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岩泉寺一一钱穆在云南 我想问一下宜良哪个寺庙有文昌

2024-11-24 09:27:26 来源:天气频道

岩泉寺座落在云南宜良县城边,山叫伏狮山,有汩汩的泉水流淌。沙岩上长满了数百年的大树,有一种参天古树叫黄连木,据说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上推,竟然到了元代,与忽必烈的大军有了联系。
这世上,大凡有古树名木的地方,世人总是愿意附加一些说法,修庙建观供奉香火,故事就越发奇了。
话说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宜良县的岩泉寺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租下了寺中一间小楼,每天读书写字,他读的书是廿五史,上追秦时明月,下探晚清的门洞开放。他写的字则是把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用一种"温情与敬意",写成了一本叫《国史大纲》的书,内容都是坚定不移的,是站在"以中华文化民族意识"的立场。这个人叫钱穆,人称宾四先生。后来他出了大名,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史学四大家。"
钱穆一个人在岩泉寺住了整整一年,那个时候的他,只是一个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教授,名气不大尚有争议。今天我们先说钱先生在宜良岩泉寺留下的印记。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岩泉寺,分上寺与下寺,仅相隔几百米。上寺是一个道观,由一个逃荒来此的广西人主持。下寺是僧庙,有方丈和僧人。僧庙中有乡产也有私产,钱穆先生住的房子是一处县长的私产,当地人叫"县长别墅"。
钱穆住进来,方丈上门问道,施主在此居住,一日两歺如何安排?钱先生回答说:我来此主要是著书立说,生活上的事越简单越好。跟随你们一起吃饭可好。
那知寺僧的伙食极粗劣,几乎不能入口。坚持了两天,头昏眼花,赶紧把方丈请来重新商量。方丈早就知道,说:出家人的日子大抵如此,先生这样下去怎行,必须改为荤食乃可。
钱穆觉得好为难,如果在我的住处置一灶台,毎天锅碗瓢盆,我还怎么读书写字。方丈说,就在我们寺里的灶上做荤食,也是可以的。你只消出钱请一煮饭的女佣即可。原来,方丈早就请了一个叫张妈的女佣,就等钱穆点头。
后来,钱穆先生把这一段日子写进了《师友回忆》,"张妈衣履整洁,言辞有礼。烹煮既佳。一日,张妈煮一鸡,余不意何故,忽于午餐后出寺,过厨房门,乃见方丈坐门侧,手持一鸡腿,得意大嚼。余不禁问,和尚亦食鸡腿?彼答,和尚不吃鸡腿将何食?又见灶陉上鸡汤一碗。"原来这是一个荤和尚。
钱穆每个星期要坐滇越铁路的米轨火车去昆明,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上三天课,因为跑"警报",上课时间都安排在晚上。然后又坐火车回宜良,顺便到宜良中学借上一批书带回岩泉寺。久之听说了方丈的许多故事,方丈在近寺的村中有一个家,隔三差五回去,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与下寺的方丈相比,上寺的广西道人有文化的多,道人自号静庵,钱穆惊讶道,此名号与自沉北京昆明湖的大儒王国维同名。道人回答知道,还说喜欢王国维的诗词。
道人的生活也是过得不易,自己爱吃鸦片,消费大。平常日子以买卖为生,即在大米、黄豆收获季节,去市面上低价购进,然后拖回道观放在楼上存储。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价格上涨卖出去,赚点差价,基本满足一年生计。
长期做生意,见了钱穆先生,也建议他出点钱交给道士,趁市场上粮食价格低,赶紧去买点来储存,来年坐等收利。
吹的兴奋,道人看钱穆是个不愁吃喝的人,让他按当地的习俗,去穷苦人家买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价不贵,可供洒扫洗涤烹饪一切家务。及其长,可纳为妾室,否则备小款代为出嫁。"
民国时期岩泉寺上下的故事,在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笔下,活色生香留传下来,成为滇南宜良的一笔文化遗产。
其实,佛教、道教在中国,从来都有许多令人尊敬的遗憾。曾经在西藏学佛七年,第一个获得西藏三大寺一一拉然巴格西学位的**和尚碧松法师,他在《雪域求法记》中写道:
"中国的佛教和庙宇到了晚清末年已经是衰败不堪,民国后,连年的军阀混战,社会混乱,地方上有很多人是专吃佛教的,连新闻记者也来吃佛教。这些记者来到庙子上张口就说,和尚,搞一桌素斋来吃,有时候还带了妓女一起上门。
寺庙为了生存下去必须仰仗地方政要和豪绅,当方丈必须懂得世间法的应酬,要善于交际,能够八面玲珑。
记得我的师父自坛和尚经常去陪乡董打牌,过年过节时也要上门送礼。所以说中国大多数庙子里真正有扎实佛学基础有道行的和尚并不多。"
庙子的噩梦还没有结束,依然在这块土地上漫漶。
史学家钱穆离开宜良岩泉寺以后,岩泉寺又成了军营。再后来的事情更加不可预料。一直到1990年代,名山古刹又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岩泉寺所在的村民,把倒塌的寺庙抽起来,泥塑佛像涂上金黄的颜色,建筑抹上红褐色。
开放式的经济给了许多人发散式的空间思维。一个姓龙的湖南人带领一伙来自峨眉山一带的"大师",直接交钱给村上,承包了岩泉寺,上演了无数的荒唐。最多的年辰,一年交给村上七百多万元。
名山有泉、古树参天、就缺了点故事。明清交际,大将军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在流传。
说的是"秦淮八艳"之一的美女***,名传江南。**十五年,圆圆美女被京城一大官请去,为了在乱世中找到倚靠,把美女***作为礼物送给了吴三桂。时当努尔哈赤的军队向明朝的地盘进军,****把拥有重兵的吴三桂派去战场,***留在京城。
不久农民义军首领李自成趁京都空虚,攻入京城,把属于吴三桂的女人占有。把个吴三桂气昏了,加上对**朝的失望,反戈一击,大开山海关门,让清军长驱直入,结束了朱家的天下。
吴三桂投靠清军立了大功,带上美女***来到云南坐镇。风和日丽,享受快乐。这***可不仅仅是个花瓶,还有政治远见,她见吴三桂独霸云南,骄奢淫逸,贵极藏险,盛极必衰。抛弃一切富贵荣华出家为尼。后来的故事就像***的预期,吴三桂被清军镇压满门抄斩,***下落不明,有说投池自尽,有说在庵中见过。
于是乎,承包岩泉寺的人,据此编排了一个故事。说是吴三桂带着***来岩泉寺游玩,***见这里山青水碧,灵气逼人,便抽了一签,竟然是她日后的命运,出家!一语成谶。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一签称为六百年来"滇南第一签。"到岩泉寺抽签打卡成了圣地。
这是一个不怕故事多,就怕故事中有事故的年代,一经推出便大吸眼球,令人遐想。
不管是什么样的信仰,一旦与金钱接触,很容易成为装在瓶子中的魔鬼。
承包宜良岩泉寺的那伙"假和尚"。与各大旅行社联系,把一批批去石林风景区游玩的游客拉到岩泉寺参观,高价香火、抽签算命、立碑避灾、圣水养心⋯⋯数不清的佛教花式,几乎每天都有人上当受骗。
一个从广西来云南旅游的姓欧的游客,一进岩泉寺,"大师"一看面相,再让他抽了一签,说是大灾大难就在眼前,把个游客说得魂飞魄散,赶紧掏了两万多元去消灾解难。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团体验了一下,抽到了14签。随后跟着导游来到风水转运堂解签,"大师"一对一解签答疑,说记者阴阳五行不调,身后有家灾和风水灾,需要烧一支600元的香并留下名字让和尚们诵经百天。
史学家钱穆已经在1990年去世,如果他知道当年住在岩泉寺的房子,就是写作《国史大纲》的地方,在后来七十年岁月中的痕迹,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我想问一下宜良哪个寺庙有文昌

宜良的岩泉寺有文昌,岩泉寺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庙组成的,从进大门开始,有个大肚子弥勒佛的殿。宜良县城金星村,有一山状若卧狮,人称伏狮山。五峰壁立,岩峭千仞。岩下清泉昼夜淙淙,水质佳、流量大。水秀山俊,修竹茂林,清幽雅静。因山水故,又名岩泉山。“自古名山僧占多”。
更多关于宜良哪个寺庙有文昌,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岩泉寺的景点简介

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即沐府人朱福海始修,万历间僧人兴宽重修。得称“岩泉漱玉”,为宜良八景之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邑令高士朗、教谕王佐才偕邀文人邑士投资经营,建阁起亭、筑半月池。岩泉自此成为自然、人文景观皆俱名胜佳境。咸同兵燹,殿阁损毁。1915年,知县钱良骏重修亭台,题“半山亭”。1929年,邑绅马云翔募资修斗母阁、玉皇阁,新建凉风亭,广植花木,并大规模作摩崖石刻。寺观焕然一新,成其最繁荣时期。1940年,日机轰炸昆明,伤兵医院迁入,景物难免损坏。
1987年7月,摩崖石刻公布为宜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2月,县政府批准,岩泉寺所有权划归金星办事处。近年来,办事处进行大规模全面重建。新建大雄宝殿、天王殿、玉皇阁、财神殿、山门、游泳池等,又广植花木、草坪,并修道路,增设石桌石凳,使得岩泉焕然改观今胜昔。1999年4月,昆明世博园指挥部及云南省旅游局授牌为世博会旅游接待定点单位。
2000年,岩泉寺管委会刻纪念性碑刻三通:“钱穆教授著书处”碑、“袁嘉谷品茗处”碑、“藏真阁遗址”碑。记载了岩泉寺近代三件史实,很有创意,**提高了岩泉寺的文化品位。寺庙承包
大约起于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处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寺院便成了“香饽饽”,私人向寺庙主管部门交纳一定费用后,采取入股或承包的方式经营寺庙,再请来僧侣,通过功德钱和香火钱赚取利益。然而,这一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在利益驱动之下不断发展壮大,承包费用逐年攀高,经营者开始聘用社会闲杂人员通过欺骗和讹诈的方式盈利。
据《2004-2005云南宗教情势报告》:自1993年以来,岩泉寺已远非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寺院。该寺已成为以商业经营为目的、政教未分的综合性地方文化产业实体,其世俗化、商业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4年,金星街道办事处以每年220多万元的价格承包给某私人老板,直到2009年。一位曾承包附近寺庙的老板告诉记者,当时一炷香最高只卖130元,普通香从10元到60元不等。除了香火与功德钱外,寺庙还卖些玉器等工艺品,收入的30%返给旅行社。与岩泉寺相同,这位老板从四川峨眉山一带请来了几位假大师,为游客解签。每位大师有10%的提成,一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这位老板承认,寺庙的收入“全靠这些‘大师’忽悠”。但他解释说,这些“大师”很讲“职业道德”,从不夸大其词,说些令人反感的话。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数剧增。2009年,昆明市全年旅游总收入226.34亿元,旅游总人数3115万,岩泉寺的承包费也随之水涨船高,上述知情人士说,交给金星村委会的承包费已涨到每年近400万。其一:“钱穆教授著书处”碑
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913年~1919年从事小教并开始自学之道。1923年起从事中教,完成《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等著作。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震动学界。经顾颉刚推荐入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未久,入北京大学任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兼课清华、北师大。抗战爆发,随校展转。西南联大文学院初设蒙自时,陈梦家两夕恳言,促成钱先生撰修《国史大纲》。动笔不久学院迁回昆明。为避扰续作,寓居岩泉寺。三日伏案,三日入校登坛。1939年秋,《国史大纲》完稿,旋写一《引论》见诸报端。次年是书出版。“《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于是成为全国大学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罗义俊《钱穆学案》)“钱穆在岩泉下寺写出的《国史大纲》,是中国现代史学上的不朽著作。……他认为中国史犹如一首诗,而西洋史犹如一出剧。”(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那部《国史大纲》,时辈中谁也比不上的;……中国史学家中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史事,如此纯熟精到的,钱氏以外,绝少其人。”(曹聚仁《钱穆》)“中国通史的写作,……出版的书已不少,但很少能达到理想的地步,……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一篇,陈寅恪先生谓为近世一篇大文章。陈先生为文虽在专业,但具通识,宜有此论!”(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1939年秋钱先生离昆,后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昆明五华学院、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50年在香港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55年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衔,196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博士。1965年获免新亚院长职,移教马来亚大学。1967年定居台北,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台北历史学会监事、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博士班主任。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80余种达1700万字之多。1990年8月30日,九六鹤西。著名近代思想史家、清华和北大双聘教授刘桂生挽:“由诸子入经学、转史学、据理学兼文学。子学达,经学明,史学信,理学诚,文学雅。心物两得,精博一世,代不数人;爱民族及文化,望复兴、求统一盼富强,思虑深、大义明、乡情重、识见卓、忧心切,知行一贯,阴阳两济,世多后生。”汪学群《钱穆学术思想评传》中称:“他以著述不倦的一生,捍卫、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肩负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938年秋,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寓住寺中撰修《国史大纲》,汤用彤、贺麟相送于斯。姚从吾、陈寅恪、张其昀先后造访,留踪岩泉。其二:“藏真阁遗址”碑
清初,于龙泉南侧建藏真阁,纪念德高道士尹澈**人,故又名其“尹真阁”、“隐真阁”。阁内环立石碑。1939年,***待出国时,偕新婚妻子孔祥瑛到岩泉寺看望叔父钱穆,在隐真阁“洞房花烛”,并度“蜜月百日”。

岩泉寺游玩日记作文

滇中宝刹——宜良县的岩泉古寺,声名远播。相约的人有事,只好一人独行,也自有其妙。他们不来,我不该抱怨;孔子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心不静而到净地,要把充溢大脑的那些可怕的观念拭去。
远望影影绰绰,云烟渺然,宛似仙境。近了:亭台楼阁的凸现,茂林修竹的掩映,山间鸟鸣水溅,道旁花团锦簇,一派静谧幽深。忽然想起,该来的会来,该去的留不住。也许太消极了吧。还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心该静下来,我本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上帝说,水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佛说,人来到世间就是受罪。不是说人一出生,就一天天走向死亡吗!我真的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不单纯是情感和理智的问题。流行的、传统的观念在诠释人活着的意义,这个哲学命题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大殿的西侧“钱穆著书处”:1938年9月,得宜良县长王丕帮助,转至岩泉寺,续修《国史大纲》。至1939年6月,完成了53万多字的巨著。期间汤用彤、陈寅恪、其侄***等到过岩泉寺。这一段情缘,表明了前人“宁静以致远”的高尚风范。1994年,***先生在此旧地重游,提笔书写“岩坚泉清,宜结良缘”。山门的“岩泉禅寺”也是钱先生题写的。地以人而显,名人加名胜,多了一层文化韵味。“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如王勃的滕王阁,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欧阳修的醉翁亭。山水的文化和文化的山水,她成了我们精神的、诗意的栖息地。旅游观光,只有导游小姐忙忙碌碌,游客熙熙攘攘。多了一些庸俗的、浅层的、外在的快乐,总因为文化意味不浓而深感遗憾。
恰逢开光盛典,佛家讲求普度众生,我和那些善男信女都是芸芸众生,表面上没有区别。看这旺盛的香火,听那佛韵悠长的乐曲,我往高处去。因为站得高,早早地送来朝阳,金光除却清霜,迎来一派祥和。云雾很淡,也许是我置身其中;恰如暮霭晚钟般的静谧、温馨。我率性而行,随性而观。暂时忘却了自己是谁,让心静下来;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热闹都不要。
就这样吧,翠竹在旁,茶花吐艳。登高该远眺,那么多行色匆匆的人,而且青年人多是来凑热闹。我以为:家事不顺以法事寄之,佛法无边,身已在此不该说信与不信,这成了一种禁忌。祈福而消灾,本就是可以理解的;西方不也说愿上帝保佑,上帝与你同在之类的话。我不想去论证什么,平静的我该把俗事看淡些。其实有些事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也许未必!我不忏悔自己的罪孽,在良辰美景中思考,有些不合时宜。想起许地山《缀网劳蛛》的话语,“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我把网结好,还住在中央。他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他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常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起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一旦沉迷其中,拿什么拯救呢?谁也拯救不了。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有清泉涌出,潭中清澈见底。我便到了“袁嘉谷品茗处”,“饮茗欤忘归”,有高士之风。因为泉水的清冽甘醇,也印证了“岩泉漱玉”。他是云南石屏人,清朝经济科状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游岩泉寺时云:“风鸣九夏半山绿,天落一泉双镜青。小坐花荫藤上下,吟诗留与老龙听。”另在邑内万福寺留下“无上菩提”的墨宝。崖壁上的刻字,或斗大的单字,或一篇短文。能用龙飞凤舞、天马行空、野鹤无云来形容。有段文字,“去郭二三里,琳宫接翠,微古藤能隐。凡野竹自成,扉洞底双龙屈林边······”来往的人在说着什么,我没去关注。在“唵嘛呢叭弥哞”的氛围中,我有了一种出逃的冲动。我也是一个俗世中人,有时真的有无路可走的感觉。并非是文人的多愁善感,何时能够做到心中澄明,真的难啊!像《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想听从宗教召唤悔过自新一样,我怕自己也抵制不住那诱惑。
曲径通幽,往北穿梭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处。静立着无语,心中没有涌起壮烈之类的感觉;如此安排也是一种相宜,传统之于现代。拜神是一种祈福祛灾的仪式;瞻仰英雄,不忘却历史,也是人最基本的品质。以我的本心,去捕捉撞击心灵的东西,还是归去吧。
呆的时间长了,人们渐渐散去。似乎鸟儿的鸣叫也停止了,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倦意。看到一个中年人,带着约莫四五岁的小女孩。小女孩一边玩一边吃东西,他们快活地说着什么。我觉得看着他们就是一种幸福,这是一个令人惬意的意境:做父亲的仿佛很满足,当女儿的自然很高兴。
不如归去,心中又涌起了这种情感。是啊,我四岁半的女儿在家等待,我该归去。就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无论如何,人啊,你得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