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是谁-前苏联在珍珠港空袭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2024-11-25 09:43:01 来源:天气频道

他是外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具体信息: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生平事迹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有时在富人家做女佣以贴补家用。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
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自幼养成负责的个性。从小学习勤奋,兴趣广泛。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允许家庭贫困但有天赋的孩子免费上学。由于他父亲喜欢看书,家中有许多像赫尔岑,车尼尔雪夫斯基等人的进步著作,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一有空就爬到阁楼上,读父亲的藏书。1860年进入梁赞教会中学,1864年毕业后进入梁赞教会神学院,准备将来做传教士。19世纪60年代,俄国一些伟大的****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于社会生活和科学上的**思想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期间从皮萨列夫(dmitriivanovitchpisarev)的文章《动植物世界的进步》中,他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受到当时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vanmikhailovichsechenov)1863年出版《脑的反射》一书影响,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逐渐放弃神学,这些**先驱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巴甫洛夫,尽管巴甫洛夫出身于宗教家庭,但他本人既不想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一个牧师,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21岁即1870年他和弟弟一起考入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转到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谢切诺夫当时正是这里的生理学教授,而年轻的门捷列夫则是化学教授。巴甫洛夫在大学的前两年表现平凡,在大学三年级时上了齐昂(ilyacyon)教授所开授的生理学,对生理学和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找到了所要主修的学科从此投入生理学的研究。为了使实验做的得心应手,他不断练习用双手操作,渐渐地相当精细的手术他也能迅速完成,齐昂老师很欣赏他的才学,常常叫他做自己的助手。在齐昂的指导下,1874年,他和同学阿法纳西耶夫(afanasyev)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获得研究金质奖章。大学期间他和弟弟尽管在大学里学习优异并且年年获得奖学金,但是生活还是比较清贫,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维持日常生活。为了节省车费他们每天都要步行走很远的路。巴甫洛夫在大学里以生物生理课为主修课,学习十分刻苦,巴甫洛夫不懂就问,每次手术都做的又快又好,渐渐的有了名气。巴甫洛夫四年级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另一个同学合作,完成了关于胰腺的神经支配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获得了学校的金质奖章。因为在生理学上投入时间太多,大学最后一年,他主动要求留级,1875年,巴甫洛夫获得了生理学学士学位。再进外科医学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以使将来有资格去主持生理学讲座。此期间成为了自己老师的助教。1878年,他应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教授的邀请,到他的医院主持生理实验工作,实验室听起来好听,其实就是一间破屋子,它既像看门人的住房,又像一件澡堂,巴甫洛夫却在这里工作了十余年。在这里,他主要研究血液循环、消化生理、药理学方面的有关问题。1879年从医学院毕业并获四年的奖学金,31岁的他和教育系的女学生谢拉菲玛(seraphimavasilievna)结婚,婚后妻子把他们的生活料理得井然有序,巴甫洛夫不仅能安心工作也能好好地休息。1878年至1890年,巴甫洛夫重点研究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作用的问题,当时,神经系统对于许多器官的支配作用和调节作用还没有被人们清楚地认识。在极为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巴甫洛夫坚持研究。他发现了胰腺的分泌神经。不久,他又发现了温血动物的心脏有一种特殊的营养性神经,这种神经只能控制心跳的强弱,而不影响心跳的快慢。科学界人士把这种神经就称为“巴甫洛夫神经”。巴甫洛夫自此开辟了生理学的一个新分支——神经营养学。1883年写成“心脏的传出神经支配”的博士论文。获得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讲师职务和金质奖章。1884-1886年期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路德维希研究室进修,继续研究心脏搏动的影响机制。此时,他提出心脏跳动节奏与加速是由两种不同的肌肉在进行,而且是由两种不同的神经在控制。1886年,他自德国归来后重回大学是实验室,继续进行狗的“心脏分离手术”。1887年,他逐渐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从1888年开始,巴甫洛夫对消化生理进行研究。他发明了新的实验方法,不是用被麻醉的动物做急性实验(每次实验完了,动物也就死掉了)而是用健康的动物做慢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观察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他还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把外科手术引向整个消化系统,彻底搞清了神经系统在调节整个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他还发现分布在胃壁上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与胃液的分泌有关。用同样的方法分泌胃液,迷走神经切断,就不再分泌。但如果不假饲,只刺激迷走神经,也能分泌胃液。是什么东西对迷走神经产生了刺激?原来味觉器官感受到了食物刺激,便会通过神经传给大脑,通过大脑传给迷走神经让胃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学说。为此他领取了“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医学奖。他是第一个享受的这个荣誉的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
从1903年起,巴甫洛夫连续30多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规律。巴甫洛夫创立的动物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给唯心主义心理学以致命的打击,为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万年的巴甫洛夫转向精神病学的研究,认为人除了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部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学说解释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十月**的初期,俄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但巴甫洛夫并未停止研究。巴甫洛夫是专心投入学术研究的典型学者,只专心研究,不注意衣食住行生活细节。他结婚时即同他妻子约定,妻子不干涉他的研究,他不负责家庭事务,并向妻子承诺,不饮酒、不打牌、不应酬,每年9月至次年5月,每周工作7天,只有暑假陪妻子到乡下度假。70岁以后,巴甫洛夫每天仍乘电车上班,有次电车尚未停稳,就从车上跳下来,跌倒在地,路旁一位老妇人惊叫说:“天啊!看这位天才科学家连电车都不会搭!”巴甫洛夫的工作热忱一直维持到逝世为止,最后他在病中挣扎起床穿衣时,因体力不支倒在床上逝世。巴甫洛夫逝世后,苏联政府在他的故乡梁赞建造了巴甫洛夫纪念馆,并设立纪念碑。
编辑本段主要贡献
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1.心脏的神经功能;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研究成果
2.消化腺的生理机制(获诺贝尔奖);3.条件反射研究。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由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1.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用开刀手术在狗的腮部唾腺位置连接一导管,引出唾液,并用精密仪器记录唾液分泌的滴数。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情形。在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巴甫洛夫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在1901年将狗对食物之外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之为条件反射。所谓条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从1901年起,巴甫洛夫专心从事条件反射实验研究,直到1936年逝世为止,长达35年之久。2.经典条件性作用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他原本有意称条件反射现象为精神反射(psychicreflex),后来改称为条件反应。他以后的实验研究,继续采用与食物无关的各种刺激(如灯光、铃声、拍节声等),实验观察狗的唾液分泌,并分别定出四个名称:1.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指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cs);2.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response);3.食物之外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研究成果
4.食物之外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response)。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
《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
《消化腺作用》(1902)、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
生活故事
巴甫洛夫很忙
“巴甫洛夫很忙……”,这话不是别人说的,是巴甫洛夫对别人说的。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
“巴甫洛夫很忙……”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的,当时有人敲门,想进来看看他。巴甫洛夫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忙什么呢?忙着写遗嘱、分财产、交代后事吗?忙着向万能的主祈祷吗?忙着过电影一样回顾一生中那些精彩的瞬间吗?忙着哀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吗?都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巴甫洛夫一直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情况,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他要为一生至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对于人们的关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绝:“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来人被拒之门外,只好心情复杂地走了。巴甫洛夫在生与死的较量濒临高潮时所表现出来的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无畏,令我深深折服。对以切生命有机体来说,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毕有死,有死毕有生。在巴甫洛夫的眼里,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一句“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不是诗篇,胜似诗篇。与巴甫洛夫相比,在我们周围,有多少生命力旺盛的人从早到晚同样很忙啊,一心一意忙着票子、房子、位子、车子等等,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这样的生命像是被白蚁蛀蚀一空的长堤,只能个历史的长河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不幸和灾难。
不愿作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消化道的研究
巴甫洛夫关于消化道的研究是首先把狗的食道经过手术切断,把切断的食道两端缝在狗脖子的皮肤上,然后让狗饿上一天以后,把这只饥饿的狗拉到了实验室,在狗的面前放一盘鲜肉,狗一见鲜肉,便贪馋地吞了起来,咀嚼了几下就咽下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咽下去的肉又掉到了食盘里,这是因为食道已被切断,肉根本进不了胃里,狗依然贪婪地吃着,盘子里的肉始终是那么多。这只狗徒劳地吃了四五分钟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在通向狗胃的一根像皮管里流出了大量的胃液。胃液不断分泌,是狗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的冲动引起的。巴甫洛夫对这只狗的迷走神经也动过手术,已在上面引出一根丝线。现在,只要他稍微提动一下丝线,就切断了脑与胃之间的联系。结果狗尽管还是在不断地吞咽鲜肉,但胃液却停止分泌了。这就是著名的“假饲”实验,它可以使人们观察到狗的消化腺的分泌情况。在他的研究实验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当狗只要一看见食物,唾液分泌量就增加,在实际吃到食物以前就已经分泌唾液了,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心因性分泌”。同事们为此提出了在当时的心理学界比较通行的“内省法”来研究狗的唾液分泌现象(站在狗的立场思考),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疑问。这种现象同时引起了巴甫洛夫的兴趣,开始了他对条件作用的研究。他又给一条狗动了手术,在狗的腮帮子上开个小孔,用一根细细的导管安在它的一个唾液腺上。当狗吃东西流唾液的时候,一部分唾液就通过导管流到了外面。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它就会泌出唾液,如果食物是湿的,分泌的唾液就少些,食物是干的,分泌的就多些。这种反射活动是狗和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就有的,巴甫洛夫称它为非条件反射。但后来的实验中,他又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除了食物刺激口腔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以外,其他的刺激,比如光、声音等的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1903年,巴甫洛夫在马德里的国际医学年会上宣读了他的实验和研究报告,认为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生理机制,1904年,诺贝尔奖基金会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授予了巴甫洛夫,巴甫洛夫是世界生理学家中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科学家。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又译帕夫洛夫,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餵食前都**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餵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於「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原理,这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在他最著名的实验中,他通过训练,让狗听到铃铛的声音就不由自主地大量分泌唾液。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在自己亲弟弟身上做过类似的实验。这次实验的具体细节刚刚被披露,实验本身以及它悲剧性的进展进一步激化了人们对在动物或自己亲属身上进行科学实验伦理问题的争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实验的人们也开始以此作为例证。1903年春季的一天,巴甫洛夫和父母、弟弟一起参加一次午宴。弟弟尼古拉是一个帽子设计师,但当时正失业在家。兄弟俩感情并不好,弟弟对大名鼎鼎的学者哥哥已经由嫉妒演变成赤裸裸的厌恶。午宴上,巴甫洛夫说起他正在进行的研究,说要在狗身上进行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实验。当时,他正觉得弟弟喝红菜汤的“呼噜”声无法忍受,所以恶**地把“狗”说成了“脏狗”。还没等他说完自己的计划,妈妈打断了他。“你和那些混蛋一起研究还不如找你的弟弟和你一起去,你弟弟最馋嘴了,谁的口水也没有他多。”“妈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工作。”巴甫洛夫回答道。“但是你的决定会让你失业的弟弟继续闲在家里,而把工作机会让给那些你甚至根本不认识的脏狗!”面对夹杂不清的母亲,巴甫洛夫只好向父亲投去求助的目光。但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已经和夫人共同度过了太长的岁月,他的脸上是和往常一样顺从的谄媚微笑。“我觉得这主意挺好,你们兄弟俩正好可以多花点时间在一起,在工作中还可以互相帮助。”老两口的好意显然没有任何效果,踏入实验室的大门,兄弟俩就气呼呼地对视着,助手们都看得出他们之间已经仅剩下憎恨,丝毫没有一点兄弟的情谊了。尼古拉不想被当作一只小白鼠,但巴甫洛夫觉得他连一个合格的实验动物都算不上,连一条狗都不如。在选一个能让尼古拉有食欲、流口水的盘子时,他们就吵得不可开交。在讨论选什么食物作为实验的辅助材料时,他们再一次争吵起来。尼古拉坚持说除了上好的鱼子酱,别的东西不能让他马上流口水。巴甫洛夫气炸了肺,他生气地说,科学家的研究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是为了赚钱,他自己都吃不起鱼子酱,怎么能拿这么贵重的东西喂“狗”。争吵了几天,鱼子酱飞出了实验室,取而代之的是烤面包片。实验开始的头两天,巴甫洛夫一次又一次地先摇响铃铛,然后给弟弟一盘面包片。他在实验日志中写道:“我弟弟就像屁股上的脓包一样让人讨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分泌唾液的反射非常好,是个合适的实验品。”但在第三天,意外发生了。巴甫洛夫像往常一样摇动铃铛,但却没有拿出面包片。尼古拉的反应并不是止不住地流口水,而是抡圆了胳膊,打得哥哥鼻血长流,把巴甫洛夫打进了医院。母亲到医院看望儿子,但丝毫没有同情的意思。“你在搞什么狗屁实验,摇了铃铛但不给尼古拉吃的,”她质问道,“你知道你弟弟肚子饿的时候就像个疯子一样。”巴甫洛夫躺在医院里,尼古拉可没闲着。他流连于圣彼得堡的各个酒吧和咖啡屋,随便逮着一个人,就跟他说“自己”进行的实验多么令人惊奇。尼古拉的夸夸其谈达到了顶峰,他在接受《圣彼得德堡日报》周末版的采访时,让自己完全替代了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的地位。“他只是我的书记员”,他对记者们吹嘘道,“我才是整个实验的指导者,我在仔细地流口水的时候他就知道在一边傻呵呵地摇铃铛。”在病床上读到这篇报道,巴甫洛夫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不顾还打着石膏的鼻子,重新回到了实验室。这次,巴甫洛夫找了一只公牧羊犬代替自己的弟弟。实验者和实验品终于不用再说话,兄弟俩也再没有说过话,只有一次巴甫洛夫收到一封辱骂自己的电报,他觉得这是弟弟发的。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致谢辞中,他感谢了上帝、他的助手们,还有那只牧羊犬,但没有提及尼古拉。尼古拉折腾了一阵后,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他后来进入圣彼得堡的橡皮厂当会计。那些曾经听说过他辉煌的过去、并一直到他平庸的晚年还认识他的人,都承认在他身上丝毫找不到曾经扮演过科学史上如此重要角色的印记,当然,在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除外。
编辑本段个人语录
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要学会做科学的苦工。要谦虚。第三要有热情。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对你评价多么高,你总要有勇气地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

前苏联在珍珠港空袭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就在“维诺纳密件”解密的同时,美国一位前情报官又惊爆新内幕:怀特敦促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实际上是前苏联一份秘密计划——“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前苏联担心日本可能会从其远东地区向其发动进攻,而且1940年和1941年的局势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日本要么进攻前苏联,要么进攻美国,两者必有其一,而已向前苏联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前苏联秘密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前身nkvd美国部的副部长维塔利夫·帕夫洛夫于1995年在一篇情报杂志上发表文章承认,他在1941年曾交给怀特一张便条,上面列出了前苏联的外交政策要点,并敦促怀特向美国政府“推销”这些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美国敦促日本立即全部从中国撤军。

怀特与帕夫洛夫见面后没多久,1941年11月26日,国务卿胡尔果真给日本政府高层打电话,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可是,日本不仅没撤军,反而在两周后向美国发出挑战,一手制造了空袭珍珠港惨剧。

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对前苏联来说是“天赐之物”,帕夫洛夫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虽然索奇已经提供情报说日本不会进攻前苏联,但进攻的可能性一直无法排除,直到美国参战,威胁才算真正消除了。”

如此看来,急于让美国参加到远东战争的前苏联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的确做了大量的手脚。

发动八一九****的前苏联保党派领导人还健在吗?

这是苏联主义网2001年摘编的中新网转载法新社的报道: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苏联流产**的主要策划者们已重新投入新的生活,并且都成了俄罗斯总统**的支持者。
只有一个例外:前苏联内政部长普戈,他在**失败及苏联土崩瓦解后自杀了。
其他人被捕下狱,但在一九九四年全部获特赦。他们对前国防部长亚佐夫的支持仍不减当年。在那次流产**中,亚佐夫下令坦克开进莫斯科,竭力挽救苏联政权。他现在仍坚称,假如历史回到过去,他仍会发动**。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当年的****今天的转变:
——亚佐夫:现已七十八高龄,他是于一九九三年获释的,五年后,他成了俄罗斯主要武器出口公司的高级顾问。今天,亚佐夫说,当年**者的主张,跟现总统**的政策有许多共同点。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现年七十六岁,当年是克格勃头子,在狱中服了十七个月刑后,重过平民生活,撰写回忆录。现时则领导着一个跟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有密切关系的智囊组织。本来反对**的卢日科夫,最近转而支持他。
注:克留奇科夫2007年去世,他是俄罗斯**党人党的缔造者。
——根纳季·亚纳耶夫:现年六十二岁,当时是苏联**戈尔巴乔夫的副总统,在**期间曾担任了一个短时间的代总统,现在是一个退休基金的顾问。
——瓦连京·帕夫洛夫:现年六十二岁,当时是总理,出狱后成了银行家,后来在美国一家公司当总裁。尽管如此,他在他撰写的书《我们是否错过了机会》中,仍大力抨击自由派的经济**。
注:帕夫洛夫2003年去世。
——瓦西里·斯塔罗杜博夫:现年六十九岁,当时是苏维埃农会的负责人,出狱后恢复原职,并获选为莫斯科以南的图拉地区的**及议会联邦委员会成员。像其他****一样,他也否认任何叛国指控,说“只是保卫国家免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流毁灭”,要求正式为他们**。他亦是**的支持者,认为**已做了不少对的事,例如出访古巴、**、中国和印度。
——奥列格·巴克拉诺夫:现年六十九岁,是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今天是俄乌(克兰)友好协会**,他亦要求国家承认****在历史上和政治上均正确。
——安纳托利·卢基扬诺夫:现年七十一岁,是原最高苏维埃**,尽管他没有正式领导**,仍被捕下狱,一九九二年十二月获释。戈尔巴乔夫的前顾问阿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形容他和克留奇科夫都是**的主要煽动人。他现时是国家杜马的**党议员及建设委员会**。他曾出版过多本诗集,包括《狱中诗作》。

苏联历任的领导人都有谁?

苏联**党领导人(按时间排序)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国际执行委员
列昂·托洛茨基1917年10月—1927年8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国际执行委员
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苏共***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46年—1953年3月14日(苏共****)
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
6.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
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
国家元首(按时间排序)
1.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
2.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
3.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
4.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5.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6.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7.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8.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9.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0.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1985年3月5日—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团**)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按时间排序)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部长会议**)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部长会议**)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部长会议**)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有点乱,见谅,但愿对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