦当覆盖的,只不过经过风雨的侵蚀被破坏了,变成了一座高耸的有棱角和突起的黄土丘,四周的建筑只剩下低矮的黄土残垣,岁月的烟尘荡去陵园当初的威严与奢华,陵园后面铁青色的贺兰山如同被镌刻在天幕上,群山肃穆,千秋如斯,昔日开国夏王的鼎盛王朝辉煌不再,金戈铁马,挥斥方遒,一切都灰飞烟灭,惟留世人评说!
参观了最大的3号陵后,我们乘车去往南面的1、2号陵。这两座陵墓相比3号陵墓,形制和规模都小了很多,不过众多的各色夯土建筑聚集在一起,给人一种千军万马袭来的宏大感,夕阳西下,阳光照射在肃立的陵墓和夯土建筑之上,在巍峨的群山映衬之下,威严端庄,悲壮肃穆!驻足远望,众多的陪葬陵墓如同孤独的修行者散落在山脚下的荒草乱石之间,悲凉而凄美!西夏王陵被称作“东方的金字塔”,在身临其境后,感觉这种说法果然名副其实!
西夏王朝,一世辉煌!而今惟余这神秘的王陵,供人凭吊,由人揣测。观乎王陵,追思西夏,惟有慨叹,惟有唏嘘!不禁想起辛弃疾一首辞中的诗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什么是西夏王陵?

在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有一大片古代帝王的陵园。那是西夏王国八代帝王的安息之地,距今已有700多年到900多年的历史了。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公元1038~1227年的190年中,先后跟北宋、南宋相对峙。根据考古工作者在1927年至1975年对王陵中第八号陵墓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结合有关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可以知道西夏王国具有严密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备的法律和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字,是西北地区一个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

西夏王陵的范围东西宽约4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这个约40平方千米的陵园里,8座王陵及其附属的70多座陪葬墓,按时代先后,依山势由南向北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墓葬群。每座王陵占地约10万平方米,都舍弃贺兰山的石头不用,一律用夯土筑成。原先都有自己的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墙、角楼等附属建筑。由于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属建筑多已毁坏,独有陵墓的主体仍巍然挺立,向人们显示着西夏王国的历史风貌,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群”。

凡是参观过西夏王陵的游客,除了充分领略西夏的风格以外,仔细一想,都会觉得有许多问题像谜一样留存于脑海,难以求得解答。

问题之一是8座西夏王陵为什么没有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根据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约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过了70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由于风雨的侵蚀而倾毁倒塌了,更何况是夯土建筑。有人认为是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了王陵主体,使它免受了风雨的侵袭。可是那些附属建筑有的早已不存,很难说它们起了保护王陵主体的作用。有人认为王陵在贺兰山东麓,西边的贺兰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为它们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可是王陵主体和附属建筑同样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附属建筑都已毁坏而王陵主体却安然无恙呢?

问题之二是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贺兰山东麓是牧草丰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惟独陵墓上寸草不生。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的,既坚硬又光滑,所以不会长草。可是石头比泥土更坚硬,只要稍有裂缝,落下草籽,就能长出草来,陵墓难道连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吗?有人说当年建造陵墓时,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过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将近千年吗?陵墓上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浮土,这些浮土是未经熏蒸的,为什么也不长草呢?

问题之三是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西北地区人烟比较稀疏,鸟兽比人烟稠密地区相对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较强的乌鸦和麻雀,遍地皆是。乌鸦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树上和各种建筑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让它们歇脚的地方。可是它们惟独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认为王陵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所以不落鸟类。可是有些光秃秃的石头或枯树枝上,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酉,为什么常会落下一大群乌鸦和麻雀呢?难道鸟类也知道封建帝王具有权威而不敢随便冒犯吗?

问题之四是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说帝王的辈份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体现着什么事先设计好了的规划。如果从高空俯视,好像是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有人说那可能是根据八卦图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说那是根据风水安排的。可是最早一个国王的逝世到最后一个国王的逝世,时间相差近200年,怎能按照八卦来定方位呢?事先谁能估计到西夏王国要传8代王位呢?再说,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难道他们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吗?

西夏王陵是在哪里?

在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有一大片古代帝王的陵园。那是西夏王国八代帝王的安息之地,距今已有700多年到900多年的历史了。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公元1038~1227年的190年中,先后跟北宋、南宋相对峙。根据考古工作者在1927年至1975年对王陵中第八号陵墓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结合有关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可以知道西夏王国具有严密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备的法律和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字,是西北地区一个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

西夏王陵的范围东西宽约4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这个约40平方千米的陵园里,8座王陵及其附属的70多座陪葬墓,按时代先后,依山势由南向北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墓葬群。每座王陵占地约10万平方米,都舍弃贺兰山的石头不用,一律用夯土筑成。原先都有自己的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墙、角楼等附属建筑。由于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属建筑多已毁坏,独有陵墓的主体仍巍然挺立,向人们显示着西夏王国的历史风貌,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群”。

凡是参观过西夏王陵的游客,除了充分领略西夏的风格以外,仔细一想,都会觉得有许多问题像谜一样留存于脑海,难以求得解答。

问题之一是8座西夏王陵为什么没有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根据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约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过了70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由于风雨的侵蚀而倾毁倒塌了,更何况是夯土建筑。有人认为是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了王陵主体,使它免受了风雨的侵袭。可是那些附属建筑有的早已不存,很难说它们起了保护王陵主体的作用。有人认为王陵在贺兰山东麓,西边的贺兰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为它们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可是王陵主体和附属建筑同样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附属建筑都已毁坏而王陵主体却安然无恙呢?

问题之二是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贺兰山东麓是牧草丰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惟独陵墓上寸草不生。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的,既坚硬又光滑,所以不会长草。可是石头比泥土更坚硬,只要稍有裂缝,落下草籽,就能长出草来,陵墓难道连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吗?有人说当年建造陵墓时,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过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将近千年吗?陵墓上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浮土,这些浮土是未经熏蒸的,为什么也不长草呢?

问题之三是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西北地区人烟比较稀疏,鸟兽比人烟稠密地区相对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较强的乌鸦和麻雀,遍地皆是。乌鸦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树上和各种建筑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让它们歇脚的地方。可是它们惟独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认为王陵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所以不落鸟类。可是有些光秃秃的石头或枯树枝上,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酉,为什么常会落下一大群乌鸦和麻雀呢?难道鸟类也知道封建帝王具有权威而不敢随便冒犯吗?

问题之四是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说帝王的辈份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体现着什么事先设计好了的规划。如果从高空俯视,好像是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有人说那可能是根据八卦图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说那是根据风水安排的。可是最早一个国王的逝世到最后一个国王的逝世,时间相差近200年,怎能按照八卦来定方位呢?事先谁能估计到西夏王国要传8代王位呢?再说,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难道他们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