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纪念馆的“掉哪妈|作文袁崇焕记念馆观后感
掉哪妈,顶硬上来自民间传说。
作为当年一手建起袁崇焕纪念园的水南村老书记,建起袁崇焕纪念园也是钟灵觉人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他称,“顶硬上”这句话当初就是来自于他整理的袁崇焕民间传说,当年建园时为上这句话大家还讨论过,最终都决定用。
“顶硬上”是广东白话,意思是死撑,袁督师带兵打仗时常用这句话,有时候前面加了助语词“掉哪妈”,这些都是有民间传说的。
“不是为了好看,只是觉得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这些话来自于民间关于袁督师的传说,一般通俗的反而更能为大家接受,纪念园管理方应该将这块牌子恢复上去。”
扩展资料
管理方过度敏感何须拆下袁崇焕金句
东莞石碣袁崇焕纪念园的袁崇焕雕像基座铭牌上原本刻有一句传神的“六字金句”——掉哪妈!顶硬上!据说这“六字金句”是袁崇焕带兵打仗时的口头禅;
“掉哪妈”是众人骂昏君的语气助词,而“顶硬上”则反映袁崇焕轻骑护京一事的艰难重重。“六字金句”的照片曾一度在微博上热传,而今该铭牌已被拆下。
本来只是史实的真实还原,一句充满地方特色的语言,往大处说,这是历史语言文化的原生态表现;往小处说,这六个字给到纪念园的游客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还有点可爱的明朝将领袁崇焕。虽称不上风雅,却不失地道风味。
无法再觅六字神采的游客当然不解,纪念园管理方的过度敏感也让人感到困惑。拆除铭牌只会是对历史景点的一种破坏,如果说有拆除的必要,理由顶多是以“语言粗俗”勉强应付。
然而,分辨语言粗俗的界限在哪里,这值得商榷。“掉哪妈,顶硬上”确是一句脏话,但脏话到底脏在哪里,还得视场合而定。
参考资料来源:南方网-"掉哪妈!顶硬上!"袁崇焕金句东莞惹争议
参考资料来源:广东新闻网-管理方过度敏感何须拆下袁崇焕金句
作文袁崇焕记念馆观后感
有一天,爸爸说带我去袁崇焕纪念园玩,我高兴的叫起来了。
过了一会,我们就到了,我一出来就看到了一座袁崇焕的雕像,而且,看起来比我们学校的还要打,我走着走着,突然,我看到了一个大炮,看起来已经生锈了,据说这是袁崇焕将军曾经用过的,难怪生锈了。我继续走,看到12个动物的雕像,爸爸说是12生肖,我就坐在了那匹马的背上,看起来这匹马真的好大啊!我就看到爸爸是属鼠的,我就叫他坐在那老鼠上面,那老鼠差不多跟我一样大,我就给爸爸照了一个相,我就把图片保存了起来,回到家拿给妈妈看,谁知道,爸爸把图片删了,把我那张直接传给妈妈看了,早知道,我也把爸爸的也传过去了,突然,我看到了一个小湖,里面有好多鱼,我兴奋极了,我就拿了一包饲料喂给这些小鱼吃,那些鱼全都过来抢着吃,我高兴极了!
后来,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徒?
袁崇焕是忠臣。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一说为广西藤县人),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崇焕故园
武侠小说家金庸将袁崇焕纪念园称之为“崇焕故园”,位于东莞石碣镇,水南村为纪念袁崇焕,在袁崇焕故居遗址上投资建设了袁崇焕纪念园。崇焕故园地处东江河畔,崇焕路东,东邻石龙古镇,该园仿明代建筑建造,现已成为集历史文化与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园林景区。
袁崇焕纪念园的宁远大捷
高第上任后,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力主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
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袁崇焕亦力争不可,其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
高第凭藉御“赐尚方剑、坐蟒、玉带”的势焰,又有阉党作后台,不但执意要撤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而且传檄撤宁(远)前(屯)路防备。
宁前道袁崇焕决心身卧宁远,保卫孤城,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高第无可奈何,只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屯民入关,抛弃粮谷10余万石。这次不战而退,闹得军心不振,民怨沸腾,背乡离井,死亡塞路,哭声震野。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兵渡辽河。右屯守将周守廉逃,松山等处守将左辅亦烧毁粮储庐舍而退。(《东华全录》)。警报驰传明朝,举国汹汹,人心惶惶。兵部尚书王永光“集廷臣议战守,无善策”。明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麒,闻警丧胆,计无所出,龟缩山海关,拥兵不救。在此紧急关头,宁远城“关门援兵,并无一至”。袁崇焕既后无援军,又前临强敌:八旗军连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八座城堡。原驻守军都早已撤到关内,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未遇抵抗,直奔宁远。
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城中士卒不满2万人。但城中兵民,“死中求生,必生无死”,誓与城共存亡。他面临紧急态势,上奏疏,表决心:“本道身在前冲,奋其智力,自料可以当奴。”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集将士誓守宁远。令中左所都司陈兆阑和都司徐敷奏率兵入城,左辅朱梅为外援。(《三朝辽事实录》)。又传令通知前屯赵率教,山海关杨麟有宁远之溃兵皆斩。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至宁远,努尔哈赤自称率军三十万,必破此城,令袁崇焕投降。
袁崇焕答曰:“来兵称三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吾修治宁远决守以死岂肯降耳”(《东华录》)。
袁崇焕断然拒绝努尔哈赤诱降命家人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歼虏数百”。后金军不敢留此驻营,将大营移到城西。
二十四日。后金兵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进攻,万矢齐射城上。明军用矢石、铁铳和西洋大炮下击。后金兵顶着炮火,挖凿城墙,凿开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处,宁远城受到严重威胁。袁崇焕在严重危急关头,身先士卒,不幸负伤,“自裂战袍,裹左伤处,战益力;将卒愧,厉奋争先,相翼蔽城”。在城危之时,袁崇焕命官兵用芦花、棉被装裹火药,号“万人敌”;又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健丁缒下,用棉花火药等物烧杀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火星所及,无不糜烂”。据明方塘报记载:“贼遂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处,于是火毬、火把争乱发下,更以铁索垂火烧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毙,贼稍却。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殒。城下贼尸堆积。”
二十五日。后金兵再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后金兵惧怕利炮,畏*(xǐ)不前,“其酋长持刀驱兵,仅至城下而返”。后金兵士一面抢走城下尸体,运到城西门外砖窑焚化;一面继续攻城。但攻不能克,乃下令收兵。后金军两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攻具焚弃,丧失殆尽。努尔哈赤被迫停止攻城,退到西南侧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
二十六日,后金兵继续围城,明兵不断发射西洋大炮轰击。努尔哈赤无计可施,便改变进攻策略,命武讷格率军履冰渡海,进攻明军储存粮料基地——觉华岛。岛上参将金冠等七千水兵抗击殉国,七千商民被屠杀。后金焚毁觉华岛粮料八万石,船两千只。
袁崇焕击退后金军进攻后,派景松和马有功,将他们从城上系下,疾驰山海关,报告经略高第战况。高第派人急驰奏报朝廷:“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分兵一枝,攻觉华岛,焚掠粮货。”
《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四月辛丑)记载:“登莱巡抚李嵩疏言:“天启六年四月十五日,准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揭回乡张有库等口称:‘新年老汗于二十四日在宁远等处攻城,不料着伤。’”。
张岱《石匮书后集》中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明季北略》记载:“自辰至晡,杀三千人,敌少却。二十五日佟养性督阵攻西门,势更悍,先登,益众。敌俱冒死力攻,城中卫之如前,击杀更倍于昨”
《徐光启集》(卷四《练兵疏稿二》)记载:“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而大炮以封,今所称‘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者,职所首取四位中之第二位也。”
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二《请求火器疏》)记载:“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守城,歼贼一万七千余人,后奉敕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此正西洋所进四位中之第二位也。”
**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载述宁远之役:“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及是具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遭到用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
宁远之战,是明朝从抚顺失陷、“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明人称之为“宁远大捷”。宁远,为山海之藩篱,关京师之安危,系天下之存亡,宁远与宁远大捷,对于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宁远战前,形势对袁崇焕极为不利。袁崇焕是在后金兵锋强盛、宁远孤城无援的态势下,取得“宁远大捷”的。
明天启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盛赞袁崇焕的功绩言:“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
当年三月初九日,明廷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山海等处,简称辽东巡抚;并铸巡抚辽东、山海等处提督军务官防。四月初五日,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谢守城有功赏赐疏》。