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在哪里-明朝总共有十六位皇帝

2024-10-21 12:50:45 来源:天气频道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往南七公里的地方。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自己的父母和兄嫂修建的,始建于公元1366年,历时13年完工,占地面积约为2万余亩,原为英陵,后改为皇陵。
明皇陵在哪里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以及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种修建制度,其内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个道,殿宇与房舍大概有千余间,此外还有一些陵丘、石刻群等。不过,自明末以来,明皇陵被人为破坏,加上风雨侵蚀,陵内的宫阙殿宇逐渐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虽然不是帝王的陵墓,但是在修建之初,里面的殿堂、斋宫及官厅多至数百间,皇陵神道的总长约为257米,石像共有32对。明皇陵的碑文是皇帝朱元璋亲撰,其他石像、雕刻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最。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总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何明朝的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

声明一下,既然题目讨论的是“明朝16位皇帝”,那么咱就以“生前在位且被广泛承认”的16位明朝皇帝。睿宗献皇帝朱祐杬,以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四世先祖,均为追尊,是为“非生前在位”,不列入讨论。懿文太子朱标,薨后曾追尊兴宗孝康皇帝,此后复称懿文太子,是为“不被广泛承认”,亦不列入讨论。

声明完毕,然后罗列下明朝16位皇帝,以便展开回答。

(1)太祖朱元璋,(2)建文帝朱允炆,(3)成祖朱棣,(4)仁宗朱高炽,(5)宣宗朱瞻基,(6)英宗朱祁镇,(7)景帝朱祁钰,(6)英宗朱祁镇,(8)宪宗朱见濡,(9)孝宗朱祐樘,(10)武宗朱厚照,(11)世宗朱厚熜,(12)穆宗朱载坖,(13)神宗朱翊钧,(14)光宗朱常洛,(15)熹宗朱由校,(16)崇祯帝朱由检。

注:宪宗朱见濡、穆宗朱载坖,这两位的名讳没写错!若有疑问,请自行查阅资料,不在这里展开了。

明皇陵(1)

十六位皇帝细数完了,为何只有“十三陵”,其实答案很简单。

第一,明十三陵在今北京,是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后的皇陵群。太祖朱元璋孝陵,在应天,今南京。

第二,建文帝朱允炆,因成祖朱棣不承认其皇帝身份,故未建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朱祁镇不承认其皇帝身份,将其以亲王礼葬于金山口,即便宪宗朱见濡追复帝号,但其陵寝未列入正式的皇陵群。

如此,16帝,除去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3帝,即13帝、13陵。

明皇陵(2)

明朝皇陵为什么没被盗 为何明朝皇陵没有一座被盗

1、确实明朝的大部分皇陵都好好的,除了定陵出于考古的需要被特批发掘。明皇陵简直就是幸运儿。
2、首先我们盘点一下明代皇陵有哪些,它们是由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的皇陵群组成,到目前为止,这些明代的皇陵除了崇祯的陵由于没时间建造而放入贵妃墓而被盗扰外,还有就是官方主动挖掘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其他的确实都处于原装未开封的状态。
3、明朝皇陵一共有两处,一处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另外一处是位于南京附近的明皇陵,而无论是哪一个皇陵都在人多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盗墓。盗墓贼是要动脑子想一下的。在古代被捉住盗墓可是死罪,更别说是皇帝陵墓了。所以还是会很可怕的。为了人头能留下来,还是保命要紧。
4、其次明朝的时候,明皇陵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有专门的守墓人,到了清朝以后,清朝的帝王为了笼络人心,也是好好的保护明皇陵,并派重兵把守。到了乾隆时期甚至还将明皇陵修缮一下。
5、最后就是明朝皇陵的地宫结构非常复杂,当初考古专家为了挖朱棣的长陵,结果找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地宫入口。更别说盗墓贼了,就算盗墓贼能够进入明皇陵,耗费的时间也是消耗不起的。所以明皇陵几百年无一被盗。同时,民间还流传很多关于十三陵的传说,说地宫里有机关,这也会让很多盗墓者望而生畏。
6、所以到现在政府的保护措施也很到位。现在十三陵里一到节假日人多多,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不谁还敢盗呢。伟大的游客们一定会第一时间发现并举报你。

你知道明朝有多少座皇陵吗?为什么在湖北也有一座?

我们知道,明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共传十六帝,历经276年。

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里,大明王朝经过了洪武之治、靖难之役、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也经历了木土之变、万历中兴,一代代大明君主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那么你知道,明朝的皇陵都有哪些吗?

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故得名孝陵。

明皇陵(3)

朱元璋登基十四年后,就着手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当年就葬在了孝陵。孝陵的主体工程在洪武十六年基本已经完工,但根据历代修建皇陵的制度,皇帝生前是不能将陵墓完工的,总不皇帝活得好好的,负责皇陵的监工大臣上书皇帝,皇陵已修好,就等皇帝入住了。所以,孝陵一直在永乐三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后七年后才正式完工,历时25年。

明孝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先例,所以,在今天北京的十三陵内,只有一条主神道,通向不同的十三个陵墓。明孝陵的神道与历代皇陵笔直的神道不同,明孝陵神道依地形而建,呈蜿蜒曲折的布局,并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之处,都会放置石像生,自有肃穆威严之势。明孝陵神道由东向西延伸,两旁依排列着狮子、獬豸(xièzhì)、骆驼、大象、麒麟、马这6种石兽,每种2对,1对为跪姿,1对为站姿,共12对24件。明孝陵神道石像生的这6种石兽这也成为了明代皇陵神道的标准配置。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有明一朝,备受尊崇。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为陪都的南京依然存在三省六部等正常的政府办公机构,所以,明朝的大小节日,都会对孝陵进行祭祀。每年都有固定的三大祭、五小祭。

明朝灭亡后,清朝皇帝为了利用朱元璋收买人心,借此安抚汉人,不仅对明皇陵实施了保护措施,还多次祭拜明孝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就抵达南京拜祭明孝陵,并行三跪九叩头礼,令“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有效的稳定了清朝的政治稳定。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五次前往明孝陵拜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到明孝陵拜祭,且二人拜祭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

一直到了清后期,明孝陵的地表建筑才让太平天国的战火烧毁,康熙皇帝拜祭明孝陵亲笔书写的“治隆唐宋”碑也被推倒破碎。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没有被盗或者破坏。

明祖陵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朱元璋称帝后,将其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和祖父朱初一都封为了皇帝。

明皇陵(4)

我们都听说过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从歌谣中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是凤阳人,他为什么要把祖陵建于江苏呢?

据《明史》记载:“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意思就是说,朱元璋祖上是沛县人,好玩儿吧,跟汉高祖刘邦老乡。后来迁到句容又搬到泗州。其中,今天的淮安市盱眙县当时就在泗州管辖之中,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盱眙改属凤阳府,所以说朱元璋是凤阳也没有错,但是,说他是盱眙人就更合适了。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朱元璋开始修建祖陵,永乐十一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前后历时近30年,其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明代皇陵中名列前茅。

明皇陵石像生21对42件,其中,麒麟2对,石狮6对,石马1对,规格即不同于凤阳明皇陵,也不同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倒是和宋代皇陵比较接近。

明祖陵虽然崇丽无比,可惜处于“九岗十八洼”的丘岗之地,因淮河中游地区历年洪水泛滥,明祖陵不断遭受水患侵袭,终于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被滔滔洪水淹没。经过湖水长期的侵蚀和冲刷,宝顶被荡平,地面砖木建筑均已毁坏。直到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由于明祖陵在明朝时期有政府负责看管与维护,而到了清朝以后,整体被洪水淹没,虽然地表建筑有损毁,但是地宫却得以安然无恙。

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建,初建于其父母死后二十多年后的元至正二十六年,洪武十二年建成,陵号为明英陵,后称为明皇陵。

明皇陵(5)

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6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朱元璋称帝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朱五四为皇帝,庙号仁祖。

明皇陵是明朝所有陵墓中修建时间最早的,朱元璋受封吴王的时候,就命人前去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的陵寝。明皇陵的修建奠定了后来诸座陵墓的格局。

洪武十二年,明皇陵竣工后,朱元璋亲笔撰写“大明皇陵之碑",并篆刻于陵碑之上,所以,该碑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行文1105字,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明皇陵神道石像生为32对,是已知明朝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为精神的神道石像生。其中,麒麟2对,石狮子8对,石马6对,石虎4对,石羊4对,其余皆为石人和华表。明皇陵中包括石像生在内的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均用整块石料雕琢,不管是人物还是石兽,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皇陵(6)

有明一朝,由于朱元璋及后世子孙多次前来明皇陵谒陵,所以保护的非常完好。直到明朝末年,张献忠率军攻陷安徽凤阳后,在风阳城纵容部队“恣掠三日”后,又攻入城南七公里外的明皇陵,“贼焚皇陵,楼殿为烬。燔松三十万株,杀守陵太监六十人,纵高墙罪宗百余人”,这就样,明皇陵地表30万棵松树被烧,地面建筑破坏殆尽,连守陵的60多个太监全部被杀。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明皇陵大肆砍伐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逐步沧为农田。

所以,明皇陵是明朝诸座陵墓破坏较为严重的一座。

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崇祯皇帝葬入思陵,前后历经了二百三十多年,因为这里是明朝十三位皇帝最后的安息之地,故称为十三陵(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无陵)。

明皇陵(7)

十三陵目前仅开放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穆宗朱载坖的昭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和十三陵的神道。

十三陵神道延续了明孝陵制定下来的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除了通向明十三陵最大的长陵,其余十二陵都由此神道叉出,所以,它就是成了明十三陵的总神道。

十三陵神道南起石牌坊,北至长陵陵门,全长7.3公里,沿途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一系列皇帝依仗建筑组成。其中,十三陵的石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像群,代表了中国古代大型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十三陵神道延续了明孝陵石兽的规格,神道两旁分布有狮子、獬豸(xièzhì)、骆驼、大象、麒麟、马这6种石兽,每种2对,1对为跪姿,1对为站姿,共12对24件。

明皇陵(8)

明十三陵虽然历经明清两朝以及抗日战争的战火,地面建筑多有毁坏,但是其地宫却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

明皇陵(9)

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成化二十三(公元1487年),21岁时被封为兴王,藩地在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正德十四年(1519年)病逝,享年44岁。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赐谥号“献”,故称:兴献王。

明皇陵(10)

明武宗朱厚照荒嬉无度,三十一岁之时暴亡于豹房。由于生前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建议从他的堂兄弟之中选择一个人来继承王位。

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本是兄弟十四人,由于长子和次子早亡,所以排行第三的朱祐樘继承了王位。而排行第四的就是兴王朱祐杬。所以,根据长幼亲疏的关系,兴王朱祐杬这一脉最为合适。此时,兴王朱祐杬病逝不足三年,按照古代的服丧制度,朱祐杬的独子朱厚熜正在丁忧期间。朝廷以皇帝的名义敕令夺情,令朱厚熜提前结束服丧,继皇帝位,是为明世宗,即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自立统嗣体系,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是为“兴献帝”,并尊庙号为“睿宗”。

按照宗庙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也就是说,在皇家的太庙里一般只供奉七位皇帝的神位,超过七位,根据远近,将隔了几代的祖宗要迁到远祖庙里,只有本宗之始祖不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祧”。

在两汉时候,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西汉二百一十年内,只有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有庙号,所以基本不会存在“祧”的现象。

而到了王莽执政时期,对宗庙制度进行了改革,以“祖庙五”﹑“亲庙四”,天子可以立九庙。

虽然明世宗朱厚熜是明代的第十一代皇帝,但是,由于建文皇帝和明景泰皇帝(明代宗为南明追封)没庙号,所以,按照“天子九庙”的原则实际上还有位置,兴献帝朱祐杬入太庙也就不存在将谁“祧”出之说。

而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死后,他的儿子必然会将其放入太庙,这样一样,太庙的人数就超过了十位,必然会“祧”出一位。朱元璋为大明的开国之祖,是不可能会“祧”出太庙。那么,根据亲属远近,朱棣就有可能被“祧”出,而朱棣的地位又比较特殊,被“祧”出显然又不合适。所以,明世宗朱厚熜发动“大议礼事件”后,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这样一下,朱棣就成了不“祧”之祖。而明世宗朱厚熜死后,被“祧”太庙的也只能是明仁宗朱高炽了。

明世宗朱厚熜解决了兴献帝朱祐杬入太庙后,就可以按照帝王陵的规格给自己的父亲修建陵墓了。朱厚熜起初想把父亲的坟墓迁到北京皇陵群中,并亲自到陆州查看地形。朱厚熜回到北京后,经过对北京皇陵群和显陵的地形对比,发现显陵的风水更好,就决定其母亲归葬到显陵。显陵打开后,发现地宫出水,明世宗朱厚熜在显陵后面重新选址修建,并将其父母葬于新寝,并将两个宝城之间用很长的平台连接起来,称为“瑶台”,这就是显陵著名的“一陵双冢”,这位明朝特殊的“皇帝”一个人便享用了两座陵墓。

明皇陵(11)

明显陵的神道全长1368米,沿中轴线展开,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是明朝所有皇陵中唯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道做法的陵寝。神道的走向不是笔直形态,而是随地形的变化呈“曲路”,由于形态似龙,故称为“龙形神道”。

明朝末年,显陵遭到李自成火烧,地表建筑木构部分遭到严重破坏,到了清朝时期,显陵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总体而言,显陵还算保存完好。

景泰陵

景泰陵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是明代宗朱祁钰与孝渊景皇后合葬墓。

明皇陵(12)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宠信宦官王振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其鼓动下,亲帅几十万人马御驾亲征,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王振在乱军中被射杀而亡。

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支持下,在皇太后的授命下,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钰在于谦等贤臣良将的拥护下,使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而瓦剌见明英宗朱祁镇失去了要挟明朝的价值,就将明英宗送回了北京。

早在景泰年七年二月,由于皇帝杭氏的去世,就在北京昌平建造皇陵,名为寿陵。六月,杭氏归葬于此。寿陵建筑雄伟,明楼高耸,可以长陵媲美。

被景泰帝困于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时刻想恢复自己的帝位,终于在景泰帝生病期间,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病中的景泰帝不久就病逝了。

景秦帝死后,明英宗朱祁镇派工部尚书赵荣率领五千多名官兵,将寿陵捣毁,而杭氏灵柩也不知所踪。而景泰帝被以亲王的规格,礼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非常简陋。直至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开始恢复其帝号,并将其成王墓扩修为皇陵,虽为扩修,也只不过对其原陵寝略加增饰,徒有帝陵之名。

文革中,原本就保护不力的景泰陵遭到毁灭性破坏,宝顶被平毁,陵碑被推翻,地面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景泰陵的祾恩门被改做棚舍,享殿和陵冢旧址上建有军鸽房和简易公厕,陵墙以内分布着几畦菜地和一个粪池,让人不胜感慨。

2001年,景泰陵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景泰陵才得到了应有的保护,据说,景泰陵被批为了某单位的干休所,其宝顶的位置开辟为了门球场。

后记

明朝皇陵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东的明东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对朱标诸子及建文帝的后代实行残酷的迫害;同时废除建文帝的帝号和朱标的帝号、庙号,恢复朱标陵为懿文太子陵的称号,严格来说,不能算为皇陵。

而建文皇帝由于在“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成为了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唯一没有皇陵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