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代指什么-古代的万卷书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本
古代的万卷书其实是一个相当夸张的说法。古代的万卷书其实并不是表面的意思,古代的万卷书指的是科举赶考的试卷。而行万里路就是形容古代的考生不辞辛苦的为了考取功名所做出的努力。当然古时候的万卷书和现在的书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古代很早以前的书有的是竹简。这也就为什么会有学富五车的说法。因为古时候逐渐所记录的知识非常的有限,如果想读完一整本书的话需要大量的竹简。所以大家会用学富五车这个概念来形容这个人聪明好学。
当然后人对于这句话有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因为大家都认为读书不能够死读书,必须只有观其言察其行,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明白书中的真谛。所以有很多人为了求得知识,甚至不惜走很长的路。但是依然不辞辛苦,因为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一种修行。而且一旦获得真正的知识的时候心里会感觉到非常的满足,而且非常的充实。
当然这句话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也在不断的演化,后来行万里路也被认为是在实践中学习取得真正的知识。因为一旦在实践中学习,就可以获得非常正确的答案,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如果只是盲目从书本中学习知识的话,会使得自己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出现很大的偏差。所以古人用这句话来鼓励大家要踏实努力的学习,并且为了追求学问,不要怕吃苦。
所以现在这句话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鼓励了很多人勤奋好学。为了追求知识不辞辛苦,努力的向前进步。
万卷书代指什么?
万卷书代指知识,书上记载着大量前人知识,知道的认识的关于社会自然,读书获得知识,更多的认识这个世界,能全面深入分析处理问题,更好开展工作生活,开心快乐,书读些想读的就可以了,读时有思考有质疑,万里路好走,科技进步,去些想去的感受些想感受的就可以了,有目标,获得提高,学习需要的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多想想,有自己见解,有自己感悟,对于事情敢分析情况拿出措施或结论去做,做了才能获得心得体会,不断去做,才能不断提高,看书和走路辩证统一,以诚待人,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
古代的万卷书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本
《东京梦华录》10卷,30000字。3000字/卷。
《文心雕龙》10卷,50000字。5000字/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2卷,13171字。6600字/卷。
《成唯识论述记》60卷,580776字;10000字/卷。
《维摩诘所说经注》8卷,85418字;10500字/卷。
《四库全书》79337卷,997000000字,12566字/卷。
《易成方》2卷,30720字;15000字/卷。
《庄子内篇注》4卷,66315字;16000字/卷。
《禹贡揭要》1卷,17766字/卷;
《大乘起信论直解》2卷,43029字;22000字/卷。
《汉隶辨体》4卷,91476字;23000字/卷。
《荒政辑要》卷首一卷,82500字/卷。
《高僧传初集》卷首一卷,156327字/卷。
以《四库全书》的标准为平均值,每卷12500字,万卷即12500万字。
今天的流行读物通常是12万字/本。相当于1000本。
读万卷书,也就相当于读1000本了。
每周读2本,十年可读完。
转自知乎网友王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出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处为: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董其昌《画旨》中有“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扩展资料:
古代万卷是指**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语出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