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导游词|古莲花池的名称、地点、形成年代、特点、相关故事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古莲花池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莲花池导游词1
古莲花池坐落在保定古城,它用那独有的古香古色,各种经典的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
走进古莲花池,首先见到的就是一座假山,它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从远望去,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掻耳,有的同骏马奔驰。千奇百怪的形状,让我陶醉其中。
绕过假山,我来到了美丽的莲花池。莲花池很大,几乎占了公园的四分之一。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玉盘。池中的荷花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刚刚结出花蕾,嫩绿嫩绿的;有的顶着粉红色的花骨朵,含苞待放;有的绽开了一两片花瓣,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娇羞欲语;有的伸展花瓣,吐露嫩黄的花蕊,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真可谓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古莲花池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莲叶托桃”。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拖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又自然。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个老匠人。
古莲花池里还有举世闻名的`碑刻长廊、莲池书院和一些建筑。古香古色的莲花池,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为保定古城做出贡献。
古莲花池导游词2
位于市中心,历史久远,初建于唐上元年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张柔移镇清苑(今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掳来的园林工匠,在此扩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广蓄走兽鱼鸟,名曰雪香园,为其私家园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称为莲花池。
总面积现存36亩,其中池水面积近12亩。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水鉴公署,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以池中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风景点,君子长生馆、藻咏厅、观澜亭、濯锦亭、高芬轩、响琴榭等建筑和景点环池而设,各存典故。亭榭楼台,布局严谨,登高环顾;水中芙蓉拥翠,荷花亭亭玉立,柳丝袅袅娜娜,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是冀中平原上一颗古代园林明珠。园内设有莲池书院。古莲花池还以碑刻众多而著称,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近百通。
古莲花池导游词3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蒙古**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修建莲池。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1920xx年,北洋政府总统***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古莲花池导游词4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莲花池,我是你们的导游x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区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古莲花池正门坐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楼歇山翘角、三门三楹,中门上方高悬民国初年大总统***手书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白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始建于公元1227年,现总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池塘面积790o平方米、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并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婆娑莲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称其“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清兴建莲池书院,乾嘉时代成为莲池鼎盛时期,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莲池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国年间及解放后书法名家书写的碑刻l40余通,成为莲池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好,游客朋友们,古莲花池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古莲花池导游词5
保定古莲池始建于金正大四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古莲池占地24000平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xx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莲花池的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古莲花池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代建筑,由于融合了中国江南和北方不同的造园艺术,形成北方园林的三湘七泽之趣,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现存的主要建筑濯锦亭、水心亭、水东楼、藻咏亭、君子长生馆、响琴、洒然亭、高芬轩环池而建,直隶图书馆、观澜亭、不如亭分散园中。池塘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到夏季,东塘芙蓉如面,粉红娇丽;西塘荷花如雪,淡雅清新。古莲花池跻身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不仅因为它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古莲花池导游词6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莲池区,是保定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中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建造,建成于公元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的行宫,**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古莲花池的名称、地点、形成年代、特点、相关故事。
-
蒙古**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修建莲池。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
-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
-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莲花池在哪里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裕华路,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保定商场对过就是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为什么会获得“城市蓬莱”的美称?
古莲花池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古代园林之一,自元代以来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了,特别是设在莲池的莲池书院,在清代声名显赫,曾造就了不少学子。
关于莲池的始建时间,传说较多。有一种传说认为莲花池是唐代开凿的,唐代曾建有临漪亭。不过,真正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元代始建。
在元代初年,当时的保州城,经宋元战争,已破烂不堪。当时张柔为汝南王,驻守保州,也就是后来的保定,决定复建此城。张柔在复建保定城时共建有4处园囿,其中种香园归自己占有,在当时叫“雪香园”,被作为张柔的部将乔维忠的别墅。
芳润园和寿春院为其他部将占有。在开凿莲池时引一亩泉河水入园,河水由城西水门经西渠入池,向南流出莲花池为东渠,经莲池书院泮池过南水门注入清苑河。自莲池开凿以来,院内的水一直是活水,常年清澈见底。
当时的万卷楼为副帅贾辅的藏书楼。当时张柔任保州元帅,贾辅任副帅。贾辅酷爱藏书,于兵荒马乱之中独喜收书:
南北之书皆入侯府,不啻数万卷焉。始贮于室,室则盈;贮于堂,堂则盈;乃作楼,藏之楼。
时人郝经受贾辅赏识,得尽读其藏书,成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受到元**忽必烈的重用。
他在《万卷楼记》说道:“私家之藏,几逾秘监,故贾侯之书甲天下。”
这些家族随着元代的衰落也相继衰落了,他们的别墅在明代被征为公用,为水鉴公署,成为保定府衙办公人员办公和休息的场所。
1587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对莲池进行过大修,还特地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4字横匾。由于池内荷花茂盛,当地人俗称为“莲花池”,莲池名字便由此产生,清代正式命名为“莲花池”。
清代初期经过几度兴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园内环境才被皇家认识到,被辟为皇家园林。经过直隶总督方观承彻底整修后才正式命名“莲池十二景”,莲池的发展达至顶峰,当时莲池的占地面积约有100多亩。
古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哂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古莲池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
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君子长生馆紧邻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典雅洁净,超凡脱俗,好似水中宫厅。正门高悬“君子长生馆”匾额,寓意君子之德,如池中出淤泥而不染,历久繁茂的莲花,与世长存。
该馆为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两间,四周庑廊环抱。隔扇门窗均为步步锦图案,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十分精美。
正间前面突出有罗锅脊抱厦3间,抱厦之外有平台建于水上。馆南北有配房,一称“小方壶”,一称“小蓬莱”,益增其古色古香,优雅清幽之氛围。
藻咏楼是在莲池的水面中区垫造的南北大小两岛。其北岛甚小,即是笠亭所在之处。而由宛虹桥与北岛连接的南岛面积却约有两亩之大,俯视池塘,两岛中分水面。
这一改造,使水由西渠过丽然桥注入池后,原来自西向东的自然流向分为南北两大股。
北流直接向东,穿过曲径桥到水东楼前东渠出水口处。南流,自丽然桥向南,过课荣书舫,由西面环绕流过南岛,经南岛南侧的水塘,过东南渠穿含沧亭与北流会合后,共出东渠。
东、西出入水口处皆有小水闸,用以控制和调节池中水量。这样,池水形成了蜿蜒萦洄的态势,又保持了终年澄澈空明的效果。
藻咏楼坐落于南岛之西南,“前矗峻岩,后临芳渚,池水三面环之,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隈佹以延牖。”楼为马鞍形双重檐脊,底层红柱明廊,栏槛迥绕。
楼堂上下,棱窗锦幔。壁间字画琳琅,几上香熏冉冉。在当时,这里是分曹射覆和诗赋酬唱的场所。
由画廊复道可直接来到藻咏楼楼上,在此循栏四望,园中诸景依次浮现眼前。从当年著名学者章学诚登楼赏景,谓为“步移影转,处处叹绝!”的赞美,道出了此楼的修造,在于综览全园的妙旨。
由此进而可以想见,楼名“藻咏”的佳妙之处。藻咏楼下层当年名为“澄镜堂”,堂上悬有“理笏”两字匾额,此是出自“海岳拜石”的典故。
史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曾出守无为军州,到任伊始,见衙署内有一巨大的太湖石,形状奇丑,大喜道:“此足以当吾拜!”
肃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并呼石为兄,后世因而留传下来这一典故。澄镜堂外也有巨石,可知这里也是赞石之意。
高芬轩在莲花池北面、哂然亭之东,前有高大太湖石,镌刻篆字“太保峰”。西有金丝黄古柏,东有古槐藤萝,前临池水单檐卷棚布瓦顶。
轩面阔两间,内有穿廊复道,外有平台伸入水中,轩内北墙上嵌清代康熙帝擘窠大字“龙飞”两字。
据志书记载,清代同治年以前此轩为双层楼阁,取“高芬远映”之意题名,是清同治“莲花十二景”之一,后毁于战火,遂改建为轩。
轩后是碑刻长廊,箍达33米间,内壁嵌有碑刻82方,分为3段。西段有14方,自明王阳明《客座私祝碑》至《蜀山图歌》,草书居多,其中有《罗汉赞》、《莲池十二咏》等;中段有14方,以行草居多,多为诗歌。
东段有42方,是著名的《淳化阁帖》碑刻,有晋王羲之、唐怀素及颜及颜真卿、宋米芾、明王阳明及董其昌等书法大师杰作。
响琴榭在莲花池园内西北角、莲花池之西岸。榭为3间,东南北三面为敞轩,中为明间,顶部平直,南北两次间顶部分别向两侧倾斜,结构灵巧。
榭下是当年引鸡距泉入池的渠道,称“响琴涧”,呈窄口阔底的几何形图案,上有响琴桥,流水击石,声若琴瑟。
榭东为哂然亭,又名“听琴楼”,气爽风清,是读书作画之地。响琴榭与响琴涧、响琴桥、哂然亭组成“响琴”一景,造型别致,构思独特,为清代同治年间“莲花池十二景”之一。
莲池还收藏着相当可观的经幢碑碣和石造像,它们大多被安置于东碑廊、壁刻长廊和水东楼南侧的木栏中,也有一些散置于园中的假山之上和庭院内、楼堂前,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进园门,便可见到春午坡东厢八间碑廊内排立着的19通竖碑。其中有清代乾隆、嘉庆**“巡幸”莲池时赐给直隶督抚疆臣的御制诗碑,有自1587年开始,历代修葺莲池或创办书院、设置行宫的碑记。
碑廊中还有莲池管理处收集来的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间立的《重建张光禄井亭碑铭》、《张罗彦赞碑》和《那彦成紫光阁画像赞碑》等,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1689年,直隶总督于成龙在张府花园旧址重建张罗彦殉难井亭,并亲自写了碑文。至1849年,清朝朝廷再次在于碑之旁立了《赞张罗彦诗碑》。
水东楼南木槛内共有6通碑碣经幢,皆是移入莲池的文物珍品。其间的《田琬德政碑》和《王阳明诗碑》都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田琬德政碑》刻于740年10月,碑高丈余,额篆文行,碑文29行,每行60余字,是田琬由易州刺史改任安西都护时,易州士绅纪念其“德政”而立的,碑由徐安贞撰文,苏灵芝书丹。
苏灵芝是武功人,生活于唐代开元和天宝年间,曾任过易州录事。他的书法技艺对当世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誉苏灵芝为唐代写碑手,他写碑很多,但留传下来的已为数寥寥。此碑书体健美,笔法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是研究我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唐碑”之一。
《王阳明诗碑》锲刻王阳明草书七绝两首,为王氏寓居庐山时所作。1682年保定浙绍会馆修建王阳明祠堂时,其再传弟子魏莲陆将自己珍藏的两诗真迹献出,请人刻石成碑,立于祠堂中。
此碑高丈余,碑阳为《天池月下闻雷诗》: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碑阴为《夜宿天池诗》:
野夫权做青山主,风景朝昏颇裁取。
岩傍日晴半溪云,山下雷声一村雨。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书法艺术也颇具独特风格。此碑字大径尺,笔力雄健苍劲,章法谨严,气度非凡,和诗文交融一体,堪称“艺林双壁”。
这两通碑的后面是明代所刻的《河图碣》和《政训碑》。《河图碣》正面刻河图,背面刻历朝更迭简表。
《政训碑》是1564年,监察御史徐骧巡按保定时留下的训政诗文,由保定知府和清苑知县会衔刻立于府衙庭院之中的。碑文分政训和民隐两部分。政训告诫父母官行政要知大体,驭吏要察隐微,使民要知**,自奉要尝辛味。
民隐是4首民情诗,两者内容都是晓谕官吏随时体察民间疾苦,从而做廉洁奉公、忠君勤民的称职官员。
在碑北侧还立着两幢珍贵的西夏文陀罗尼经幢,两经幢均由幢帽、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保存情况完整。幢身为八棱状,上面刻有西夏文字的陀罗尼经。两幢皆刻于1502年。
西夏党项族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宋朝初年在我国西北部曾建立了西夏国,历时达200年之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灭掉西夏。元朝统一我国后,党项族被列为色目人之一。
明朝朝廷也曾吸收一些色目人参加国家的政事,另一方面,实行不准其本民族通婚,鼓励与**同化的政策,因而该族逐渐迁徙内地。但是同化有一个过程,党项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习惯和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经幢的发现,证明了至明代中叶党项族尚未消失。从幢文所涉及的近百个人名中,既有**姓氏,又有党项族姓氏,而且一些党项人还担任一定官职,从中反映了此阶段该族与**最后融合的情况。
濯锦亭西有长达33间的半壁廊,廊壁上嵌有3段82通碑刻,其中主要部分即是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清代末期书院南楼被焚毁后,这些法帖石刻被移嵌在半壁廊廊壁上。在莲池园的藏石刻中,大部分的法书名刻荟萃于此。
保定古莲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