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食攻略-北京十大必吃小吃
1、京式绿豆糕
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也是满族人的传统糕点。它具有形状规范整齐,色泽浅黄,组织细润紧密,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的特色。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绿豆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保肝益肾的效用,作为消夏小吃是再好不过。
2、北京年糕
一道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年节食品。花色品种很多,仅凉糕的品种就有盆糕、馅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艾窝窝、豆渣糕、卷糕、藕丝糕、粽子等十多种。凉糕用料有整米、碎米、米粉之分,成熟方法也有蒸煮之别。
3、扒糕
汉族传统夏季风味食品,流行于北京等地。荞麦面粉熬成灰色糊状,团拍成小饼放入凉水盆中。用荞麦面制成,一般与凉粉同时出售。食用时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加上红咸胡萝卜擦的丝,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
4、金糕
就是山楂糕,制做金糕始于清代中叶,是北京传统风味食品。当年慈禧太后爱吃这一口,专门派人出宫买山楂糕。
5、砂板糖
老北京和天津的汉族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是典型的药膳。秘方秘制的药膳糖果,亦食亦药,合食疗、糖果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古老华夏饮食文化的珍品。由于它对经常发生的杂症或不适有着显著的食疗作用,所以在过去,人们俗称它为“药糖”。在1955年以前,常见于老北京的庙会及老天桥等喧闹地区,有时街头巷尾也偶见出售者。自1955年至2001年,在北京几乎不曾面世。
6、褡裢火烧
老北京常见的汉族名点。相传,褡裢火烧由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在1876年创制。制作时,用面片装入馅,两面折上,另两面不封口,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其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因其长型,有时对折,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褡裢火烧。其口味类似锅贴,但形状不同。
7、肉末烧饼
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之一,传统宫廷风味,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实,所谓的肉末烧饼,就是烧饼夹炒肉末。肉末烧饼外焦里酥,肉末油润咸甜,味厚醇正,别有一番风味。
北京十大必吃小吃
北京十大必吃小吃有北京烤鸭、涮羊肉、仿膳宫廷菜、炸酱面、驴打滚、豌豆黄、爆肚、豆汁、焦圈、炒肝。
1、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以色泽红艳,肉质鲜内,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它是采用挂炉明火烧的方法烤制而成,其皮质粗最,肉质鲜内,飘逸着清香,再配以荷叶饼,葱酱食之,回味无尽。
2、涮羊肉
涮羊肉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两大特点,第一,选料精,肉片薄,第二,调料精美,调试得到。
3、仿膳宫廷菜
仿膳宫廷菜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和菜肴的名称。比如罗汉大虾,凤凰趴窝等,不仅取名形象味道佳美,而且将色彩形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有许多菜,为了做到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要用小镊子夹着各种颜色的配料拼板。
4、炸酱面
炸酱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食物,由菜码,炒酱拌面条而成。将黄瓜,豆芽,青豆,黄豆切好煮好,做成菜码备用。然后做炸酱,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浇上炸酱,拌以菜码,即形成炸酱面。
5、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另将黄豆炒熟后炸成粉面。
6、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7、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它是把鲜牛肚和或者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抱住,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感香脆。
8、豆汁
豆汁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味酸且微甜的特色。
9、焦圈
焦圈是一种北京特有的炸制食品。大小不一,是西方的炸面包圈,但口感更酥脆。
10、炒肝
炒肝是北京的传统名,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吃炒肝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北京特色美食全攻略
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这里除了美丽景区之外还有许多特色美食。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北京特色美食全攻略,欢迎阅读参考!
1、卤煮火烧[北京朝阳区]
卤煮火烧在北京是一种尽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有时也用猪腰子),买一碗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具体制作过程是这样的:把处理好的猪小肠和猪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种香料、调料配制的卤汤煮,八成熟的时放入生面火烧、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肠、肺烂熟,火烧煮透又不脱形的时候捞出,小肠切段,肺、火烧、炸豆腐切块,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据口味自行添加。
2、爱窝窝[北京东城区]
北京流传至今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爱窝窝,其最突出的特征,归纳概括说来,叫做:“色雪白,球状,质粘软,味甜香。”(引自《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说起京城的这种清真风味小吃“爱窝窝”来,其最初,只不过是属于普普通通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而矣!那么,为什么自明代始,“爱窝窝”就逐渐成为名震京城一种清真风味的小吃呢?说起它的原因来,与今故宫(即“紫禁城”,俗称“皇宫”)内的“储秀宫”有着一定的密切联系。据老北京人传说,有一位在“皇宫”紫禁城里当过太监的说,明代时居住在“储秀宫”的帝后,或者后妃,生活中,他们都比较喜欢吃“爱窝窝”。为什么呢?因为宫中的`一些受宠的爱妃,特别是帝后,天天山珍海味吃着,亦就不感到好吃了。有一天,侍候居住在“储秀宫”帝后和妃子的厨师,是一个回族人,他从家里带了一些经常食用的清真食品“爱窝窝”。
3、酸豆汁[北京西城区]
豆汁这东西,不要说是外地人,就是自称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后迁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来,豆汁却是提神醒脑败火的上等饮料。过去北京经营豆汁最有名的四大家是琉璃场豆汁张、东安市场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桥舒记豆汁。这四家里,舒记豆汁最纯正,张家的热豆汁是一绝。其他两家也各有特色。喝豆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则那酸味太“冲”鼻子,要像喝茶一样一点一点的抿。豆汁里要放咸菜丝辣椒油,就着焦圈儿一块吃。由于豆汁有祛火养嗓子的功效,所以许多京剧名角和相声演员也喜欢喝。梅兰芳、裘盛容等更是喝豆汁上瘾。抗战时梅大师蓄发明志隐居上海,他的弟子言慧珠用四个大灌子盛满豆汁从北京风尘去拜访他。
4、炒麻豆腐[北京门头沟区]
炒麻豆腐是北京的特产,他处皆无。此物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分,就是麻豆腐。麻豆腐是粉房的副产品,或曰下脚料,所以价格特别便宜,两个大子儿就可以买一大碗。老北京人买回家去,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当饭菜吃,叫做炒麻豆腐。炒麻豆腐是旧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别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选择,得用东直门四眼井粉房里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讲究用纯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鸡脖儿”嫩韭菜.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样,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爱的北京小吃。
5、老北京面茶[北京西城区]
老北京面茶是北京市的特色小吃。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云:“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面茶不是茶汤,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味道另说,讲究的是喝它的方法。老北京讲究喝面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面茶很烫,其实用吸溜更加恰当。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这绝对是门艺术,非老北京人不可了。我去喝过那么多次,没一次见到有这么喝的,全都是人手一勺。看来这门艺术,快要绝迹了。过去的面茶,一般是下午卖下午吃的:“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6、酥盒子[北京西城区]
原料配方皮料:特制粉21千克食油3千克白糖1千克炸制用油12千克干面2千克酥料:特制粉26千克食油11千克馅料:枣泥馅30千克制作方法
1.和皮(制酥):制水油面团和油酥面团,进行包酥制皮。小破酥的皮酥稍硬些。
2.成型:包制时将包酥面团擀成椭圆皮,先三折,再对折,掉转90°,擀成长15厘米左右,从上端向下卷13厘米,再横转90°,将所余2厘米擀长,将圆柱两端封起,稍按扁,放倒,横向居中切开。露出酥层,将酥层粘上干面,酥层向上,按平擀成薄片。将云心花纹朝外,将馅放入中间,周围刷水,再擀一个面皮,沿圆周捏出花边,仍云心朝外,覆盖在刷水的面皮上,捏成四周薄中间鼓的圆饼。按馅心不同,表面分别打戳区别。
北京旅游经典小吃推荐,27种地道小吃,你应该知道的美味
北京这座城很大,好吃的很多,似乎全世界的美食都能在这找到。我们现在要推荐的是属于老北京地地道道的小吃。一种胡同儿的味道,更是一种饮食的文化。
带朋友来北京玩,想吃北京特色小吃的时候,不要只知道烤鸭,炸酱面了。下面这些美食,有机会一定要尝一个遍。
1、北京烤鸭
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特产,由中国汉族人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其中以全聚德最为出名。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2、豆汁儿
豆汁儿是老北京独特的汉族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豆汁儿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北京卖豆汁儿的小店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多了,但是像德华居小店、锦馨回民豆汁儿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样火爆。尤其是锦馨回民豆汁儿店,因为这里的豆汁儿和焦圈都有“中华名小吃”之称,都得到了原来花市火神庙“豆汁丁”的真传,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红火。
3、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在北京十分流行,而上海、广东、东北也有不同制法的炸酱面。韩国亦有炸酱面,是由华侨带入韩国,以春酱(黑豆酱)为调味料,加上洋葱、虾、肉类等。在老北京,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
4、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是北京汉族特色小吃,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土生土长,比京剧还要纯粹。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苏造肉。”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5、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代宫廷的豌豆黄儿,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儿有两种,一种是北海公园仿膳制作的所谓宫廷小吃。另一种则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出售的制作较粗糙的豌豆黄儿,这两种小吃都叫豌豆黄儿,但用料、工艺、价格有天壤之别。
6、炒肝儿
炒肝儿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
7、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爆肚是个统称,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两种———牛百叶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种———羊散丹、羊肚领、阳面肚板、阴面肚板、蘑菇儿、蘑菇儿尖、食信儿、葫芦儿、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品种:牛百叶、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领、羊肚板(阳面肚板)。
8、油茶
油茶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9、京式果脯
果脯,也称蜜饯,是以桃、杏、李、枣或冬瓜、生姜等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成的食品。除了作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饯也可以用来放于蛋糕、饼干等点心上作为点缀。果脯是明朝时期的御膳房发明的。北京和台湾为蜜饯生产重镇。北京所产的果脯称为京式果脯,是北京特产,中外闻名。果脯种类繁多,著名传统产品有苹果脯、酸角脯、杏脯、梨脯、桃脯、太平果脯、青梅、山楂片、果丹皮等。
10、炸灌肠
炸灌肠是一种北京特有的风味小吃,早在明刘若愚所著《明宫史》中就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兴居的灌肠在京城小有名气,福兴居的掌柜被称为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大肠灌制进淀粉、碎肉制成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灌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而超市中能够买到的灌肠则把红曲和小肠都省去了,仅仅是用绿豆淀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一个长长的淀粉肠。
11、糖火烧
糖火烧是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北京人常吃的早点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12、芸豆卷
是北京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名点,后流传入清宫。具有色泽雪白,质地柔软细腻,馅料香甜爽口的特色。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
13、焦圈
焦圈是一种北京特有的炸制食品,碗口大小,形似西方的炸面包圈,但口感更酥脆。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酥脆不皮。焦圈常作为另一种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儿的配菜食用。
老北京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14、麻豆腐
麻豆腐是北京的特产,河南安阳也有类似食物,称为粉浆坨子。此物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份,就是麻豆腐。一般百姓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黄酱加上黄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里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绿色,炒好后,将炸好的红辣椒油泼在上边即成,呈红、绿、黄色,口感香醇味厚,酸咸适口,别有风味。
15、驴打滚
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16、艾窝窝
艾窝窝,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是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粘软,口味香甜。不仅北京人喜欢这款小吃,就是进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这款闻名全国的清真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17、豆馅烧饼
豆陷烧饼又称蛤蟆吐蜜,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18、烧卖
烧卖在中国南北方都有,是一种面制的食品,品种繁多,在江苏、浙江、广东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内蒙古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稍麦、稍美(北方稍美与南方烧卖不同,以羊肉大葱为主)。烧麦是北京久负盛名的汉族小吃之一。烧卖起源于元大都(今北京),是地道的京味小吃。现在我国各地均有。烧麦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区别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明代称烧麦为纱帽,清代称之为鬼蓬头。清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钝列满盘”的说法。北京烧卖根据季节不同四季馅料有别:春季以青韭为上,夏季以羊肉西葫芦为优,秋季以蟹肉馅应时,冬季以三鲜为佳。
19、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是一种北京常见食品,用面片装入馅,两面折上,另两面不封口,放入油锅煎熟,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因其长型,有时对折。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其口味类似锅贴,但形状不同。褡裢火烧与天津的锅贴较为相似,但馅料和制作方法上不同。
20、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有名的京味小吃,其有着老北京十三绝的称号,也是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21、酸梅汤
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乌梅来自行熬制(也有用杨梅代替乌梅),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北京制作酸梅汤,当以琉璃厂的信远斋为最有名。
22、冰糖葫芦
糖葫芦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23、灌肠
灌肠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吃之一。是北京人喜爱的一种大众街头小吃。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他家以真正的猪肥肠灌上碎肉、淀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软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浇上盐水、蒜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据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火神庙进香之余,曾到这里品尝,并大加赞赏。
24、萨其马
萨其马,又称沙琪玛,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萨其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北京十三绝之一。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等。萨其马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
25、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北京十三绝之一,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质地酥脆,香甜可口。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26、姜汁排叉儿
姜汁排叉儿是北京十三绝之一,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
27、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北京十三绝之一,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不断更新全国各地小吃推荐。关注我,点击文章看配图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