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简介,杜甫草堂的来历

2024-10-19 10:21:19 来源:天气频道

杜甫草堂一般指的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成都杜甫草堂简介(1)


扩展资料:

杜甫草堂文物价值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在中国画坛成为一个专题画类,全国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现代大家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也多以杜诗画意为题材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精品。

2001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铺设地下管道施工中,分别在草堂正门西侧和工部祠东北面发现唐代灰炕和唐代民居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皿,建筑构件以及墙基、水井、水沟、灶台等民居遗存。它们的年代与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时期很接近。

杜甫草堂唐代遗址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唐代文化遗存之一,它展现了唐代成都地区的社会生活风貌,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及其生活情景的描写,为杜甫草堂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佐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草堂的来历

一、来历:
1、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2、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3、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二、杜甫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观杜甫草堂之感

一、草堂简介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四年,他在此最为人所知的一首诗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首诗。
我去过杜甫草堂两次,第一次是和朋友一起去的,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解说员,去之前也没有对杜甫草堂做深入了解,最终只是走马观花的随便看看,最终留下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而已,回头朋友问到草堂怎么样,好不好玩的时候,就会脸不红心不跳的回说:“简直没意思,最好别去,人文景观一点没意思。”现在想起来才发现那时候的自己真是蠢毙了。一点不懂草堂的意义,说它是景点就完全把它当成景点来看,对它的是设计及其含义完全没有了解过我想很多人应该都和我一样的心情,看得不明所以,如果是的话,那可能真的不算去过草堂,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第二次去草堂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去的,起初大家都不愿去,更别说我这种自认为已经去过一次的人了。然而结果是,我一点都没有后悔,反而收获很大,真正感受到了草堂的魅力,对草堂的格局和设计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详细布局我记不大清楚了,但是进门就是杜甫的塑像,杜甫的塑像在杜甫的院子里,然后屋子里有十几个诗人的塑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等等,这里边的诗人要么是杜甫的前辈,要么是收杜甫诗影响的人,还有就是杜甫的好友。而他这么设计的意义就是把杜甫作为主人,把他的前辈后辈好友邀到自己家做客。在这些塑像背后的墙上有一副很大的壁画,壁画中从左到右描绘了杜甫从出生到死亡的经历,并有每个时期的杜甫的一些作品。                     
 草堂中给人留下很大印象的还有“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甫之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
 由于具体格局不清楚,只好挑自己记忆犹新的地方介绍,草堂中还有用青瓷碎片拼成的“草堂”二字,此外还有用楠木雕刻而成的作品廊,里边有各个诗人的作品,很有一股书香之气。草堂中部有茅屋,也就是杜甫居住的屋子,我们进去看的时候意外的发现杜甫家还是挺大的。当然我们还有就是杜甫诗中出现的“黄四娘家”,现在是喝茶的地方了。以上便是我对草堂的比较清晰的记得的景观,可见图。
 
二、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特色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这些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比起“诗仙”李白的浪漫豪放,我更喜欢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或者说我自身比较喜欢“接地气”的东西。杜甫一生十分坎坷,但他的生活记录的很少,只能从诗歌中看到一些影子,但其本人尽管遭遇各种不幸,他还是依然抱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心,随时关注时局的变化,关注民生。他的“三吏”“三别”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记录下来,成为他的不朽作品。
 杜甫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也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杜甫诗歌的重点,提到这些诗,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由于当时现实社会**不安,忧国忧民的杜甫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一直比较低沉,俗称“沉郁顿挫”。他这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人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三、我的感受
 这次去草堂加深了我对草堂的认识,更加深了我对杜甫的了解与认识,从最开始课堂上学到的杜甫到生活中他的住处的一些了解感觉一点一点的走进了这位大师人的世界,对他的作品风格和他的前辈后辈友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要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作家,单单从他的作品中去了解有时候往往是不够的。我以前对于这些诗人的了解就仅限于读诗,更多的时候是由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而被动学**,所以对这些诗人只知道简单的作品风格,其他的东西一概不清楚。这次去杜甫草堂,可以说收获是很大的,如果说对杜甫我还差的很远不够了解的话,最起码当我再次踏进杜甫草堂时不会像第一次去的时候那种无知,更不会像傻子一样别人问我杜甫草堂怎么样时简单粗暴的回答别人“无聊”了。如果朋友想要去杜甫草堂的话,我觉得我都可以做解说员,带他(她)们真正感受杜甫草堂的乐趣,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对于文人和历史,我们要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后人对人文景观的看法都像我和朋友第一次去杜甫草堂那样的话,我觉得那是一种损失与遗憾。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并没有解说员,所以买票进去就是想看看风景,没有对想过这是对文化的了解,把它当成一种经历罢了,想着毕竟在成都念书,成都的景点多多少少还是应该去看看,忽略了草堂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我敢说,很多人都是这样,不止大学生,很多来成都旅游的人肯定也是这种想法。如果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么我认为这也是草堂的不幸。所以当第二次去草堂有专业的解说员给我们讲解草堂内部结构时其实我很兴奋也很觉得幸运,如果没有这次实践课程,也许我对草堂的印象会一直停留在第一次,对杜甫这个大诗人的了解与兴趣也会单单停留在过去,甚至于对人文景观的兴趣也会永远提不起来。有了这次经历,让我再次对人文景观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了内部了解。人文景观还是应该要有解说员解说才能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意义,感受当时当地的文化气氛。如果不想请解说员,至少在去之前,要深入的调查将去的地方的信息,自身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感受得到景区想要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文化内涵。

杜甫草堂历史背景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

成都杜甫草堂简介(2)

扩展资料:

文物价值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在中国画坛成为一个专题画类,全国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现代大家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也多以杜诗画意为题材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精品。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