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的意思|西天取经是谁去的

2024-10-20 15:57:01 来源:天气频道

【释义】: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前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现多比喻不怕困难向别人学习先进经验。

西天取经是指《西游记》中的传奇历险故事,西天取经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描写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事,但历史上确实也有其事。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髙煜翔评价《西游记》:“西游尽磨难,终见意志坚,愿做菩提树,普渡化众生。”

西天取经(1)

拓展资料: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

朝阳北塔博物馆资深研究人员董高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最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

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董高认为,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第一人”东晋和尚法显21年,但比唐僧(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

从佛教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佛经,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

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悟能、沙悟净的大师兄。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师学会长生之道、七十二变、筋斗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称王,大闹东海龙宫,被天庭招安为弼马温,又因嫌官小反下天自称齐天大圣,然后击败天军复被天庭诏安封为有官无禄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时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经观音点化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东亚文化圈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中国民间有人将它奉为神明崇拜。孙悟空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西天取经是谁去的?

西天取经路线图:

西天取经(2)

玄奘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途中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武威),继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今新疆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

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今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到达印度。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

玄奘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西天取经(3)

扩展资料

西天取经的历史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

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有学者指出,其实东北和尚昙无竭一行25人,早在公元420年就从幽州龙城(现辽宁省朝阳市)出发西行取经。这比唐僧西天取经足足要早209年。

据史料记载,昙无竭又称法勇,俗姓李,幽州龙城人。他10多岁时就出家修行,经常慨叹佛经残缺不全,又听说高僧法显等人曾去西天佛国取经,遂发誓效仿。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昙无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昙朗法师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

他们途经今天的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最终到达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个佛寺修行。西行取经的25名东北和尚中,有12人坠崖而亡,有8人中途饿死,最终只剩下昙无竭等5人返回中国,带回并翻译了《观世音受记经》一部。

昙无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经,从时间上比较,要晚于“天竺留学第一人”东晋和尚法显21年,但比唐僧(玄奘)要早两个多世纪。从佛教地位来说,昙无竭只带回1部佛经,而玄奘带回并翻译的经、论有75部1335卷,法显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有6部24卷。

昙无竭的历史功绩远不及法显和玄奘。据记者查阅,1999年版《辞海》中,法显和玄奘都有词条介绍,而昙无竭则没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天取经

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七个原因:

一、按小说记述佛祖观东土大唐有大乘气象,所以要把大乘经典传播到东土大唐帝国。说白了就是要扩大佛教影响力。

二、与其送经不若取经,这样才显得庄严和神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上赶了不是买卖。如果巴巴地把经书直接送到唐王庭,就显得格调有点low。只有这样一来一往,才能把虔诚和端庄都表达出来了。

三、唐僧是如来二弟子金蝉子的第十世转世,属于佛教人物。

四、小说中本质来说孙悟空、沙悟净、猪八戒、白龙马等等角色开始都可以算成道教人物,所以他们不具备取经的资格,只能是配角。

五、李唐王朝是尊道教的,就如同明朝**也尊崇道教一样。唐僧的取经之旅也是让佛教在东土兴盛的一个新开端。

六、唐僧西游取经可以把东土威仪传播四方,这也是作者所处时代人的胸襟。明朝人是开放和领先的,有**七次下西洋为证。正如李唐王朝一样开放和领先。就像长征是**的播种机,那么唐僧的西行之旅未尝不是一次宣传中国的旅程。

七、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因为天竺在唐朝人的印象里在西方。或者说佛经、佛教从西方的西域先传播过来。古代人对地理的理解如此。佛教诞生在古天竺,最初的位置在今天的尼泊尔附近,那里才是佛教的诞生地,自然唐僧要去那里取经,而不能说佛教是现在印度的,这是两码事。

西天取经(4)

《西游记》带给我们的启示有:

1、学唐僧的执着

首先要学唐僧的坚定的信念,象他那样非要到西天把“真经”取回,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经历万难也在所不辞。

2、懂得“悟空”

只有不断地“悟空”,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空则通,通则灵。所谓灵,就是变化无穷,因为孙悟空不断“悟空”,所以会七十二变化,在西游记中最厉害。

3、努力做到“八戒”

要想修得正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懂得克制自己。对于一个企业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八戒”:戒欺、戒贪、戒骄、戒燥、戒懒、戒独、戒粗、戒满。

4、学沙僧的“傻”

他每天都任劳任怨,每天都忍辱负重,每天都脚踏实地,每天都“傻”乎乎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诚地调节同事间的矛盾,一起完成自己的目标。在西游记中,沙僧的语言很少,但沙僧却是团队的润滑剂。没有沙僧的“傻”气,就没有团队的和谐。

5、学习小白龙的服务精神

每个人都是在为别人服务。

《西游记》西天取经经历了多少年?走了多少里?

14年,十万八千里。

西天取经是指《西游记》中的传奇历险故事,西天取经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描写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事,但历史上确实也有其事。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髙煜翔评价《西游记》:“西游尽磨难,终见意志坚,愿做菩提树,普渡化众生。”

西天取经(5)

历史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