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江东桥是如何建成的 江东桥为何在古代被称为虎渡桥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大家都知道,福建有“四大古桥”之说,它们是: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福清龙江桥、漳州江东桥。其中洛阳桥建成于北宋嘉?四年,是“四大古桥”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安平桥全长2255米,俗称“五里桥”,号称中国现最长的古代石桥,龙江桥的特色是高度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甚至石栏杆中也有不少北宋原物,那么江东桥的名声,靠的是什么呢?
江东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榜山镇马崎村东,横跨于九龙**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另一端连接龙海市角美镇。慕名来龙江桥的人可能会觉得失望和不解,甚至压根就没找到“古桥”在哪里。眼前所见,不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混凝土公路桥吗?江东桥之所以是今天这里样子,还要从它的历史讲起。
江东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绍熙元年(1190),当时这里已经建起一座简易的浮桥。到了嘉定七年(1214),郡守庄夏决定将其改建为石墩木桥,却因水深流急而屡屡失败,后来工匠看到老虎负子渡江受到启发,于是沿老虎渡水线选址筑墩,终于获得成功,“虎渡桥”之名也由此得来。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南宋的福建究竟有没有老虎都要打一个问号,更不要提桥梁选址这样一个严肃的技术问题。倒是《漳州府志》的说法比较简洁可信:“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遗憾的是,庄夏建造的这座桥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嘉熙元年(1237年)便毁于火灾,后来在郡守李韶的倡议下才改建为更加经久耐用的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载其“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
然而这座石桥的命运并不像福建“四大古桥”的其它三座那么幸运。且不论明、清、民国时期所历经的天灾人祸,抗战期间,厦门沦陷,为了防止日军进犯漳州,当地政府曾将其炸断,后来虽然修复,却与历史面貌渐行渐远。终于在1969年,江东桥被改建为混凝土桥,旧有石构件消失于新桥面之下,成为一座“隐形”的建筑遗产。
今天,只有在靠西岸的桥下,才能看到尚存的部分江东古桥。两跨桥面、五座完整桥墩、九座残墩基、东西两面金刚墙,残长仅100.35米——越是残缺,越是震撼。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这些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
桥梁专家***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剑桥大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评价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古建专家罗哲文则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写道:“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桥身半残,已是不幸,然而命运的作弄并没就就此结束。在2007年的九龙江北溪洪灾中,江东桥西岸护坡被大水淘空,导致第一个桥孔被冲断,六根石梁被冲入江中,桥身断开长达十多米,几天固定在断桥板下的四根工字钢也被洪水冲走,悬空的桥板出现裂痕,八百年历史的江东桥遗迹危在旦夕。不幸中的万幸是,重达200吨的石梁之王并没有被冲毁,断成几截的较小石梁也很快被找到。江东桥经过抢修,再次劫后余生。
其实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讲,江东桥这种以巨型石梁作为桥面板的作法终究只是个过渡。作为脆性材料,从受力合理性和材料经济型而言,石材都不适合用于抗弯,光是200吨自重所产生的应力已经不是个小数字。对于大跨度石桥来讲,最经济的形式是能够充分利用石材受压潜能的拱桥。这就是为何巨型石梁桥至后世越来越少,而江东桥,几乎就是此类桥梁的绝唱,及至明清,拱桥最终成为石桥之主流。不管怎样,江东桥作为八百年前的工程奇迹,在中国的桥梁史中毫无疑问的占据着重要的一页篇章。
江东桥为何在古代被称为虎渡桥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江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而《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
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我国桥梁专家***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2001年06月25日,江东桥作为宋代古建筑,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虎渡桥的介绍
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坐落于漳州东北边、九龙江北溪入海口处,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它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年),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福清龙江桥合称“福建四大石桥”,为省级文物,并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石梁桥。
江东桥是怎样建造的?
1214年,郡守庄夏垒石为墩,建造大桥,此时的桥还只是一座石墩木桥,当然后来的木桥建好了,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木桥的负荷能力是有限的,以至于大的货物经常不能通过。
1237年,刚建好不久的木桥就被大火烧毁了。这时漳州郡守成了李韶,李韶上任后便倡议将虎渡桥改建为大石桥,并捐了自己的50万钱以示决心。
李韶的建议很快便得到了附近的吏部尚书颜颐仲和前郡守庄夏之子梦说裒的支持。他们联合恳请朝廷再拨库钱万缗,并且发动和尚廷睿师徒四处募款来助资建桥。
后来虎渡石桥的建桥一事由郡人陈正义来接手主持。在陈正义的带领下,工匠们用了3年多时间,花钱30万缗。终于造成了一座坚固无比的大石桥。
它位于福建省漳州榜山镇,横跨于九龙**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这里两岸峻岭夹峙,江宽流急,地势十分险要,古时候的人们都称它是“三省通衢”。
由于水湍地险,所以对于江东桥的建造在当时来说简直是个奇迹,而且江东桥历经数百载一直保存了下来。尽管江东桥在元明清等各代,也经过多次的修建,但一直都可以正常使用。
江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