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又叫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的由来
(香港)就叫做(香港)跟(维多利亚港)就叫做(维多利亚港)是分开两种叫法的,只是有人说(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而不是(香港)又叫(维多利亚港)的,请不要弄错.
维多利亚港:
维多利亚港(简称维港,英语:victoriaharbour)是香港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由於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东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
早年,维多利亚港已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的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藉战争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香港,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香港的殖民地史随即展开。事实上,维多利亚港的确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亦主导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的关键之一。
根据2004年的资料,维多利亚港面积为41.88平方公里,深度大约为30米至40米。范围东至鲤鱼门,西至汲水门,北至青衣南部海域。海港内包括青洲、小青洲、昂船洲及九龙石等岛屿。
昔日在维多利亚港上往来频繁的帆船,是香港的象徵之一,香港旅游发展局亦以此为标志。
历史:
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北京条约》后,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命名为维多利亚港。类似的情况还有******、维多利亚城(今西环至湾仔一带)和维多利亚山(victoriapeak,今太平山)等。
香港可供发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开埠以来,政府多次集中在维多利亚港进行填海工程。1842年,皇后大道及云咸街的兴建造成大量沙石,为免搬运至其他地区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进海港,扩大香港的发展面积。政府1852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是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将上环的发展面积进一步增加,以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发展维多利亚城。
后来,填海工程由原来的港岛西面,进一步扩展至整个港岛北部及九龙,以利香港的发展。中环德辅道、湾仔北、铜锣湾、尖沙咀东、启德机场跑道、港澳码头、红磡湾、观塘工业区和西九龙等重要发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来。
香港因是亚洲重要港口,在20世纪初至1970年代,造船业亦十分发达。当时,香港拥有亚洲其中两个最大规模的船坞,分别是位於鰂鱼涌,由太古洋行开设的太古船坞,以及位於红磡的黄埔船坞。船坞雇用的工人数以千计,造船技术和出产船只的排水量皆与日本齐名。然而,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航运业开始衰退,地产业则开始起飞。两所船坞分别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其后在青衣合作开设香港联合船坞,原址改建成住宅及商场,即今日的太古城与黄埔花园。
香港开埠以后,英国皇家海军在中环设立海军基地,其后命名为添马舰,现时该地段将有意发展成新政府总部。1990年代中期,海军基地迁往昂船洲。香港由於是自由补给港,又位於东南亚与远东航道的中心点,所以在1997年香港**移交前,维多利亚港常有英国或美国军舰停泊,1997年后亦有不少美国军舰来港补给。舰上官兵留港期间,多到湾仔等地消遣。
贸易:
维多利亚港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据政府纪录,每年远洋船只的抵港数字超过二十二万艘,达35,900航次,海上运输相当发达。早期,维多利亚港已被视为重要商港,直至后来海港西部的葵涌货柜码头的兴建,香港海运才逐渐离开维多利亚港中心地带,转而以旅游和交通为主。现时,维多利亚港仍有不少货船往来,中流作业仍然十分频繁。
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广阔,平均水深达12米,海底泥层亦没有淤泥阻塞,可同时容纳上五十艘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轮船。港口东面的鲤鱼门和西面的汲水门较窄,加上受九龙半岛和香港岛的群山所包围,形成港口四面环山,强风因而为山势所阻。港内又设有多个天然及人工的港湾与避风塘,足以让船只在平日甚至台风来临时,免受风浪侵袭。由於香港气候暖和,港口终年不结冰,船只可自由进出。基於各项优秀条件,香港因而成为优良转口港。
葵涌货柜码头位於香港葵青区醉酒湾,是香港最主要的货柜物流处理中心,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世界最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是新加坡)。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
葵涌货柜码头占地庞大,由葵涌、青衣伸延至昂船洲一带,共有九个货柜码头,廿四个泊位,可停泊最大型的货柜船。码头的全年总处理能力,超过一千八百万个标准货柜单位。2004年,葵涌货柜码头处理的货物总量约为1342万5千个货柜单位。
葵涌货柜码头处理的货物,来自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对整个华南地区极为重要。
观光:
在香港观赏维多利亚港,以从太平山山顶俯瞰为佳。游客也可从尖沙咀海旁眺望,或搭乘渡海小轮或其他海上观光船只,置身海港中欣赏两岸景色。
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夜景是世界上著名的观光点之一。由於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高楼大厦满布,入夜后万家灯火,相互辉映,香港的夜景因而与日本函馆和义大利那不勒斯并列为「世界三大夜景」。为庆祝特别节日及吸引游客,每年维港上都会举行数次烟花表演。2004年起香港旅游发展局在每晚8时均举办幻彩咏香**雷射表演,2005年11月21日,汇演获列入《**世界纪录大全》,成为全球「最大型灯光音乐汇演」
交通:
由於维多利亚港分隔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维多利亚港的交通对香港发展尤其重要。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轮往返维多利亚港两岸。随著香港经济发展,维多利亚港的交通设施由原来渡海小轮发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铁路等现代化设施。
跨海设施:
维多利亚港上虽没有桥梁横过,但它的底下现时有三条过海行车隧道,分别是1972年通车的香港海底隧道(红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车的东区海底隧道,以及1997年通车的西区海底隧道。政府正考虑规划香港第四条海底隧道。
早在1894年,香港正兴建电车系统之时,香港殖民地政府便已经有兴建跨海大桥的打算,以连接港岛及九龙两岸。大桥上更包括电车系统,希望跨海大桥能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由於当年兴建跨海大桥成本高昂,及影响维多利亚港船只运行,故计划搁置。
二次大战过后,政府曾考虑天星小轮负荷问题,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桥计划。当时建议中跨海大桥亦包括海底隧道方案,但因破坏景观而被搁置。后来政府更於1955年研究兴建海底隧道可行性。直到1960年代,殖民地政府决定兴建红磡海底隧道,连接红磡与铜锣湾。1972年8月,红磡海底隧道通车。
1976年,因红磡海底隧道挤塞情况未有改善,政府曾再度研究在鲤鱼门兴建大桥,连接香港岛及九龙东面,但其后因影响船只航道及启德机场飞机升降再度搁置,后来由东区海底隧道取代。
过海铁路隧道:
现时有3条地铁路线亦会穿过维多利亚港,包括:
第一条过海铁路隧道:荃湾线(接驳港岛金钟站及九龙尖沙咀站一段)
第二条过海铁路隧道:将军澳线(接驳港岛鰂鱼涌站及九龙茶果岭一段,与上述东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
第三条过海铁路隧道:东涌线和机场快线(两路线使用同一隧道,接驳港岛香港站及九龙的九龙站一段,与上述西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
渡轮服务:
在未有过海隧道和过海地铁前,渡海小轮是往来维港两岸的唯一办法,香港的渡轮事业亦曾一时兴盛。最早的渡**司是约在1888年成立的「九龙渡海小**司」,由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dorabujeenaorojeemithaiwala创办,来往尖沙咀与中环。1898年,九龙仓收购「九龙渡海小**司」,并把「九龙渡海小**司」,改名为「天星小**司」。
香港的发展一直侧於香港岛一边,但随著九龙的发展,市民对於港九之间的渡轮需求日渐殷切,20世纪初叶,分别由16间小**司承办来往由中环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地的航线,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办,易生混乱,故港府在1919年起,批出专营权予「四约街坊轮船公司」,营办港九之间的渡轮服务。及至1924年1月1日「四约街坊轮船公司」专营权期限届满,由香港油蔴地小轮船有限公司接办服务。
此后,有一段长时间大部份航线由油麻地小轮提供服务,主要路线有北角至观塘、九龙城及红磡,中环至佐敦道码头、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岛东区至中环的交通十分挤塞,油麻地小轮曾开办由太古城至中环的非过海渡轮服务,1985年,地铁港岛线通车后服务便取消。渡海小轮的服务时间至午夜止,停航后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过海,又或者乘搭收费较昂贵且危险的「哗啦哗啦」电船。
1990年代起,由於陆上交通事业的发达,香港政府对渡轮事业没有大力支持,一些码头像佐敦道码头及大角咀码头一类往昔较繁忙的大型码头,在西九龙填海后并没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观塘外,九龙区就只剩九龙城码头和红磡码头这些没有铁路连接的区份设有渡轮服务。
过去油麻地小轮还有汽车渡轮服务,驾驶人士如需过海,便需把汽车驶至汽车渡轮码头,驶进特制的汽车渡轮过海,沿途可在车上欣赏两岸风景。1980年代末东区海底隧道通车后,汽车渡轮服务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营运成本昂贵而终止。近日,由於两条海底隧道的加价,促使红磡海底隧道所面临的交通压力渐增,有人曾倡议恢复停办多年的汽车渡轮服务。
维多利亚港内亦设有一些公众码头,主要供小型驳船、游艇、观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务。亦有小量的补给和货物转运。
避风塘:
香港每年夏季时均不时会遭受台风侵袭,因此,维多利亚港内设有多个避风塘供船只躲避风雨及停泊,亦有不少经营游览维港以及香港一些离岛的船艇,部份更提供娱乐设施和餐饮服务。铜锣湾避风塘除了是游艇的停泊点外,也以避风塘菜闻名,以富辛辣及味浓特色的海鲜料理为主,当中的避风塘炒蟹更是香港著名的地道美食之一,昔日的不少食店已「上岸」移到北角至铜锣湾一带经营。
邮轮码头:
位於九龙尖沙咀的海运大厦是香港目前唯一的邮轮码头。海运大厦於1966年落成,除码头外亦设有写字楼及商场。不少著名邮轮曾在海运大厦停泊,包括曾经是世界最大邮轮的伊利沙伯号。
近年政府建议在前启德机场所在的东南九龙兴建一座新的邮轮码头,惟现时公众仍未就该前启德机场用地的填海面积达成共识。而一些商业机构亦曾建议其他地点,如港岛北角区兴建邮轮码头,但遭反对而被搁置。
维多利亚湾:
维多利亚湾或维多利亚港湾是维多利亚港在中国的一个误称,据知是由於维多利亚港的英文为「victoriaharbour」,而在中国「port」一般译作「港(口)」,「harbour」一字则因此被错译为「湾」或「港湾」,所以有了这错误的名称。
「维多利亚湾」亦是有「北方香港」之称的大连市其中一个大型发展计划,该市打算将市内的东港区进行改造。此计划吸引了香港招商局、和记黄埔、新世界发展等多间香港公司考虑注资。
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的由来,为什么叫维多利亚港?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占领香港岛。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再次被迫与英国签署了《北京条约》,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在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其他的命名包括******、维多利亚城(今西环至湾仔一带)和维多利亚山(alexandrinavictoria,太平山)等。
世界三大天然良港的维多利亚港
维多利亚港(英语:victoriaharbour)是香港在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由于港阔水深,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香港亦因而有“东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
维多利亚港古称尖沙咀洋面或中门,早年已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后来从中国清政府手上夺得香港,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香港的殖民地史随即展开。事实上,维多利亚港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亦主导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的关键之一。维多利亚港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据政府记录,2006年抵港的远洋轮船及内河商船分别有39,040和190,820航次,海上运输相当发达。早期,维多利亚港已被视为重要商港,直至后来海港西部的葵涌及青衣货柜码头的兴建,香港海运才逐渐离开维多利亚港中心地带,转而以旅游和交通为主。现时,维多利亚港仍有不少货船往来,中流作业及内河商船仍然十分频繁。香港现时处理的货物对整个华南地区极为重要,而且大部份货物大部份地区与华南地区有关。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广阔,平均水深达12米,海底泥层亦没有淤泥阻塞,可同时容纳上50艘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轮船。港口东面的鲤鱼门和西面的汲水门较窄,加上受九龙半岛和香港岛的群山所包围,形成港口四面环山,强风因而为山势所阻。港内又设有多个天然及人工的港湾与避风塘,足以让船只在平日甚至热带气旋来临时,免受风浪侵袭。由于香港气候暖和,港口终年不结冰,船只可自由进出。基于各项优秀条件,香港因而成为优良转口港。
香港维多利亚港景点具体在哪个地方
香港维多利亚港是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范围东至鲤鱼门,西至青洲、青衣岛南湾角及汀九(该带水域又称为“西锚湾”)。维多利亚港潮差约1米。海港内包括青衣岛、青洲、小青洲及九龙石等岛屿,以及蓝巴勒海峡、硫磺海峡及鲤鱼门等水道。
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一年四季都可以自由进出。早年就已经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后来从清政府手上夺得香港,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
维多利亚港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主导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之一。
扩展资料
维多利亚港的保护措施:
1、港英政府早年便已开始进行填海工程以扩展土地,以致海港面积不断缩小。今天,不少香港人开始关注维多利亚港的填海计划,并开展了不少保护维港的运动,当中以保护海港协会最为人所认识。
该会在1996年发动签名行动得到170,000个市民签名支持而成功推动保护海港条例,后于1997年6月于立法局最后一次会议时成为法例。
2、维多利亚港两岸是香港著名的观光点,不少旅客会到太平山项远眺维多利亚港及九龙半岛的景观,但地产商多年来不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临海地段新建高楼,部分高楼甚至遮挡了狮子山山脊线,令海旁景观及两岸山脊线受破坏,阻碍旅客观赏维多利亚港两岸景观。
环保团体环保触觉**谭凯邦指出,虽然香港已立法在填海方面保护维多利亚港,但没有在景观保护方面立法规管,地产商仍可以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兴建高楼。该团体调查发现,香港人普遍赞成政府应着手立法保护维港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多利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