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在宁波的什地方-保国寺里有哪些月子中心

2024-11-24 10:51:11 来源:天气频道

保国寺,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洪塘镇鞍山村境内北面灵山山岙,始建于东汉时期,相传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及其子中朗将张齐芳曾隐居于此,后舍宅为寺。因寺址在灵山寺,也称“骠骑将军寺”;灵山也被称叫“骠骑山”和“马鞍山”。唐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取缔佛教,灵山寺被毁。废圮。晚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唐僖宗兴佛时又重建,因得信宗赐“保国”匾额更名为保国寺。
保国寺占地12000平方米,是江南较典型的寺庙建筑,整个建筑群座北向南略偏东,寺大门前有唐开成和大中年间的两座经幢。中轴线上沿山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大殿左右对称地分布着钟楼和鼓楼、僧客及客房。大雄宝殿是保国寺建筑群中唯一的北宋建筑物,其余均为明、清、民国时重修。
大雄宝殿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清康熙廿三年增建了三面下檐,使之形成重檐歇山顶形式。全部结构不用一铆一钉,全凭借斗拱和昂之间的巧妙衔接和样卯结构,将整个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凝结在一起,承托整个大殿屋顶的重量,斗拱采用七铺作单拱双抄双下昂偷心造,大殿前槽天花板上安置了三个造型精美的镂空藻井,因藻井完全遮住了梁架,故人也称大雄宝殿为“无梁殿”,同时又暗寓功德无量之意。柱子的设计更是匠心独具,外观呈瓜棱状,柱心为四根小柱起承重作用,采用小拼大的“包作”和宋代“四段合”拼柱做法做成的,风格独特,既省材牢固,又美观实用,反映了当时建筑艺术上独特的风格和在力学研究上达到的高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颖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出大雄宝殿望见的是一方水池,池上方有明代御史颜琼所书的“一碧涵空”四字,池中鱼儿在尽情地嬉水、追逐。跨上台阶迎面屹立的是天王殿,殿内有泥塑的菩萨、四大金刚及塑雕的佛教故事。天王殿的左侧为藏经楼,也叫“大悲阁”,系清代建筑。内有砖雕陈列,展示了16幅砖雕屏风,屏风呈清代扇门形式,雕刻着秦未张良受书、魏晋竹林七贤、汉代苏武牧羊等民间传说故事,人物造型丰满,形态逼真,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与之相对称的是钟楼,钟楼建于清咸丰四年,内置青铜的大钟及许多编钟。大钟重约1500公斤,钟面中间雕刻着4尊菩萨。
寺内有十二个展室,在钟楼可撞钟,鼓楼可击鼓,婚俗厅可着古装、坐在万工轿千工床里柏照留影。最近北京国际友谊博物馆保国寺分馆又隆重开馆,展厅面积约300平方米,展线长70米,展出的有七宝烧花花卉图盘,银袋鼠,木雕子母鹿,木雕嵌螺甸等百余件珍品,供游客观赏。
保国寺周围山势幽深,树木繁茂,风景如画,名胜似锦。寺院背枕峰峦,象鼻、南狮双峰相峙,左回右抱,气势不凡。登临望海尖,只见东海浩渺无垠,阡陌纵横交错,四明诸峰秀美风姿尽收眼帘,其间有望日亭、选锦台、灵龙泉、膘骑坪、吉祥庵、塔院、仙人桥、青峰亭等古迹胜景。步人山脚处,桂林如屏,每临秋高气爽时节,金桂溢香,成为赏桂的好去处。
如今,一个以展示古建筑风采,结合观光、旅游,面积达70公顷的保国寺公园规划正在实施,届时将在保国寺公园建造梅林、桂花林、涵秀山庄等人文景观,千年古刹将焕发出更加诱人的风采。改名为“保国寺”。现存建筑多为宋、清时重建或增建,面积约占8000多平方米。
保国寺崇楼杰阁,隐现于层峦迭嶂之间,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两侧为僧房、客堂和钟鼓楼,高低起伏,依山势建筑,构成绚丽的古建筑群。宏伟的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后虽经历代重修,但仍不失宋时原貌,为江南罕见的具有汉、唐独特风格的木结构建筑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面阔三问,重檐歇顶,全殿由黄桧木构架。进深大于面阔,柱作瓜棱形,梁袱成月梁状,斗棋粗壮,补问铺作当心问二朵,次间一朵,重抄双下昂单棋造。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前各有水池,四时不涸。四周涧流环绕,潺潺作响。满山苍松翠竹,参差掩映。山巅亭台相望,山下阡陌纵横,远处甬江苍茫,帆影时见,是江南著名旅游胜地之一。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宁波保国寺竟是飞鸟、昆虫的天然禁区。这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在其它古建筑物上是十分罕见的。为何保国寺大殿一尘不染?为何飞鸟、昆虫们害怕进入保国寺栖息?这些问题一直成为专家与猎奇者探索的不解之谜。保国寺位于一处三面环山,树木茂盛的山窝中.气候潮湿.保国寺大殿就是通过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层层相贴的斗拱结构,形成了一个个姿态不同的通“风道”,外面的空气通过“风道”,就能畅通无阻,并能在大殿上产生一种回旋气流——“回旋风”,终年回荡着,使梁上不易积存灰尘,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回旋声波,类似“超声波”,因此使飞鸟、昆虫们“望而生畏”。另从保国寺主持介绍中获悉,1975年保国寺大殿在维修时,曾从换下来的梁柱木料中发现,这种木料有一股刺激性的香味,经专家鉴定,这种木料系黄桧,属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龄可达数百年,木材呈淡黄褐色或红褐色,细致、坚实、有芳香,耐腐,是供建筑、制家具、工艺品、铅笔杆的上等材料。由于黄桧木中含有一种飞鸟、昆虫不敢闻的芳香油,所以飞鸟与蜘蛛远离保国寺,为了证明这一论点成立,当时曾专门抓了一只大蜘蛛放在大殿的梁上作试验,结果发现蜘蛛停止不动,由此可见,黄桧木质所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是飞鸟、蜘蛛不敢闯入保国寺栖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国寺里有哪些月子中心

保国寺里没有月子中心。保国寺是宁波市的一个景点,只能供游客游玩,并没有设有月子中心。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距市区15公里,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宁波最独特的千年古刹,为啥没有佛像和游客以及僧侣?

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能称得上千年古刹的寺院,必定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具年代感的建筑,不但香火旺盛香客源源不断,而且能听到僧侣的诵经声和晨钟暮鼓,或者说寺院中有几座金碧辉煌的佛像和若干位上了年纪的得道高僧。但是在浙江宁波,有一座奇怪的千年古刹,寺院中没有佛像,没有香客,也没有僧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宁波当地的江北区,有一座始建于东汉年间的寺院,在当地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名字远近闻名,那便是赫赫有名的保国寺。它创于东汉,建于唐朝,兴盛于北宋,寺内的大殿是1013年建造的,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浙江地区,保国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

保国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寺院建筑精湛的建筑工艺而令人啧啧称奇的,特别是寺院大殿中木结构的建筑,几千年来竟然虫不蛀,鸟不入,蜘蛛更不会在上面结网,所以才能屹立千年不倒,堪称国内寺庙建筑史上的奇迹。

更为独特的是,只要你来到保国寺,你就会发现寺院内,看不到一个香客前来烧香拜佛,也看不见一个和尚在这里诵经礼佛,就连寺院的大殿内,一尊佛像都找不到,就更别说香炉和烛台了,很多人说,寺庙就应该是烧香拜佛,祈福许愿的地方,似乎寺院里有和尚,大殿内有佛像,加上虔诚的香客已经成为寺院的“标配”了,像保国寺这样没佛像没僧侣没香客的千年古刹确实很独特。

很多外地游客说,保国寺确实很独特,它有寺庙的样子,却没有寺庙的功能,在这里你虽然听不到晨钟暮鼓声和僧侣诵经声,但能看见历朝历代各种不同的建筑,汉代的骠骑井,唐代的经幢,北宋的无梁殿,明朝的迎熏楼,清代的钟鼓楼和民国时期的藏经楼,与其说这里是座寺庙,还不如说这里是座历史建筑的博物馆。

在气候干燥的北方,一座千年古刹能保留至今一点都不稀奇,但是在浙江宁波,这样气候潮湿,夏天还多台风的地方,保国寺可以历经千年不倒,绝对算得上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保国寺它作为一座寺院,通过对寺院独有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传播,来向外地游客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构建了只属于保国寺所独有的寺院文化体系,这样一座没有佛像没有僧侣没有香客的千年古刹,是不是很独特呢?

宁波保国寺的来历

灵山寺是保国寺的前身。保国寺位于的山叫灵山,相传在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骑山。《四明谈助》记载“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山以汉时骠骑将军张意隐居于此,又名骠骑山。山脉东南至夹田桥,东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为府治后托。”灵山与鄮山共为鄞邑东外护。《吴越春秋》有记载:东汉时高级将领骠骑将军张意(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正二品)还曾被派“以水军讨伐东瓯”(见《太平御览》引《东观汉纪》佚文)。他们死后,其宅舍便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现存的骠骑山、骠骑将军庙、骠基坪(保国寺东围墙外900平方米,古木参天)、骠骑井泉,足以说明人们对父子俩隐居于此的一种历史痕迹纪念。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诏毁佛寺。灵山寺被毁。会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继位,大中元年(847)四月又恢复佛寺。根据现在的考证,除了寺志,更应该获取最原始资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宝庆四明志》和《延祐四明志》,对保国寺的建置定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其他资料又佐证了这一点。如与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其中的历史情景在于:唐僖宗李儇(862—888)在咸通十四年(873)由宦官拥立即位,时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时难以重振,却遭遇灾旱连年,黄巢、王仙芝等农民大起义屡屡爆发。广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岁。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令唐僖宗胆战心惊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但雍正碑又有记载寺院恢复的时间“如从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四年,应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国寺的开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国宁寺和尚,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长安兴复灵山寺之征决不是在广明元年当年完成的,当在广明元年之前,是广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复建灵山寺应有一个历史过程,雍正碑的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可以这样说,可恭有意恢复灵山寺可从851年算起。至于可恭哪一年带上刺史的奏请,偕檀越许标等人,寻往长安,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途经关东(注:汉、唐定都在今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时值关东大旱。可恭“跪诵莲典,未终,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气获苏。有司奏状,遂得召见”。可恭以恢复灵山寺为请求,僖宗答应了,并要求可恭在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归来之所,高僧宿集)讲五大部经,约有三个月之久,又讲诘朝纶章,法誉大振。于是唐僖宗非常高兴,敕“保国”之额并赐可恭紫衣袈裟一袭,允许其还山建寺。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时间段。
可恭回到明州的时间正好是唐广明元年秋九月。随后便“庀材鸠工,重新殿宇,营构有槐林之柱,罘罳绝布网之尘,巧夺公输,功侔造化。”而同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还是占领了长安,逼唐僖宗逃亡入蜀。“保国”两字最终没有给唐僖宗带来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