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鸡到太白山怎么走,爬宝鸡太白山要爬多久

2024-11-25 07:27:03 来源:天气频道

两种白线可供选择:

1、宝鸡市汽车站东站(火车站附近)坐宝鸡到汤峪车,下车后会发现山路,有一个森林公园到下阪寺,可以坐索道,之后的方式取决于如何游玩了。

2、下车后,乘坐4路公交车,炎帝园下车,宝鸡长途汽车站上车,前往梅县换乘再去太白山,每天6点35分到19点15分,每25分钟一班。快客每15分钟从5:50到18:35离开一次。节日有直达巴士,通常没有直达巴士。

扩展资料:

太白山位于西安市宝鸡县、太白县和周至县,被称为“太白”,因为山顶终年覆盖着积雪,银光闪闪,横跨陕西省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太白山一直是名山。李白、杜甫、柳宗元、韩玉和苏轼等诗人都曾到过这里,并写过著名的诗。

“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大景点之一。太白山主体为大型花岗岩体,地质学家称之为“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太白花岗岩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化、断裂和节理的发育。在各种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太白山巍峨山峰的险峻奇景。

爬宝鸡太白山要爬多久?

上板寺到天圆地方,约35分钟;天圆地方到文公庙,约140分钟;文公庙到大爷海,约80分钟;登顶拔仙台约80分钟,以上时间共计约5.5小时。

太白山共有两个索道,天下索道终点是在天圆地方;拂云阁索道是下板寺至上板寺,这两个之间是有步行栈道的,建议还是坐缆车。要克服高反,缺氧,温差,如果要放弃觉得自己可能不行,就早放弃,赶紧下山,不要陷自己于前进也不行,后退也不行的地步。

扩展资料

登山时注意以下几点:

1、上山时要轻装,少带行李,以免过多消耗体力,影响登山。

2、山区气候变化大,时晴时雨,反复无常。登山时要带雨衣,下雨风大,不宜打伞。

3、雷雨时不要攀登高峰,不要手扶铁制栏杆,不要在树下避雨,以防雷击。

4、山上夜晚和清晨气温较低,上山要带厚一点的衣服。

5、登山以穿登山鞋、布鞋、球鞋为宜,穿皮鞋和塑料底鞋容易滑跌,为了安全,登山时可买一竹棍或手杖。

宝鸡太白山上的太白庙和老君庙是在山上还是山下

在山脚下。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自然地理条件独特,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给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
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唐诗人杜甫有“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比喻。柳宗元的《大白山祠记》写道:“雍州西南界于粱,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元代朱铎《太白山》诗申有“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之诗句;元《一统志》中载:“山(太白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明代王昕《三才图会》中,对太白山的终年积雪的描绘是:“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可是太白山盛夏积雪之景色奇丽、时间之久、蔚为奇观,银光四射,百里可见。非夸张于虚构,确实来历已久。
太白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夏商时称“物山”,周代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历代帝王对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迹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景色的绝妙诗篇。自隋、唐以来,眉县汤峪便是关中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先后建有凤泉宫、凤泉汤、唐子城等行宫。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名人学士也曾多次登临太白山,吟诗作画,“太白泼墨山”便传说为李白历作诗之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的捣药的碓窝。而药王的传说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太白山水到太白山游客中心步走几分钟

30分钟。
太白山(mountaintaibai)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广义上的太白山连带西安周至县部分。它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国家aaaaa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太白山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具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类型,界限清楚、特点各异,特别是第四纪冰川活动所雕琢的各种地貌形态保留完整、清晰可辨。
太白山气候迥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递增,气候类型按一定规律呈连续分布。气候立体差异,使植物、动物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太白山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药遍地皆是,尤其世界上仅存的孑遗植物--独叶草在太白山独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自19世纪始,世界各地学者慕名纷纷前来太白山考察,而太白山已成为科考研究避暑旅游体育运动和教学实**重要基地。太白山是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位列道教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登临挥毫,留下无数的诗文;因此,每逢夏秋之时,登山览胜者与朝山香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