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义墓的价值 田义墓的介绍

2024-11-25 01:03:14 来源:天气频道

墓区内有大量石雕石刻,特点突出:艺术上,代表了明代后期的石刻艺术,精湛、细巧;内容上,更加丰富,接近民俗,有八音、八宝、七珍、文房四宝,有民间流传的八仙人物等,还有许多谐音寓意的吉祥图案。墓区内所有石雕上都分别刻有动物、植物、人物、器乐、山石流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史学上,田义墓是一部明代太监史的缩影。如林的碑碣,显示了田义的官阶和荣耀,记述了田义的履历、待遇和升迁及**的恩宠。神道两旁的文臣、武将的服饰和碑的形制以及大量的龙的雕刻,反映了明代宦官**的政治特点。

田义墓的介绍

田义墓在法海寺西南500米处,是中国的第一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监是干什么的,怎么辨认太监?

**用太监做什么:

1、是为了伺候**和后宫的所有比如太后,皇后,嫔妃等等。因为除了端茶倒水以外这样的小活,还会有很多宫女干不了的力气活,虽然身体有残缺,但是男人终究是男人,在体力上还是要比那些宫女要出色的。

2、也为了保证**的血脉纯正,皇宫中不允许其它男性的存在。

3、可以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帮助**掌握大臣言行。

4、外戚势大时,**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但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扩展资料: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

太监文化:

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西段,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1998年在田义墓的基础上,建成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分为三个展区:墓园展区、田野石刻展区和宦官文化陈列室。田义墓历经400多年沧桑,其建筑格局仍基本保持完好。

墓园内地上建筑除享堂被拆除外,其余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为宦官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真实佐证。

同时,田义墓的墓园建筑也为人们展示了古代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精美的石刻艺术,并以其石刻精美、规制高、保存完整而著称。最精美的高浮雕有:螳螂捕蝉图、雄狮图、三龙戏珠图、双鹿图等共百余幅;墓园内的清康熙时期御司房忠勇营中军总护官御马监太监慈有方的墓圈石刻别有特色。

驼铃古道-模式口法海寺之行

搬来石景山模式口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了。之前便听同事讲起过模式口翠微山法海寺,特别提到了法海寺的壁画,心生向往,故专门抽了半天时间访法海寺。
我从驼铃古道的西侧入口进入,然后顺古道的大街直向东行。现在修葺的房屋已经很现代化了,但是房屋的格局与胡同的走向及门堂的现状还是能感受到古代作为通衢之路的繁华与热闹。
向东行大概200米左右北面坡道上看到一个新建的古建大门,拾级而上看到门口贴有田义墓的进园须知。由于对田义墓不是很了解,所以特地百度一下,原来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宦官墓地。
田义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葬有明朝万历**身边最宠幸的当红大太监田义及其他十几位明清太监的墓群。到了清代,此墓已废弃,无人管理。有一僧人至此,对墓园景物十分钟爱,恐其遭贪利奸徒破坏,于是奏请康熙**批准,在墓园东邻建“慈祥庵”一座,称为“东曲”,并将田义墓作为“西曲”归入庵中。又由于庵前有一巨大的石香炉,“石香炉庵”便由此得名。慈祥庵有殿宇两进,三楹,内供观世音像,两侧为禅堂,有一小门与田义墓相通。
由田义墓出来继续东行,看到一两处还完美保存古代建造风格的房舍,台阶条石斑斑,见证了岁月的久远,门口的两尊门座也已脱落混杂着灰尘显得格外没落。门漆尽皆脱落的两个椽柱上写着“吉祥”二字与门中已不堪认出的对联相映衬仿佛给我们诉说着那段往事。
往前行不远,转过一个小弯便会路过过街楼遗址,现在的过街楼遗址被铁栅栏保护起来,上面的射灯应该在晚上会打开,可以想象这又是驼铃古道的一个夜景。
在往东行大概100多米街道豁然开阔起来,向北而行的是一条宽阔的笔直的水泥路,不用多想这应该就是通往法海寺的路。顺着宽阔大路直向北行,地势渐渐抬高。此时正是上午十点左右,阳光明亮,但是这讨厌的冬风还是吹的我直打哆嗦。
路的东侧是依山建的公园,健身器材,休憩场所一应俱全。路两旁也是仿古建的小店,也许是比较偏僻的原因,店里的顾客都不是很多。我由公园的侧门进入,顺着山上的小路攀登上山。在这一条条小路的分叉地带都会有一块块的没有草木的空地,空地上多是附近的居民在打太极,还有一个健硕的小伙子支好了音响准备放声高歌。迎风高歌一曲,快哉快哉!
快到法海寺的时候,会路过一个水泥小桥,此桥是经往法海寺的必经之地,桥下之水应是永定河引水渠的水,不知是何时修建的引水渠,因为没有古桥,想来此渠应该还不甚久远。
过桥之后继续北行顺着主路走百米左右在尽头右转折而上山抬眼向西北方向就可以看到法海寺正门,“敕建法海禅寺”红墙黄瓦象征着皇家敕建寺院的规格与气派。
拾级而上,步入售票处买得100元的参观壁画的连票,就进入山门了。山门不是很雄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巍峨,两边都有回廊均可上到大殿里面。最奇特的是山门外的墙体上竟然长出了一株古柏,颇显奇特。
法海寺建筑为中轴对称建设,四进院落,依山势层叠而上,建筑中轴线为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两翼为钟鼓楼、伽兰祖师二堂、护法金刚殿、选佛场、云堂等建筑。
壁画在大雄宝殿正殿里面,需要进去参观是有时间限制的,会有专业的讲解人员跟随讲解,我们这一批次是10点40分开始,看了看时间尚早所以我选择先行观看其他大殿。
进的钟鼓楼看到一口硕大的古钟,此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高一米七五,外延口径一米二一,唇厚零点零九五米,重一千零六十八公斤,系用泥范青铜精制而成。从铸造工艺、精美程度上,该钟可与世界四大钟王之一的觉生寺永乐大钟相媲美。
    法海寺青铜梵钟的外壁上方由20片菩提树叶排列成花环形状,又如伞盖,分布在钟钮蒲牢的正下方。在每片菩提树叶侧下方铸有20尊佛菩萨的名号,在菩提树叶叶环上部和下部有13行梵文经咒,第1行位于菩提叶之上,其余12行位于叶环之下。梵文经文共约1500字。在梵文经文中铸有25组汉文题名。梵文经咒下方的钟腰部有“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四月良日铸造”的字样。钟腰下部,铸有助缘人名1154名,铸字3400多个。
    大钟顶部钟钮铸有一对栩栩如生的蒲牢,它们两尾交缠、相背成趣,浑然一体,一副叱咤风云、力拔千钧的样子。
在殿内南面展位上有古旧的鼓楼牌匾一块,雕花精美,匾中间开裂仿佛向游客诉说着法海寺钟鼓楼的历史与渊源。
绕过大雄宝殿向上而行,步入药师殿。进门一幅宏大的水月观音图兀的映入眼帘。后来听讲解说这个殿里的壁画是一比一仿绘的正殿的壁画。人物造型精美,壁画色彩斑斓,让人看后叹为观止。
再往上面去的藏经阁被人用路障挡上了,应该是不对外开放,所以出了药师殿我就没有继续向上而是准备进入正殿观看壁画并听讲解员给我们讲述这壁画的缘由与震撼。
转到正殿刚好上一批次的游客从正殿出来,他们应该是组团来的,其中有西藏的喇嘛,还有几个年轻的后生,出来后连连赞叹壁画的精美,这让我更想尽快进去一睹为快。
在等待之余四处拍照,正殿门前巍然屹立着两棵巨大的白皮松,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鳞片斑驳。法海寺这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人们称为“白龙松”。这两棵白皮松为京城名松,白干绿冠与大雄宝殿相映相辉。白皮松自古就被中国人民视为“白龙”或“神龙”,多植在宫殿、园林、陵寝、寺庙中。
时间一到我们就换上鞋套跟随讲解员进入了大雄宝殿。一进门需要每个人领取一个冷光手电,挑开门帘进入漆黑一片,这才想起来大殿是不允许拍照录音的。所以只能用冷光手电取亮观看,这也是出于对古迹的保护,尤其是壁画这种本就非常脆弱的文物。
讲解员讲的很仔细,我们也都在细细的品味着这几百年来颜色经久未退的绝世壁画。对于佛教的典故以及故事我无甚考究,所以我只在细细观摩明代皇家画师做画的手法与色彩的构成与立体人物的塑造。不得不说无论从细节处还是从整体对称布局到立体描金的制作确实独居匠心,并堪称大手笔。
观看其中有几个小插曲。其一,有一个小伙子拿出手机偷偷拍照被我跟一个游客及时制止了,我们感觉很舒畅,因为公益一直存在我们身边。其二,壁画在墙体立柱处应该是由于历史地震或者其他地质运动原因墙体开裂,正好在一个佛教人物的位置,但是很奇妙的是裂缝正好避开了佛教人物的脸面,始得人物脸面依然完整,不得不说妙缘。其三,北面壁画的墙体上有几个钉眼,据讲解员介绍说是此地应该是在战乱年代被当做过校舍还有营房,居住此地的人为了方便挂衣服便用钉子在壁画墙上钉了几个眼,造成了永久的不可修复的损坏。通过钉子眼可以看到墙体里面还有一层细细的毛绒的填充物,这样便于在墙体上作画上色。这让我想到了梁思成先生未能阻止拆除北京老城墙的遗憾与无奈。
观看完毕,所有人都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漏出一股满足与神气的神情。这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这是匠人精神的传递,这是我辈应努力书写并记录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