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两位父亲:毛顺生 青年***:身无半文

2024-10-21 13:32:30 来源:天气频道

毛顺生原名毛贻昌,湖南湘潭人。

他的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毛**。毛顺生自幼家贫,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得已去参军,从军时,毛顺生接触到了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爱琢磨的他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商方略。

退伍归乡后,他先尝试了大米加工的生意,没想到很快就赚到了一大笔钱。他将赚来的钱拿出来加大了大米加工厂的规模,还购置了大量的良田,眼见着生意越做越大。

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毛家成了当地富甲一方的小地主。

从军的经历让他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生逢乱世他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财富来保得家人的一生平安。

他希望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留在家乡发展实业经济。然而从小志存高远的***却并不认同父亲的想法。

毛顺生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受封建时期“君臣父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多,从小对***的管教非常严格。

从6岁起就要求他每天拔草放牛,每天忙得不得片刻闲暇,念书识字后还得帮助父亲记账。

一个小地主家的儿子居然每天跟长工吃住在一起,在当时那个阶层分明的社会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毛顺生一生勤勉,所以最不能容忍孩子懒惰。每次一看到孩子在闲玩,就要严厉地批评。

父亲的种种专横行为让少年时期的***非常的不理解,因此跟父亲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从小因反对父亲的教育方式,***和他的两个弟弟没少挨板子。

幼年时,有一次在学堂里,因为与同学起了争执,***被老师用戒尺教训了一番。

放学回到家后,他把此事跟爸爸哭诉,本以为父亲会偏袒自己的儿子,为孩子讨个公道,却不料换来的却是父亲的一顿打骂。

***的心里实在是愤愤难平,当天夜里他便一声不吭地离家出走了。

整整三天,毛顺生把整个村子翻了个遍,却依旧没看到儿子的身影,一家人又气又急。第三天的晚上,终于在山沟深处找到了他。

这一次毛顺生没有抬手便打,而是心疼地说:

“你这孩子脾气也太大了,不就说了你几句嘛,你居然躲在外面整整三天,你让一家人都要急死了。你身上冷不冷,饿不饿,快跟爸回家去。

今后你要听话,不要再吓唬家里人了。”

说着他也顾不上山里的阵阵寒风,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了儿子的身上,一路背着他回了家。

到家后,母亲早已备好了热乎的饭菜。一家人看到他回来了,都忍不住默默地流泪。从那之后父亲就很少在责打他。

普天之下哪有不心疼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很多时候作为父亲的毛顺生,不知道要怎么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1910年应***的苦苦哀求,父亲同意了让他去湖南湘乡县立东山小学读书,正是在这里毛**受到了***等人的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国。

毛顺生没怎么念过书,可以说其实是大字不识几个。他实在是不理解儿子整天挂在嘴边的“自由”和“**”是何物。

在***20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安排了一桩婚事。

面对父亲包办的婚姻,***的内心十分反感,他从来没有承认过罗氏这个妻子,也不愿意与罗氏同居。父亲给他安排的上学、成家、立业,被他全盘否决了。自此父子二人便渐行渐远了。

1911年震古烁今的辛亥**爆发了,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投笔从戎,加入了湖南新军。消息传到了家乡,父亲的内心**不能平静。在那样的乱世里,他更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可以苟全性命于乱世。

少年便参军的他太了解战场上个人力量的微小。但是面对孩子一心希望拯救中国的热情时,他却不知道该如何规劝***。

该如何才能让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路走呢?

一个男孩想要变成一个男人,都必须要翻越父亲这座大山。但是当他们真的翻越过去再回头时却发现父亲已经垂垂老矣。

一个年迈的老者,满含着热泪,期盼着少年时就出外求学的孩子可以早日回家。在毛顺生50岁大寿那天,终于等到孩子回家了。

此刻已经长大成人的***已经可以理解父亲当年的所作所为。他还特意出资给父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寿宴。父子俩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针尖对麦芒了。

庆寿结束后,***又要赶往长沙去求学,临走时毛顺生去送他。

一个回头,***看到平时不苟言笑,对自己异常严厉的父亲此刻居然泪流满面。不觉间他的心里五味杂陈,他突然快步地跑到父亲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头。

起身后,他拥抱着略显佝偻的父亲,“孩子不孝,让您担心了。”

这一刻他终于与自己的父亲和解了。父亲因从小接受的教育与自己不同,所以总是会强行给自己安排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情。但是这又何尝不是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父亲就像一座大山,他希望自己可以承担所有的重责,让自己的孩子活得轻松安然。但是从小立志救国救民的***,却注定无法在父亲的树荫下,苟全性命于乱世。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因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50岁。父亲去世时,因在外地从事**活动***未能回家奔丧,连给父亲葬礼的挽联都是让别人题写的。这件事也成了这位伟人一生中永远的痛。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应该就是**心中再也无法见到父亲的痛苦吧。

杨昌济又名杨怀中,湖南长沙人。

少年时期曾留学于日本和英国,是一位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大学者。尤其是对西方的“**”制度非常的推崇。曾支持过***、***的戊戌变法,康、梁失败后他又支持了***的《新青年》。

1954年,著名的五***爆发后,他痛心疾首地写下了《告学生》一文,文中他号召广大青年学子要敢说敢做,要勇为天下先。就是在这样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才有了我们后来的国家*****。

两人的相识得从1913年说起,那一年***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就读,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杨昌济老师。

杨昌济曾在日记里这样说:“***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一直以来立志要栽大木拄长天的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栋梁。此后的数年里,***在他的影响下树立了奋斗、向上的积极观念,这也就是日后我们所说的**乐观主义精神。

1918年,杨昌济被调任到了北京大学,担任北大哲学系的教授。

来到北大就职后,他就建议蔡元培蔡公让他的学生***来北大图书馆工作。北大是《新青年》的大本营,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当时的北大在广大学子的心中是一个学术和文化的圣地。

当得知自己可以去北大工作的时候,***喜出望外,连夜就收拾行囊赶赴北大。来到这里后他先后结识了***、***等思想先进的仁人志士。年轻时期的***潇洒帅气又饱读诗书,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很快就喜欢上了他。

后来在老师的撮合下他们结为了夫妻。

杨昌济也就变成了毛**的另外一位父亲。一日为师**为父,更何况现在还是自己的岳父。毛**与杨昌济的情感变得更加的深厚,自幼离开父亲,远赴他乡求学的他对这位“父亲”充满了感激。

回顾毛**的思想,其中有很多的理论都能在杨昌济的思想中找到影子。

毛**告诉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实就是杨昌济所崇尚的“知行合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跟杨昌济所提倡的乐观、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于北京病逝,逝世前他仍不忘将***托付给好友***

在给好友的信中他是这样评价毛**的“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救国者必是***,这句话的分量不可谓不重。他对毛**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老人病逝后,作为女婿的***出席了老人的葬礼。

从小与父亲不和的***,在这短短的7天内一下子失去了两位父亲。此等打击实在是令人心痛。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面对此时已经伤痕累累的旧中国,***无法将自己置于这丧父的悲痛中来,他只得强忍悲痛,寄心于**。为了救万民于水火而舍小家为大家。

新中国的成立毛**功不可没,在毛**成长的道路上,两位“父亲”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正是在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才有了我们的伟人毛**。

青年***: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17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临行前,他在父亲每天要看的账簿里写下了一首诗:
***带上雨伞和自己简单的行李,从此踏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个男孩的成长总是在与父亲的冲突和叛逆中完成的,青年***也不例外。
***的父亲毛顺生读过两年书,当过两年兵,为人精明能干,勤劳俭朴,把一个濒临凋敝的家庭经营得风生水起。
人在追求财富的路上永无止境,毛顺生也同样如此,为了节省开支,***在6岁时,父亲就让他去放羊、放牛,在饮食上也是非常节制,只有逢年过节才会买点肉。
***8岁时,父亲送他去私塾读书。
去私塾读书,毛顺生并非是为了孩子考秀才、中状元、光耀门楣,作为一个深山大凹里的农民,他也不敢作此奢望。毛顺生送孩子去读书只是为了好帮他记账。
因此,***刚认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记账。毛顺生像一个严格的监工,不让孩子们闲着,只要看到***看“闲书”,非打即骂。
***要外出求学,毛顺生说什么也不同意。
***身高体壮,精明能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说什么,父亲也不愿意他外出求学。
***说:
“你可以雇一个长工!”
父亲说:“雇一个长工得多少钱!一个月至少一块银元,哪里来的钱!”
***说:“我有!”
说完,他从身上掏出了12块银元,递到父亲面前的桌子上。
毛顺生看着高高一摞银元,惊得眼睛瞪得**的,那意思是:你哪里这么多钱!
青年***虽然不知道他的明天会怎样,但是他今天的努力一直在为明天的成功做铺垫。他到了长沙,像一块干燥的海棉,吮吸着知识的**。
1916年,***致信好友萧子升说:
***的志向不是学问家,但是寻求**真理,却要从书上开始,博览群书,博古方能通今,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青年***每天天色微明便起身,晚上熄灯之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一日不辍。
***青年时所读书目,应当说是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这些阅读给***的人格修养和智慧积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年***不是“两耳不闻窗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当时在长沙师范读书时,自费订了一份上海和长沙的报纸。
尤其是***主编的《新青年》。这本杂志让***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未来的方向,通过这份杂志,***很快接触到知识界的主流。
他后来回忆说:
***在长沙一师5年求学生涯中,总共只用了160元,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于订阅报纸和购买杂志。吝啬的父亲不仅不供给***书本杂费,还时时威胁要“断供”,因此***读书之间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他的衣服穿得褪了色,破了洞,也舍不得扔掉,经过缝缝补补继续穿。他盖的土布套被,棉絮又旧又硬。但***毫不在意,一心专在救国图存追求真理的求索路上。
因此一师的师生都这样评价***: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老夫子这话基本上概括了古今成就非凡之业英雄人物早年的遭遇和经历。
历史就像一面巨大的筛子,它总是把那些成色最好、颗粒最饱满的籽食保留下来,把那些瘪谷劣质淘汰掉。
青年***物质上的匮乏或许是由于父亲的吝啬,或者说是父亲无法明白儿子的鲲鹏之志造成的,但是青年***通过古今典籍的阅读,探求精神之路方面则再也不受任何人约束了,因为他坚信,他走的这条路,别人只能是参照物,而无法做出决定。
***以“二十八画生”遍撒“英雄贴”,征集志同道合好友时,此事在长沙乃至湖南轰动很大,但是回应者寥寥无几,据说只有“三个半”人响应。
那“半个”好像指的是***。他来访一次***,交谈一番后来再无音信,因此有“半个”之说。
***似乎并不以为忤。少人走的地方,肯定是荆棘丛生,坎坷难行,而芸芸众生,特立独行、矢志不移地人本身就少。
***一方面是“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强其筋骨”。
***在校学习期间,非常热衷于体育锻炼。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
遇见下雨,就脱掉衬衣,称之为“雨浴”,烈日当空,脱掉衬衣,谓之为“日光浴”。在下霜的日子,他还露天睡觉,甚至到了11月份,他还去寒冷的江水里游泳;寒假之中,他还徒步穿山越岭,爬山绕城,渡江过河。
1917年,***在《新青年》著文说:
***的一生波澜壮阔,***青年时代同样精彩纷呈,壮志凌云。他早年在日记中写道:
***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奋发进取的一生,在他的身上,是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集中呈现和爆发。
虽然伟人长逝,但是他的精神不朽,一定彪炳千秋!

毛顺生的祖籍是哪里?

生于清同治九年庚午岁九月廿一(1870年10月15日),湖南湘潭人。

觉醒年代毛顺生是谁演的

《觉醒年代》里好像没有出现毛顺生这个人物吧?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到中国**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陈乔年、***、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