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质遇仙的故事寓意着什么-西游记故事情节
王质遇仙的故事寓意为:表现当时社会时期人们对于这种仙人生活的向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困苦。
王樵遇仙观棋的传说,最早始见于《述异记》后《水经注》亦有记载。由王质遇仙的故事,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
梁代任?p《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持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烂柯山由此得名。
扩展资料:
王质遇仙故事大意为:晋代有个叫王质的樵夫,他到信安郡石室山这里去砍柴,见到有两个童子在下围棋,王质便在一旁观看,童子给了他一个物件,像枣核,王质吃了它不觉得饥饿,一会儿后,童子说:“问什么还不离去?”王质抬起斧头发现,斧子已经烂了,然后回去,却再见不到他认识的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烂柯山传说
西游记故事情节 灵台山遇仙 起因经过结果
猴王来到灵台山下,访仙学道。祖师收他为徒,起名孙悟空。悟空跟祖师学习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招数。一天,师兄们让他表演七十二变,他变成了一棵松树,结果被祖师训斥了一番,被迫离开了灵台山斜月三星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
“刘晨遇仙”什么意思
所谓刘晨遇仙,故事取自于东汉时期,有民刘晨和阮肇国二人入山采药,遇二仙女,招至成亲。过了半年后,二人回家省亲,怎知仙凡时间有别,此时凡间已过百年,乡人无人认识二人。无奈,二人返山找仙女,但却不可再得。
董永遇仙的介绍
董永遇仙,神话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sì)力田亩(mǔ),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jiān)百疋(pǐ)。”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