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在哪个省哪个市-敦煌八景之一的鸣沙山

2024-10-22 19:36:22 来源:天气频道

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
鸣沙又叫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雄浑的声音。从中国的鸣沙山上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敦煌八景之一的鸣沙山,产生过哪些动人的传说?

敦煌鸣沙山位于祖国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旅游胜地之一。出敦煌城向南6公里,一眼就看到连绵起伏的鸣沙山。它东枕西北明珠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

鸣沙山(1)

鸣沙山鸣响之谜与五色沙,有一段传说:

从前,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他的军队旗甲分为五种颜色:红旗红甲,黄旗黄甲,绿旗绿甲、黑旗黑甲、白旗白甲。

有一年,朝廷命他西征,将军亲率五路大军浩浩荡荡开拔,五路军军旗猎猎,刀盾戈矛冷气闪耀,威风烈烈!兵到之处,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消灭了来侵犯的敌兵,不久,凯旋而归,兵入阳关,在鸣沙山一带安营扎寨。

鸣沙山(2)

当时鸣沙山一带绿水青山一片并无黄沙。兵马在这驻扎,将士们整日载歌载舞,甘酒嗜音,贪图享乐,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连岗哨巡逻的都没有。

鸣沙山(3)

碰巧,祁连山的一群强盗发现大军整日饮酒作乐,不操守训练,防备松弛。

匪徒的头目见状,连夜攻击五军的营地。

土匪们瞬间杀至,杀声震天,刀光剑影,将士们酒酣正浓,毫无准备,不多时便伤亡惨重,血流成河,尸山遍野。

天亮后,将军看到五路大军全军覆灭,仰天长叹“骄兵必败,绝无虚假”,便悔恨的自刎于鸣沙山上了。

鸣沙山(4)

土匪的首领,见大获全胜,洋洋得意,准备收拾战利品,不料突然黑风四起,天昏地暗,狂暴的沙尘暴接踵而至,黄沙漫天,铺天盖地,顷刻间淹没了战场中的一切。从此原本青山绿水的鸣沙山变成了一片沙山,山上五色神沙点缀。

以后,沙山每到刮风时,就轰隆隆地鸣响着,仔细一听,总能听见刀剑戈矛交锋声轰鸣不止,还像千军万马在厮杀,人们就称之为鸣沙山。

刮起的沙粒,因为有五种颜色,人们都说是五路大军五旗五甲化作了五色神沙,它给鸣沙山增添了神秘的绚丽色彩。

鸣沙山(5)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滑山而鸣,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被称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

由于山势陡峭,攀登只能缓缓而上。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真是扣人心弦。

鸣沙山(6)

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著名的甘肃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7)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荣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荣誉称号。2015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甘肃省酒泉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鸣沙山在哪里

名山月牙泉景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以南5公里处。古往今来,它以“山泉共存,沙水共存”的奇妙景观闻名于世,被誉为“塞外胜景之一”。鸣沙山和月牙泉是戈壁滩上的孪生姐妹。“山以灵名,水以神美。”无论从山顶看,人们都会被它迷住,或者在泉水边游泳。确实有一种“鸣沙山悦人,月牙泉洗心”的感觉。

鸣沙山因沙声而得名。山是流沙形成的,沙分为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汉代称沙角山,又称神沙山,晋代称鸣沙山。鸣沙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长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脊也在同样的位置,它被圈圈包围着。随着沙子落下,这种景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所谓沙子的声音,不是自己发出的声音,而是人沿着沙面滑动的声音。它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奇观,有人称之为“天地之间的奇音,自然界的奇妙运动”。当人从山顶滑下陡峭的沙坡时,流沙如金龙飞舞,声音起,初如丝竹弦,继以编钟编钟的编钟声,再有金鼓响,轰鸣不休。

自古以来,无垠的大漠,因为不为人知的沙声,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水草丰美,汉朝一位将军率军西征,一夜之间遭到敌军袭击。正当两军激战不可开交之际,一阵大风突然吹起黄沙,将所有的兵马都埋在了黄沙中。从此有了鸣沙山。至今仍有一种说法认为,羞辱是两军作战的士兵的声音。据《沙洲图经》记载,鸣沙山“无限流,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险如削,孤烟如画,夜无处疑”。这段文字描述鸣沙山形状多样,是流沙造成的。鸣沙山的山,东西南北,像鸣沙山脚下的月牙泉,伸出两条沙臂。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绕,因形似月牙而得名。古称沙井,俗名瑶泉。自汉代以来,它一直是“敦煌八景”之一,并被命名为“车晓,月泉”。月牙泉南北长近百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一泓清泉,涟漪萦绕,碧绿如玉。在春天的流沙中,干旱不竭,风沙不倒,是一种奇观。历代学者对这独特的山泉地貌和沙漠奇观赞不绝口。


流沙和泉水之间只有几十米,但泉水并没有因为大风而被流沙湮灭。地处戈壁,泉水不浑不燥。火和水从来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沙漠和清泉很难共存。然而月牙泉却像月牙儿一样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清澈,鲜美甘甜,千百年来一直静静地躺在沙山的怀抱里。虽然经常受到狂风和风沙的袭击,但它仍然荡漾着碧波和潺潺的流水。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流沙永远无法填满泉水。月牙泉,一个如梦似幻的谜,在茫茫大漠中有这泉,在黑风黄沙中有这水,在遍地荒凉中有这景。它赢得了天地的节奏,大自然的神奇令人着迷。

鸣沙山文言文翻译

鸣沙山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下面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鸣沙山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浏览。

鸣沙山文言文

《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

鸣沙山文言文翻译

鸣沙山又称作神山,在县城南面的七里处,山是由沙堆积而成的,这沙山的峰峦比石山更危险、陡峭,四周围都是皆为沙堆积成的分界埂子,沙背有如刀刃,人一爬上沙山便会发出嗡嗡响声,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呼声如雷,而且白天人们爬山留下的脚印,第二日便复原如初。

延伸阅读:

四大鸣沙山

敦煌

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祖国西北,敦煌城南5公里(坐标:北纬40°05’东经94°40‘)[1],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出敦煌城向南,一眼就看到连绵起伏的敦煌鸣沙山,东枕著名甘肃旅游景点——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15[1]米。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月牙泉。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多少甘肃旅游的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遐思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气候特点:一是日照充分。年日照时数达3200小时,无霜期150天,年均气温9.3℃,7月平均气温24.7℃,一月平均气温—9.3℃。二是干燥少雨。敦煌鸣沙山上空经常维持着一支偏北下沉气流,属干旱少雨地带,年均降雨量只有39.9毫米,夏季降雨占63.9%,冬季只有7.5%,年蒸发量却达2400毫米。三是四季分明,且冬长于夏,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披纱,怀抱火炉吃西瓜”一说。气温年较差达34℃,敦煌常年多为东风和西北风,近地面平均风速为3米/秒,干热风和沙暴为主要的自然灾害。

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

自古以来,由于不明敦煌鸣沙山鸣响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敦煌鸣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拼杀之声。

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著名的甘肃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据《沙州图经》记载:敦煌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敦煌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敦煌鸣沙山虽然不高,可山势陡峭,那些甘肃旅游的游客要登上敦煌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自古人们将这一景观传为一奇。很多各地前来甘肃旅游的观光者发现,敦煌鸣沙山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它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极目远眺,敦煌鸣沙山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站在沙海中,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耳边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正是这奇妙的声乐吸引了无数游人来甘肃旅游,使敦煌鸣沙山名扬天下。

月牙泉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还不错。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当地有一个故事:

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交通:从敦煌市区有中巴直达,也可打车到鸣沙山(约需15元),愿意挑战的人可以自已租自行车前往。

门票:120元

购物:从敦煌市区到鸣沙山的途中,有一条街,街边有很多小摊,名为“骆驼一条街”,主要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其中用绒布制成的工艺品骆驼,形态各异,可爱逼真,充满童趣,且价格相当便宜,是当地的特色产品。

注意事项: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游览时间最好选在夏季黄昏;在景区乘骆驼时,要先讲好价钱,以免麻烦;沙山上风沙很大,要作一点防范措施。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20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比2000年高出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使得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这一话题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为了补救这一景点,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导致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为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已经开展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这一研究将为保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根据媒体报道,这项研究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范围野外调查,选定监测地点,建立控制网,对区内不同发育阶段沙山进行监测,辅助沙丘体微气象特征观测,进行室内风洞模拟实验;第二阶段是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监测,提交最终研究成果。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屈建军介绍,他们将应用遥感和非地形摄影测量的先进技术手段,对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内沙山形成发育进行动态过程监测;通过计算机数字化解析处理,建立区内沙山形成演化动态数据库及数字地形模型;采用不同时期趋势面的动态数字空间分析,从动力学机制研究区内沙山形成发育的风沙物理学过程,开展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

巴里坤

巴里坤鸣沙山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西距县城60公里,四周被丰美碧绿的草场所包围,犹如湛蓝大海中的一座金色小岛。

鸣沙山形似一朵蘑菇,高约百米,沙丘陡峭,其下有水泉,左右两侧有河流通过。沙山的四周是广袤的草原,无边无际的湿润和绿色中突兀地屹立着一座寸草不生的沙山,它的魅力就在于会发声和堆积在这里几百年的沙子经历无数风雨,既没有向四周扩散,也没有被绿色植被吞噬,而且沙子从山顶被攀登沙山的人踩动滑下后会慢慢自动爬上去。关于鸣沙山的形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诉说着鸣沙山的形成。

相传,唐代著名女帅樊梨花曾多次挂帅西征,有一次西征时,因这里水草丰美,于是有一营女兵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结果夜间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飞沙走石,黄尘弥漫,目不能视,整整刮了7天7夜,风停歇后,这里就多出了一座沙山,而驻扎在这里的那一营女兵也同时葬身沙山。

从此,每当夜深人静,就会从沙山传出雷似的声音,当人们攀登沙山,踩动流沙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响,人们都说,那是女兵们没能归家,怀念家乡而望空长泣,挥泪饮泣。

还有一个版本的传说,和这个有点类似,但又截然不同。

也是唐代女帅樊梨花挂帅西征,当行军至此地,突然与敌军遭遇,于是展开一场恶战,有一营女兵在这里集体遇难,全军覆没。或许是正义的悲惨结局感动上天,又或许是这些花样女子的英魂为不使自己无暇的肉身再受敌酋狼吻的摧残,当樊梨花帅部凯旋回朝,走到这里时,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黄尘弥漫,飞沙遮日,整整刮了7天7夜,风停歇后,草原依旧翠绿,山水溪流依旧潺潺,但这营女兵牺牲的地方却平地出现了这座沙山,历经百年,这堆松散的沙子却风吹不走,雨淋不垮。每当夜深人静,就会从沙山传出雷似的声音;当人们攀登沙山,踩动流沙时,也会发出类似的声响。

那声音犹如战鼓擂擂,铁蹄杂沓,兵戈相击,娇叱阵阵,旌旗烈烈,刀枪磕碰回荡于耳畔不绝。

听了这个传说的人,再聆听那轰鸣的声音,也仿佛置身于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衰草凄凉的古战场之中鸣沙山,也就成了这些为祖国稳定统一,为正义而战死他乡,永远留守在西域异乡古代远征将士们的永恒丰碑。

响沙湾

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响沙湾,坐落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东端,可谓是大漠龙头。响沙湾沙高11.米,宽400米,坡度为45度,地势呈弯月状,形成一个巨大的沙山回音壁。这里沙丘高大,比肩而立,瀚海茫茫,一望无际。响沙湾被誉为“大漠明珠”,是中国最美的沙漠之一。响沙湾旅游景区以其和民族风情吸引着游人,篝火晚会、民族舞蹈、骑骆驼、滑沙等特色旅游项目深受游人喜爱。沙山高约50米,坡度为45度左右。顺坡滑落,能听到嘭嘭之声,多人同时滑沙效果更佳。沙鸣多则十多响,少则三五声。相传从前这里有座寺庙,一天夜里狂风骤起、沙石横飞,将寺庙埋在沙漠之中,寺庙被埋后,喇嘛们仍在不停地诵经、击鼓、吹号,所以这里的沙会响,故名“响沙湾”。

沙坡头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宁、蒙、甘三省(区)的交接点,黄河第一入川口,是欧亚大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沙坡头鸣沙山位于宁夏**自治区中卫县境内的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沙丘呈新月形,高100余米,山脚下是滔滔黄河。当游人从百米高的沙山上往下滑落时,便会听到类似钟鼓的沉闷之声。坡下有一眼清泉从沙山下汨汨流出,不论从沙山上滑下多少沙子也不能把它堵住。相传这里过去叫朔阳城,某年正月十五正当城里闹元宵时,突然狂风大作、沙土飞扬,一直刮了三天三夜,将朔阳城埋在沙里,形成了沙坟头。据说就是当时的锣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