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溪清水岩的风景名胜|清水岩矿泉水的水质怎么样

2024-11-24 20:02:48 来源:天气频道

清水岩,钟灵毓秀,宛如天仙,自古至今是朝圣、旅游的洞天福地。这里山水景观绚丽多姿,文物古迹资源丰富。岩石嶙峋,千姿万象,如狮如虎,似人似物,无不神肖神似;云雾婀娜,妙趣横生,时而来去匆匆,时而含情脉脉。名胜古迹,古建筑,摩崖石刻,与山名山势甚相契合;幽亭曲榭,因朝圣揽胜而立;古今诗联,意蕴浓郁。经调查,现存的文物古迹有66处,其中宋代有29处,元代的1处,明代的8处,清代的5处,已湮没的16处,风物景观23处。当今,美妙蓬莱,人间仙境。高殿耸然,亭榭错杂,清山绿水风光好,引来一拔一拔的香客虔诚、游客欢笑。蓬莱仙山
为清水岩主体景区,主峰海拔767米,是清水岩的第一高峰。蓬莱峰北面植被茂密且分布着众多景点,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较高,南面山势较陡,散布形态各异的岩石。山顶目前建有一座电视转播塔和一座移动信号发射塔。站在山顶上整个蓬莱镇区尽收眼底,兰溪从景区东面蜿蜒直至远方,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春晨灵雾
清水岩上天气变化无常,晴雨不定,云雾缭绕。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仪式。相传:当天凌晨,由山下仰望清水岩,如果雾罩峰顶兆示顶庵堂拈得大旗,雾围峰中兆示中庵堂拈得大旗,雾漫山麓平原兆示下庵堂拈得大旗。年年如是,灵应异常。
岫谷龙嘘
岩东试剑石下,一股嶙峋耸拔的险崖,若隐若现在森郁的岫松之间,每当晨昏,轻烟缕缕,雾气腾腾,恍若龙嘘成云,盘绕于峦岫壑谷,展播于极顶,巅峰云笠,更为奇观。
雾海浮嶂
春深夏秋之晨,立于清水山庄廊上,展目一望,缭绕薄雾,弥漫眼前。一到朝阳初露,八面四周,远嶂渐现,如浮仙山。山下余雾,泛泛荡荡,恍如仙境。
双溪跃月
岩后东北隅新建凉亭处,夏秋月夜,游人憩凉亭,瞰湖头溪、蓬莱溪两川汇合处,月影在两溪间晃动,浮光跃金。三忠庙
始建无考。据民间相传,三忠庙原址在今法门内近小池之处,前曾挖出覆盆式的柱础石,并于岩坑边挖到古时砌叠有序的阶石,即当年张岩之故址。岩祀张巡为首,故曰张岩。宋元丰年间,祖师于张岩之侧营造清水岩,而将张岩迁在觉亭仑,并名为“三忠庙”,即今“枝枝朝北”古樟树旁。据旧《岩志》载:“庙在觉亭之外,祀唐宋三忠臣”。
历代相传,庙原祀张巡、许远和伍子胥。后明**朱元璋将伍子胥请出,将岳飞请入。从此,“天下”的“三忠庙”祀张巡、许远、岳飞。清光绪戊子年杨凌版《清水岩志略》载:“岩有三忠庙,祀宋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也。”不知何时,庙中增祀关羽,虽名“三忠庙”,实祀四位忠臣英灵。
自古迄今,清水岩寺“佛生日”,“开香”之日下夜,和尚列队从祖师中殿随旗鼓及三庵堂三头人,三支“都会枪”到“三忠庙”恭请“三忠火”。1988年,华侨周玉明、卓进卿、柯金凤等十四人捐资重建“三忠庙”,重檐歇山式构筑,坐向乙辛辰戊。庙前立置石狮,更显庙堂庄重典雅
庙前石狮一对,为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东溪侨商陈天常募献,原置于祖殿岩庭,因石狮较小,于一九八八年移置于三忠庙前。
护界宫
宫在岩下北坡、古道曲绕、路侧一坦处,宫始建于宋,内供奉“护界将军”、左“***”、右“顺风耳”三神。千百年来,屡损屡修,屡塌屡建。1988年农历十月初九日,台北龙泉岩祖师信众一行62人到岩进香,捐资重建。宫前对联:“***瞻是非世态,顺风耳辩善恶心声。”系刘坤贞撰,王爱琛书。
半岭亭
旧志载:祖师营筑岩寺后,即在半岭筑亭,供游客小憇,名曰半岭亭。亭较为简陋,多次崩塌,屡经修建重建。民国十五年(1936年)重建;1956年重修。1986年改建,亭为琉璃屋盖,条石重檐赭壁。
纶音坛(石柜坛)
纶音坛,俗称“石柜坛”,在觉亭对面、“六老同游”碑之后。据坛左边垛阴刻记载,坛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也就是岩寺火灾经岩住僧一果、崇远师徒重建岩宇后的文物。坛总高3.30米,主体为一大石柜,柜上有一石塔,塔高2.20米,塔台高1.10米,宽1.38米,浮雕着翔龙和“**诰命”及“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的阴刻篆字。石柜高2.75米,宽6.11米,厚2.50米。正面记载清水祖师四次荣受宋廷敕封的纶音牒文,左边垛阴刻元延祐年间岩宇重建的记事。
清水法门
清水法门为旧时岩寺山门。内供奉赵、王、苏、李四大将,乃岩寺护法神。法门前石柱刻联一对:“众山旋绕朝清水,四将庄严护法门”。门额一匾,刻“清水法门”四字,颜体楷书;款识:“辛酉年夏日启谟白鸿”。(注:白鸿,字启谟)
觉亭
觉亭为“枝枝朝北”古樟所荫,本是小茶棚,明万历辛丑(1601)年,邑令廖同春倡修改建,并取“逊惺转念,一觉即是”之义而命名为“觉亭”,意在警醒世之迷者也。清道光、光绪年间曾先后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再修;一九四九年后坍净,一九八一年,由华侨刘发炎捐资重建。式样依旧,采钢筋混水泥构筑,亭四周石栏环护,仿木斗拱,重叠回护。亭四周阴翳郁郁,俯瞰横眺,凡陵麓之变幻,溪涧之浮沉,俱在眼底。游客一路贯穿林荫,到此一觉,真乃“禅林第一关”。
觉亭今尚存旧联三对,其中门联一对:“貤封宋基室,膜拜仰真人”。石柱联两对“梦觉无双路,禅林第一关”、“客插尘中脚,人昂天外头”。
祈雨台
台在岩后一里许之山头。传祖师当年在此筑台祈雨,旁有雷公电母两石,均已被毁。为再现祖师“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理念与及“法雨花天,得力在是”的灵应,2003年,港胞林树哲先生等捐资50万元,在原址上重建祈雨台。
重建的“祖师祈雨台”总平面尺寸约39.00×43.50米,占地1696.50m2;法台平面尺寸12.00×12.00米,面积144.00m2;台高分别为4.95米、1.95米、1.35米,总高度8.25米。主体为岩石承重结构。外观为石结构城墙式高台,台墙为仿古花岗石墙;台上石雕龙望柱四根。整个外观,远看高台雄伟壮观粗犷,近观须弥座及龙望柱小巧玲珑、工艺精细。高台上的双祭台及祭台的八角形意含上天廿八宿;方形的法台、台中的圆圈意含天地方圆;总三个台,意含三重天;高台计三十三个台阶意含佛教三十三天;十二根石柱意含一年十二个月;四根龙望柱意含一年四个季节。
“祈雨台”三字石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刘艺题。
清水山门
1988年秋,清水山门建立于鹤前大桥头上岩的入口处。门坊的正中门高5.50米,宽4.00米,左右边门各高5.00米,宽1.80米,原盖琉璃瓦,飞檐出水,总高8.00米。石坊刻着中国佛学院教授、书法家虞愚先生题写的《清水岩》牌额和“拜参千佛坐;同享十方春”的对联。坊上边柱镌刻楷写的“拓建柏油公路芳名”系泉州王爱琛所书。今清水山门,庄严肃穆,堂皇矗立。真空宝塔
清水祖师圆寂后,乡人将其舍利葬于殿后,筑塔覆亭于其上,名曰“真空塔”,是喻祖师圆寂时已了悟真空、得道成佛。塔高2.30米,底座六角形,每角边长0.70米。中圆股,围1.60米,高0.48米;顶莲瓣,围2.00米,高0.20米;下莲瓣,围2.35米,高0.20米;桔瓣,围2.00米,高0.20米;六翘角塔盖高0.20米,塔尖0.40米。宋嘉定四年(1211年),长泰县令、邑人余克济撰《真空宝塔记》。
1988年冬,华侨柯长义夫妇和廖荣业夫妇捐资重建“真空宝塔”亭。亭高10.00米,亭内四方柱各高3.05米,柱径0.36米×0.36米,横梁各0.36米×0.36米,三挺构筑,上挺高1.10米,中挺高1.30米。沿亭的阶石及周围浮雕,系菲侨蔡清洗先生等40余人捐建。“真空塔亭”4字行体,系厦门李跃年所书。
杨道塔
塔在海会院右侧,是杨道圆寂后的葬塔,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塔原无文字,僧礼钵查勘后,于塔圆股上阴刻“宋杨道先祖塔”六字。杨道,清水祖师大弟子,相传曾于祖师生前受邀住持平和三平寺,祖师圆寂前召回,接受衣钵。1997年,归侨刘金玉女士捐资重修。
西竺墓
墓在在老寮外,葬西竺公。明万历间,岩西轩派第三代僧西竺公,住持清水岩有年,曾任安溪县僧会司。历版的安溪县志都在僧会司职位上注空缺字样,而岩志可补县志之不足。可见西竺在当时的宗教界处于权威地位。圆寂后,墓在老寮映月池处。乾隆二十六年,邑令宋应麟清岩界时立碑。
普同塔
塔在智慧墓塔与礼钵塔墓中间,原系三合土灰构筑。系明代住僧共葬一区之所。从何年起,未有明记。至1966年废。
清比丘先祖墓
清代文物古迹。清乾隆年间,释泽峰住持岩寺,在觉路顶、罗汉松外之处,筑此僧坟。年久碑失坟坏,仅留坟桌和拱手等。1985年,从其坟桌麒麟处,细辨字刻,系泽峰为前众僧所筑之坟,后立“比丘”石碑留念。
智慧僧塔
清代文物古迹。智慧,俗名“呙公”。清同治十年(1871年)住岩,光绪年间(1875-1908年)住持清水岩。素行清高,筹修岩寺,颇著功迹,收录弟子70多人,分布远近。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岩圆寂,坟塔筑于三忠庙外,今祖师文化长廊中段之横路顶,立有碑石。
礼钵僧塔
1941年,僧礼钵住持清水岩。自宋至民国,历经千年风雨的清水岩,僧礼钵清贫奉佛,率徒鼎力筹资修缮,恢复寺貌,事迹甚丰。1957年,僧礼钵在岩圆寂,葬于清水岩山庄后横路顶。1966年,由徒将其骨骸迁移于清风洞埋葬。1983年秋,又迁回原葬地,筑塔纪念,塔前竖石经幢一对。出米石
宋代文物古迹。为一巨石,突兀立于弘法道场往海会院路旁(旧时老寮处),石无所依,上以楷书镌刻:“头陀应员等开垦蔬园十馀丘,无水灌溉,于咸淳丙寅春,佛旨出泉,引为万年清润者。”共33字。石刻版幅:宽0.85米,高1.22米。旧志载:“石在觉亭外路下,宋淳熙间,开辟蔬园,无水可灌,一日佛指而杖之,水即流出,混混不竭。噫,自无造有,是亦大师之显化灵迹也。勒之日出水石,至今犹令人赏奇观焉。俗称出米石者,据闽中摭闻所载,谓石隙出米以饷工,工竣而米竭云。”
又传,每遇旱时,清水祖师即立石上为民祷雨,得沛**。既有水,农田可播,亦即有米,故又称“出米石”。岩宇昊天口一幅篆书对联:“馈贫粮聚岩前米,济世恩深钵底龙”。是前贤施芳胜对出水石的写照。
至今,石的半腰间的孔隙中,长年尚有积水,但无溢出。石刻“咸淳”,旧志载“淳熙”,究竟石“出水”于何时,待考。
裂竹
法门外翠竹丛下崖石上阴刻隶书“裂竹”两字。字径高0.8米,宽0.50米。
龙渊
在方鉴塘下,深渊壑谷之处。从浮杉池的方井中,钻越隧洞,即见两石相撑,跨山涧拱立,水从两石间注出,汩汩有声,上下四周,森荫密遮,凉沁入脾。涧崖壁上篆体阴刻“灵渊”两字,字径0.7米见方,未标何人何时所书。传说,古时,信众祷雨,汲回涧渊之水,可得滂沱。
洗心
护界宫内,森郁迂回的曲径崖壁上,阴刻行书“洗心”两字,字径0.70米见方,未落款。是处,林阴古道,泉水淙淙,如洗尘心,如涤俗秽。置此其间,无不神怡。
六老同游
明代文物古迹。碑在觉亭对面、纶音坛之前的摩崖石上,阴刻楷书:“万历戊戌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共字三十四字,摩崖版幅高2.25米,宽0.98米。六老相邀同游清水岩,咏诗题刻,成为千古佳话。
曲水流觞
明代文物古迹。碑在方鉴塘之左、旧迹清珠帘之外,其处削壁千仞,上镌刻着:“万历辛丑春日,建觉亭,开觉路,引水流觞,共醉千仞冈头。清溪令廖同春偕邑士绅李椿、詹仰宪。”镌版高2.60米,宽0.74米。
功德林
明代文物古迹。碑在蓬莱坊故址间的摩崖上,竖书阴楷“功德林”3字,字径各0.33米见方,版高1.18米,宽0.53米。署款:“万历辛丑里人□佳喜舍”字样。款中□字被凿,已无考。
喜舍缘银
清代文物古迹。碑在觉亭内、“功德林”对面的岩石上,楷书阴刻:“漳州府龙溪县廿七都池宅社龙池宫林众弟子,喜舍缘银五十两,内三十四两买起崇善里岩山土名深内租佃一十五栳,配民米一斗四升,付清水岩东西住僧收管,历年以为祖师佛前香灯之资,其余银系修理岩宇,立石为记。溪头柯士□,喜舍佃租一栳。”
石刻版幅0.54米,高0.80米。
又于杨道塔路下石上刻:“漳州龙溪县龙池官,喜舍田园路顶及路下二斗,租六栳,敬奉清水寺。道光已亥年立。”
人间天上
民国时期文物古迹。碑在清水岩寺左崖石壁上,阴刻着颜楷“人间天上”四字,字径约1米见方。上款“清水岩”,下款“益阳王道纯”。王道纯,1946年安溪县县长,来岩览胜留题。
佛字石刻
在祖师殿后,狮猴崖壁,阴镌行书,字径2.20米×1.70米,1948年为主持僧礼钵所书。
鬼洞
鬼洞右边石壁上镌刻着“鬼洞”两字行楷,字径各1.30米见方,为书法家王爱琛书。
梁披云石刻
鬼洞左侧巨石崖壁上,镌刻“魔氛一扫,清水如来”八字行书,为著名诗人、书法家梁披云所书。
曲径
碑在方鉴塘内峭壁间,阴刻“曲径”。款识:“觉路通寺内,原道较狭,不适优游,旅星侨胞柯保安先生,捐资增辟此路,曲径通幽。岁次丙寅荔月立”。版幅:高0.77米,宽0.65米,为王爱琛书。
试剑石
岩宇之左,有座“削”半的岩石。相传,当年祖师与山鬼试剑比法,被削去的巉石。“试剑石”3字,阴刻行书,字径高2.20米,宽2.05米,1987冬为仙游书法家郑良怀所书。民国时期,漳平知事刘维立题诗:
蓬莱仙境
清水岩,素有“蓬莱仙境”之美誉。1991全国政协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先生题“蓬莱仙境”四字赠送清水岩,现勒刻于海会院后之石峰,字径各二米见方。
公寿题刻
碑在海会院后石径上侧巨石上,与“清水灵岩”碑相邻。草书阴刻:“紫气东来冲云天,爆竹声声迎新年,壬林欢饮申江酒,碑林喜见清水岩”。下款:“清水碑林留念公寿于神墨碑林。”版幅高3.20米,宽1.80米。
清水灵岩
碑在海会院后石径上侧巨石上,行书阴刻“清水灵岩”,版幅高4.00米,宽3.00米。为上海书法家任政七十六高龄时书。
王一琴题刻
碑在九曲十八洞西侧之崖石上,版幅巨大,行草书体,阴刻:“名山胜景,气势壮观”。为书法家王一琴所书。
幽静
碑在望云亭后边之岩石上,楷书阴刻“幽静”二字,上款“清水岩”,下款:“星洲柯贤树伯丘书。”版高1.20米,宽1.00米。柯贤树(1893-1980年)原籍福建安溪蓬莱镇蓬溪村,曾任新加坡安溪会馆第十九届至第二十二届常务**。
清水
书法碑刻,碑在浮杉池旁,与“曲径”碑相邻,隶书,字径高0.35米,宽0.50米,无款识。枝枝朝北
枝枝朝北千年古樟在蓬山主峰中仑、觉亭之畔,耸天雄踞。此樟相传为祖师手植,树高31米,围6.90米,主干劲直,而枝叶均迂回北拂,故得名“枝枝朝北”,为清水古地一大奇观。朝北古樟颇具灵性,其北拱之枝叶回护三忠庙,似以表证“三忠”向北之耿耿忠心。又传,祖师家乡永春在岩之北,此树枝技北向,表达了祖师的思乡之情。
另据旧志载,昔有官府派人到岩,欲砍此樟造船,岩寺住僧极力劝阻不止,匠人动斧,差人七孔鲜血,匠亦自伤其足,始知乃神树也。
罗汉松
树在觉路之上,近“圣泉”处,与祖殿隔路相望。旧志载:“此松祖师手植也。松枝向殿前,老树横枝,至径直上,不敢侵径,旱时吐雾生烟,七百余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传此树每年长三寸、遇雷电则矮三分,今树高13.00米,围1.33米。
母子树
真空塔亭左边顶上,有古樟一株,早以断尾梢。树外围6.60米,高10.00米。树心空洞,圆心直径1.86米,数人可围坐树中,仰望天空,甚为奇观。古樟树离地1.40米的皮层处,长出樟树一株,俗称“母子树”。今树围0.66米,高9.60米,枝叶扶疏,长势良好。树左离地4.00处,又抽发出幼树一株,生机旺盛,煞是好看。
千年古藤
“裂竹”之外有一古藤缠绕而横于路之上方,凡入寺岩必经其下而过。此藤名厚果崖豆藤,缠绕绵延不知几里,已被列入福建树木奇观。
裂竹
明代文物古迹。法门外的崖石旁,有翠竹一丛,翠竹丛下崖石上阴刻隶书“裂竹”两字。字径高0.8米,宽0.50米。传说,有孕妇到岩将娩,依麻竹坐下生婴儿,而竹破裂揽护妇孩,日后此孩科举有名。
别有天
一老樟树,在觉路中段,破觉路之面而直上,树龄古老,树高参天,枝枝亦朝北,似朝北古樟之兄弟树。树心已中空大半,游人将头伸入其中仰望,有二洞眼可望苍天,别有一番情趣。民间尚有传说,此树心原藏有巨莽一条,性情温顺,每逢雨则出洞捕食山鼠充饥,而从不伤人。
古木新装
觉路之下、杉木林中,有一参天古榆,弯曲别致,历尽苍桑,其腰身之上寄长榕树一株,
梅园
觉路之上一小园,植有寒梅数株,冬春之际,繁花盛开,如白雪压枝,别有情致。寒风飘逸,暗香扑鼻,沁人心脾。
圣泉
泉在“曲水流觞”外,泉自石出,秋冬不涸,味清且冽,为宋代古迹。旧志**实在《圣泉序》称:“正出曰泉,通明曰圣,亦以见大师谦让通灵之意。”游人到此,饮之清心,沐之祛秽,瓶装带回喷洒庭院,用以驱灾凝祥。
方鉴塘
俗称“浮杉池”,塘在灵渊之上,法门之前。原系方沼塘,涧泉汇注,水清可鉴。昔时历经整修,以禳火灾。“方鉴塘”取天光云影之意,喻池水之清澈。明廖令曾在塘石之上,镌“泉石盟”三字,后塘废,字失。1947年,岩崖迸趵,塘受山洪冲坏,僧礼钵略加整修。1985年,添置“荷蛙”、“跃鲤”、“游虾”、“寿龟”等石雕喷泉。塘中立有观音圣像,正对觉路,笑迎众诣岩礼佛之客。塘四周崖壁仞立,林荫泉盛,意境清幽。狮喉
为一天然天然大石磡,在清水祖殿祖师座后,磡连顶殿。磡洞中可容数十人,洞内有孔穴,圆口径0.60米,长年细水滴润,微风徐徐,如喉喘气,雅称“狮喉”。此处为祖师当年修炼及坐化处。传在此祈愿,灵验无比。
火化台
宋代文物古迹。台在弘法道场清水祖师造像之左,为一块大石与数块小石累堆而成,似台似坟,据传乃当年祖师示寂火化之处,亦为历代住岩僧众圆寂火化之所。
石船
石在护界宫外、古道一侧,乃巨石一块,状如起锚行驰的船舶,甚为奇观。
石蒸笼
石在护界宫右侧后方、石船对面的山坡上,为层叠奇石,形似上下两层的蒸笼,矗立在森郁林中,若隐若现,煞是好看。
小鬼弄金狮
石在石蒸笼仑下、清水古道之侧,旧迹四洲佛近处,为两挺立奇石,一似金狮,一如小鬼,二石互为戏弄,神肖神似,俗称“小鬼戏金狮”。
仙脚迹石
石在北坡四洲佛附近、古道之旁,方形,石上有足趾头、足腕等痕迹,古称“仙脚迹石”。
丹臼
石在半岭亭仑顶的山坳之间,崖石一窟,称为“丹臼”。传说,当年清水祖师常在此舂炼丹药,留有余香,猛虎常来舔舐成窟,贮水不干。
药砧
石在半岭亭边,状如棋盘,俗称“药砧”,是当年祖师采捣草药之处。
袈裟石
石在半岭亭西侧路坡间。传祖师当年外出回岩,常在此石稍坐憩息,身上袈裟,影入石中,而显“田”字的袈裟纹于石上,故称“袈裟石”。
无字天碑
岩顶峰有一巨大巉石,状如石碑,挺于石上,混沌迷糊,并有蝌蚪文字,甚为奇特。
石笋
石在岩主峰西南斜坡间,拔地屹立,嶙峋直挺,高14米,俨若天柱,势干青云,称为“石笋”,是岩石中千姿百态之独特者。跨越石顶,俯瞰坡下,顿感昏眩。
神移石故迹
1947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天空乌云浓得化不开,狂风大作,雨猛烈得没章法,肆虐的山洪袭击岩寺。顷刻间,殿左危崖上,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巨石翻滚直下,飞越寺顶,不偏不倚,坠落殿左天井正中,寺瓦无损,殿墙无碍,人称“神移石”。僧礼钵聘匠劈石,充修殿墙。
鬼洞
在岩宇护楼后有一个天然的石洞,岩石上有阴文“鬼洞”行楷两字,传说清水祖师曾施法力将鬼怪幽禁于此,以免伤害百性。
九曲十八洞
海会院顶坡的陡崖间,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的伏如猛虎,有的卧如巨犀,有的利若刀锋,有的植如柱笏等不可胜计。犬牙交错,迂回展曲,构成了十八个“洞天”,斜贯相连。洞口荆榛阴翳,洞中阴凉幽静,入其境,别有一番情趣。兼之峰高露多,岚潮气湿,虽在暑夏,洞石尚甚润滑,林涛飘漾,沁入心胸,真有慧风心中漫,浮云足下生之感,令人流连忘返!
一线天
浮杉池之上。石径曲折,两侧壁立,行走其间,举头仰望,天犹一线。岩图碑
碑在纶音坛后之亭内,系两石合拢之浮雕。碑高2.9米,宽0.98米,厚0.15米。正面上额篆刻“岩图”二字,字下浮雕刻载宋代清水岩的殿阁、亭台、山门、舍利塔、道路等,并附有当时岩宇详细的建筑度数,是全国罕见的珍贵碑刻。
旧志载:住持僧惠清开始恢广殿宇,后于景炎丁丑年(1277年)间火灾,岩宇为圩。后再由住持僧一果、崇远师徒重建完善,是南宋时代的遗物。1987年,华侨林东茂、刘文察两位先生捐资修建护碑亭,重檐式构筑,覆护着岩图碑。亭高6.60米,磨光六角石柱各高2.80米,横梁各0.45米。
佛国碑
旧志载,佛国碑为岩寺界碑。碑上“佛国”二字相传为祖师手书,原有两碑。其中一块今立于清水岩西麓、彭格村路旁山坡间。碑背面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传为宋朱熹所书。另一块立于鹤前村头供埕的坡麓间,1966年被毁,1987年重立,字迹已失原貎。
“东土如来”题匾
明末弘光年间,邑令周宗壁为赞誉祖师,手书“东土如来”四字,立木匾一方,悬于殿额。字径各高0.60米,宽0.50米。匾长2.70米,宽0.95米。
新立匾额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立悬于祖师殿梁上的匾额“万家生佛”,和临摹于弘一法师的“慧光普照”、“万古英灵”、“感应”、“清水佑民”、“清水有灵”等。

清水岩矿泉水的水质怎么样?

清水岩矿泉水坚持水源地建厂,水源地生产。通过品牌就可以清晰了解水源地是清水岩。清水岩矿泉水坚持在远离都市的深山密林中建立生产基地,全部生产过程在水源地完成。
清水岩矿泉水中含有对人体健康的几十种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尤其含有极高的偏硅酸(mg/l70-90)。经专家鉴定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颁发福建安溪清水岩矿泉水属偏硅酸型低钠饮用天然矿泉水证书
偏硅酸对人体主动脉硬化具有软化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胃病及胃溃疡等都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所以水质是有保障的

关于福建安溪清水岩的一些问题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的蓬莱镇内,门票是:1蓬莱本地人是不用买票,2外地人每15元/一人,3持蓬莱内学校的校卡也不用钱的。清水岩也是唯一的一座“帝”字的建筑。

作文:家乡的清水岩 急急急 要记得写听别人讲清水岩的由来!作文:家乡的清水岩 急急急

1.
我的家乡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地区。她依山临海,山清水秀,物产富饶,十分可爱。家乡那层峦叠嶂的戴云山,驰名中外的洛阳桥,风景秀丽的牛姆林……我都喜欢,但我更爱家乡那迷人的清水岩。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挚友们满怀喜悦之情前往仰慕已久的清水岩。
“哦,终于到了”,挚友们不约而同地高呼着。一来到山门,我就扑向十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甜润的空气,耳朵晨索绕着被誉为“御前清曲”的南音。随即,我们闻声而去。
登上台阶,我们就来到足友亭。站于亭中,俯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镇繁荣景象,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豪言壮语啊!迎着习习微风,我们尽情地欣赏美景。啊!多么惬意啊!
离开足友亭,我们就来到“吉祥如意池”。池中饲养着一只只活泼有趣的鱼儿,它们时而诒然不动,时而俶尔远逝,似乎在与游者相乐。“吉祥如意池”虽比不上新疆的“天池”,但它却别具韵味。
再往前走几步,我们就来到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基本为木质结构,它主要由十来根粗长的石柱支撑,极具闽南建筑风格,看起来气势恢弘。楼阁内供奉着三世佛、观音菩萨、唐僧以及十八罗汉。这些佛像除了观音和唐僧以外的全都是木雕佛像。瞧!那伏虎罗汉骑着吊睛白额虎,悠然自在;降龙罗汉骑着一条口吐海水的大青龙,真是栩栩如生呀!大雄宝殿附近还有一棵珍稀的无花果树和一棵苍翠挺拔的樟树,它们犹如威风凛凛的勇士一般共同守着清水岩。
告别大雄宝殿,我们就来到清水岩寺。清水岩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年间,宋庆年间,僧人永佑重修,明朝期间,再次重修,并易名为清水岩。民国元年重修。寺院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墙为黄色,墙壁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醒目的大字。前有门廊,两侧有护厝,岩门廊墙上嵌有民国时期的洪濑名士张应星撰写的《复修清水岩碑记》。古门两旁还有净因行者撰写的对联:“清风本来面,水月现在身。”清水岩寺附近还有“莲花池”和“净心池”。“莲花池”上方不家一座屹然耸立的“东林历代祖塔”。随着人流,我进入了一扇古香古色的大门,一股浓郁的香火味弥漫着整个庙宇,袅袅清烟像一条灰色的带子环绕着清水岩寺。烟雾缭绕中,**小小的神像端坐着,一脸神圣,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香鼎两旁有两棵郁郁葱葱的古树。这无疑给清水岩寺带来几分绿意与生机。随即,我就进入祖师殿,殿内供奉着清水祖师、观音菩萨等佛像,殿内两壁上的壁画色彩斑斓,惟妙惟肖。祖师殿内佛香缭绕,我跪下双手合十,默默祷告着,望着神圣的清水祖师,我许了一个心愿……
后行至寺后的“虾目泉”。刘仲春捐建的“香井流芳”俗称龙虾泉,因有龙虾须故有龙虾出海之美誉。龙虾泉泉水为清水岩寺的僧人提供方便,因此它不愧为“生命之泉”。其泉水甘醇甜美,以至于游客们陆陆续续地去取虾目泉泉水来解渴。因而我也迫不及待地装了几瓶哟。哇,一喝进肚子里,整个人心旷神怡、容光焕发,好不痛快!
我们踏上了回家之路。途中,我蓦然回首那落日余晖下的如诗如画般的清水岩,心中感到十分不舍,但我在心底里暗暗地说: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的清水岩!让我为您赞美,为您讴歌吧!
2.
安溪有个清水岩,我们南安也有个清水岩。若说安溪清水岩是大家闺秀,那我们南安清水岩也算得上小家碧玉。不信,就去瞧瞧!
如果想徜徉于自然之间,步行上山,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且不说你能享受到的自然之趣,途中挥洒的汗水足以把你身上的世俗之气洗去。山中的树青葱可爱,没有校园里,马路边的树的标兵式呆板,尽情生长,随风起舞,沿江有拘束,没有羞涩,放荡不羁。可别以为挥汗过后,前面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前面是一条迷宫似的一米多宽的小路,旁边是树,旁边的旁边还是树,仰着头望,天空似乎也变得狭长。踩在由枯枝落叶和小草铺成的毯子上,发出噌噌的声音,林子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增加了几分诡异。
走出迷宫,豁然开朗,传来悦耳的南音,清水岩到了。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气息。闻声而去,你看到的是一座基本为木质结构的大殿,几根石柱上刻着盘龙,栩栩如生。殿里供奉着木刻的十八罗汉、观音,比起金塑像,别有一番韵味。这十八罗汉中有的端庄大方,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开怀大笑,姿态各异。殿旁有支演奏队,很有特色。无论是主唱,还是弹琵琶、吹箫的,一举一动都很自然,十分娴熟。
大殿后面还有座殿。殿虽小了点,可这才是主殿,供奉着清水祖师。主殿内,香火鼎盛,许多人顶礼膜拜,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佛文化的感染力量。不自觉地点起香,拜起佛来了。墙上的壁画,色彩用得恰到好处,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参观完整个主殿,你会发现它很像北京的四合院,呈四字形。院中还种了些花草,增加了几分诗意!
主殿后的正中央,有两眼泉,名曰:龙虾泉。饮上一口,你立马就能感受到一股爽到心里的清凉。据说泉水还有去热降火除眼疾的功效哩!泉后小山上的树的根裸露在上表,垂下来,与龙虾泉联系起来,还真像龙须。
近年来,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清水岩变得更美丽。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古香古色的地方,摆放了一些《二十四孝图》像,增加了清水岩的文化内涵。透过这些石像我们似乎真实地看到古人孝亲的故事,唤起我们对父母的爱。
能说的当然不止这些,顶上风光无限好,需要你自己去体验,感受不同于安溪清水岩的美,若能吃上一碗斋面,那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完美旅程。
3.
“今天天气好晴朗,处处好风光,好风光呀……”这天天公作美,我们决定去爬山,观光旅游“清水岩寺”。你可别以为是安溪清水岩寺,那是我故乡的清水岩寺——南安洪濑清水岩寺。也许它没有安溪清水岩寺那么响的知名度,但南安洪濑清水岩寺也绝不逊色!
一曲优雅的南音,荡漾于古寺之上。南音是我们闽南的特色,也是我们清水岩寺的一大特色。视线投到庙旁,一些乐师就在那里忙着拉二胡,弹琵琶,吹箫……看,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如若是在安溪清水岩寺,也许你只能听到一支“独特”的《大悲咒》吧!
透过动听的乐曲,踏入了寺庙,刚踏进去忽然一种神圣之感洋溢心头。里面安静极了;整洁极了;优雅极了。环看四周,淡黄色的墙,金灿灿的佛,鲜红色的桌子,五彩缤纷,但却不给人以一种杂乱之感。抬头注视大佛,那是观音菩萨,身旁还有另外一些佛像。无意间我发现:那儿还有一个门。我走向前去“清水岩”三字首先映入眼帘,原来另有乾坤呀!莫不是“不训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向寺内走去,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香炉,香火旺盛。绕过炉来到正堂。一股潺潺流水声钻入耳膜,我闻声望去,原来是一股圣泉在此逗留。寺内的佛为清水祖师,其它的东西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出了寺,便来到了殿后的香井流芳即虾目泉穴。寺庙安溪自然是有的,然而这虾目泉穴又如何能说呢?两只看似泉口的虾目,一块形似三角石的龙虾鼻,还有恰似虾须的树根,凑成了这独特的风景。
如果你早来这儿几年,也许见的只会有一座寺庙,然而现在已是今非昔比了,一座座错落的小亭子,一群群活蹦乱跳的鱼儿,一个个讲叙着感人故事的二十四孝石雕像……那才是此时呈现在你眼前的南安洪濑清水岩。高大的山门;直插云霄的阶梯;优美的南音;充满活力的放生池……一幕一幕令人眼花缭乱。
清水岩寺位于半山上,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南音,观光到古庙,还可以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可以登上辉达远景亭,了望整个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大楼,故乡的烦恼,全都显现在眼前,俯首望去:青山绿水,高楼大厦,好一幅繁荣的景象图。此时,整个人都豁然开朗了许多,也许只有在这一秒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乡的可爱之处!
游览过后,踏向山间的小路,回首一顾:它真美!太阳公公正在玉枕山的顶头,放射着温和的光……
4.
啊!清水岩,我来了!
清磐流音风答响,水池印象月呈辉。
再也不是文字间无边的畅想,再也不是凭空与别人思想的共鸣,仿佛圆了记忆中一个遥远而触不可及的梦。
眼前,清水岩屹立于玉枕山上。一座古刹庸懒地躺在绿树的怀抱中,分享青山绿水的惬意,这似乎是梦寐以求的欢畅,这一点点难得的大自然赋予人的愉悦,便全在清水岩带来的已平静的呼吸中。
我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欢畅,疾步奔向清水岩的怀抱。趋步而入这古刹,高大的清水祖师神圣、崇高。庙宇中,香火旺盛,香客们神色虔诚,顶礼膜拜。壁上,历代文人骚客们的遗墨随处可见,都是赞颂仙人功德的文字,望着一座座神圣雕像,读着一行行颇具神韵的诗文,我也有些飘飘欲仙了。
忽然,耳畔里传来阵阵优雅的南音,舒缓高雅、清新。似乎清水祖师也陶醉于这迷人的南音中,不禁咧开笑脸,普施甘露。听,水声缠缠绵绵,应声而趋,只见众人围坐于清泉旁。轻轻掬起清水,清清的,甜甜的感觉由手流遍全身,泌透心脾。深深地吮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饮上一口清泉,只觉遍体生凉,心旷神怡。庙里老人告诉我们:“唐朝时,众僧在寺后湿土中寻见清泉,清泉水既清甜又清热降火,许多的香客喜欢细细享用,祈佑健康、平安。
出古庙,往前走,小池塘里流动着蓬勃的生命。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再往前是四个精美的亭子,亭子上流动的水墨线条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壁画,令人赏心悦目。不知不觉已陶醉于这流动的水墨中幻想邀上几位文人墨客,挥毫铺墨好不惬意!
放眼望去,眼帘倒映着洪濑美景,远处的河逶迤地伸向远方,四面群山呼应,不禁被眼前这居高临下的开阔的胸襟感染,与它的心跳共鸣,你便会变得乐观,变得豁达,你的心会迫不及待地挣脱牢笼自由去飞……这时候,忽然觉得先前看到的景色都不足道,惟有眼前才是真正的壮美。
忽然,我陷入沉思:人间美景数不胜数,在寻访美景的路上,我们常被眼前的景色觉醒岂不知前面还有更美,更好的景观。如果停住不前就不会寻到最美的风景,我们就应永不满足,不断走下去。一个人追求一个梦想,不也如寻访最美的景色一样,必须在人生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吗?
5.
南安洪濑清水岩,位于洪濑集新村玉枕山龙虾目泉穴,因地处洪濑东部,故视其为洪濑的一颗“东方明珠”。清水岩始建唐朝年间,几经风雨,留下许多名人咏诵,有蔡灿若的“清磐流音风答响,水池印象月生辉”,有净因行者的“清风本来面,水月现在身”等众多妙对绝联。但要说景,却又不是这两句可以道尽的。
若说清水岩雕刻最成功的当数24孝图了。设计师们依据各地园林的标本别出心裁,匠师们独运近心,设计出的雕像当然是实兼丁长处,避虚丁短处。在各种浮雕中尤以石座前方各品种的树的雕刻最为突出,有紫罗杉,有松树,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品种。雕刻的这些品种,粗细匀称,大小不一,且直接省略了虚浮的装饰。
立体雕像更是千姿百态,但是它们在不同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看到人物形象与主要情节的“孝”为相联系。如东汉末年的陆绩,外出作客,席间吃金桔,想起饥饿的老母,因而怀桔遗亲。匠师们先绘制了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后,还有“单衣顺母”,“为亲负米”,“鹿乳奉亲”等一些雕刻作品充分展现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主题思想,这样雕成的像就不仅是技术而是艺术展现的风彩。
清水岩上都有池子和亭宇。池子和亭宇的分布都按照古代建筑形式的安排,左边有一个,右边也有一个,前面有几个,后面也有几个,这样就完全构全成一幅图案画。池子和池子间连接的地方隐蔽,池间的鱼儿似乎很难发现洞穴,只得一个个寻游池底。“有山有水好人家”,水有了,那山呢?山是寺庙右边的一个小山坡,悠闲的情致加上那几块写有“佛心”的石头当然是拍照的好去处。山坡旁边是坐落阶台两侧的亭宇,在亭宇正前方是城镇浓缩成的一幅水墨画。游览者千辛万苦登上台阶后,不免会在亭子上发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这里,最显著的木式建筑当然是前面的祖师庙了。整个庙轩敝、大方,设计者和匠师们完全采用古典的建筑风格。门前的穴根柱子是木式雕龙的图案,屋脊是利用木材架成的支架,门是木的,窗户是木的,就连佛也是木的,几乎融入一个木的世界。寺宇内的两侧分别罗列18罗汉,如果源头的降龙、伏虎两位罗汉,一个是手托龙,面色凶恶;一个是随带虎,面色慈静,口中喃喃自语。后者兼有长眉,捻花指,罗汉腿双双出击;还有手捧青书伴青灯的罗汉,面色专注。有托珠的,有托塔的,还有挺肚子的,但不管卧着的,站着的,还是坐着的,他们都足以用“憨”来形容。
后面寺庙的建筑形式又和前面的不同。祖师庙采用木式形式,而清水岩则以石块为基础,两者各有洞天。清水岩寺院面阔5间,进深2间,前有门廊,两侧连着护厝。正中央是祀奉清水祖师,不同意菩萨,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诸圣诸佛,这里也是最让人感到肃穆的地方。两边的小门洞,分别是通向各护厝的洞口。两边的护厝窄小,布置文雅,简单。左边的护厝摆放着瓷制的众多菩萨,右边的护厝则有南极老翁同观音菩萨一起坐镇,但是却又不同于左边的护厝,这里既是佛家圣地,也参杂了一些儒家学风。如墙上挂着的名人文士的书法手记。当然,清水岩后还有著名的“香井流芳”(俗称虾目泉)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6.
迈着轻盈的步伐,唱着婉转的山歌,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着山的“欢笑”。我们来到了清山秀水,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清水岩。
看,太阳正吻着清水岩的脸,四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而俊俏的树,美丽的花也趁此时给她添加了一抹鲜艳的色彩。她的绚丽多姿,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于是我贪婪地吮吸着这风景如画的气息。
环顾四周,或许最醒目的是那英姿勃发的树了。那儿有热带雨林中的“国宝”,孪胞无花果树。透过阳光,隐约中我看到了它在风中的妩媚,在它身上也寄托了清水岩的“美”。榕树也是这儿的佼佼者。它仿佛就是在风中笑着迎接我们的主人,不仅焕发着热情也体现了甜美。当然眼前这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
来到台阶前,眼睛被耀眼的“笑”唤住了。走近一看,原来是那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呀。我不由自主地也朝他一笑,或许我们的笔都是在说这儿的美吧!再往上则见到了两座亭子,站在亭前,整个洪濑镇的风景尽收眼底。穿过小亭,在前面遇到了吉祥如意井,水虽浑浊却也甚美。
进入寺庙,各尊佛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为整个寺庙增添了不少光彩。从后门来到了又一禅寺,这里香客络绎不绝,香烟袅袅,别是一番幽雅。在那儿驻足领略了一番那儿的清静气息,也默默的感受了清水岩又一独特的美。
紧接着朝小道走去,在那儿我知晓了“孝,孝,孝”二十四尊石雕有模有样,耐人寻味,我想这或许也是清水岩的独特吧。又走至晖莲观景亭,在上面确实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在林中的小道漫步,心中依然存着清水岩的美,有无限的遐想,无限的赞叹。或许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黄滔的精神五言律诗;或许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康朗的《游玉枕山东林寺》;或许是因为如此,才会有蔡灿的:“清磐流音风答响,水池印象月呈辉”吧!不管文人骚客留下多少精彩的诗词,也不如你我他身临其境所享受到的美感吧!或许我会因此更爱我的家乡洪濑东部的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将我的爱持续在此。
回首凝望,她的神与美在我心间荡着荡着……
7.
清水岩名声远播,因此,我和同学们慕名而来,一看究竟。
小路延绵不断,弯弯曲曲,你走在小路上,根本看不见前面的路,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和幽深感。小路两旁树木茂盛得让人难以见天日。细听,泉水声、鸟叫声、脚步声、树木沙沙声相互交错成一支十分优美、动听的“山间民歌”。
走了半小时多,我们终于又“重见天日”了,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清水岩寺近在咫尺,只见清水岩寺被群山环抱,仿佛母亲怀中的婴儿。突然一阵风吹来,顿时,树木随风摇摆,呈现出色彩深浅不同的一幅绝妙的油画,它以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清水岩寺,使它茁壮成长。唐朝年间,人们选择了这个地主,建造了清水岩寺,供奉清廉严明的清水祖师。现在,清水岩寺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必将是一则哄动四方的“新闻”。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清水岩寺的主殿,里面供奉着清水岩师和观音菩萨。相传,清水祖师清廉严明,积德行善,并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因而成为当里乃至现在闽南人的膜拜对象。殿后有一股泉水——虾目泉,这一秀水,无疑点缀了美丽的清水岩寺,使它更具有活力。
在清水岩寺的西南侧,肃立着关于“二十四孝”的雕像。看着这一个个感人泪下的故事,我有很大的启发:“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长辈,还谈得上生活、工作、学习等事吗?显然不能。因为他连这一基本最最基本的道德都不懂,他如何懂得其他的道德呢?”这还真应了那句古话:“百善孝为先。”
这清水岩寺这一带,处处有树,无论是主殿旁,还是“二十四孝”雕像后等,处处皆有树的陪衬。
有山、有树、有寺,这就是清水岩寺。
8.
那是星期日的早上,我们师生一起到清水岩参观。到了那里,处处美景尽收眼底,因为我们是由山的南边翻过来的。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虽然很累,但当看到清水岩这里的一切,心也就坦然放松了下来。初看起来,仿佛一幅巨画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步入殿中,看到的是**尊祥和的大佛,神韵中带着慈祥,此时,如同来到“天”间仙境,尊尊大佛雕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从大殿的后门出来,抬头望向房檐顶上,所看到的是采用绝无仅有的精湛的雕刻方式所雕刻成的瓷砖图案。随后,我们来到了香火缭绕的另一座寺庙内。同学们来了便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在供桌上,然后开始烧香拜佛,这让我极为惊讶又好笑,不过这也是非常正常的。随后,我也跟着点了三柱香,诚心地拜着。
接着,我们就到处参观。我发现这里的亭子非常的多,不过个个是别具一格。我走到其中的一座亭子便坐了下来,看到旁边有两棵高而粗壮的大树。这两棵大树原来是各木古树——樟树,有近百年的树龄,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之一。这两棵香樟是孪生的吧!一直生长在这,非常有趣。我又到净心池、如意池、吉祥池等参观,里面的鱼儿似游似静的。我们又看到传说中的龙虾眼(又名虾目泉)。的确是非常特别。
清水岩的任一个景点都是非常独特的,值得每个人都到那里参观游览。
9.
跨越千年的古刹都是相似的,然而深山的水各有各的韵味。韵味是最难说清楚的,韵味是难于记忆又常挥之不去的。于是我常常喜欢穿过林荫小道,涉过崎岖陡崖到清水岩去品一杯清水,细细体味;听一曲梵音,静静感悟。
水的味道是世间最说不清的味道,清水岩的水韵更是别具一格的。不必说它的清纯,氤氲;也不必说它的闲逸、散淡;更不必说它的偏僻与幽远。谁都懂水的味道,清风懂,娇阳懂,连山中静默着的松林都懂。鸟儿用欢歌奏出对水的理解,鱼儿用雀跃道出对水的诠释。
水是来自虾目泉。它在寺院后的深山中,四周是茂密的松林,云雾在山间浮动,阳光洒透这片山林。林荫下清风撩过我的耳际,秋日的阳光温情地洒在我的脸颊上。刹那间,望见那一眼,不,是两眼泉水,我不由得惊奇地叫了一声。
它没有大**豪放,也没有小溪的潺潺,有的只是汩汩,甘守着一份宁静与独处。
传说,几千年以前,两只龙虾在山中修炼得道成仙,继而从两眼泉水中一跃而出,飞向东海。又因这两眼泉水外形酷似龙虾眼,后人便命名为“虾目泉”。
最可爱的是泉水中的一条小泥鳅鱼,混身光滑油亮,圆鼓鼓的小脑袋在石壁上探寻着什么,一条小尾巴随着石缝中荡开的涟漪有节奏的舞动着,好不惹人喜欢。
虾目泉的水不似别的泉水那样一个劲儿往上冒,哗众取宠。它细水长流,它不喜暄嚣,它只愿守护一颗灵动的心。在深山中,它如庄子“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的闲散,又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难得的是有这样一片深山广林,一座千年古刹,要不,水何如与山共眠,与月共舞。
难忘清水岩的水啊!
9.
洪濑清水岩,位于集新村境内,山依玉枕、水绕虎溪,诚天成之佛地,别有洞天。戊子大雪日,余谐吾父、邻友同游。是日也,阳光烂漫,秋高气爽,一路上风光旖旎,车沿公路盘旋而上,千回百转,方入景区,似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山下新构两牌坊,白石雕成,雄伟壮观!停车罢,沿两侧小道直上,曲径通幽,即至山门,但见正中有一古佛——弥勒佛,抱膝而坐,神态安祥,笑口大开,耳畔仿佛云霄之外就能听到佛祖爽朗的笑声,透彻心扉。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吗!恰巧,亦或是偶然,此刻佛祖背后,阳光普照,甚是明媚,仿佛有万丈光芒射出,照亮一切,净化心灵。
佛语云:心诚则灵,难道不是吗?此情此景,心中顿时一片明净,惶然大悟。佛之笑,笑人生百态,佛之光明——普渡众生。其实,渡人更是渡已,试问人生又何尝不是呢?人生似苦海,掌舵的人是谁呢?是自己,自己的舵操之在已,关键在于自身如何掌握好人生的每一步,纵使前方狂风暴雨、波涛汹涌,我们也无所畏惧,正如高乐基笔下的海燕高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如***的诗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只要心底一片光明,怀有春暧花开的期待,乐观、积极、英勇、无畏、坚强、不懈,一切曲折坎坷,艰难险阻将烟消云散,不复存在,我们也必将长风破浪,开辟出新的疆域。笑看人生,摆渡自己,驶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参悟真谛,如沐春风雨后的花香,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得到一种生的欢喜,使我对后面的游览更加充满期待。
清水岩由来:
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为清水祖师所创建。祖师原名陈普足,从小落发为僧,修身、圆寂于清水岩,称为普足禅师。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宇之功,谥称为清水祖师。清水岩宇几经圮废,几经修复、重建、改造,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水岩的僧尼,相传多达七八十八人,颇为兴盛,宇区的风景也更加宜人。从逢菜鹤前大桥始步,沿石径拾级而上,约5里即到清水岩。途中有“半岭亭”、“袈裟石”、“丹臼”、“石船”、“石鸡”、“石狗”等。周围奇岩怪石、苍松翠柏林列。同此再攀登,即到“护累宫”。这里杉木擎天,森荫夹道,别有天地。继续漫步而进,顷刻便到“觉亭”。此亭原名“来憩亭”,今已废,仅存石柱两根。但梓树森荫,景物醉人,确为游人小憩佳地。“觉亭”一侧,有一株擎天老樟树,树身粗壮,可七人合抱;最奇物的是树干劲直,树叶朝北,号称“枝枝向北”。民间传说把它与岳飞的英雄事迹联系起来,说是岳飞当年搞击金兵,精忠报国,竟惨遭秦桧的杀害,其英雄事迹和悲惨遭遇连这株老樟树也深受感动,因而“枝枝向北”。离树不远还有座“三忠庙”是供祀岳飞的,游人多于此题诗寄情。沿石径而行,有“出水石”;再折返东行有“罗汉松”、“石面盆”、“清珠帘”等胜景。“清珠帘”在一桥旁的峭壁上,逢春石缝迸出水滴,滴滴如珠。
怎么样,够了吗?
不够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