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姜维大战铁笼山”的铁笼山在哪里 铁笼山的第二种解释

2024-11-24 16:12:39 来源:天气频道

铁笼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姜维受任蜀汉大将军后,为实现诸葛亮未尽之业,起兵汉中,屯兵铁笼山,以图再攻祁山,向中原进发。姜维在铁笼山修筑城堡、地道,山前设营盘、中军帐,拉开张弓之势,等待魏军前来交战。最终魏军无路可退,被逼上铁笼山。司马昭被困山上后,又被姜维断了水路,军中死者不计其数,尽弃在斗底峪峡谷。司马昭仰天长叹:“吾死于此也”,幸得主簿王韬献上一计,上山拜泉,始得泉水涌出,方反败为胜。在铁笼山,当年魏军将士困死后坠落的深谷犹在,阴森袭人,悬空而下,当地人称“万人坑”。在铁笼山的一眼枯泉中,村民发现了刻有“军司马印”的方铜印一枚,铁笼山上群众耕作时出土了大量戟、戈、箭镞等文物。

铁笼山的第二种解释

二说: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县城南15公里处。从石草公路南行,远望一山崛起,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昔姜维大战司马昭于斯处。诸葛亮死后,姜维受任蜀汉大将军,为实现诸葛亮未尽之业,起兵汉中,等等。司马昭不知是计,派徐质率兵五千,前来偷袭,断其粮道。蜀兵乘机弃粮而逃。徐质率兵追赶,被蜀兵重重包围,杀下马来。蜀兵又换上魏装,赚开魏军营门。魏军四处无路,被逼上了铁笼山。司马昭被困在山上,断了水路,死者不计其数,尽弃在斗底峪峡谷。司马昭仰天长叹:“吾死于此也”,幸得王韬一计,上山拜泉,始得泉水涌出,救了性命。在铁笼山,当年魏军将士困死后坠落的深谷犹在,深谷阴森袭人,悬空而下,当地人称“万人坑”。在铁笼山的一眼枯泉中,村民发现了刻有“军司马印”的方铜印一枚,山上出土了多枚戟、戈、铜镞等文物。

《原著三国演义》姜维大战《铁笼山》是第几回?

原著三国演义中的铁笼山,是第109章回,说的是姜维用计,将司马昭困于铁笼山上,不想被司马昭部下郭淮利用羌兵,里应外合,使其功亏一篑,司马昭死里逃生。

在铁笼山,为什么姜维能轻易杀死郭淮和徐质?

首先要说一下,姜维杀死徐质和郭淮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所以这个问题按照演义来回答。其次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姜维杀死徐质和郭淮都不轻松,一个是用计才搞定,另一个则是姜维超水平发挥,才将他杀死。

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徐质和郭淮是怎么死的: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秋,姜维率二十万大军北伐。徐质作为先锋和大都督司马昭一起前来迎战蜀军。蜀魏两军在董亭相遇以后,徐质率先出马,蜀军左先锋廖化、张翼上前迎战,都是几个回合就被杀败。

姜维见徐质武艺高强不能力取,于是假意在铁笼山后运粮,同时设下伏兵,想用计除掉他。司马昭果然中计,命徐质带了五千人马前来劫粮。结果徐质被伏兵杀败,好不容易奋力冲出重围,迎面又遇到了姜维。此时徐质人困马乏,来不及招架就被姜维一枪刺中战马摔倒在地,被蜀军乱刀砍死。

姜维用计杀死徐质以后,命蜀军假扮魏军混入了司马昭的大营,蜀军大队人马随后冲入,魏军大败,司马昭带着几千残军被蜀军铁笼山上。

镇守南安的郭淮得知司马昭被围以后,先用计杀败了姜维请来助战的羌军,然后说服羌王迷当帮助自己去战姜维。于是魏军在羌军掩护下混入蜀军大营,趁乱杀起来,蜀军因此大败。

姜维见形势危急,只得匆忙上马而走,郭淮在后紧紧追赶。姜维身边只有一副弓箭,而且箭在匆忙中还掉在了半路,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姜维还是接住郭淮射来的箭,然后反手射回,将郭淮射杀,这才脱险。

接着我们分析一下,姜维杀死徐质、郭淮到底容不容易。

虽然徐质面对姜维时,连一个回合都没走到就被杀死,看上姜维胜得很轻松。但是这一战徐质冲出蜀军包围时大战一场、体力损耗极大,而且知道中了计,心慌意乱的情况下和姜维交手,根本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考虑到董亭之战徐质轻松杀败了廖化和张翼。而廖化年轻时在关羽手下担任过先锋,在北伐时期又先后斩杀了秦良、郑伦两员魏将,张翼也曾经和**联手击败过姜维,两人的武艺都不弱。所以徐质即使武艺不如姜维,那差距也不大,两个人真打起来鹿死谁手还不好说。至于其他蜀将,那就更没法和徐质相比了。

这也可以从姜维会在董亭之战以后,问计于夏侯霸,说“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得到验证。如果姜维或者其他蜀将可以轻松击败徐质,他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要用计来除掉徐质了。

至于杀死郭淮那就更不容易了。在演义中空手接箭的战例,总共也就这么一回,其他人都没办到过,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姜维当时如果一个错手,那么不被箭射伤,也早晚被郭淮追上杀死。只能说姜维胆大心细,败而不乱,而且武艺不错,运气也挺好,最后关头成功反杀,才得以顺利脱身。

所以姜维杀死徐质和郭淮其实都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