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和大兴善寺哪个灵验 大慈恩寺在哪
大慈恩寺比较灵验。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
大慈恩寺在哪
大慈恩寺位置:陕西省西安市南郊。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1961年3月4日,大慈恩寺大雁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初,大慈恩寺被评为首批全国4a级旅游景区。
2016年5月14日,世界上现存唯一一株玄奘手植的娑罗树子树,经多年培育,成功移植到西安大慈恩寺。
扩展资料
大慈恩寺主要建筑
1、大雁塔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
2、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始建于公元589年,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译经。大雁塔广场就位于举世文明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脚下,它是亚洲最大的唐文化主题广场。
大雁塔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占地近1000亩,整体设计凸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并注重人性化设计。整个广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包括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慈恩寺、步行街和商贸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慈恩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雁塔广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雁塔(西安大慈恩寺佛塔)
有关《大慈恩寺》的唐诗
(唐高宗 李治)
(《全唐诗》卷2)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全唐诗》卷2)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含日转,花盖接云飞。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
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又《九月九日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张说《奉和圣制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
二首(《全唐诗》卷87)
翼翼宸恩永,煌煌福地开。
离光升宝殿,震气绕香台。
上界幡花合,中天伎乐来。
愿君无量寿,仙乐屡徘徊。
朗朗神居峻,轩轩瑞象威。
圣君成愿果,太子拂天衣。
至乐三灵会,深仁四皓归。
还闻涡水曲,更绕白云飞。
沈佺期《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全唐诗》卷96)一首:
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
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
天歌应春龠,非是为春风。
江满昌《大唐大慈恩寺大师画赞》诗一首
慈恩大师尉迟氏,讳大乘基长安人。
族贵五陵光三辅,鄂公敬德是其亲。
智勇冠世超卫霍,李唐之初大功臣。
文皇崇师称大圣,生立碑文垂丝纶。
羯罗蓝位多正梦,汉月入口母方娠。
金人持神珠宝杵,托干胎中吉兆频。
身相圆满载诞育,彤云成盖覆果唇。
眼浮紫电夏天影,面驻素娥秋夜轮。
少少之时早拔萃,龆龀之间含慈惇。
依止三藏学性相,三千徒里绝等伦。
七十达者四贤圣,就中大师深入神。
亚圣具体比颜子,穷源尽性同大钧。
三性五重唯识义,博涉学海到要津。
百部疏主五明祖,着述以来谁得均?
字字句句不空置,皆有证据永因循。
伯牙响琴徒秘典,卞和泣玉独沾巾。
论鼓一振疑关破,他宗望风自委尘。
对龙象众能降伏,升师子座檀嚬伸。
每月必造慈氏像,一生偏慕兜率身。
每日必诵菩萨戒,唯杖木叉制波旬。
一时高楼秋灯下,有人窥见偷逡巡。
大光普照观自在,金手染翰显其真。
不图汉土化等觉,开甘露门利兆民。
自书般若何所至,清凉山晓五台春。
瑞光赫赫庆云起,文殊正现示宿因。
游博陵原制玄赞,法华颐旨传远宾。
当宝塔品人有梦,诸佛证明遍照邻。
二十八字一挑句,文章微婉柢获麟。
传导大师以此偈,千佛灭度赞大仁。
不嫌暗漏作章疏,齿牙焕炳光曜新。
咫尺龙颜奉凤诏,出入金殿陪紫宸。
天不与善化缘尽,岁五十三俄已泯。
永淳二年十一月,仲旬三日为忌辰。
先师墓侧行祔礼,风悲云愁惨松筠。
本愿不回奉弥勒,生第四天奉华茵。
名垂万古涉五竺,玄踪虽多难尽陈。
韩翃《题慈恩寺振上人院》
(一作《题僧房》,《全唐诗》卷244):
披衣闻客至,关锁此时开。
鸣磬夕阳尽,滪帘秋色来。
名香连竹径,清梵出花台。
身在心无往,他方到几回。
李频《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
(《全唐诗》卷588):
满阁终南色,清宵独倚栏。
风高斜汉动,叶下曲江寒。
帝里求名老,空门见性难。
吾师无一事,不似在长安。
李端《慈恩寺暕上人房招耿拾遗》
(《全唐诗》卷285):
悠然对惠远,共结故山期。
汲井树阴下,闭门亭午时。
地闲花落厚,石浅水流迟。
愿与神仙客,同来事本师。
许浑《晚投慈恩寺呈俊上人》
(《全唐诗》卷532):
双岩泻一川,十里绝人烟。
古庙阴风地,寒钟暮雨天。
沙虚留虎并,水滑带龙涎。
不及曹溪侣,空林已夜禅。
刘得仁《晚步曲江因谒慈恩寺恭上人》(《全唐诗》卷544):
岂曰趣名者,年年待命通。
坐令青嶂上,兴起白云中。
岸浸如天水,林含似雨风。
南宗犹有碍,西寺问恭公。
贾岛《慈恩寺上座院》
(《全唐诗》卷573):
未委衡山色,何如对塔峰。
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浓。
羽族笔烟竹,寒流带月钟。
井甘源起异,泉涌渍苔封。
贾岛《宿慈恩寺郁公房》
(《全唐诗》卷573):
病身来寄宿,自扫一床闲。
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
竹阴移冷月,荷气带禅关。
独住天台意,方从内请还。
贾岛《寄慈恩寺郁上人》
(《全唐诗》卷573):
中秋期夕望,虚室省相容。
北斗生清漏,南山出碧重。
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
此夜情应切,衡阳旧住峰。
贾岛《酬慈恩寺文郁上人》
(《全唐诗》卷574):
袈裟影入禁池清,犹忆乡山近赤城。
篱落罅间寒蟹过,莓苔石上晚蛩行。
期登野阁闲应甚,阻宿山房疾未平。
闻说又寻南岳去,无端诗思忽然生。
贾岛《送慈恩寺霄韵法师谒太原李司空》(《全唐诗》卷572):
何故谒司空,云山知几重。
碛遥来雁尽,雪急去僧逢。
清磬先寒角,禅灯彻晓烽。
旧房闲片石,倚着最高松。
武元衡《慈恩寺起上人院》
(《全唐诗》卷316):
禅堂支许同,清论道源穷。
起灭秋云尽,虚无夕霭空。
池澄山倒影,材动叶翻风。
他日焚香待,还来礼惠聪。
许棠《题慈恩寺元遂上人院》
(《全唐诗》卷604):
竹槛匝回廊,城中似外方。
月云开作片,枝鸟立成行。
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
天台频去说,谁占最高房。
郑谷《题慈恩寺默公院》
(《全唐诗》卷675):
虽近曲江居古寺,旧山终忆九华峰。
春来老病厌迎送,翦却牡丹栽野松。
曹松《慈恩寺贻楚霄上人》
(《全唐诗》卷716):
在秦生楚思,波浪接禅关。
塔碍高林鸟,窗开白日山。
树阴移草上,岸色透庭间。
入内谈经彻,空携讲疏还。
李洞《秋日同觉公上人眺慈恩塔六韵》(《全唐诗》卷722):
九级耸莲宫,晴登袖拂虹。
房廊窥井底,世界出笼中。
照牖三山火,吹铃八极风。
细闻槎客语,遥辨海鱼冲。
禁静声连北,江寒影在东。
谒师开膀锁,尘日闭虚空。
《和御制游慈恩寺》
(《全唐诗》卷851)诗一首:
皇风扇只树,至德茂禅林。
仙华曜日彩,神幡曳远阴。
绮殿笼霞影,飞阁出云心。
细草希慈泽,恩光重更深。
窥基能诗,今传其《出家箴》一首: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
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
去贪嗔,除鄙吝,十二时中须谨慎。
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
勤学业,寻师匠,说与行人堪倚仗。
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闲丧。
踵前贤,效先圣,尽假闻思修所证。
行住坐卧要真专,念念无差始相应。
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
不习不学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
速须救,似头燃,莫待明年与后年。
一息不来即后世,谁能保得此身坚。
不蚕衣,不田食,织妇耕夫汗血力。
为成道果施将来,道果未成争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
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
一旦中,求剃落,八十九十无倚托。
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
福田衣,降龙说,受用一身求解脱。
若将小利系心怀,彼岸涅盘争得达。
善男子,汝须知,修行难得似今时。
若得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
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
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
慈恩塔院女仙《题寺廊柱》
(《全唐诗》卷863)诗:
皇子陂头好月明,忘却华筵到晓行。
烟收山低翠黛横,折得荷花远恨生。
湖水团团夜如镜,碧树红花相掩映。
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
苏颋《慈恩寺二月半寓言》
(《全唐诗》卷74)云:
二月韶春半,三空霁景初。
献来应有受,灭尽竟无馀。
化迹传官寺,归诚谒梵居。
殿堂花覆席,观阁柳垂疏。
共命枝间鸟,长生水上鱼。
问津窥彼岸,迷路得真车。
行密幽关静,谈精俗态祛。
稻麻欣所遇,蓬箨怆焉如。
不驻秦京陌,还题蜀郡舆。
爱离方自此,回望独蹰躇。
司空曙另一首则写黄莺
《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
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
始辨下将高,稍分长复促。
绵蛮巧状语,机节终如曲。
野客赏应迟,幽僧闻讵足。
禅斋深树夏阴清,雨落空余三两声。
金谷筝中传不似,山阳笛里写难成。
意昨乱啼无远近,晴宫晓色偏相引。
送暖初随柳色来,辞芳暗逐花枝尽。
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
谢朓羁怀方一听,何郎闲吟本多情。
乃知众鸟非俦比,暮噪晨鸣倦人耳。
共爱奇音那可亲,年年出谷待新春。
此时断绝为君惜,明日玄蝉催发白。
刘得仁《晚游慈恩寺》
(《全唐诗》卷544):
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鲍薇。
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
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
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
郑谷《慈恩寺偶题》
(《全唐诗》卷676):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韦应物有《慈恩伽蓝清会》
(《全唐诗》卷186)一诗:
素友俱薄世,屡招清景赏。
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重门相洞达,高宇亦遐朗。
岚岭晓城分,清音夏条长。
氲氛芳台馥,萧散竹池广。
平荷随波泛,回飙激林响。
蔬食遵道侣,泊怀遗滞想。
何彼尘昏人,区区在天让。
卢纶《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全唐诗》卷279)诗云: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刘沧《夏日登慈恩寺》
(《全唐诗》卷***):
金界时来一访僧,天香飘翠琐窗凝。
碧池静照寒松影,清昼深悬古殿灯。
晚景风蝉催节候,高空云鸟度轩层。
尘机消尽话玄理,暮磬出林疏韵澄。
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全唐诗》卷285):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并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刘得仁《夏日游慈恩寺》
诗(《全唐诗》卷544)云:
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
僧高容野客,树密绝嚣尘。
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
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
欧阳詹《早秋登慈恩寺塔》
(《全唐诗》卷349)
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
毫端分马颊,墨点辨峨眉。
地迥风弥紧,天长日久迟。
因高欲有赋,远意惨生悲。
岑参《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
(《全唐诗》卷200)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
雪融双树湿,沙暗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裴潾作《白牡丹》
《长安牡丹》《全唐诗》卷507)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全唐诗》卷327)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
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采故丛。
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春莲城。
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
庞眉依林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
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诗并不刻意刻划牡丹之美,而是着力咏叹其芬芳品格,以喻君子。与后世咏花喜歌咏“岁寒三友”、“四君子”不同,唐人赞美牡丹,取其芬香馥郁,象征君子品格的高尚。
大慈恩寺南池荷花荷花是佛教中圣物,佛寺中多有种植,从唐诗中可知大慈恩寺南池种植有荷花。
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全唐诗》卷193)写秋天衰荷
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
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
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
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
韦应物《慈恩精舍南池作》
(《全唐诗》卷192)
清境岂云远,炎氛忽如遗。
重门布绿荫,菡萏满广池。
石发散清浅,林光动涟漪。
缘崖摘紫房,扣槛集灵龟。
积喧忻物旷,耽玩觉景驰。
明晨复趋府,幽赏当反思。
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霁后慈恩寺杏园看花同用花字口号》(《全唐诗》卷326)云:
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
左掖期先至,中园景未斜。
含毫歌白雪,藉草醉流霞。
独限金闺籍,支颐啜茗花。
李君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全唐诗》卷466):
春晴凭水轩,仙杏发南园。
开蕊风初晓,浮香景欲暄。
光华临御陌,色相封空门。
野雪遥添净,山烟近借繁。
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
况值新晴日,芳枝度彩鸳。
周弘亮《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全唐诗》卷466):
江亭闲望处,远近见秦源。
古寺迟春景,新花发杏园。
萼中轻蕊密,枝上素姿繁。
拂雨云初起,含风雪欲翻。
容辉明十地,香气遍千门。
愿莫随桃李,芳菲不为言。
陈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全唐诗》卷466):
曲江晴望好,近接梵王家。
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
映云犹误雪,煦日欲成霞。
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
园中春尚早,亭上路非赊。
芳景堪游处,其如惜物华。
曹着《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全唐诗》卷466):
渚亭临净域,凭望一开轩。
晚日分初地,东风发杏园。
异香飘九陌,丽色映千门。
照灼瑶华散,葳蕤玉露繁。
未教游妓折,乍听早莺喧。
谁复争桃李,含芳自不言。
沈亚之《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全唐诗》卷493):
曲台晴好望,近接梵王家。
十亩开金地,千株发杏花。
带云犹误雪,映日欲欺霞。
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
园中春尚早,亭上路非赊。
芳景偏堪赏,其如积岁华。
白居易《慈恩寺有感》
(《全唐诗》卷442):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徘徊。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曹松《慈恩寺东楼》
(《全唐诗》卷716):
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
野水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
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卢纶《慈恩寺石磬歌》
(《全唐诗》卷277):
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
长眉老僧同佛力,咒使鲛人往求得。
珠穴沈成绿浪痕,天衣拂尽苍苔色。
星汉徘徊山有风,禅翁静和月明中。
群仙下云龙出水,鸾鹤交飞半空里。
山精木魅不可听,落叶秋砧一时起。
花宫杳杳响泠泠,无数沙门昏梦醒。
古廊灯下见行道,疏林池边闻诵经。
徒壮洪钟秘高阁,万金费尽工雕凿。
岂如全质挂青松,数叶残云一片峰。
吾师宝之寿中国,顾同劫石无终极。
韩翃《题慈恩寺竹院》
(《全唐诗》卷244):
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
幽磬蝉声下,闲窗竹翠阴。
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
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
杨巨源《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全唐诗》卷333):
旧寺长桐孙,朝天是圣恩。
谢公诗更老,萧傅道方尊。
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
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全唐诗》卷198)最着名: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峰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全唐诗》卷281):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许玫《题雁塔》
(《全唐诗》卷516)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
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全唐诗》卷216)云: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
荆叔《题慈恩塔》
(《全唐诗》卷774):
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
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全唐诗》卷212):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
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
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
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
官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
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
盛时渐阮步,末宦知周防。
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张乔《登慈恩寺塔》
(《全唐诗》卷638):
窗户几层风,清凉碧落中。
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
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
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
卢宗回《登长安慈恩寺塔》
(《全唐诗》卷490):
东方晓日上翔鸾,西转苍龙拂露盘。
渭水寒光摇藻井,玉峰晴色上朱阑。
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河山表里观。
暂辍去篷悲不定,一凭金界望长安。
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全唐诗》卷138)云: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
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雷雨傍杳冥,鬼神中巙屔。
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
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
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
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解彦融《雁塔》
(《全唐诗》卷769):
峥嵘彻倒景,刻峭俯无地。
勇进攀有缘,即险恐迷坠。
利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
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
南山缭上苑,祗树连岩翠。
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
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
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
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徐夤《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全唐诗》卷709)
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
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
鸾风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螫帝王都。
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
徐夤《依韵答黄校书》(《全唐诗》卷711)一诗,云:
慈恩雁塔参差榜,杏苑莺花次第游。
白日有愁犹可散,青山高卧况无愁。
白居易作《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全唐诗》卷439)
怅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
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
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
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鬓发间。
李端有《慈恩寺怀旧》一诗怀念诗友,诗云:
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
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
倚玉交文友,登龙年月久。
东阁许联床,西效亦携手。
彼苍何暧昧,薄劣翻居后。
重入远师溪,谁尝陶令酒。
伊昔会禅宫,容辉在眼中。
篮舆来问道,玉柄解谈空。
孔席亡颜子,僧堂失谢公。
遗文一书壁,新竹再移丛。
始聚终成散,朝欢暮不同。
春霞方照日,夜烛忽迎风。
蚁斗声犹在,鸮灾道已穷。
问天应默默,归宅太匆匆。
凄其履还路,莽苍云林暮。
九陌似无人,五陵空有雾。
缅怀山阳笛,永恨平原赋。
错莫过门栏,分明识行路。
上智本全真,郄公况重臣。
唯应抚灵运,暂是忆嘉宾。
存信松犹小,缄哀草尚新。
鲤庭埋玉树,那忍见门人。
大慈恩寺的历史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祗树给孤独园之略)”的建造方案。
整个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
按照设计,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至当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说:大慈恩寺工程“渐向毕功,轮奂将成”,但僧徒尚缺,奉****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
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此后1000多年来,慈恩寺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之地。
扩展资料:
主要建筑:
1、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2、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始建于公元589年,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译经。大雁塔广场就位于举世文明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脚下,它是亚洲最大的唐文化主题广场,已经成为西安百姓宜赏宜聚、观光休闲的一处文化旅游胜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