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属于哪个县-紫荆关的介绍

2024-10-18 18:24:36 来源:天气频道

紫荆关属于河北省易县。

紫荆关的介绍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易县旅游胜地众多,特别是清西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荆关险中蕴秀的古塞风光,浑厚的文物、军事历史底蕴,必将随清西陵一起成为易县一处新的旅游胜地。紫荆关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1)

紫荆关是什么时候存在的?

据县志考证,紫荆关建于战国时期,“燕昭王20年,为燕赵分界”。由于史料的缺乏,现在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到当时紫荆关的样子。但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紫荆关作为一方险胜,又与当时的燕长城位置相近。为此,它应该是出现在燕赵之地的可能性最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王在这里设置“上谷郡”并把此关称为“上谷关”。到了汉代,又改称为“五阮关”。这时的紫荆关,还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

公元45年,乌恒入犯中原时,马援将军便奉命坚守紫荆关这座小城。马援将军到乌桓大军来势汹汹,便避其锋芒,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

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率3000将士突袭,最后取得了胜利。

隋唐时,人们称紫荆关为白壁关。同时,在这一时期,朝廷经常会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扰,这时,取名为白壁关的紫荆关也为保卫当时的燕京城起到了防护作用。

北宋初年,紫荆又被叫做“金坡关”,后来,由于紫荆关关城内外遍布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香飘万里,由此得名“紫荆关”,并一直保存到后来。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紫荆关的军事地位,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改筑旧城,新建紫荆关新城。

紫荆关的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年间又经过了永乐、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至明代的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后来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山海关出发,沿着长城先向西北,而后西南,途经慕田峪、居庸关,绵延数百千米,出北京,又到河北易县,这才到达紫荆关。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旧时有多少道关口

紫荆关旧时有三道关口。

第一道:

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建在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

第二道:

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

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

第三道:

再内是三重门,又称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北门有瓮城,上有"表里山河"匾额。

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紫荆关"。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

古代文人描述这里是"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

紫荆关(2)

紫荆关,宋朝时名为金陂关,位于易县城西紫荆岭上,后来因山岭长满紫荆树而改名,一个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军事重镇,却取了个如此浪漫的名字,可见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上一处重要关隘,它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

紫荆关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径”的第七径,称为“蒲阴径”。

紫荆关城在秦汉时,仅为一座土石夯筑的小城,明洪武年间,著名将领华云龙奉旨,对旧城改筑的同时,又建紫荆关新城,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紫荆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

这永乐、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以及最后的崇祯,都在不断地接力棒似地修筑紫荆关,可说紫荆关今天的模样,是明朝历代统治者集体创作的结晶。

长城组成: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

关城组成部分:城墙、城门、城门楼、水关、瓮城、罗城、关城、烽火台、城河(壕堑)。

城墙的组成部分:券门、垛口、擂石口、垛墙、宇墙、单边墙、障墙、挡马墙、城墙顶面、马道、排水沟及吐水嘴。

也许你不曾来到这里,但会在脑海里不断寻找她,在熬不住疲倦昏昏欲睡时,紫荆关,必会金戈铁马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