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谁修建的-哈尔滨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历史

2024-11-24 21:23:40 来源:天气频道

奥古斯都广场的北面与赛车竞技场相对的是高大庄严的大教堂,它就是由特拉勒斯的安特米乌斯和米耶的伊西多尔在532年到537年主持修建而成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基督教采用罗马长方刑堂结构修建教堂,世俗建筑物用来团结民众,而教会在教堂则用来汇聚信徒。但教会想在教堂增建穹顶,它代表在教徒头顶上的天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认为是最完美、最庄严的有穹顶的长方形大教堂。

皇帝不过是个人罢菲亚教堂的一幅镶嵌画,利奥六世跪在基督面前,接受“神圣智慧”的授权。圣索菲亚教堂主大厅内景圣索非亚大教堂剖面图君士坦丁堡索菲亚教堂外景(6世纪遗址,现为土耳其伊斯坦尔博物馆)。圣索菲亚教堂剖面图大教堂在长方形平面上修建了高达60米的半球状屋顶,用1米的厚度顶住粗柱、墙垛、拱扶垛、拱顶等,保持平衡。当信徒离开奥古斯都广场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穿过柱廊来到中庭时,众多的建筑物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当跨过门廊进入殿堂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朝装饰着耶稣圣像的穹顶望去,只要朝光束照耀下的天顶看上一眼,就会沉浸在被神圣威严的气派压服和灵魂升华的情感中。出于对这种象征的敏感,君士坦丁堡人每个周六和周日都自觉来到教堂,接受神灵的洗礼。

这个钢印被用在面包上盖印从奥古斯都广场到金门是君士坦丁堡的通道之一,延伸着一条有纪念性意义的街道——梅泽大道。两边都是柱廊,柱廊尽头开设有商店。这条街道分别由圆形和长方形的广场交替组成——君士坦丁广场、提奥兹多广场、公牛广场、阿卡狄乌斯广场等等。其他东西走向的重要街道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与之相反,次要街道却很狭窄,曲曲弯弯,根据罗马分区的传统,从北到南的街道倾斜,有时甚至是一段阶梯。相对通行方便的交通主要干道,这儿的交通状况也一直是让君士坦丁堡人感到头痛的一大问题。大厦、民房和商店交相混杂

君士坦丁堡的贵族拥有雄伟壮观的大厦,这些大厦大都与外界隔绝,面向内部园子或面向两旁有柱廊、由走廊连接而成的庭院。楼层延伸到街道上并设有露台,窗户通常采用凸肚窗。在大厦内,大厅可以豪华隆重地迎接数量众多的客人,住宿房间大小十分适宜。与民房不同的是,大厦配有多种舒适设备,包括舒适的沐浴设施。

与之不同的是民房矮小、阴暗,不舒服,经常坐落在手工作坊占据了底层的房屋楼上。对于人口众多的君士坦丁堡来说,尽管有可通到色雷斯的引水渠网供水的大型蓄水池,水的供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运水者的踪迹,君士坦丁堡一角运水者就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人。人口众多给城市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如下水道不能完全解决废物排出问题,为此专修的街道也根本是无济于事。在人口增长时期,围绕着都城大量民宅在空地上迅速落成。因此,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贫困郊区和富裕城市中心城区并存的城市。

圣索菲亚教堂主大厅内景

哈尔滨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历史

圣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以前修建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基础上修建的一座全木结构教堂。四年以后,人们又在木墙外部砌一层砖墙,从而形成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弟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影响,富丽堂皇。教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正是由于这样的多次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才变得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拥有十分典雅、气派的风格。
1986年,市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辟建广场7000平方米,光大了这一重点保护建筑的艺术风貌。哈尔滨建筑艺术展馆原是索菲亚教堂,是以前修建的随军教堂。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样体为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建筑面积721平方米。整个教堂分成四层,高度53.35米。该教堂基本属于拜占庭风格,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气势矗立于哈尔滨,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它倍受人们爱护。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它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有什么渊源吗?

圣索菲亚教堂1045年至1050年建造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俄罗斯保存最好的11世纪教堂,也是俄罗斯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教堂共有6个穹顶,中间一个最高,为金色,其他5个穹顶则为银色。教堂奠基于公元1037年,由智者雅罗斯拉夫王子(PrinceYaroslavtheWise)下令兴建。圣索菲亚教堂位于诺夫哥罗德的克里姆林围墙内,格局和设计都是拜占庭风格。这里曾经是早期俄罗斯的宗教中心。大教堂的黄金穹顶表明了它的重要性,诺夫哥罗德没有任何一座教堂有这样的金色穹顶。西侧入口华丽的12世纪的青铜大门。它是从当时瑞典的首都星哥图纳(Sigtuna)运回的。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指的是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分裂继承罗马帝国正统政权,且据有东半部领土的帝国。而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拜占庭(Byzantine)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由一位希腊人Byzas依循神喻,在欧洲与亚洲交界处、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而来。而拜占庭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契机,一方面由于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了黑海与地中海间海陆交通要道的枢纽,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提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慧眼独具,于公元312年夺权成功为了向东拓展罗马帝国的影响力,而选定拜占庭做为新罗马的基督城,并于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一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华丽与最富有的都市。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为了夸耀罗马帝国的声势,同时吸引各国来归,于是他使用了各种华丽的装饰方式来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装饰喷泉和廊柱,又将来自丝路的丝绸、非洲的珠宝、欧洲的雕刻与工艺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过来,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还盖了一座大教堂,这座美丽的大教堂的身世与君士坦丁堡的历史紧紧相系,她就是圣索非亚大教堂(St.SophiaChurch)。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教堂内壁画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Triumphof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的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并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圣索非亚大教堂做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古迹,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而她的美丽庄严,依然撼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