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博物馆是怎么来的-深度解密明十三陵

2024-11-25 02:21:10 来源:天气频道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神宗年号万历,在位48年。他从万历十一年起亲自选定陵址,确定规制,动用工匠三万人,耗用白银八百万两,花六年时间修成定陵。明楼、宝城及加筑罗城等,都仿照永陵。

现其他地面建筑已不存。1956年5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开始有计划地发掘定陵,到1959年建成定陵博物馆。地宫共有五个殿堂,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中殿有甬道通向左右配殿。全部用石质拱券结构,没有梁柱。中殿陈设祭器,三个汉白玉雕的宝座前,有一个大龙缸,盛满香油,是点长明灯用的,另有黄琉璃制的五供。左右配殿中间有汉白玉垒的棺床,可能原是为了放两皇后的棺椁用的,但万历下葬明,两皇后的棺椁却与万历帝的棺椁都放在后殿的棺床上。地宫刚打开时,棺板上还有一些仪仗旗帜,覆盖着大行皇帝梓宫的丝织铭旌。帝后尸体均已腐烂。现在的棺椁都是根据原物复制的。

从地宫中还出土了许多殉葬物品,有皇帝的谥宝、谥册、金冠玉带等各种金银玉器和丝织品。万历帝的金冠,通体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编成,冠上镶嵌两条戏珠的金龙,工艺水平极高。皇后的四顶凤冠,每顶上都镶着几千颗珍珠和上百块宝石。孝端后的一顶凤冠上有三条金龙,两只凤凰,金龙口衔珠宝,凤凰口衔珠滴,身披翠玉,点缀宝石,极为华丽。孝靖后用的百子衣,周身用金线绣成松、梅、竹、石、桃、李、芭蕉、灵芝等八宝,还有百子嬉戏,或捕鸟,或捉猫,或摘桃,或戏鱼,活泼生动,各具神态。这些珍贵文物目前都在定陵博物馆的陈列室内展出。

深度解密明十三陵——定陵

定陵,位于北京十三陵陵区的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和孝端的合葬陵墓,为一代王朝归宿的缩影。定陵地下宫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发掘的皇家陵寝。浩大庄严的陵寝在肃穆中尽显清幽之美,行走在地下宫殿,仿佛与时光逆向而行,恍若隔世。中国帝王生与死所享有的奢华和富有让你无法想象……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境内的天寿山麓,是明朝(1368—1644年)13位皇帝的陵墓群。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区三面环山,蟒山、虎峪雄踞两侧,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体现了“天造地设”和“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朱翊钧(1563—1620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生。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第三子,母贵妃李氏原为裕邸宫女。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死于弘德殿,葬于定陵。

孝靖(1565—1611年):宣府都司左卫人(今河北宣化)。《明史》有传,她13岁时被选入宫,为万历皇帝朱翊钧之母李太后的仕女。三年后,被万历帝青睐临幸有孕,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这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泰昌皇帝。万历十年(1582年)四月封恭妃,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四月进封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孝靖皇后王氏去世。因明制非皇后不得入陵,故未葬定陵,而葬在天寿山东井左侧的平岗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万历皇帝朱翊钧卒,38岁的长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母以子贵,朱常洛追谥母亲王氏为皇太后,但仪礼未成,自己先崩,由此还闹出一场沸沸扬扬的“红丸案”。是年9月,朱常洛之子熹宗朱由校继位,才为孝靖王氏上尊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

孝端王(1564—1620年):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师,永年伯王伟之女,万历六年(1578年)册立为皇后。她不得宠,也不争宠,故能正位中宫长达42年。王氏性情温和,但不受明神宗的喜爱。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孝端皇后王氏病故,葬于定陵。

万历皇帝朱翊钧亲政初期,勤于政务。后期不理朝政,荒淫残暴,肆意挥霍,终日与妃嫔饮酒作乐,过着糜烂的生活。全国上下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诩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据传说,定陵建成后万历皇帝非常高兴,竟带领后妃和群臣来到陵园,一时兴起,竟在地下宫殿饮酒作乐。

定陵位于十三陵陵区的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与孝端皇后的合葬陵墓。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诩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

建陵历史

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开始营建,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竣工,历时六年,占地约18万平方米,耗银800余万两。定陵规模宏大,仅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三万余人。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外罗城、?恩门、?恩殿、宝城、明楼、地宫等。定陵地下宫殿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皇家陵寝。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

陵寝规制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主体建筑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建筑有陵门、?恩门、?恩殿、明楼、宝城等。法恩殿原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遭火焚,仅存遗址。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明楼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定陵的标志性建筑。顶为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拱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明楼内的石碑,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地下建筑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室组成,即为地下宫殿(玄宫,又称“玄寝”),室间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门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玄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均为石拱券。帝后棺椁和随葬物放在后室内。前室前有砖石隧道,系帝后棺椁入葬的墓道。

探访路线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白石桥,位于神功圣德碑前,单孔,三座,建筑讲究。石桥是陵寝风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更是通往定陵的必经之路,是定陵前的第一建筑物。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螭首龟趺形制的神功圣德碑。碑趺土衬石四隅雕刻旋流、鱼、鳖、虾、蟹,非常精美。定陵原址设有神功圣德碑亭,为重檐歇山式建筑。1644年清军入关将亭拆毁,现存台基和石碑。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上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寝,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

继续向北走,是定陵的陵门入口,陵门为单檐歇山顶式,制如外罗城门,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进大门后我们首先看见的是?恩门遗址,位于?恩殿前。定陵的?恩门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现仅存两处台基,分别为?恩门和?恩殿遗址。?恩门遗址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恩殿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是举行陵祭仪式和供奉墓主牌位、衣冠等物的殿堂。初建时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顶,规制宏阔。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焚。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入关又进行了拆除。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重建,改制为面阔5间,进深3间。民国初年,?恩殿又遭火焚,仅存须弥座式台基。台基周围雕栏玉砌,龙凤石柱栩栩如生,各种花纹尤为精致。台基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台基前后各有一块丹陛石,雕刻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为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雕工精湛,美轮美奂。

从?恩殿遗址的台基下来,穿过沿中轴线的一座棂星门,移步前行便来到了石五供。石五供为象征性祭器,有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置于石祭案之上,具有烘托陵寝纪念气氛的作用。抬头望去,在石五供后面便是明楼。从方城城墙拾阶而上,就来到明楼。

明楼建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陵墓的标志性建筑。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硪灿檬?瘢?邮尾驶??崾得拦郏?髀ツ诘氖ズ疟??钭?椤按竺鳌倍?郑??砜獭吧褡谙曰实壑?辍薄C髀与宝城相连。

宝城在明楼的后面,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宝顶下是地宫。宝城掩映在苍翠的山峦松柏之中。定陵宝城内有对鹿角柏是不能错过的,鹿角柏,又称帝王柏,据说树龄远远超过定陵的修建年代,显然这对柏树是当年修建定陵时从别处移栽过来的。两株造型奇美的鹿角柏,雄踞南北,充分显示了古代帝王九五至尊的显赫地位。沿着指示牌指引的方向,就来到定陵地下宫殿。

地下宫殿

定陵地下宫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被发掘的皇家陵寝,行走在地下宫殿,寒气扑面,苍穹尽显,仿佛与时光逆向而行,恍若隔世。环顾四周,皇帝和皇后的棺椁和宝座,是皇权的象征,足以让每一位造访者产生敬畏之心。

地宫,即墓室建筑,明代又称“玄宫”或“玄寝”,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四年(1586年)落成。定陵玄宫,墓主的梓宫(棺椁)所在,为陵寝建筑的核心部分。平面布局仿明皇宫内廷建筑,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室组成。前、中、后三室,象征帝后生前所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左右侧室象征妃嫔所居的东六宫和西六宫。定陵玄宫的建筑是按照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的建筑规划设计的。地宫的规制为“五室三隧”,“五室”,即玄宫的殿室共有五座组合而成;“三隧”,是指玄宫共设有三条隧道。玄宫室顶均取双弧相交的锅底券形制,室间有雕刻精美的石门。帝后梓宫及随葬物置于后室内。前室前有砖石隧道,系帝后梓宫入葬的墓道。整个地宫完全由石条砌成,石顶为弧形。后室是玄宫的主室,室内设有棺床,上面停放着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瑞皇后、孝靖皇后的梓宫。皇帝朱翊钧的居中,孝瑞皇后的居左,孝靖皇后的居右。梓宫之间散放玉料,帝后的随葬品储放在梓宫两侧26只楠木箱内。玄宫打开时,孝靖皇后的梓宫和大部分随葬品物箱已经糟朽。现在陈设的梓宫和随葬品物箱是按原样复制的。

1956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发掘工作队开始对中国皇陵第一次进行发掘。最开始,考古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的小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考古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考古人员经过1年多的艰苦发掘,终于在石隧道的尽端发现了金刚墙。他们将“金刚门”拆开,即进入地下宫殿的隧道券,玄宫打开前,门内顶有石条,石条上墨书“玄宫七座门自来石??未验”十一字。考古人员用自制的“拐钉钥匙”打开了石门。中国古代帝王神秘莫测的地下宫殿终于重见天日,在玄宫的后室(玄宫的主室,又称“皇堂”)发现三口巨大的朱红色棺椁静静地排列在棺床上,里面分别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与孝端皇后。然而尸体已全部腐烂,留下来的只是骨架。棺椁周围有二十六只楠木制的陪葬箱子,里面是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匹的罗纱织锦。

玄宫的中室设有三座汉白玉石雕成的宝座,分属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宝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五供前各有一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缸里装有香油、铜瓢、灯芯,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长明灯”,亦称“万年灯”,但是由于关门后玄宫缺氧,所以长明灯并没有长明。

如今,摆放在玄宫后室的三口巨大的棺椁并不是原物,而是复制品。原来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棺椁早在1959年9月30日就被定陵辖区的工作人员作为废物弃于附近的山谷之中。1966年8月24日,保存在定陵博物馆的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三具尸骨被“红卫兵”摆到定陵门前广场上当作“牛鬼蛇神”进行批斗,然后焚烧。

出土文物

定陵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和工艺品,如金冠、凤冠、丝织品、服装、木俑、金器、玉器、瓷器、首饰等,是研究明代工艺的珍品。万历皇帝的金冠,其本名为“金丝翼善冠”,皇冠顶上装饰着龙凤,姿态生动,制造精细。皇冠全部采用金丝编制而成,重一斤六两。这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翼兽的形式,装饰两条用同样的金丝编成的金龙,对称装饰在冠顶的两侧,居中是一颗火焰宝珠。在精美的首饰中,万历帝的金冠可谓稀世之宝,冠顶金龙飞舞,威严雄猛,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金龙采用高超的累丝工艺制成,充分显示了明代皇家金银工艺的高度水平。

孝靖皇后的凤冠:九龙九凤冠,出土于定陵,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的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

孝靖皇后的百子衣:定陵孝靖皇后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均方领,对开襟。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绣工精巧,技艺精湛,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

衮服,简称“衮”,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定陵出土的万历衮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绣三件,缂丝两件。

一代枭雄——万历皇帝,雄风不再,辉煌已成旧梦。从当初选址,到300多年后被发掘,定陵确有太多的谜团。当我们从地下宫殿出来,走出陵门,回望明楼,恍惚如隔世……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明清皇家陵寝。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2018,一个人的紫禁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北京十三陵陵园

北京十三陵陵园

北京十三陵陵园,清十三陵墓地比较著名的景点,明十三陵同样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以下是关于北京十三陵陵园内容分享。

北京十三陵陵园1

明十三陵包含了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

依次为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建筑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党羽的策划下,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

十三陵有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1、长陵: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2、献陵: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3、景陵: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4、裕陵: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蒯祥和陆祥是明代初年两位技艺高超的匠师。

5、茂陵: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北京十三陵陵园2

北京十三陵

长陵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占地约12万平方米.墓前的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堪称我国古建中的

献陵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仁宗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仁宗在位期间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史书评论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又说,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绩可与汉代的文、景二帝相比.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瑰宝.

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益蜀免受灾地区的田赋.

他亲撰《织妇词》赐给朝臣,命人画成画儿悬挂宫内,使内外之臣了解农家的艰苦.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现在,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裕陵

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少年天子,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这样的人生可谓历经磨难.英宗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去世,临终遗诏止殉,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的残酷制度.

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茂陵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宪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复景泰帝帝号,为于谦等景泰旧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后来他失政之处颇多,

有损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与十三陵的大部分陵园一样,五百年来一直重门深锁,从未向世人开放.枝繁叶茂的松树、每岁荣枯的野草遮掩了红墙黄瓦的辉煌,也泯灭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纠葛,死后荣耀.清乾隆年间曾修缮茂陵,民国时陵园建筑大部分损毁,2009年茂陵再次修葺,修旧如故.

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孝宗是明代中叶唯一的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他即位后,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它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但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后,康陵的陵园建筑损毁已十分严重,急需抢修.康陵背后的莲花山,又叫金岭,景色十分秀丽.

阳光下,草木苍翠,奇峰林立.康陵虽地处僻远,但由于景色绝佳,在加上古砖铭文,使其更富有历史的沉淀.康陵建制简朴,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反映了明朝的建筑艺术成就.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

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位皇帝.

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阳翠岭高高耸立,宛如"天柱",它是永陵的主山,有圣寿万年之象.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其为政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怒无常,残酷严厉,内外结怨皆深.二是一意玄修,崇奉道教,无心理政.三是忠奸不分,政治腐败.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昭陵

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九座,埋葬明朝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三位皇后,昭陵背靠大峪山,前临西北山壑曲折而来的河流,右侧有九龙池,背山面水,是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修复最完整的陵寝.昭陵石桥与新复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左右配殿分别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妃嫔的墓葬规制.

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庆陵

明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朱常洛在位仅29天,是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由于他的生母是宫女,明神宗自然不喜欢他.经过长达15年的"立本之争"才被立为太子.

明神宗也不重视他的入学问题,致使朱常洛13岁才入学,再加上郑贵妃也不择手段的谋害.使其统治时期大案迭出,明宫三大案中的"挺击案""红丸案"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后来朱常洛服用了郑贵妃的红色丸药后撒手尘寰.庆陵的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

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庆陵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两进院落的陵寝,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朱由校是个昏愦不务正业的皇帝.他最擅长的是木工器作,而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把全部心思用在营造玩乐之中,从锯、刨、凿、削的制作中感到了无限的快感.

但社稷大厦在他手中却濒临覆灭.朝廷中他最宠信的是【乳】母客氏和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当时,由于崇祯皇帝刚刚登极,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

德陵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基本仿庆陵,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外还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

思陵

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见明朝大势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崇祯皇帝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思陵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思陵当年只建起享殿三楹,比一些妃子墓的规格还要低,明朝末帝的悲惨后事可见一斑.崇祯墓的宝顶低矮,且没有明楼、宝城维护,只有一通清代顺治年所立的石碑.碑上文字还曾一改再改,原来谥为"怀宗"的名号被撤去,石碑和碑前五供尽显清代风格.

北京十三陵陵园3

清朝共有12个皇帝,因为慈禧虽然没称帝,但她却掌权40余年,慈禧的陵也是按皇帝的规格来建的,所以称为十三陵。

清十三陵简介:

1、永陵,原皇帝、直皇帝、翼皇帝、宣皇帝(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赫图阿拉城)

2、福陵,努尔哈赤(辽宁省沈阳市天柱山)

3、昭陵,皇太极(辽宁省沈阳市北陵公园)、昭西陵,庄妃(河北遵化市)

4、孝陵,顺治(河北遵化市)、孝东陵,顺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遵化市)

5、景陵,康熙(河北遵化市)

6、泰陵,雍正(河北易县)、泰东陵,雍正皇后钮沽禄氏(河北易县)

7、裕陵,乾隆(河北遵化市)

8、昌陵,嘉庆(河北易县)、昌西陵,嘉庆皇后喜塔腊氏(河北易县)

9、慕陵,道光(河北易县)、慕东陵,道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易县)

10、定陵,咸丰(河北遵化市)、定东陵,咸丰皇帝皇后慈安和慈禧(河北遵化市)

11、惠陵,同治(河北遵化市)

12、崇陵,光绪(河北易县)

13、定东陵,慈禧(河北易县)

秦始皇陵极具研究价值,为何至今却无人挖掘,是技术还是另有隐情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规模浩大(整个陵区占地约为五十六平方公里)、建造精巧,而且内部藏着大量的文物和奇珍异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早在1974年,秦始皇陵遗址就已经确定了,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后人好奇为何至今却无人挖掘?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正处于干旱时期。经过几次打井失败,只得去村中“禁地”试试,而这所谓的“禁地”是当地人口耳相传的“乱葬岗”。

老一辈的说,这个地方常有“阴兵”出没,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到底埋没埋过死人,总之大家从小就知道那是个可怕的地方。

可面对眼前生死问题,大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这一挖,还真的出事了!当过兵的杨志发带着三位当地村民一同打井,挖到六米左右时,杨志发居然挖到了“人头”。

这可把大家都吓坏了连忙爬上井,杨志发毕竟当过兵,冷静下来后发现这并不是真的“人头”,而是一座石人像的头部。

在这当地村民在那片区域接连挖出陶制人身体部件。

经考古专家钻研和发掘发现了离地面五十米下的一座俑坑,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被发现了。

而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奠定了秦始皇陵被发现的基础,通过秦始皇兵马俑周围的勘察,考古学家准确确定了秦始皇陵的位置。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有多震撼?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据史料记载,有很多人都尝试过盗秦始皇陵,那么秦始皇陵到底有没有真的被盗呢?

《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记载了项羽盗窃并且焚烧秦始皇陵,而且还是有依据的,经过现代技术的探测证实,秦始皇陵确实被焚烧过。

而在《水经注》也记载过,项羽以30万士兵带三十万士兵挖掘秦始皇陵,盗走大量随葬宝物,运了三十日还没运完。

考古学家通过对K0007陪葬坑、二号兵马俑坑、K0006陪葬坑和陵园北侧一号陪葬坑相关遗址分析,它们都存在被盗墓的迹象,而且年代与项羽入关的时间相近。

但是关于“挖掘皇帝冢”的说法并不准确。据现代技术对秦始皇陵的勘察,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四米厚的宫墙,宫墙用砖包砌起来,通往地宫的唯一一条路并没有破坏的迹象,而掘冢可能只是收取了一些陪葬坑的财物。

后来又有“放牛娃火烧秦始皇陵”、“汉末赤眉军”、“十六国石虎”、“唐朝黄巢”、“土匪军阀进入地宫”等一众说法。

但是经过现代技术勘察发现秦始皇陵封土保存较为完好,而在封土的边沿、地宫的外侧发现两个私人所为的小型盗洞,并不是大规模挖掘。

加上秦始皇陵地宫的规模大而深,封土又很厚,所以私人盗掘想要到达地宫放棺椁的玄关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墓室没有被盗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扫荡、统一战乱的中原六国。秦始皇13岁时继位登基,也正是那个时候,秦始皇陵就开始建造。

皇陵分三个阶段总共历时长达39年。

第一阶段是秦始皇一统全国之前的二十六年,这个时间点占据了整个秦始皇修建的三分之二,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用九年时间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拓展,用三年时间收尾和覆土。

最后秦始皇死后,埋葬进去修复皇陵用了一年,至此秦始皇陵全部修筑完成。

据史料记载,修建秦始皇陵所投入的人力是世界之最

李白的诗中说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提及“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

我们可以知道秦始皇陵的修筑人力达七十多万,是修筑埃及金字塔人数的八倍。考古界称它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依山环水”,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不论是以当时实用的角度还是现代的风水观念来看,都是陵墓最好的选择。

而皇陵面积也是非常庞大的,皇陵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像我们前面说的私人盗贼,基本上没有个几百年不可能探索完。

那么,考古学家组织为何不挖掘陵墓呢?

在陵墓遗址被公开后,国家文物局就有规定:明确要求不主动挖掘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政策。

陕西省政府也很重视,通过多次开会对秦始皇陵的立法保护工作进行研究,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下文会提到。

秦始皇陵现已知的兵马俑就极具研究价值,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对于深入研究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都提供了许多珍贵实物。

秦始皇陵的建造更是错综复杂,内部非常的奢华,以铜铸顶,明珠做日月星辰,许多科研人员都对其充满兴趣,而对于地下豪宫里面的奇珍异宝令人无限向往。

要知道,根据现在探查出来的资料显示,秦始皇地宫的面积至少有78个故宫那么大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哪一个皇帝能有如此大手笔,那么为何无人开发?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为了防盗曾命人在宫中安装了数量庞大的暗弩,并且都是自动发射,一旦有人入侵,机关自动触发。

对于古代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防盗武器,随着如今技术的成熟,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秦始皇陵防盗手段不止如此,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陵墓内随时可能会遇见大面积的流沙。

流沙一般填在墓道、墓穴周围多的时候达数百吨,即使淹不死盗贼,就算掏开也是一项巨大工程。

秦始皇陵中还有伏火,伏火威力就很大了,它们大多是沼气、磷等,在遇到空气后就会自主燃烧,盗墓的人只得被活活烧死。

危险最大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水银了。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根据司马迁的说法,秦始皇为了凸显自己统一六国的功绩,特意用流动的贵金属来演示江河,预示着大秦帝国的版图,而水银仿制江河流动相刚好。

有说法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对水银的认知有关,战国晚期阴阳五行术盛行,方士一直追求用水银炼制长生不丹药。

甚至有的说法认为如果将尸体浸泡在水银中,就可以防止腐烂。

而秦始皇一直迷恋研究长生不死术众所周知,生前这个愿望没能实现,死后很有可能用水银来防腐尸体。

根据考古学家勘测,对水银进行了初步的预计,水银深度高达35米!至少存在100吨左右水银。

水银俗称汞,是一种慢性剧毒,仅是吸入就对人体有伤害,更别说不小心的触碰,或者食用。因此挖掘秦始皇陵可能会导致水银大面积泄漏,危害民生安全,后果无法设想。

这只是已有的说法,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暗藏多少玄机我们无法预估,因此考古学家也不敢轻易冒险。

在兵马俑被发现后,我国就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博物馆,我们现在去参观便可以看到土灰色的兵马俑。

但其实兵马俑是彩色的,而且还是浓烈鲜艳的撞色派。

由于历经几千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兵马俑彩绘都已经脱落,剩余的部分彩色兵马俑在出土的时候栩栩如生,但接触空气之后几乎是瞬间氧化。

只有少部分颜料留存,考古学家经过化验后发现,这其中竟然存在“硅酸铜钡”物质。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非常少,别说两千年前,就是现在的技术也很难利用这种特殊物质。

兵马俑出土的宝剑几乎都没有生锈。

要知道防生锈技术1954年才被德国人发明出来,就是他们的技术也只能保持六十年。由此可见秦始皇陵中有多少未解之谜。

可惜的是,当时技术还不够成熟,考古学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出土的兵马俑变成灰白色,实在是心疼不已,这也是为什么兵马俑挖掘到一部分后就停止了的原因。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明十三陵,万历的定陵与陵墓之首的长陵构造相似,为防止挖掘长陵风险太大,因此定陵便被拿来练手。

上个世纪在郭沫若的请示下,大家对定陵进行了挖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准备,地宫口被打开,发现了字画、金银珠宝,玉帛,甚至万历皇帝的金冠等众多宝贵文物,收获颇丰。

还没高兴太久,由于对文物的保护还不达标,直接导致定陵中陪葬衣物氧化,许多精美的龙袍绸缎被毁坏。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时代背景下,定陵博物馆中万历皇帝和他两个后妃的棺椁被人们焚烧

因此,在当时,许多文物都遭到破坏无法复原,这次挖掘陵墓给整个考古界带来巨大打击,损失惨重。

因此,在这些惨痛的教训之下,便规定在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我们是不会主动挖掘帝陵的。

秦始皇陵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我国现如今科技发展势不可挡,但对于封埋在地下几千年的陵墓,想让它重见天日,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勘测。

有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预估,如果我们现在对陵墓进行挖掘的话,将整个陵墓开发出来,保守估计恐怕需要四百年的时间,甚至可能更长。

这其中需要多少人力我们可以想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工程。

地形因素影响也很大,秦始皇陵在骊山旁边,整个陵墓呈漏斗状。

如果要对皇陵进行挖掘就不可忽略塌方,整个皇陵如若发生大规模塌方损失将无法估计,骊山的塌方对当地群众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就放在现代来说,现代技术都可能难以支撑建筑千年不倒,更何况是两千年前的秦始皇陵,所以才会一直没有对其进行挖掘。

秦始皇陵代表着一个时代。其实在以前,我国的史料记载保存性不强,又或者经过一代代人的加工准确性并不高。

而秦始皇陵的挖掘将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近距离地触碰华夏文明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我们对秦朝的部分史书以及史料记载可以做一个校正,能够让我们更近距离地了解与窥探历史,对我们现代发展提供有意义的价值。

其次秦始皇陵带来的经济效益,我们是无法预估和想象的。

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却也成为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光是秦始皇陵这四个字就极具影响力。

可想而知秦始皇陵墓的主体一旦被挖掘,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将对我国发展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因为秦始皇陵极具价值,我们不得贸然挖掘。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国技术成熟时,秦始皇陵会重见天日,但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