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木兰陂|木兰陂的地理简介
木兰陂兴建始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中,经二次失败,至元丰元年(1085)才告建成。这是宋代有数的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木兰陂位于今福建莆田县西南的木兰溪。
木兰陂的地理简介
木兰陂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事处木兰村黄头自然村与陂头自然村之间。始建于北**元年(1064),经三次营筑,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陂身长110米,高7.25米,陂墩39个,陂门38个,冲沙闸一个,南北护陂堤、南北进水闸门各一个,大小沟、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木兰陂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相传有一位长乐妇女钱四娘,目睹当地百姓受灾之苦,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携来巨金动工截流筑堰。因水流湍急,建起来的陂堰很快被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仍未成功。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
工程分枢纽和配套两大部分。枢纽工程为陂身,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经受900多年来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使木兰陂**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
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宋代木兰陂的修建发挥了哪些作用?
木兰陂位于今福建莆田县西南的木兰溪。建陂以前,兴化湾海潮逆木兰溪而上,溪南岸围垦的农田,仅靠六个水塘储水灌溉,易涝易旱,灾害频繁,木兰陂建成后,“下御海潮,上截永春、德化、仙游三县游水,灌田万顷”,取得了“变斥卤为上腴,更旱暵为膏泽”的良好作用。至元代,在木兰陂旁,又建万金斗门,引水通往北洋,与延寿溪衔接,又扩大引灌溉约六万亩。这一工程,经过900多年的考验,至今仍在发挥它灌溉的作用。
木兰陂最终是由何人完成修建的?
木兰陂先后经过3次营建,历时20年,经受两次严重的失败,至第三次建陂始获成功。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城内)人李宏奉命来莆,携金7万缗,得僧人冯智日的帮助,吸取前二次的失败教训,慎重选择坝址,在钱、林遗址上下游间,溪面宽阔,水势迂缓,两岸夹峙处筑陂,由高僧冯智日涉水插竹、放样施工,李宏建陂历时8年,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