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是什么朝代_二里头遗址是什么朝代

2024-11-24 09:21:30 来源:天气频道

夏朝。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认定的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发现过程

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是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历史地理信息,1959年徐旭生率队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开启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新征程。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几代考古人60多年的考古发掘和潜心探索,一个规划有序、功能齐备、宫室翼翼、百工齐聚、礼乐初成的东亚大都,揭开了尘封的记忆。如今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里储存了大量出土器物,主要有陶器、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等。不足2%的考古揭露,其丰富的成果已足以证实这里曾经是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的华夏王都。

二里头遗址是什么朝代?

二里头遗址是夏中晚期和商初期。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发掘历史: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是什么?

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命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1800~前15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西部和晋南地区,已发现遗址三百余处。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四期),被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发现过程: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学术界开始把夏史的重建寄托在新兴的近现代考古学上。

1950年代,商文化二里岗期遗存和郑州商城的发现,使学界对早于安阳殷墟的商文化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李学勤、安志敏、石兴邦等根据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提出介于商代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之间的“洛达庙期”遗存(即后来所称的“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值得注意的线索或对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说明了什么

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