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开放时间和门票多少钱-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
国家AAAA景区,门票:50元成人票(淡季)¥45
开放时间:8:00-18:30
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1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永济爱情文化节)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蒲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文人撰联:从情始以情终字字情句句情一章一节一回一折一本书里全写的是情西厢记中人物皆为情生真个情憾天地;惜情来慕情去人人情纷纷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四堵墙内无处不是情普救寺里和尚也是情种好个情染境界。
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在普救寺实地拍摄
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西厢记》的问世,使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来普救寺观光旅游,很荣幸能为各位做一次向导。
〈山门〉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据史料记载,隋初已有,是一座千年古刹,千余年来,几经沧桑,反复兴废,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总占地103亩,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所写出的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它描写的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老夫人带着女儿莺莺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此地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不巧天降春雨,道路泥泞,住宿于蒲州城中。听店小二说此地有一座普救寺,是则天娘娘的香火院,盖造非俗,前来游寺中与莺莺小姐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奏出了一曲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凯歌。
〈台阶前〉
这儿的台阶总设置108个,佛经上说人的一生要经历108个磨难,所以这儿便设108个台阶,只要你能诚心登完这些台阶,便会消灾免难,接福接寿。
〈钟楼前〉
这座钟楼全高17米,分两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这口钟重约四吨,94年浙江瑞安铸造,钟楼的钟在古时主要起报时、寺警等作用。
由于《西厢记》故事发生于普救寺,所以这里每一座建筑都与《西厢记》有着不解之缘,这座钟楼的二楼在“白马解围”一折中便起到“观阵台”的作用。当时河中府浑缄元帅病故,乱军失统,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相国之女崔莺莺长的如花似玉,貌似天仙。便带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扬言:“三天之内如不交出小姐,便将普救寺一把火烧掉,僧俗寸斩不留。”老夫人迫于无奈,许下诺言:“谁能退得贼兵,便把莺莺嫁给谁。并倒赔嫁妆。”好啊!张生挺身而出,书信一封,由寺内武僧慧明突围而出递与白马将军,这白马将军姓杜名确,原与张生是同窗好友,八拜之交,后弃文从武。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兵马镇守蒲关。接信后火速赶来,
张生聪明阿!为显示朋友威力,就请法本长老、崔老夫人登钟楼之上观看如何生擒孙飞虎。因此便起到“观阵台”的作用。
〈回廊前〉
至此108个台阶已登完。大家请看,普救寺位于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南边是巍峨的中条山,西边可以看到白如襟带的黄河水,依山傍水,风水宝地。寺前坡底即是长安通往北京的古驿道。当年慈禧西逃时就路过此地。
〈回廊内〉
大家请看:这座古塔便是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内的瞻礼建筑,塔高39.50米,共十三层,可以登九层。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寺内原塔创自隋唐,工制壮丽,毁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天的一次地震之中,后8年(1564年)四川铜梁进士张佳胤任蒲州知州。黄河水连年泛滥,为根治水患,他深入民间,寻求良策,有个精通风水之道的人告诉他说:“蒲州城两头尖,形状好似一条船,城东官道如条缆绳,舍利塔如维系之柱,如今塔已不存,船无柱可揽,郡城就象浪里孤舟一般摇摆不定。”于是张太守捐俸倡之,这座塔虽形制古朴。却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省大佛阁石琴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园林仅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如果在塔西20米处击石,塔上回声就如蛙鸣一般,是普救一绝,请大家稍后欣赏。
这四周的回廊即是当年张生与莺莺小姐第一次相遇之处。莺莺一家在普救寺后院住下后。“可怜天下父母心”,老夫人怕“门掩重关萧寺中”的莺莺小姐闷坏了身子,便对红娘说:“红娘,看寺内无闲杂人烧香时,带小姐出去转一转,别把身子给闷坏了。”于是红娘陪伴莺莺进佛殿上香后行至塔院东廊,张生正由法聪陪伴游寺:“参了菩萨,拜了圣贤,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行至西廊时正巧与莺莺相遇。“刚刚的打了个照面,就风魔了张解元。”张生随口脱出一句:“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随即眼花撩乱口难言。这时的小姐正手拈鲜花,在阳光底下,浑身上下,流光溢彩。
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3
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它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折叠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辉县普救寺的人文历史
普救寺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碑刻于嘉靖年进行大规模修缮。往前史科无从追溯,现存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古碑十余通并记载明代褚邱镇是晋豫的交通要道,建有高大城门东西各一座,商家云集、店铺如林,经济繁荣,时人安居乐业。
“普救禅寺”当时青灯辉煌,香火旺盛,又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自然文人瞩目游客驿足,白马将军庙旧址乃存,莺莺坟尚在。
“普救禅寺”历代僧尼有抄写佛经之传承,至今仍然如此。僧尼们曾针刺血管写经文,故有:“书经楼”。“佛门书画院”,即今天的“普救寺书画院”等,故有“文有普救寺,武有少林僧”的古传说。查考佛门,译写经文最早的应是后汉得安世高,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列35种经名。继而慧皎《高僧传》卷一,均记载有书经故事,致使后来有关佛墨雅闻也比比皆是。如宋代“欧阳论道”、“东坡悟禅”、“闯王削发”、“独臂神尼”、“顺治皈佛”等俱有史源,至于“太行山下文普救,黄河岸南武少林”的传说,看来是依寺院历代事佛传承而定性的。观赏中州名胜时曾有读联曰:中原名刹,文普救、武少林、砺戈嵩岳、泼墨太行,应明月还记。十三棍僧救唐王,忆腥风,诉悲壮。
苍甸古禅,汇大法、合道场、白马东殿、红娥西厢,勘断碣犹铭。一对鸳鸯拜佛堂,祈情愫,话断肠。
这是中州文宿郑柏桥在《西厢野史》里题的一副联、再观《黄河.亭台咏》:“儜立千古黄河亭,方目滔滔水逝东。文访‘普救禅’,武会少林僧,一苇渡江我渡河、川头顿悟否?又见夕阳红。
诗人惯以“文普救.武少林”来描述中原禅林,以达文笔生华妙用。更致力“悟禅明道”,以解尘忧,纵情觉海,以待放舟。“普救寺”以文著名,其文化底蕴深厚,建寺元年虽无据可考,地貌风水却有据可查。“普救寺”地下藏隐着商周古墓群,从民国时期就有不少文物出土,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曾在电视上播出,“普救寺”周边出土的青铜器和其它陶器,玉器等文物遍布分存于新乡市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中科院博物馆内,见证着“普救寺”的历史渊源。翻阅中华风水学开篇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在苏杭,葬于北邙。”由此可见,古人士大夫及将相皇族为死后归宿而选穴地视为头等大事,勒令风水学专家,追风赶月,已达世袭高位,永驻荣华之目的。查阅辉县史料,1935年12月之1937年春在辉县城南三次发掘,共发现52做战国古墓群和4座车马坑。新中国成立后,即1950年秋至1951年秋又两次发掘53座商代墓和27座战国墓及一座车马坑。从出土文物看这一带3000年前就人口密集,乃兵争要地。从钻灼兽骨而断,早在那时人们就研究风水占卜,扶乱祸福。
前有皇家古墓群,今有佛教灵骨塔,在风水选位上,今人与古贤哲却不谋而合。看来这块风水宝地钟祥聚瑞。所不同的是,商周时的皇家古墓主是以私欲定位,今天的灵骨塔林是以佛禅定性,愿塔林早日建成,华夏涅盘大德早有完美归宿与佛相伴,含笑浮屠。普救寺正在为打造中华文普救,中原地藏道场,佛教灵骨塔林继续奋斗。
《西厢记》中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何发生在寺庙普救寺里?
因为普救寺是一个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一个颇负盛名的景点,普救寺景色优美又有屋舍供人居住,在这个大环境下普救寺是一个创造爱情故事的温床。爱情的萌芽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普救寺地处繁华来往者众多,这也增加了单身适龄男女的相遇的可能性。
普救寺是一个绝佳的唯美爱情的萌生处
首先普救寺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地方,而且普救寺的位置非常关键。在当时的那个朝代普救寺地处交通枢纽的连接点,来往之人络绎不绝。普救寺座落于当时的蒲州府永济县,蒲州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古城,当时的普救寺就在繁华的城边。因此这个地点的特殊性,就加大了《西厢记》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崔莺莺是一位出身名门贵族的才女,她美丽又才华横溢。但是如果他的父亲没有去世的话,也许她就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郑尚书的儿子。正是因为她的父亲突然去世了,需要扶柩回乡进行下葬。所以崔莺莺才会和母亲一行人客居于普救寺。
没有普救寺也就没有了张生和崔莺莺相遇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普救寺的存在,崔莺莺才能和张生相遇相知相爱。否则的话,两人根本就很难有相识的机会。崔莺莺毕竟是崔相国的女儿,平时不可能抛头露面,正是因为客居在寺庙中父亲又骤然离世心中苦闷才会出来走走,毕竟寺庙中的景色还是非常优美的。
如此一来,前去长安路过蒲州访友的张生,自然不会错过参观普救寺的机会。就是这偶然的一瞥,才让张生怦然心动,才让崔莺莺初尝爱情的味道。在风景别致的普救寺别院中,两位正当青春的青年男女相遇了,他们之间迸发了爱情的火焰。
所以由此看来,不管是从情理上还是从实际情况上来说,普救寺都是一个可以萌生爱情的地方。正是因为普救寺的存在,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相遇个爱情才是合理的,所以普救寺才会成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代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