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度旅行之十:镇远古城_和平村旧址的地理位置

2024-11-24 17:46:26 来源:天气频道

镇远古城(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更是最繁华的一个。刚刚爬过梵净山,就来到这里,我们打开镇远古城的方式,就是夜景。

古城的夜景,舞阳河边的美食,觥筹交错间,我们做了一个决定,不急着走了,多住一天,尽可能体验一下这个太极古城所有的闲适与火热。

夜幕降临,古镇一改白天清秀的妆容,舞阳河沿岸的古朴楼宇华灯初上,紫红色、青绿色、蓝色,各色彩灯在古镇建筑上闪耀,尽显绚丽梦幻,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更加动感迷人。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夜色撩人,酒就喝的急,没有想到隔桌遇朋友,又是火上浇油,一场宿醉。

没有想到这只是镇远酒宴的开始,但无怨无悔,这样的地方,配得上最好的美酒!

我们住过两晚的酒店,位置好,一切都好!

酒店门口,早起,许多妇人在街边卖自家的青菜。

所有的青菜都还带着露珠,人间烟火气。

沿河边散步,往城外行。

买一扎小葱,小葱拎在手,感觉天下我有!

廊桥遗梦

系舞阳河区十风景名胜大景区之一,也是舞阳河三峡的精华段,来镇远不游舞阳河三峡,就少了一半的趣味。

这里也是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需要步行几里地,穿过一个峡谷,去往游船码头。

舞阳河三峡,留下姿!

在码头登船,开启一段水上旅程。

景区以高峡平湖、瀑泉飞流为主体,山色水韵风光迷人。

前几天刚刚坐船游过乌江峡谷,对比一下,舞阳河三峡更加秀气一些,而且后面的还有许多瀑布,更加灵动!

游船缓缓前行,阳光不燥,微风正好,一幅幅大自然的画卷,正在一一展开………

整个景区一湾一画,一步一景,留连忘返。

一叶孤舟,停泊在崖下。

一股清泉石上流

"破镜重圆"半含水中半露峥嵘,奇妙的三叠水珠落玉盘直泻深潭;鸳鸯戏水,情深意浓;

下舞阳河因具有长江三峡之险、之雄,桂林漓江之秀,阳朔胜景之幽而名冠四方。

山峰神态似"孔雀开屏",形态逼真;

这里也是此次旅程的终点,船行到这里,开始返程。

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

和平村曾关押日军战俘600多人。

环境不错,说明中国人还是仁慈,一直奉行以德报怨。

战俘住处在二楼,简单的木板床,每个床位的床腿上有战俘的姓名。至今保持原样。

这里的战俘,大多成为反战同盟的成员。

八十年代后,他们不远万里,又回到镇远的和平村,看着熟悉的院落,看着老照片上曾经经历过的场景,唏嘘不已。

历史已经远去,历史又未走远。

继续逛古城

舞阳河是镇远古城的灵魂,离开了这条河,镇远古城就失去了光彩。行走在河边欣赏舞阳河的魅力。

晴天时的舞阳河,是不是非常非常精彩,蓝天白云之下,青山楼阁倒映在碧蓝的河水中,恍如仙境,行走在舞阳河边,令人赞叹不已。

远处崖壁上的建筑,就是青龙洞。

现在这里正在维修,暂不对外开放。

江山望远,绿水长流。

过了祝圣桥,站在河对岸看青龙洞。

这里与湘西非常相似,事实上这里距离湘西也确实不远。

继续逛街

古城里有许多有历史有故事的小巷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

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

现在的镇远,舞阳河边已经摆开桌椅,只等华灯初上,又是一场盛宴狂欢!

镇远古城墙,已经被居民楼团团环绕。

当年伟岸雄姿高高挺立保护着别人的城墙,现在是一个被重点保护的宝宝。

桥畔小广场的铜雕

今晚就在这里,不醉不归!

留影于舞阳河三峡的游船,打卡则个!

起风了!

缘起性空……

一个不能随便下楼的时代,

一段蜗居在家天马行空的时光,

男人的欢愉来得简单,去得也茫然,

不知所措的日子里需要些嬉皮笑脸,

方能渡过那些岁月艰难。

吃今天的饭,惜旅程打卡的时光,

读今天的书,悟先贤的箴言,

写昨天的游记,记今日的春光,

四月了,不暖不热的日子里,

理当珍惜时光。

————于落尘阁2022.04.09

和平村旧址的地理位置

“和平村”旧址在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为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和平村方形围墙通面阔66米,进深78米。墙院中原有力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位建筑14栋。
整个大院占地面积5148平方米,其中建筑1508平方米。
这里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的中衡衙门。
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
抗日战争中,成为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作收容和管教日本战俘之用。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故此名沿用至今。

镇远古城解说词

镇远县位于贵州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地图上看,东邻的湖南湘西中部有一凸出部分,恰像一个楔子,插入贵州东部凹处。镇远县就处在这个凸凹结合部上。不知哪朝哪代哪位先生称镇远为“湘黔门户”,确是慧眼独具。
全县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60公里,东部狭长而西部较宽,略呈三角状,总幅员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合285万亩),东面与湖南新晃接壤;东北部与本省玉屏县相连;西邻旋秉;南界剑河、三穗;北连岑巩、石阡。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全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煦。年平均气温为16.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为26.6℃。元月最低,为5.2℃。
镇远是全国油桐主要产区之一,历史上称镇远为“油桐之乡”。瓜果主要有西瓜、甜瓜、柑桔、六月桃(又称接桃)、姜黄李、大板栗等,果硕质优,深受欢迎。
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裔,泛称“荆蛮”。
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公元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在2000多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这里的汉、苗、侗等各族人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保持各自传统特色的同时,不论是在经济、文化或风情、习俗等方面,都闪射出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祥瑞之光,谱写了一曲曲****和睦的赞歌,共同缔造了镇远这庄素有“滇楚锁钥”、“湘黔咽喉”、“黔东重镇”、“苗乡古城”之称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并存的“迷宫”。1986年12月,经***批准,镇远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群山耸翠,诸水流青。古老而美丽的舞阳河像“太极图”旋绕在府卫两城中间,两座大石拱桥像两条纽带横架河上,连结两城。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理学家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缅甸大使直也托纪卸任回国时也是途经镇远。据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少年时随师传经布道,曾到过镇远青龙洞,留下深刻印象。50年代初,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他曾向***总理询问过青龙洞。周总理回答他说,青龙洞是个有佛殿楼阁的古建筑群,在我国贵州镇远县城郊,现保存基本完好。70年代初,“战备路”——湘黔铁路工程即将上马,设计方案上报***,周总理在审定方案时,曾提出经由线路必须经过镇远。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在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章,较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守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里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发出了“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的惊叹。
民初襄助**“倒袁护国”的名将***,进驻镇远,军旅之余,于青龙洞、莲花亭等处题写了“牂牁江上雨如丝,彩雉分明赋载驰。薏苡满车依石室,荒藤入梦拜孤祠。三军熙勃鱼龙动,十载丹诚草木知。欲挽银河涤苍昊,长风直待发萍时。”和“乾坤入钓竿”等诗词。抗日战争中期,爱国将领***到此视察军事民情,召唤民众奋起抗战,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奋笔亲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于一所学校的墙壁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二、六军团,九军团等红军将士,在这里战顽敌,征腐恶,夺路西进。***、**、***、**、罗炳辉、**等都留下了英雄的足迹。
由于古往今来,镇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貌独特,加之行政建置和经济开发较早,在2000多年的悠悠岁月中,苗、侗、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存下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有的地段甚至成群连片,大多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研究和观光价值。历经沧海桑田,有的已被岁月风尘所湮没,但至今仍保存有古建筑、古城垣、古墓葬、古关隘、古驿道、古桥梁、古码头、占巷道、古泉井、古民居就多达200多处,其中属于***、省、县三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近百处。蜿铤曲折于卫城河沿及府城石屏山上的两座古城垣,总长5.1公里,高4一5米,气势岿然,雄奇险峻,被人誉为“苗岭长城”。临河洞开的两座古城门,至今保存完好。明末清初鼎盛时期,在镇远城内建立起以商贾为主体的会馆就有“两湖”、“江西”、“四川”、“福建”、“秦晋”、“两粤”等八大会馆和万寿宫戏楼、东岳庙戏楼、火神庙戏楼、北极宫戏楼等12座。有以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七寺八阁九座庙”等古建筑。青龙洞是贵州境内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单体建筑就有35座,占地面积(包括跨临水面)2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它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漫步古城头,举目远眺,宛如一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画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老先生称它是一幅“宋元明画山居图”。这组构置精妙的古建筑群,在悬崖上采用“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筑台”等多种建筑工艺,使其呈现出“洞中建搂”、“楼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处全国不可多得的中原建筑形制与贵州苗村侗寨吊脚楼于栏式建筑巧妙结合的建筑群。一位建筑学家说:积麦山洞窟群举世闻名,青龙洞在依山而建直上山顶这一点上可与之比高;山西悬空寺蜚声中外,青龙洞在建筑艺术的精湛上较之更胜一筹。青龙洞是我国古建筑洞窟群落中离城最近而又最能保持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得天独厚、引人入胜的观光游览胜地。
这里不仅有名闻遐迩的文物名胜,也有可歌可泣的**史迹。1934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曾三过镇远,留下了***、**等红军将士的足迹,播下了**的火种,全国仅存的驰名中外的“和平村”旧址,是中外游客必到之处。“和平村”原系******军政部下属的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设于卫城十字街南侧五云山下的清代镇远总兵署中军衙门。先后关押日军俘虏700余人。因受**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军俘虏政策的影响和感召,同时得到重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总部”负责人、反战著名作家鹿地亘和夫人池田幸子的积极组织发动,镇远收容所中一部分有了觉悟的日军俘虏志愿组织起来,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收容所由此也称“和平村”)。盟员们积极从事反战宣传,有的还到前线向日军喊话。在“和平村”内,制作手工艺品到市场出售,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对于瓦解日军,改造俘虏,改善和活跃盟员物质文化生话,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党十分重视日本人民反战同盟的工作,***领导的南方局就曾委派阳翰笙、冯乃超等直接负责这一统战工作。鹿地亘多次访问镇远,他撰写的《和平村记——俘虏收容所访问记》一书出版发行后,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国际红十字会特派一名瑞土人士来“和平村”考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从此,镇远“和平村”的名称累累见诸于世界各地报刊,传扬海内外。1982年到1987年,原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队长长谷川敏三先后三次率领老盟员重访故地,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他们一进入镇远地界,就立即屈膝跪地,遥向镇远,顶礼膜拜。他们满怀深情,感慨系之,说镇远是他们的“再生地”,“第二个故乡”;“和平村”是反侵略、反霸权的大学校,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他们表示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亲属及千千万万的日本人——要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战。
镇远境内居住着汉、苗、侗、土家、布衣等多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间习俗多样侗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六月六”吃新节,以及个民族共有的端午龙舟节,都是世代相传、热闹非凡的万人盛会。
镇远名特产甚多。天印绿茶、陈年道菜、青酒及民族刺绣品驰名遐迩。
如今镇远的交通已十分方便,湘黔铁路和湘黔公路穿境而过。古镇新城,不仅是黔东南一带的物质集散地,同时也是黔东南旅游交通枢纽。在它周围,著名景点密步:西有施秉县和云台山、黄平县和飞云崖,北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南下可观赏侗寨鼓楼、花桥、北上东行可游览湖南张家界......昔日林则徐所述的“望之若无城”,早已成历史掌故,镇远名扬八方,才更显古城风采。

看到镇远古城第一眼 我惊艳了 知道贵州人都来自哪里吗

看到镇远古城第一眼我惊艳了知道贵州人都来自哪里吗

当抵达贵州省镇远古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放下行囊,走出酒店,来到旁边一家当地的小餐馆儿就餐。品尝完镇远的美食,开始徜徉于古城街头,浏览这座城镇古色古香的原始味道。

此时,已经是夜幕降临。整座古城,彰显出一片灯火。迷离与阑珊的灯光,辉映在舞阳河两岸,无处不显示出诱人眼球的流光溢彩。令人的眼前一亮,还真有些撩人的心动与心悸。

走过了一些地方,包括国内的古镇古城;也有国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极少有哪个地方令我一时冲动。

法国巴黎的夜色很美,一幅欧洲古典韵味的美丽画卷,特别是经历百年历史的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街。埃菲尔铁塔,白天看,就是一个黢黑高大的铁架子,曾经是巴黎最丑的地标物,俨然像现在的高架线杆子一般。可一到了夜晚,经过镭射灯光的照射,那气氛就与众不同了;但镇远古城绝不亚于世界上的时尚之都,那种美轮美奂的地域感觉,浸透了不同游客的心脾。

镇远古城,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一条穿城而流经的舞阳河,将这座自明代以来开始著名的小城分为两厢。一侧是古城的南端,古时被称为“卫城”。是古代驻兵的地方,曾经有重兵把守。目前改叫“顺城街”,是古城的商业街区和镇远县委、县政府等官方的办公之地。

“卫城”虽有一些新建筑,但依然保持着古城原有的古街与古巷。小巷深深,像一条条狭窄并色古色香的**同,古貌依旧。

在“卫城”区,有一座自明代以来的《天后宫》,原名是天妃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是由镇远知府林表,由中河山意的玄妙观内举迁而来。曾作为会馆,是福建商人作为聚祭**妈祖的专用场所。清康熙年间,升格为天后,因此而得名《天后宫》。看起来,“卫城”好像是镇远古城的主城区?

其实不然,位于舞阳河北岸的城区,古时称为“府城”。府城沿河道水域,小码头颇多,临街商家主要经营着当地的特色美食,像酸鱼汤、烤鱼、贵州米粉等。

据说,“府城”早年**西人比较集中的居住地,他们大部分为外来商户。由于“府城”的河道和街道不甚直流,街道横七八竖,店铺五花八门,人们习惯称这里为“邪门歪道”。

说起邪门歪道?“府城”这边还真有点名符其实。这里有一座顺山势起伏而修建的《青龙洞》。《青龙洞》气势宏伟,独领风骚,是一座全国各地都少有的“三教合一”的建筑群落。典型的徽派建筑,粉墙灰瓦,飞檐斗拱,马头墙,在砖瓦石头上雕刻着古代腾图与石刻艺术。

青龙洞始建于明洪武21年(1388年),后来,江西人在此扩建了万寿宫。内有相传明初道人张三丰修炼的中元洞;传承儒家思想的**书院(1530年建),这也是贵州较早的书院之一;还有佛教殿堂《中元禅院》。《青龙洞》的门脸大致为正方形状,整座墙面酷似一个人的方阔脸型。阔面,墙的上面,似有两只圆形的“眼睛”;墙面的中央一幅门匾,上面写着“襟山带水”,而这幅门匾则像人面的鼻子;下面是大门,则更像人的一张嘴。整个造型惟妙惟肖,细致入微,恰似人面,仿佛代表的佛教提倡的“大方佛心”。

这里有道教的教观;佛教的庙宇;还有儒教的书院;涵盖着镇远人的信仰和传承的历史文化。这里标志着,贵州及镇远是一个具有多元历史文化的地域之一。

在舞阳河两岸,目前仍有一些自明清以来的古迹和古代延续遗存下来的小街小巷,很具有浏览风情和独具魅力。

镇远的建筑与众不同,既有贵系风格的吊脚楼式建筑,又含有其它省份流传过来的徽派建筑艺术,共同表达了这里相融而又不同的地域流行和文化派别。

镇远的街区并不复杂,主要是一河两桥。一条弯曲流淌的舞阳河,上面架设了两座石桥。一座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老石桥,上面立有凉亭;另一座为后来建筑的石桥,较之前更为宽阔,是一条运输的主路。

桥两侧的街区,依然保留着古时遗留下来的古街古巷以及过去的牌楼、亭子和廊桥。像“四方井巷”、“禹门”、“复兴巷”、“石屏巨镇”、“冲子口巷”、“泗钟祠”、“镇远博物馆”、“圆泰昌(镇远素席馆)”、“燕矶巷”等等。

来到镇远赏阅古镇,我觉得有九大看点。一、弯曲流淌的舞阳河;二、舞阳河上的两座桥。一座古石桥,一座现代石桥;三、舞阳河两岸的古城建筑;四、古城夜景;五、镇远古城的“卫城”和“府城”;六、沿街古巷;七、石屏山夜景。石屏山是镇远古城最高的山峰,每到夜色,石屏山上会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闪烁夜空,一座明亮的亭子屹立于高高的山峰上,给这座古城增添了不少成色;八、三教合一的《青龙洞》;九、明代古城墙。

镇远九大看点,最值得一睹风采的便是镇远古城之夜景。每到夜晚,夜幕降临,舞阳河上小桥流水,游人穿梭;沿河两岸灯火璀璨,把沉静的夜色,照耀得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大街小巷,万家灯火,流光溢彩,似乎在召唤着人们,一刻也不得停歇的脚步;游人在各条街上流连忘返,人影接踵,赏阅美景;商家小贩,茶馆、酒吧、ktv,热闹非凡;一幅幅景色,像美丽的画卷,古朴香色,简直就是迷幻之夜。

在这里,似乎像找到了巴黎之夜?但又突破了古时与现代的境界?超越了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与威尼斯水城?镇远便是中华古城的典型代表。

夜色有时也能暂时蒙蔽双眼,看不到被夜幕遮掩那一部分;第二天走访古城,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古代城墙。

贵州是个神奇的地方,云南省称自己是“七彩云南”:贵州人毫不客气地说:我是“多彩贵州”。为什么贵州人敢于称自己是“多彩贵州”?这是有历史与客观原因的?

全国有56个少数民族,仅贵州省就占据了49个少数民族,这是贵州的一大特色和“多彩”的缘由。

贵州省还有第二个“多彩”的原因?我觉得很多人并非知晓?其实,贵州还是一个古时多移民的省份。我不敢说,贵州是全国移民最多的省份?但是外来人口相对比较集中和比较多的省份。

首先说,贵州省的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从内陆迁徙到贵州的。曾经听过其它省份的少数民族向我们介绍,为什么国内大多数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远地区?不但偏远,还集中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

古时,少数民族也居住在现在的内陆省份,与**人杂居。但因为原始时期,各族群之间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事;也因为各代朝廷征集兵员,为了争夺地盘或发动战争,不断在少数民族地区抓兵,抓劳工壮丁。为了躲避朝廷抓兵,少数民族就逃,逃得越远越好。开始,躲出去,被朝廷发现,继续抓兵。少数民族只能越跑越远,一直逃到朝廷找不到地方。

他们逃到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和边寨山区,像贵州这样的地方,山多、人少、交通极为不便,朝廷还能找到他们吗?还能找到在深山里居住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吗?少数民族在陡峭的山脊和高高的山梁上修筑梯田,种植果树,比较安稳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所以,贵州的少数民族居多。这是一条原因,少数民族多来自外地。

其二,我发现,贵州过去虽然地处边远,但外来人口不少。一是当年朝廷往这里安营扎寨,派兵驻营。在贵阳周边的安顺,有一个地方叫“平坝”。明朝的时代,**朱元璋往这里派兵,后来明朝灭亡,当年在这里当兵的后人便留在了此地。他们虽然构不成一个少数民族,但在贵州,当地人称他们为“屯堡人”,意思是说,他们不是当地的土著人。在距离平坝不远的清镇市红枫湖镇,我询问过当地人:“你们这里有少数民族吗?”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这里都是**人”。

二是自明代以来,外省来贵州经商的人很多,特别是在一些古镇古城。在贵州省的一些古镇,有历史上的湖南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在青岩古镇,这里就曾经有过两湖会馆、江西会馆。来贵州的镇远古城,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这里曾经有福建人和江西人在此经商。并且在镇远旧时的“府城”,经商者主要**西人。

刚到镇远的“府城”,在餐馆就餐。我询问这家餐馆的两位服务人员,一位像老板娘,另一位像帮工。其中一位告诉:“我的老家就**西的”;另一位则说:“我的祖籍是四川”。仅有二人,即都是外省籍人士,说明她们是百分之百的外省移民。

所以,我才断定,贵州省人士有很多是来自于外省籍的人士。由于经商需要,他们的祖先便从其它省份不远千里,来到贵州。经过多年数代人的努力打拼,赢得一份家业和产业,就此落户贵州,成为早期的贵州省移民。

都晓得,贵州省曾经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没有公路,仅有茶马驿道,在国内的省份中算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地方。那为什么这么多外省籍人士来此经商?由于他们的经商,开发和建设了贵州,使得贵州才保留了部分古镇和古城?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我之见,正是因为贵州省过去的物资匮乏,来此经商会有一些发展机会。加之贵州边远,交通不便,极少战乱,来这里经商恰好比较稳定。

像艰难的8年抗战,贵州成为国家的战略后方。日本人打仗,没有打到贵州。贵州成为当时具有相对的和平环境,内陆省份的一些大学为了躲避战争与战乱,坚持办学,不得不把大学迁至贵州省继续办学,像浙江大学搬迁至青岩古镇。

在镇远古城,有一个叫《和平村》的遗址。据介绍,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的反战同盟组织所在地。也由于战乱少,在贵州省,比较完好地保留了不少古城和古迹,镇远古城便是其中之一。

镇远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的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县,这座古城的特点,是三面环山,整座县城围绕一条蜿蜒曲折的舞阳河畔。古城呈“s”状,有人形容像一幅“太极图”。

说镇远古城好,也不是没有遗憾,临走之时,我问导游:“这么完好的古城,为什么没有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遗”?导游告诉我:“古城也有一些不具备的地方,申遗尚需努力”!我看到古城古迹旁边还遗留着垃圾桶和堆放着各种杂物,影响了古城风貌。

这便是我眼中和所了解的贵州镇远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