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朗自大中的夜朗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麻烦大家转发下

2024-11-25 07:33:19 来源:天气频道

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
夜郎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西汉初,竹王多同兴起于遯水(今贵州北盘江),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于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柯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末,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战。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传世贵州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来抚育”,“多同权威高,多同天宫主”,“祖宗变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记载;传说多同亦称金竹公,可见彝族视多同为祖先。又据,今在威宁县出土的汉代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四十多个,其中二十八个一般认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则汉代贵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较高文化,夜郎国或即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诸部落自战国时代以来便与秦、楚、南越诸地有贸易关系,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足资证明。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夜郎人的青铜矛贵州清镇玡珑坝出土
夜郎国之迷
公元前122年,西汉使者到滇国(今云南省),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使者又到夜郎时,夜郎国王又用同样的话问使者“汉孰与我大”。夜郎国却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从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者的代名词。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儿,史书并无详细记载。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只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儿?
据《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爿羊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专家指出,夜郎没有一个固定地点,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夜郎在哪儿,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在哪儿……
夜郎古国沉睡“沅陵”
近日,由中科院长沙土地构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湖南沅陵窑头村一带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初步确认位于沅陵县城南窑头村的古遗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遗址。那40余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规格为40米×40米,一般的在20米×15米左右,远远超过了当年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20米×17米的规格。
有专家认为在古墓没有开启前,尚无法完全确定窑头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书记录表明,这一带的确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区所在。沅陵县古称辰州府,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贯穿全境,构成大小910多条复杂的河汊水系。
历史上,这里就是文化昌盛之地。这一带在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曾产生过史载的以“五溪蛮”苗人势力为主的夜郎古国,当地土著力量的辖区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范围重合。此发现有望揭开“夜郎文明中心之谜”。
沅陵考古专家夏湘军告诉记者,黔中郡辖现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贵州东北部地区。沅陵与贵州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传统上认为古夜郎主要在贵州境内,但是据史书记载,夜郎当时有10万精兵,这么庞大的队伍,需要一个广阔的领域来支持,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同时他又指出,唐代这里曾叫过“夜郎县”。据考证,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竹崇拜”能道出夜郎古文明中心吗?
熊宗仁所长告诉记者,据《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
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这是来自民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国经过。夜郎在西汉后期逐渐建立政权。而“竹崇拜”则成为夜郎的一种标志。
夜郎文明中心,当然与“竹崇拜”有紧密的联系。“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广顺坐落在天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时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于郎山、夜合山、摆脱山、金竹大坡怀抱中。当地老百姓称古城池为夜郎王府、旧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贵州民族学院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现场还可看到残墙断壁旧址。古城池内为2平方公里,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金家遗屯。周围山峰环绕,仅有4个出口。内有2道城墙,分成内外城墙,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长期居住。
郎山西侧山下有被官兵杀害的全族人的万人坑,东边南湖有箭厂及营地等。解放后民间在耕地时挖出的金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曾为村民所目睹,杜鹃湖在基建时也挖出多处古夜郎的坟墓,保存完好,均是历史的见证。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据史书记载,永乐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后由长子金庸赴京承袭安抚使职,次子金鉴分袭后苑土司(今贵阳金筑镇),三子金铎分袭谷通土司(今罗甸)、四子金钧分袭扬义司(今福泉)。在当时社会里长子应掌管中心统治区,其他后裔分袭其他边疆之地,可见当时广顺是处于政治中心地位的。
著名学者莫友芝告诉记者,据清朝著名史学家郑珍认为,夜郎县在今府治左右。
古都城外东面1公里处的九龟下滩处还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专家们认为整个古都城的布局与设置,都与史书记载的十分吻合。但此处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还有待进一步研考。
夜郎水运的起点是夜郎王国的首邑吗?
熊宗仁说,贵州的爿羊柯江被中外专家誉为“夜郎都邑之乡”,木城郎岱古镇被誉为“夜郎国都前宫”,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夜郎国的首邑。爿羊柯江区境内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层山的来历,就与夜郎国兴起来的爿羊柯国都有关。相传,夜郎王希望选择有100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爿羊柯江打铁关一带山峰重重叠叠,云遮雾绕,恰似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非常有帝王基业气势,于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头上数山峰,数来数去只有99个,哪知他竟将脚下站着的一个漏数了,为此他只好非常遗憾地将夜郎国都建在美丽壮观、气势磅礴的爿羊柯江畔。
从这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爿羊柯江、大补王寨、古驿道、古驿站、爿羊柯古国的女阴图腾、爿羊柯江畔硕大的王子坟、古烽火台、“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古石碑,无不显示出夜郎王侯的气势和风度。
茅口一带的老百姓发现的西汉时期的青铜酒杯、青铜手镯、银质针线盒,月亮洞中发掘的夜郎王、王妃遗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证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镇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时发掘了连片铺道路的大青砖。不难想象,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中心,绝不会用在当时算是高档豪华的大青砖来铺道路。贺国鉴先生告诉记者夜郎王国的首邑也可从水道进行对照考察。
据《安顺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属而入茅口河。郎岱、镇宁、归化(今紫云)之西北,盖属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来,夜郎国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区月亮河流域,并根据“夜郎临爿羊柯江”的文献记载,茅口是夜郎水运的起点。
凭面相能认定夜郎王室后裔
据熊宗仁介绍,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后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间,右傍老王山,左临爿羊柯江,依山傍水。这个村有100多户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须有8.5米长。
这里民风淳朴,好客热情,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媳妇,端庄大方,言谈举止优雅得体。更令人惊奇的是,爿羊柯江一带属亚热带气候,海拔低,日照强,这一带的人们肤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脸桃腮,身段优美,长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们柳眉杏眼,水灵动人,白玉般的牙齿和仙桃般的红唇再配上浅浅的酒窝,一颦一笑气度不凡,大显王室遗风。
旅游开发专家汪朝阳先生经多次实地考察认为,这里三面环山,惟有险峻的打铁关地势险要。爿羊柯江解决了古代水运和生产生活用水,两岸土地肥沃,盛产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确是利用天险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爿羊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爿羊柯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一带具有建立都邑的条件。再说这里的姑娘,长相气质与爿羊柯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样,这可能是遗传基因和宫廷遗风形成的。这里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后裔。
夜郎古都一直在变
贵州民族学院的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从研究来看,夜郎的国都好像到处都是,除了沅陵、广顺、茅口等3个地方,牵涉到贵州省境的还有安顺、镇宁、关岭、贞丰、桐梓、贵阳、石阡、黄平、铜仁和云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阳等地方。于是有的学者就独辟蹊径,指出:既然在各地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证明该地为夜郎古都,这是否说明夜郎都邑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
王教授认为,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
背景资料:
失落的文明——“夜郎”
我们现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与它有关的古柯,下延至夜郎灭国以后汉晋直至当今。
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曰部族联盟。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其存在的上限似难确定,下限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约公元前27年)。这一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尽管过早地凋谢了,而它的影响却历久不衰。

麻烦大家转发下,2015年7月28日;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麻溪铺镇金石公司严重污染

有“湘西门户”之称的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人口65万,历为郡、州、道、府、县治所,曾是整个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繁荣的经济,使这座千年古城拥有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和盎然迸发的活力.立于长虹卧波的沅水大桥,定神遐思,依稀看见大唐龙兴讲寺的飘逸禅影,听到二酉藏书洞中传出的琅琅书声,感受到凤凰山上张学良将军的扼腕怅惘,领悟到五溪湖里渔夫晚唱的笑语欢歌……每一片青瓦,每一声号子,每一抹余晖,都让人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沅陵县城鸟瞰图
沅陵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林地400万亩、草场300万亩、水面30万亩.其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晒烟、花生等.碣滩茶、官庄毛尖驰名中外;板栗年产量5000多吨,占湖南全省年总产量的30%,素有“板栗之乡”的美称;蜂蜜、桐油、松脂年产量均在万担以上.沅陵县是湖南省4个林业基本建设重点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1.2%,活立木蓄积量为1120万立方米,年商品材采伐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树种以松、杉为主,还有樟、梓、楠、稠、柏、银杏等百余种珍稀树种,楠竹储量在500万株以上.沅陵有各种药材1968种,初具经营规模的有白术、茯苓、玄湖、天麻、杜仲、黄柏、银杏、五倍子、山苍籽等百余种.沅陵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有钨、铜、黄金、铝、硫、锌、铅等28余种,其中黄金、硫、铁等有色金属储量位居湖南省之首,已具开采规模的有黄金、钨、锑、硫铁、铅锌等.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系全国15大采金企业之一,年产黄金1.4吨以上.沅陵是全国10大水电基地之一,水能蕴藏量达295万千瓦,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五强溪水电站,有亚洲最大的混凝土空腹重力拱坝、装机容量80万千瓦的凤滩电站,还有利用外资新建装机容量为5.7万千瓦的高滩电站.由于五强溪水电站的建设,境内形成了170平方公里的水面,为水产养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沅陵历史悠久,有1999年被评为“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公元前162年的西汉顷侯吴阳墓,有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出典地二酉藏书洞、唐代的千年佛学院龙兴讲寺、保存完好的元代古尸和明朝的虎溪学院.特别是2000年最新考古发现的楚秦黔中郡古城遗址、战国至汉代山型巨墓群、曾囚禁过张学良将军的凤凰古寺及湘西剿匪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构成了沅陵的历史文化奇观,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319国道、正在建设的常吉高速公路、沅陵至张家界高等级公路以及四季通航的千里沅江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
世界最古老的佛学院之一----大唐龙兴讲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母溪原始次生林)近年来,沅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突出“四个加快”发展重点,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07年,沅陵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0.83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6.8亿元,财政收入3.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088元和1721元.借助2007年举办的以“老乡老外老龙船”为主题的第3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53个,利用县外资金8.1亿元、外资2740万美元.同时,资本市场融资获得突破,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怀化市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母溪原始次生林
今年,沅陵继续实施“四个加快”发展战略,助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93亿元、增加值44亿元.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突出主攻水电、矿产和林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采取“整合、扶持和引进”的办法,重点抓好西澳公司、鸟儿巢电站、金石矿业、嘉汉板业、佤乡人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新上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辰州矿业、金石公司、永兴矿业、长青矿业、港海矿业、明科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达产、扩产和技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积聚、生态环保”的要求,重点抓好沅陵工业园建设,力争完成工业园规划报批,启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制订工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落户园区,确保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面对国家紧缩“银根”政策,借鉴辰州矿业成功上市融资的经验,积极探索融资新途径.积极探索“财政引导,企业入股”筹集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的办法,加快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银企合作,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狠抓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大矿山秩序和环保不达标企业整治力度,加大“三废“治理力度,确保全县规模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在8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6%.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以交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力争全县城镇化率增长2至3个百分点.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按照“提升城北,发展城南”的思路,重点抓好常吉高速公路连接线、319国道县城段扩宽、凤鸣大道续建、望圣西路、龙兴路等城南五条大道建设,拉通城南道路骨架,加快城南开发;重点抓好龙舟广场三期工程、滨江大道配套设施完善、鸳鸯西街、张沅路口、星程大厦等城北六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北品质.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官庄、筲箕湾、大合坪等集镇新区开发和七甲坪、五强溪、凉水井、麻溪铺、明溪口、二酉乡集镇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继续对全县23个乡镇下派挂职党委委员,加强城镇建设领导力量.拓宽农民到集镇建房奖励范围,适当提高奖励标准,积极鼓励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到县城和乡镇集镇建房或购房.加大县财政对乡镇集镇公益设施建设、维护以及环卫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抢抓常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着眼于融入张家界、自治州大湘西旅游圈,突出历史文化游和五溪湖生态游,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抓好辰州文化城、二酉山、借母溪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打造旅游拳头产品.抢抓借母溪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遇,认真搞好规划编制,尽快启动保护区建设.着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土特产品和风味食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比重.加大旅游宣传促销,以常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沅慰问演出为契机,精心策划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推出沅陵旅游品牌,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力争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20%.加快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今年作为“交通建设年”,争取乌宿酉水大桥开工、太常酉水大桥和朱五公路立项,蒙福渡改桥加快建设进度,完成县到乡镇公路改造169公里、通畅工程430公里、通达工程178公里.继续把通畅工程建设作为县级领导“三联”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考核.县财政对县乡公路路基改造和通畅工程每公里分别配套7万元和2万元,县直部门按每公里1万元的标准对口帮扶联系点的通畅工程.加快农网改造,切实解决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
天猫美国普卫欣提示:雾霾天气出行记得做好防护。
中国传统龙舟之乡---沅陵
“沅有芷兮澧有兰……观流水兮潺湲”,屈原曾在《湘夫人》中对沅陵作过如此描绘.在清人林则徐的一副对联中,沅陵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景致更是得到尽情的颂扬:“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如今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沅陵,人杰地灵,物产富饶,资源丰富,是经济繁荣、文化活跃的一方热土.沅陵真诚欢迎有识之士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呢,对于一些历史的问题也许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那么在教学中也是没有学到,现在就跟分享学习一下滇国的由来是怎样。希望能让大家学习更知识。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1

滇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域文明,不过由于历史记载太少,后世很多人质疑,真的有滇国吗?我们追溯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找到了关于滇国的记载!

春秋晚期,楚将庄硚(qiáo)去滇地开疆扩土,却因为打不过秦国,归路被截,只好留在滇这个地方,当了“土皇帝”,建立了滇国!直到汉武帝时期,滇国君主接受中央政府册封,并赐予金印,滇国从此臣服于汉朝!在此再也没有正史记载有关于滇国的情况,滇国就此销声匿迹,变成了“传说”!

直到1956年一颗纯金“滇王之印”出土,才充分证明滇国真实存在过!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从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个疑问在不久后也得到了一点线索。2005年人们意外的在俞元县的抚仙湖中,发现了一座古城。有人猜测,这就是古滇国王城遗址,整座古城因地震沉没在了抚仙湖中。不过,抚仙湖底的古城真的就是滇国古城吗?这个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滇国的由来是什么2

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上下几千年,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披荆斩棘、风云变幻的往事?遗憾的是,当年诗人们在这里登高选胜,慨叹“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伟绩之时,并不曾留意古滇国的开天之功。然而,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庄硚开滇的古老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滇池及周围地区分布着“滇”、“劳浸”、“靡莫”等数十个部落,在这些部落中,以“滇”为最大。滇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脑后梳着一个锤形的发髻。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时期,楚国将领庄硚奉命率领军队征服了滇池一带的少数民族,待庄硚把这一地区纳入了楚国的版图,在返回楚国的路上,听说秦国已派遣司马错率军夺取了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今川东、湘西、黔东北一带),隔断了楚兵回归的道路,庄硚只好又带兵回到了滇池。他命令手下的官兵改穿滇人的服装,“变服从俗”,“以其众王滇”,开创了滇国,自己做了滇王。

有关滇人的社会历史,在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只留下了司马迁《史记》中这寥寥百字的记载。司马迁的记载是否真实?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古滇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风貌究竟是怎样的?多少年来,“古滇王国”成为历史之谜,引起历史学家们的种种揣测。

195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滇池东岸的晋宁县石寨山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清理田野编码中第6号墓葬时,发现了一枚亮铮铮的蛇纽金印,上面清晰地刻着4个篆字:“滇王之印”。滇王印的出现,证实了晋宁石寨山的古墓群,是滇王族的'墓葬。古滇王国的遗迹找到了。

从1955年到196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晋宁石寨山的古墓群进行了4次发掘,清理墓葬50座,出土各种珍贵文物4000多件,包括生产工具、兵器、乐器、生活用具、装饰品、宗教用品等等,特别是古滇人在铜鼓及其他青铜器物上塑铸了战争、生产、祭祀、舞乐等活动,有的场面多达120多人,将2000多年以前古滇国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以及民族风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今人面前。

石寨山位于云南滇池的东南端,是古滇国的中心。在古滇国的土地上,居住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从晋宁石寨山出土人物图像的发式上看,有垂髻者、束髻者、挽髻缠帕者、梳双辫者、挽尖角髻者,还有头戴圆形帽者;从服装上看也是多种多样的。滇人是古滇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上与其它部落群体有着明显的区别,男女都穿着没有领子的对襟外衣,衣服长到膝盖,一年四季光着脚。男子经常用一根带子扎在腰间,腰带的正中间有一颗圆形的带扣。男女都梳着发髻,中间用一根带子把发髻系紧,男子的发髻梳在头顶,而妇女的发髻则拖于脑后。古滇人居住的房屋是用竹木建造而成的,屋的顶部呈马鞍形状,屋子上下分作两层,上层三面有栏杆,是人的住所,下层是用来喂养牲畜的地方,下层正面有一架独木宽梯直通上层。这种房屋被叫做“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沿用至今。

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农业是古滇国赖以生存的主要的经济基础。滇人们普遍使用锄、镰、斧等农具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农具大都是用青铜器制造而成的。水稻是滇池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当时犁还没有传入滇池地区,自然人们也不知道用牛耕田。妇女在耕锄农田时是主要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还要伴随着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活动。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盖面和铜饰上,铸有“祈年”、“播种”、“孕育”、“报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这些都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这些宗教仪式活动主要由贵族中的妇女来主持。古滇国的农业还处在一种原始的耕锄农业阶段。

古滇国依山傍水,平野肥沃,因此它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从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像可以看出,古滇国的主要家禽家畜有猪、羊、牛、马、狗和鸡,放牧主要由男子来承担,在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男人带犬或执鞭放牧的情景。捕鱼也是滇人的生活来源之一,在出上的青铜器上,鱼的形象屡见不鲜,在一件贮贝器上,还有一个人怀抱着一条大鱼好像要出售的铸像。除此而外,在出土的文物中表现狩猎活动的图像很多,但狩猎在滇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次要的位置。从图像上看,狩猎者多数是贵族男子,对于他们来说,狩猎只是一种娱乐活动,但平民狩猎主要是为了补充生活的来源。

在古滇国,手工业较为发达,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包括青铜铸造、矿冶、玉石器制造、纺织、金银器、制陶、漆器和皮革等等。古滇国的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中,大部分都是用青铜器铸造而成的,这些青铜器上显示的各种人畜鸟兽、娱乐祀典,图像清晰,花纹精美,比例均匀,形态逼真,具有独特的风格。纺织是古滇国妇女基本的手工生产活动,在晋宁石寨山出上的文物中记载了奴隶纺织的场面。当时是用腰机织布,用纺轮纺线,一个身材高大、遍体鎏金的女奴隶主坐在榻上,监视着女奴隶们劳动,在她的下面有1人持棒听候吩咐,有2人手捧着托盘和布匹,另外9人在织机旁边捻线、织布、磨光、验看……,再现了2000多年以前,古滇国纺织生产的全过程。

古滇国的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当时人们交换的主要媒介是贝和牛,人们利用“赶街子”的方式来交换剩余产品,这在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雕铸的杀人场面中有所反映。在表现杀人的场面里,也表现了进行贸易交换的情景:有一些妇女手拿着箩筐席地而坐,有的头顶箩筐漫步而行,有的好像在向拿箩筐的人索取物品,也有的怀抱大鱼来往其间。古滇国不局限于自己内部的集市贸易,而且还同外地进行贸易往来。石寨山文物中一些铜镜、弩机等就是由内地转入的商品。古滇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把奴隶作为商品向外输出,因此,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滇僮”这一名词。

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表明,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古滇国的“椎髻”民族,已处于奴隶制的发展阶段,在这个社会中,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了严格的等级阶层。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征服滇王国,以滇池地区为中心,正式设立了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不久,古滇王国便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然而,古滇族创造的绚丽多采的青铜文化,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与世长存。

历史悠久的贵州历史文化

贵州建省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五百多年,但是你可能不了解的是在这块土地上发掘出的文化遗址表明了,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这里繁衍生息,可以说贵州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考古历史。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有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这说明早在24万年前,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春秋时期,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专家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同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族度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
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宋代,“贵州”作为地名始见于文献。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其区划几经变动,到清朝雍正年间,基本形成现在的境域。
宋代时,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永乐十一年,朝廷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积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支持全国抗日的大后方,大量机关、工厂、学校内迁,也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贵州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