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森的生平事迹有哪些|泰利·理查森的个人履历

2024-11-24 17:58:59 来源:天气频道

理查森(1879—1959),英国物理学家。因发现了热离子学的基本定律——理查森定律,而获得192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查森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杜斯堡,是家里的独生子。

1897年,理查森进入剑桥大学。他在自然科学考试中成绩优异,尤以物理和化学最为出色。他在那个学术气氛上相当浓厚的环境里潜心攻读,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热体电发射的研究工作。他一向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充满信心。在剑桥大学讲授电学时,他已对热离子学有了独到见解,可是学生们闻所未闻,对他的设想莫名其妙,对其中的奥秘也不感兴趣,因此对他不太尊重。后来,他授课的时间逐渐减少,引起了一些人的误会,而他却安之若素,对研究毫无松懈。他常对挚友表示,学术从萌芽到普及,往往不是在一个人的寿命里可见分晓的。他说:“当初哥伦布宣称发现了新大陆,有谁相信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请他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是理查森第一次去美国。校方派人去码头迎接,船上的旅客都走光了,也没看见一位教授模样的英国人,只好空车返回。理查森却早已抵达学校。因为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个教授,倒像个打杂的工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了7年,几乎只去过两个地方:一个是他的研究所,另一个便是教室。他3次去纽约,结果3次都在纽约市区里迷路,他发誓再也不去那个“**阵”了。

理查森为人质朴,平易近人。他很珍惜生活用品,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毫无破损,只是颜色褪了,式样旧了些。他几乎一天到晚穿着电机实验室的工作服,每逢星期天上教堂做礼拜,才穿得整齐些。他上教堂穿的那件惟一的“礼服”,还是他上大学那年母亲送给他的礼物。但是,他对别人却非常慷慨。一次,听说一个工人的母亲病重,理查森便立即把自己的工资送去给他的母亲治病。他并不看重钱财,自己也不会享用。

理查森一生忙忙碌碌,很少见他放松休闲。当他去幽静的旷野散步,肯定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一时得不到答案。他证实了高温下的物质及受到紫外光作用的金属都能发出电子。他最先研究了电子在真空里从热体逃逸的现象,并给以完整的说明。他还研究了与化学作用有关的电子发射。他对于紫外线光谱和x射线光谱的研究也有重要的贡献。

也许正因为只会工作,不会生活,他才成为热离子学的奠基人。

泰利·理查森的个人履历

terryrichardson于1965年出生在纽约,他的父亲bobrichardson是6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是法国《时尚》杂志最佳摄影师,擅长把性、大麻和流浪的女人摄入一张胶片内的颓废的视觉**者。他同helmutnewton及richardavedon把60年代的时装摄影作出了突破性的大变革,被誉为铁三角。母亲是著名时装设计师annielomax,5年以后,父母离异。从此,他开始过着极为复杂的童年生活。先是母亲改嫁,10岁时,母亲出了意外,他由美国政府和祖母抚养。“大约10岁、11岁的样子我就吸大麻了。13岁我已经每天买醉了。在hollywood那儿很容易,到处都是朋克摇滚,随便就能找到人给你买啤酒。我的父母大麻不断,家里随处能找到大麻、可乐之类的。那时候我一点安全感都没有,而且极度的自闭羞涩。”
也许受到父亲遗传的关系,1989年,理查森终于开始了摄影,他生命中第一部摄影机,是母亲留给他的一部简单的小型相机,那时起他开始把周围的事物随意的,自由的拍下。成为他的拍摄对象的有他在加州(ojai,california)的摇滚乐队队员,那时他们以ssa(signalstreetalcoholics)为名组成乐队。如今richardson仍有ssa字样纹于胸前。当时richardson的拍摄手法以自然,即兴及熟练的技巧为主。几年后他的生父bobrichardson想说服他去北部和他一起,教给terry技术之外的东西:拍照的艺术。但最终telly背叛了父亲的那一老套的做法,他需要另一种表达方式。
从此,理查森开始了他的摄影师生涯,他出没在eastvillage和tompkin’ssquarepark,拍摄孩子们、流浪汉和瘾君子们。
richardson的风格也逐渐成型,大胆,挑衅,不受约束,偶尔的色情,及渗露出诱人的欲望,挑战尺度的自我讽刺。他直率的表达风格同时受到了一些人的抨击和另外一些人的拥护,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不易接受,但对他的拥护者来说,拥有一种无名的吸引力。
和那些前卫的前辈艺术家相比,terry幸运的地方是,他生活在整个无比混乱的年代,他那些粗俗、真实的照片成为整个时代的宠儿。于是各种各样的机会接踵而来,他的名字开始常常出现在各类时尚杂志上。曾经不能理解他的纽约客们,曾经百般拒绝他告诉他“你的作品太不专业了,时尚杂志不能接受快照,况且你的照片看起来像从70年代的****中截下来的场面”的那些客户,全部都想雇他。他的照片像雪花片似地飞舞在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版的时尚杂志和品牌项目上。他的作品开始常年在《i-d》、《vogue》、《theface》等前卫杂志上出现,同时也成为了gucci、sisley、armani等世界名牌追逐的摄影目标。
terry早前向newyorkmagazine透露他制作电影的梦想,并拍摄以他自己有关的题材。其实,他的部分梦想已经成真并于早前为deathprimalscream及jonspencerbluesexplosion等乐队制作音乐录像带。
所谓世事无常,有朝一日,我们见到terry的出现,可能是电影院的荧幕上:他赤裸上身,露出胸部和腹部“ssa”和“t-bone”字样的纹身,并在戏中炫耀他有型的长鬓和八字胡,他个子很高,但走路有点罗圈腿,喜欢穿褪色的牛仔裤、帆布胶底运动鞋,常常戴着一副巨大的浅色飞行员眼镜,见到漂亮姑娘便冲他们吹口哨……

泰利·理查森的人物简介

泰利·理查森(terryrichardson)是当代著名的时装摄影师。泰利·理查森(terryrichardson)强烈的个人作品风格是他成功的基石,也是他最好的视觉名片,就算说泰利·理查森(terryrichardson)是美国最具有当代艺术风格的摄影师也毫不过分。纵览泰利·理查森(terryrichardson)的作品,两个关键字呼之欲出,那就是“性”与“自然”。任何人也无法否认泰利·理查森(terryrichardson)摄影作品中那些四处弥漫的性暗示:裸露的身体、暧昧的表情、挑逗的意味……这些直白的表露在其作品中俯仰可见,似乎已经一种受之无愧的必然。而更致命的是,靠三条纠缠在一起的舌头,男人乳头上的夹子,以及位于女性两腿之间的夕阳传达出的近似无限可能的性幻想,这些影像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观赏者。
泰利说:“重点就是要让人注意。平庸,是这个星球上最要不得的事。如果觉得我的作品粗俗,或许该做**了吧。”他喜欢性爱,认为人的感官需要被挑战,人们买衣服希望自己看起来容光焕发,其实想吸引人的最终目的“不过就是性爱罢了”。他将买衣服与**联想在一起,不知正在挑衣服的你是否跟他想的一样?
普通人大多看不惯terryrichardson,他们觉得他太野蛮,照片中露毛露点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拍照时用傻瓜相机又实在太不专业。而terry就是要和伪善的社会作对,他坚持大胆创新,惹火露骨的拍摄手法,终于取悦了各品牌的偏爱,赢得了sisley品牌御用广告摄影师的席位。于是,他便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受争议的时尚越界者。
摄影师泰利·理查森之所以让人惊奇,不只是因为他带着几台傻瓜相机就上工了——他作品里强烈的情欲刺激,就曾让不少人承受不住。泰利·理查森,人人常常称之为时尚摄影界的“萨德”(法国作家,作品多描写性变态),他拍摄的时尚照片犹如性感的triphop音乐,真实而诱惑,但骨子里散发出慑人的狂野张力,直指年青一代的灵魂深处。
泰利·理查森为时尚摄影下了新定义,他的作品常年在《i-d》、《vogue》、《theface》等前卫杂志上出现,同时他也是gucci、sisley、armani等世界名牌追逐的摄影目标。gucci和sisley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以效率与自然风格著称的摄影师terryrichardson掌镜,但拍出来的效果却大异其趣。
泰利·理查森(terryrichardson)在1990年以一系列纽约东部社会景象的记录照片开始其摄影师生涯。1990年中期以来,terryrichardson成为一名专职的时尚摄影师。关于理查森摄影作品的书有《太多》(toomuch)、《敬畏男人》(fearedbymen)、《渴望女人》(desiredbywomen)、《鲍伯的儿子》(sonofbob)和《极度魅力》(hystericglamour)。

....`~~!!!`````````理查森定理是什么?

·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
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伦敦大学的o.w.里查森(sirowenwillansrichardson,1879——1959),以表彰他对热电子发射现象的工作,特别是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20世纪前半叶,物理学在工程技术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应用之一是在无线电电子学方面。无线电电子学的基础是热电子发射。当时名为热离子学(thermionics)的学科,研究的就是热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定律的发现对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因为不论是早期的二极管和三极管,还是后来的x射线管、电子显像管和磁控管、速调管,都离不开发射电子的热阴极。要使这些器件能够高效率、长寿命地工作,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电子发射机构。o.w.里查森定律为此指明了道路。这一事例又一次证明了基础研究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热离子现象的观测可以溯源到二百多年前,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灼热物体附近的空气会失去绝缘性能而导电,1725年杜菲(dufay)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后经托尔(dutour,1745年)、瓦森(watson,1746年)、普列斯特利、卡瓦洛(1785年)不断进行观察,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1853年贝克勒尔证明,白热状态下的空气只需几伏电压就可以导电;1881年布朗诺(blondlot)进一步肯定了上述结论,证明即使电压低到1/1000v,白热状态的空气也不能保持绝缘。后来研究者转向灼热物体对空气导电的影响,致力于追寻这一影响的根源。1873年古利(f.guthrie)让加热的铁球带电,发现红热的铁球能保留负电,却不能保留正电;白热的铁球既不能保留负电,也不能保留正电。爱斯特(j.elster)和盖特尔(f.geitel)在1882年——1889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检测了在不同压强下各种气体中靠近各种热丝的绝缘金属板所聚集的电荷,得到一条结论:在温度低、气压高的状态下,金属板带正电;在温度高、气压低的状态下,金属板带负电。
此时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研究电灯泡。他在灯泡中靠近灯丝的地方装上一块金属片,发现当金属片经电流计同灯丝电源的正极接通时,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显示有电流从灯丝越过空间到达金属片。这就是所谓的爱迪生效应。但在当时爱迪生并没有搞清楚这一电流的本质。
1897年,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荷质比(e/m)的测量发现了电子。1899年他进一步研究了爱迪生效应中越过空间的电流,用磁偏法测出其荷质比,证实这种电流也是由电子组成。第二年他的学生麦克勒伦(mcclellend)指出只要周围气体的压强足够低,从带负电的铂丝放出的电流就几乎完全不受气体性质和压强变化的影响。这些结果引起了汤姆孙另一位年轻学生的极大兴趣,他就是里查森。在导师的鼓励下,他热忱地投身于这项研究中。
里查森从1900年起投身于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前后历时十余年。他一方面不屈不挠地从事实验工作;另一方面还下很大功夫进行理论分析。摆在里查森面前的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难以探讨事物的本质;如果不掌握精确的数据资料,再好的理论也得不到证实。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依据,但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说法。例如:有人认为热离子现象是以太行为的某种表现;有人把气体导电现象归因于以太;也有人认为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属性,因而发出不同的电荷;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化学效应,是由于热体和周围的气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21岁的里查森从导师j.j.汤姆孙和同学麦克勒伦的实验结果得到启示,判定只要尽量抽成真空,排除残余气体,然后直接研究饱和电流,就有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关于实验工作的艰难,从里查森1928年诺贝尔领奖词中可窥见一二。他说:“我认识到,要取得进展,最好的办法是避免由于气体在场的复杂性,尽可能搞清楚气体效应排除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本世纪之初解决这个问题不像现在(注:指1928年)这样容易。主要是由于这个现象在技术上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抽气工艺已**地发展了。当中只有靠手摇泵抽气。由于热丝给器壁和其它部分加热会产生无休止的放气,抽气是一件最厌烦的操作。我常常连续几个星期给管中金属丝加热,来保证观察到的电流稳定,并保证这个电流与残余气体无关。”
他的真空管里装有铂丝,铂丝周围是一金属筒作为阳极,电极间加足够强的电场。温度从铂丝的电阻变化可以算出。改变铂丝温度t,测
但是要获得严格的函数关系光靠实验是不够的。里查森坚信热丝周围的电荷主要是从热丝内部由于热运动逸出的自由电子,而不是什么以太效应,这可从j.j.汤姆孙的荷质比实验得到证明。把这些电子看成电子气,就有可能象分子运动论处理理想气体一样推出饱和电流随温度变化的公式.
里查森推导这一公式的基本思想是:在热金属内部充有大量自由运动的电子,当电子到达金属表面时,如果和表面垂直的速度分量所决定的动能大于逸出功w,这个电子就有可能逸出金属表面,而电子的速度分布遵循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律。经过计算得出:
式中i是热体发出的饱和电流密度,k是玻耳兹曼常数,a是与材料有关的系数。里查森的实验数据表明,理论与实验符合甚好。
这就是1901年里查森发表的基本内容。
里查森进一步研究热体周围的正离子。他通过大量实验终于搞清楚,正离子的产生非常复杂。有的是电极本身在加热时发出的,有的是杂质引起的,有的确是由于加热电极与周围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里查森还发现固体样品在第一次加热时总要**射大量正离子,形成瞬态电流。去掉杂质后,才开始稳定地发射正离子。瞬态电流显然是杂质引起的,稳态电流才是由电极本身材料产生的正离子组成。
为了检验推导公式(28-1)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是否正确,里查森提出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如果电子确实是依靠克服了逸出功w的动能从热体逸出,则热体必会由于这个过程而降温。为此里查森于1903年作了计算。1909年韦勒尔特(a.wehnelt)和琴希(f.jentzsch)首次实验证实,不过数值与理论不符。1915年里查森和库克(h.l.cooke)合作,改进实验方法,最终确认了理论的正确。
另一途径是其逆过程。里查森提出,如果电子束是从外部流进导体,则导体应发热,热量既与温度无关,也与驱动电子流的电势差无关。1910年——1911年,里查森和库克的实验对此也作了肯定的证明。
直到1913年,还有人对热电子发射的理论表示怀疑,总认为这不是物理问题,而是化学问题,是由于热体与周围气体产生化学作用的某种二次过程。1913年,里查森用压延性良好的钨代替铂充当热丝,有了更好的真空条件,产生大得多的发射电流。他证明发射出来的电子所具有的质量**超过可能消耗掉的化学物品的质量总和。于是他以确凿的事实令人信服地作出了判断。
1911年,里查森用热力学方法对热电子发射公式进行了严格推导,在推导中考虑到电子对金属比热不作贡献的事实,得出第二个公式:
i=a′t2exp(-w2/kt)(28-2)
其中a′、w′是两个有别于a、w的系数,不过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推算。
两个公式,一个与t1/2有关,一个与t2有关。里查森认为公式(28-2)可取,因为它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两个公式都在误差范围内与实验相符,无法用实验作出判决。
1915年,里查森证明公式(28-2)中的a′是与材料无关的普适常数,于是更显示出公式(28-2)的优越。1923年,杜许曼(s.dushman)推导出
基本上与实验相符。
后来,量子力学发展了。令人惊奇的是,1911年里查森提出的第二个热电子发射公式竟经受住了量子理论的考验。1927年——1928年,泡利和索末菲把费米-狄拉克量子统计分布用于金属电子运动,推出的热电子发射公式和里查森的公式(28-2)完全一致。
里查森1879年出生在工业器材经销商的家庭里,从小就显露天赋,12岁在中学以优异成绩获奖学金,赢得过多项竞赛,1897年靠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j.j.汤姆孙领导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这一年正值j.j.汤姆孙发现电子。1900年里查森大学毕业,由于他对热离子学的积极钻研,学校留他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既认真实验,也注重理论。1901年在剑桥哲学学会上宣读了两篇论文,第一次提出了热离子遵守的规律,受到同行的好评。1902年里查森被推选为三一学院委员(fellow),1906年,27岁的里查森应邀赴美,到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在那里继续开展热离子学的研究。热离子学(thermdionics)这个词就是他在1909年作为论文题目首先提出的。里查森给研究生讲课的讲稿于1914年出版,书名《物质的电子论》,后来成为对电子学和无线电有兴趣的学生学**主要课本。受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k.t.康普顿和a.h.康普顿两兄弟。a.h.康普顿以发现“康普顿效应”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另一位研究生戴维森因发现电子衍射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里查森把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作风带到美国,对美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广泛影响。
里查森1913年回到英国,历任国王学院、伦敦大学物理学教授,英国协会a部**(1921年),伦敦物理学会**(1926年——1928年)。1939年受封为爵士。1914年以后,他除了继续研究热离子学外,还研究光电效应、磁学、化学作用引起的电子发射、电子论、量子论、氢分子光谱、软x射线和氢谱hα及氘谱dα的精细结构。他早年(1907年——1909年)就从热电子发射对麦克斯韦分子速度分布律作过实验验征。后于1917年指导中国研究生丁燮林(丁西林)进一步研究这个课题。丁燮林的论文发表于1921年。这是分子束方法尚未提出之前唯一可行的实验验证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查森致力于雷达、声纳、电子检测仪器以及磁控管、速调管等项目的研究。他的科学活动和无线电电子学紧密相联,不断促进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他不愧为热离子学(热阴极电子学)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